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9月6日,《长江日报》推出新增栏目“长江视点”。至2007年1月6日,4个月共发稿46篇。综观46篇报道,可以从中把握这一栏目的品牌意识和运作思路,及其“力求将事关国计民生的新闻做深做透,以集聚读者的注意力,增强舆论引导力”新闻理念的实践。
一、不以时效性新闻为要,而是以关注问题、关注新闻事件的纵深开发为主,此举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新闻同质化。在信息共享时代的今天,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实现。因此,如何避免新闻同质化,是新闻业界一直关注并进行探索的问题。“长江视点”栏目的报道,不以时效性新闻为第一要素,而是突出新闻的重大性、重要性和区域性受众的关注程度。这一报道视点,对于多家媒体同城竞争的地方性新闻报道,在如何避免同质化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尝试。如2006年9月6日的报道《交通肇事逃逸持续上升拷问良知》,快评《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9月7日追踪报道《交通部门分析今年以来案卷,恶性逃逸触目惊心》,以新闻视点为切口,通过对系列性交通事故的深层原因探究,提出一个包含在其中又涉及方方面面的纵深性问题:社会诚信的维护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又如9月9日《小区车位“场地租金”收得没谱 物价部门能否出台市场指导价》,9月13日《艄公老矣,谁来接岗百余渡口有待政策扶持》,9月14日《治污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汤逊湖整治3年水质不升反降市区紧急出招治污“止跌”》,9月15日《实行电子月票后假证逐渐增多公交车呼唤诚信持证》,10月27日《对接“生活饮用水”新国标江城农民有待告别“直肠水”》等,所报道并非当日发生的新闻事件,但却是寻常百姓每时每刻都无法避开的正在经历着的社会性问题。更何况城市软硬环境的治理、公民诚信的维护、生活用水的汲取、小小渡口的承接,这些非一日一时发生但却事事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就其性质的重要性和寻求解决的紧迫性而言,丝毫不亚于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报道不单纯追求时效性,而是注重新闻事件中所包含的新闻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以新闻的纵深性探究为报道特点。这一新闻理念的实践,凸现《长江日报》的品牌特色和大报风范。
二、视点开阔,内容多具有宏观层面的意义,透过区域性新闻事件反映普遍性问题。“长江视点”栏目的报道,读起来是地域性新闻,但是透过报道内容见出的往往具有更大范围的关注价值。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报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超越地域范围的普遍性。如:2006年9月12日《员工在工作中手指受伤,老板却将受伤者告上法院——不规范用工引出“蹊跷官司”》,用工市场不规范,不是偶然性问题。该报道由偶然反映必然,视点独特。9月21日《城里人无人问津 农民工频繁走人6000环卫岗位难招人》,快评《增强环卫工作吸引力》,意在提醒市民给环卫工以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提高环卫工的社会地位,也不仅仅局限于江城。11月9日《荣誉牌匾满天飞认证报告乱人眼市场“名优”泛滥该整治了》,透过商业虚假“名优”问题,反映“名优不优,品牌无品”的普遍性社会现象。11月14日《铁路桥“小手术”阻断万人出行路》,“行路难”是我国不少大城市的通病。11月24日《海鲜河鲜何日持证上市》,以不同城市相关措施的借鉴,提出江城水产品规范管理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此外,10月6日《建管不分,责任不清,纠纷不断开发商指定“前期物业”弊端多》,10月15日《车管所“一站式”服务“卡壳”》,快评《改善软环境要下硬功夫》(重在由所报道的问题引出软环境建设),10月20日《职业病防治“盲区”须尽快消除》,10月30日《或静静消失,或悄悄被毁优秀历史建筑期待“硬”保护》,12月14日《“亲情作业”当从小做起》,17日追踪报道《市教育局对开展亲情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中小学生要做“亲情作业”》等报道,所反映的问题虽然都发生在江城,但是其问题的存在都不仅仅局限于一城一地。“长江视点”开阔的眼界和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助于受众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有助于受众良好媒介素养的形成。
