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的周长》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十一册的一节内容,是学生刚刚认识圆以后研究的圆的第一个知识。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而且学生对圆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基于此,我从现实生活中引入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受圆的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实践能力和探索意识,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经历探索圆的周长的过程,并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新的探索欲望,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片断一] 探究圆的周长的意义。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指出这两个铁环的周长?
(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片,请同桌两人互相指出自己手中圆的周长。)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吗?
生: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师:小组合作,测出自己准备的三个圆形纸片的周长,并记录。
(学生活动。)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出来的?
生1:“滚动”——把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生2:“缠绕”——用绸带缠绕圆一周并打开,
(师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化曲为直)
师:(甩动小球画出一个圆)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生:不行。
师:看来,刚才的方法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一种能很快知道所有圆的周长方法。
[片断二] 探究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师:圆有大有小,圆的周长有长有短,请你大胆猜想一下圆周长可能会和什么有关?
学生1:我认为圆的周长会和半径有关,因为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圆的周长就越长;半径越短,圆就越小,圆的周长就越短。
类 别
学生2:我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也有关,因为直径越长,圆就越大,圆的周长就越长;直径越短,圆就越小,圆的周长就越短。
师: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通过实验咱们来寻找答案。
(生分组合作,师明确要求:先将测量的结果填入表格,并计算圆周长除以直径的结果。 )
师:观察我们实验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大家讨论一下。
生:我发现这些圆的大小不一样,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三点多。
师:由于同学们在测量或者计算时存在一些误差,实际上,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师: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圆周率的研究。下面请同学们翻到教科书第28页,我们来看一看圆周率之父——祖冲之。
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实践,深刻于体验,学习的载体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所以,本节课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圆形物体,或自己动手制作圆来进行研究,而且本节课中所有的练习也均是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圆的周长”公式的建构,首先是动手测量圆的周长。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缠绕”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 到“缠绕”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激起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兴趣,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其次,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此基础上,通过展示、交流,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有了这一发现,便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整个过程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始到终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获取知识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片断一] 探究圆的周长的意义。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指出这两个铁环的周长?
(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个圆片,请同桌两人互相指出自己手中圆的周长。)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圆的周长吗?
生:围成圆的曲线的长叫做圆的周长。
师:小组合作,测出自己准备的三个圆形纸片的周长,并记录。
(学生活动。)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测出来的?
生1:“滚动”——把圆沿直尺滚动一周。
生2:“缠绕”——用绸带缠绕圆一周并打开,
(师小结各种测量方法。板书:化曲为直)
师:(甩动小球画出一个圆)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出这个圆的周长吗?
生:不行。
师:看来,刚才的方法有局限性,今天我们来探讨一种能很快知道所有圆的周长方法。
[片断二] 探究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师:圆有大有小,圆的周长有长有短,请你大胆猜想一下圆周长可能会和什么有关?
学生1:我认为圆的周长会和半径有关,因为半径越长,圆就越大,圆的周长就越长;半径越短,圆就越小,圆的周长就越短。
类 别
学生2:我认为圆的周长和直径也有关,因为直径越长,圆就越大,圆的周长就越长;直径越短,圆就越小,圆的周长就越短。
师: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呢?通过实验咱们来寻找答案。
(生分组合作,师明确要求:先将测量的结果填入表格,并计算圆周长除以直径的结果。 )
师:观察我们实验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大家讨论一下。
生:我发现这些圆的大小不一样,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都是三点多。
师:由于同学们在测量或者计算时存在一些误差,实际上,这个3倍多一些的数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这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
师:其实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对圆周率的研究。下面请同学们翻到教科书第28页,我们来看一看圆周率之父——祖冲之。
众所周知,知识来源于实践,深刻于体验,学习的载体必须从教科书转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圆是生活中常见的图形,所以,本节课从生活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圆形物体,或自己动手制作圆来进行研究,而且本节课中所有的练习也均是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圆的周长”公式的建构,首先是动手测量圆的周长。一方面,通过小组合作式的测量活动,使学生自主创造出“缠绕”和“滚动”两种测量圆周长的方法,丰富了学生的课堂活动;另一方面,通过对两种测量方法的反思及评价,让学生感受 到“缠绕”和“滚动”这两种方法的局限性,激起学生探索“计算公式”的兴趣,为继续研究圆周长的计算作好了铺垫。其次,探索圆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进一步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在此基础上,通过展示、交流,验证所有圆的周长都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从而引出圆周率。有了这一发现,便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整个过程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始到终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获取知识得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