三、通过新闻报道、快评及其追踪报道,赋予问题的提出与探究以一定的前瞻性和建设性意义。在“长江视点”2006年9月6日到2007年1月6日的46篇报道中,除了10月7日《解放公园:景秀人和展新颜》1篇之外,其他均为问题性报道。而且“长江视点”不仅关注问题,更重要的是借助舆论引导,促成问题的解决。
如2006年9月7日《简易门诊:处方药的简便交易窗口?》,快评《医疗服务不能简易》,9月8日追踪报道《简易门诊不能简单化,省卫生厅表示要规范管理》,12月24日《“双向转诊”难的背后》,是通过对不同医疗问题的反映促成其规范化管理。10月5日《“千湖之省”大湖减少小湖增多专家认为湖北亟待立法护湖》,11月8日《“中水”为何不“中用”》,2007年1月4日《超采乱采日渐突出 地质环境“隐痛”浮现武汉地下取水须立法》,是对水资源问题不同角度的报道和对环境资源保护的呼吁。10月16、25、31日《远城区及城郊结合部办学效益管窥》系列报道《并校之困》、《就近入学的“边界”》、《寄宿学校的归宿》,以及11月11日《优质师资“跳槽”城区不利城乡协调发展市郊学校“抽水”现象亟待遏制》,以市郊学校的教育问题为引,探讨教育公平与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再如2006年9月8日的报道《考验江城“绿色智慧”——企业建公园盼政策上轨道》,快评《让企业建公园更顺当》,9月16日《塑料管材难探测 建成不验成常态 城市地下管线盲区亟待终结》,10月12日《市民盼区域旅游资源加快整合》,10月18日老年化社会问题的报道《建个日间“托老园”如何?》,10月21日关于下岗职工再创业问题的报道《小额贷款能否不再“雨后送伞”》,12月12日《江城慈善募捐有待升温》,12月27日《江城垃圾处理还需加力》等篇,归纳其中反映的问题,或属于政策漏洞,或属于机制不健全,或属于制度不规范,或属于对发展性问题的预警。
总之,“长江视点”的观察视点敏锐、客观,具有前瞻性,记者发现问题,探寻根源,其报道对问题的解决具有建设性价值,其传播效果有利于促成文明城市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
“长江视点”有待于改进的问题及其建议:
(一)作为品牌栏目,稳定性是保持其影响力的重要元素。《长江日报》开办“长江视点”,首先从“长江”这一特定标识上,以明确的地域性特点一以贯之,能够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这一栏目,由此关注这一栏目,因此很容易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第一特征,从而达到“集聚读者注意力”的目的。但是从栏目的报道时间分布上,2006年9月14篇,10月16篇,11月9篇,12月6篇,呈现不均衡状态。尤其是9月开栏的几篇报道,快评加追踪报道,形成一定的传播气势。但在后面三个月则有递减的趋势。
建议“长江视点”进一步明确栏目的时间,相对固定栏目的版面,避免其报道忽冷忽热忽疏忽密。稳定性,标识化,加上深透性,才能建立并逐步扩大品牌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栏目而言,“长江视点”不应每期平均用力。建议该栏目每月重点把握1-2篇,花一定功夫,“报道”、“快评”和“长江视点追踪”相结合,以视点独特、评论到位、系列追踪、开掘深透而形成强势的舆论引导力。如果这一栏目每个月能够有1篇社会反响相当大相当好的报道,坚持几期,足以形成这一栏目的品牌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同时“长江视点”还应当注意报道的传播效果合力的形成,即报道资源的整合。如2006年9月6日的报道《交通肇事逃逸持续上升拷问良知》,快评《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9月7日追踪报道《交通部门分析今年以来案卷,恶性逃逸触目惊心》;9月15日《实行电子月票后假证逐渐增多公交车呼唤诚信持证》;11月9日《荣誉牌匾满天飞认证报告乱人眼市场“名优”泛滥该整治了》等不同报道,实际上隐含着共同的内容要素:社会诚信的建立与维护。假如能够将这样的报道以一个相同的主题予以综合,全方位进行探讨,一方面可以显示报社采编人员对社会诚信问题的宏观角度的深层次的把握,另一方面其报道的舆论引导力量也会相应增强,其传播效果将更具有影响力。
(三)视点在把握阶段性的社会问题上,应注意相对的时效性。2006年10月9日《擦亮江城“第一名片”——加大辛亥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掘力度》,配合辛亥革命95周年,把握及时、到位。但10月14日《国庆,武汉何处看升旗?》,报道稍显滞后。另如10月24日《“狗患”,一道城市文明新考题》,快评《杜绝“狗患”迫在眉睫》,10月25日追踪报道《修建犬类留检所,组建专业执法队警方加力治“狗患”》,形成系列报道。但是11月20日又发表《“狗患”难治到底难在哪》,同主题的两则报道相隔近1个月,容易给人以视点重复的感觉。如果记者在10月的报道中就注意探究“狗患”难治的症结,将同一类型的问题逐步拓展深化,“做深做透”,其建设性意义更大,社会传播效果也更强。
建议栏目在捕捉特定阶段(节假日对农民工、下岗工人、儿童、女性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关注、寒暑假、高考中考,大学生毕业等)的社会问题时,进一步加强新闻敏感,相对注重及时快捷。同时记者抓住一个重要问题,不要急于变换视点,建议用“砂锅炖肉”的功夫,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做出报道到位的精品来。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
一、不以时效性新闻为要,而是以关注问题、关注新闻事件的纵深开发为主,此举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新闻同质化。在信息共享时代的今天,独家新闻越来越难实现。因此,如何避免新闻同质化,是新闻业界一直关注并进行探索的问题。“长江视点”栏目的报道,不以时效性新闻为第一要素,而是突出新闻的重大性、重要性和区域性受众的关注程度。这一报道视点,对于多家媒体同城竞争的地方性新闻报道,在如何避免同质化方面作出了有价值的尝试。如2006年9月6日的报道《交通肇事逃逸持续上升拷问良知》,快评《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9月7日追踪报道《交通部门分析今年以来案卷,恶性逃逸触目惊心》,以新闻视点为切口,通过对系列性交通事故的深层原因探究,提出一个包含在其中又涉及方方面面的纵深性问题:社会诚信的维护和公民素质的提高。又如9月9日《小区车位“场地租金”收得没谱 物价部门能否出台市场指导价》,9月13日《艄公老矣,谁来接岗百余渡口有待政策扶持》,9月14日《治污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汤逊湖整治3年水质不升反降市区紧急出招治污“止跌”》,9月15日《实行电子月票后假证逐渐增多公交车呼唤诚信持证》,10月27日《对接“生活饮用水”新国标江城农民有待告别“直肠水”》等,所报道并非当日发生的新闻事件,但却是寻常百姓每时每刻都无法避开的正在经历着的社会性问题。更何况城市软硬环境的治理、公民诚信的维护、生活用水的汲取、小小渡口的承接,这些非一日一时发生但却事事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就其性质的重要性和寻求解决的紧迫性而言,丝毫不亚于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报道不单纯追求时效性,而是注重新闻事件中所包含的新闻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以新闻的纵深性探究为报道特点。这一新闻理念的实践,凸现《长江日报》的品牌特色和大报风范。
二、视点开阔,内容多具有宏观层面的意义,透过区域性新闻事件反映普遍性问题。“长江视点”栏目的报道,读起来是地域性新闻,但是透过报道内容见出的往往具有更大范围的关注价值。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报道,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超越地域范围的普遍性。如:2006年9月12日《员工在工作中手指受伤,老板却将受伤者告上法院——不规范用工引出“蹊跷官司”》,用工市场不规范,不是偶然性问题。该报道由偶然反映必然,视点独特。9月21日《城里人无人问津 农民工频繁走人6000环卫岗位难招人》,快评《增强环卫工作吸引力》,意在提醒市民给环卫工以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提高环卫工的社会地位,也不仅仅局限于江城。11月9日《荣誉牌匾满天飞认证报告乱人眼市场“名优”泛滥该整治了》,透过商业虚假“名优”问题,反映“名优不优,品牌无品”的普遍性社会现象。11月14日《铁路桥“小手术”阻断万人出行路》,“行路难”是我国不少大城市的通病。11月24日《海鲜河鲜何日持证上市》,以不同城市相关措施的借鉴,提出江城水产品规范管理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此外,10月6日《建管不分,责任不清,纠纷不断开发商指定“前期物业”弊端多》,10月15日《车管所“一站式”服务“卡壳”》,快评《改善软环境要下硬功夫》(重在由所报道的问题引出软环境建设),10月20日《职业病防治“盲区”须尽快消除》,10月30日《或静静消失,或悄悄被毁优秀历史建筑期待“硬”保护》,12月14日《“亲情作业”当从小做起》,17日追踪报道《市教育局对开展亲情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中小学生要做“亲情作业”》等报道,所反映的问题虽然都发生在江城,但是其问题的存在都不仅仅局限于一城一地。“长江视点”开阔的眼界和正确的舆论引导,有助于受众对现实问题的认识与思考,有助于受众良好媒介素养的形成。
三、通过新闻报道、快评及其追踪报道,赋予问题的提出与探究以一定的前瞻性和建设性意义。在“长江视点”2006年9月6日到2007年1月6日的46篇报道中,除了10月7日《解放公园:景秀人和展新颜》1篇之外,其他均为问题性报道。而且“长江视点”不仅关注问题,更重要的是借助舆论引导,促成问题的解决。
如2006年9月7日《简易门诊:处方药的简便交易窗口?》,快评《医疗服务不能简易》,9月8日追踪报道《简易门诊不能简单化,省卫生厅表示要规范管理》,12月24日《“双向转诊”难的背后》,是通过对不同医疗问题的反映促成其规范化管理。10月5日《“千湖之省”大湖减少小湖增多专家认为湖北亟待立法护湖》,11月8日《“中水”为何不“中用”》,2007年1月4日《超采乱采日渐突出 地质环境“隐痛”浮现武汉地下取水须立法》,是对水资源问题不同角度的报道和对环境资源保护的呼吁。10月16、25、31日《远城区及城郊结合部办学效益管窥》系列报道《并校之困》、《就近入学的“边界”》、《寄宿学校的归宿》,以及11月11日《优质师资“跳槽”城区不利城乡协调发展市郊学校“抽水”现象亟待遏制》,以市郊学校的教育问题为引,探讨教育公平与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再如2006年9月8日的报道《考验江城“绿色智慧”——企业建公园盼政策上轨道》,快评《让企业建公园更顺当》,9月16日《塑料管材难探测 建成不验成常态 城市地下管线盲区亟待终结》,10月12日《市民盼区域旅游资源加快整合》,10月18日老年化社会问题的报道《建个日间“托老园”如何?》,10月21日关于下岗职工再创业问题的报道《小额贷款能否不再“雨后送伞”》,12月12日《江城慈善募捐有待升温》,12月27日《江城垃圾处理还需加力》等篇,归纳其中反映的问题,或属于政策漏洞,或属于机制不健全,或属于制度不规范,或属于对发展性问题的预警。
总之,“长江视点”的观察视点敏锐、客观,具有前瞻性,记者发现问题,探寻根源,其报道对问题的解决具有建设性价值,其传播效果有利于促成文明城市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构。
“长江视点”有待于改进的问题及其建议:
(一)作为品牌栏目,稳定性是保持其影响力的重要元素。《长江日报》开办“长江视点”,首先从“长江”这一特定标识上,以明确的地域性特点一以贯之,能够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这一栏目,由此关注这一栏目,因此很容易形成具有品牌效应的第一特征,从而达到“集聚读者注意力”的目的。但是从栏目的报道时间分布上,2006年9月14篇,10月16篇,11月9篇,12月6篇,呈现不均衡状态。尤其是9月开栏的几篇报道,快评加追踪报道,形成一定的传播气势。但在后面三个月则有递减的趋势。
建议“长江视点”进一步明确栏目的时间,相对固定栏目的版面,避免其报道忽冷忽热忽疏忽密。稳定性,标识化,加上深透性,才能建立并逐步扩大品牌栏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对于一个正在成长的栏目而言,“长江视点”不应每期平均用力。建议该栏目每月重点把握1-2篇,花一定功夫,“报道”、“快评”和“长江视点追踪”相结合,以视点独特、评论到位、系列追踪、开掘深透而形成强势的舆论引导力。如果这一栏目每个月能够有1篇社会反响相当大相当好的报道,坚持几期,足以形成这一栏目的品牌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同时“长江视点”还应当注意报道的传播效果合力的形成,即报道资源的整合。如2006年9月6日的报道《交通肇事逃逸持续上升拷问良知》,快评《亟待破解的一道难题》,9月7日追踪报道《交通部门分析今年以来案卷,恶性逃逸触目惊心》;9月15日《实行电子月票后假证逐渐增多公交车呼唤诚信持证》;11月9日《荣誉牌匾满天飞认证报告乱人眼市场“名优”泛滥该整治了》等不同报道,实际上隐含着共同的内容要素:社会诚信的建立与维护。假如能够将这样的报道以一个相同的主题予以综合,全方位进行探讨,一方面可以显示报社采编人员对社会诚信问题的宏观角度的深层次的把握,另一方面其报道的舆论引导力量也会相应增强,其传播效果将更具有影响力。
(三)视点在把握阶段性的社会问题上,应注意相对的时效性。2006年10月9日《擦亮江城“第一名片”——加大辛亥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发掘力度》,配合辛亥革命95周年,把握及时、到位。但10月14日《国庆,武汉何处看升旗?》,报道稍显滞后。另如10月24日《“狗患”,一道城市文明新考题》,快评《杜绝“狗患”迫在眉睫》,10月25日追踪报道《修建犬类留检所,组建专业执法队警方加力治“狗患”》,形成系列报道。但是11月20日又发表《“狗患”难治到底难在哪》,同主题的两则报道相隔近1个月,容易给人以视点重复的感觉。如果记者在10月的报道中就注意探究“狗患”难治的症结,将同一类型的问题逐步拓展深化,“做深做透”,其建设性意义更大,社会传播效果也更强。
建议栏目在捕捉特定阶段(节假日对农民工、下岗工人、儿童、女性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关注、寒暑假、高考中考,大学生毕业等)的社会问题时,进一步加强新闻敏感,相对注重及时快捷。同时记者抓住一个重要问题,不要急于变换视点,建议用“砂锅炖肉”的功夫,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做出报道到位的精品来。
(作者系中南民族大学新闻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