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母亲剪发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BIN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是我的牵挂。由于平时工作很忙,也就很少回家。
  前不久,我趁出差的机会回家看看。平时,母亲总是看完黄金时段的电视剧就上床睡觉的,可是那天晚上母亲和我聊到凌晨一点多也不见有困意。第二天,我早早起来就要赶车,母亲硬是要留我吃了饭再走。以前每次离开家的早晨,我还在睡梦中,母亲便已给我做好了饭。现在母亲年龄大了,不能像以前那样早早起来为我预备早餐了,如果我不等母亲做好饭就走,母亲的心里一定不是滋味。
  在等饭的工夫,母亲叫我给她剪发。当时,弟弟和弟媳都反对,弟弟说:“等会儿叫强子给你剪吧。”强子是弟弟的好朋友,两人就像亲兄弟,他在隔壁开了个理发店。可是,无论弟弟、弟媳怎么说,母亲都执意要我帮她剪。我当然答应了母亲的请求。
  剪发的工具全部是从强子店里借来的。那天我给母亲剪得非常认真,随着剪刀的游动,我的心被母亲缕缕银发深深地触动了,我的视线慢慢地模糊起来……以前在家时,都是我给母亲剪发,想一想,大约是20年前的事了,那时,母亲还是满头乌黑发亮的秀发,怎么转眼间,竟然变成了缕缕银丝?
  自从结婚后,我就很少回家了,即便是回去,也总是来去匆匆。人生能有多少个20年呀!想到这,我心里酸酸的,泪水也不听使唤地掉了下来……那天在我给母亲剪发的过程中,母亲一直是面带笑容和我说着话,说了些什么,我却全然不记得了。那时,我的心一直被母亲的银发揪得生痛,泪水怎么也控制不住,滚滚而落。怕惊动了母亲扫了兴,我悄悄地在母亲背后轻轻地把泪水拭干。
  下午,我回到家后急忙打电话向母亲报平安。弟弟偷偷地告诉我:“大姐,你知道妈妈为什么非让你给她剪发吗?你走后妈妈对我说,你以前在家经常给她剪发,她想再找一回当年的感觉。妈妈还告诉我说,爸爸临终前想和你说句话,因为你太忙没能赶回来,没能如愿。后来妈妈还伤感地说,她都70多岁的人了,说不定哪天就走了。”听了弟弟的话,我顿时泪如泉涌……放下电话,我想到:与其等老人走后留有遗憾,何不把握住现在,多挤一些时间常回去陪陪父母亲呢?不能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在”,徒然悲戚!(山东 临清)
其他文献
钟美同志:  新年到了,谨祝你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精神旺盛,事业有成,万事如意,家庭幸福!  寄来的《晚晴》第六期已收到,谢谢。这一年《晚晴》杂志又有新的进步,刊载了不少好作品,深受许多老同志的喜爱。不少老同志十分关注这份刊物,这是值得向你祝贺并表示感谢的!  看到你在这期杂志上发表的《美丽的黔岭星空》一文,甚感欣慰。我在二十年前曾经写了一篇短文,简单地评介了许多在贵州文学艺术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
期刊
是好人长寿还是坏人长寿?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绝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好人长寿,不同意“好人不长寿,坏人活千年”的偏见。在人类历史上,古今中外的许多长寿老人,除善于养生外,大都心地善良,胸怀坦荡,乐于奉献,潇洒自然。此類例子不胜枚举。法国的世界长寿老人古娜·卡尔基就是佐证。  曾载人吉尼斯纪录的卡尔基老太太享年 122岁零164天,成为有正式记载的世界最长寿的老人。这位老人的长寿,引起不少社会学家和
期刊
2007年1月17日,本刊记者在贵州省都匀市了解到,今年79岁的金启华刚刚收到人民摄影报社与摄影师职级评审委员会寄来的证书,正式评定他具有“硕士二级摄影师任职资格”。  金启华60岁那年开始学摄影,在州老年大学潜心研习4年,掌握了基本技巧并培养了极大的兴趣。近20年来,他手持相机,走遍了周边县(市),拍摄了大量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以及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照片,其作品在各级报刊上发表近500幅,先后获全国
期刊
快乐,是奋斗的目的。一个个时尚的符号,最终组合成了老年人快乐生活的交响乐章。  对于今天的老年人来说,时尚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定义,时尚更多的是一种晚年激情的释放,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升华。在公园里手拿数码相机到处找景的老年朋友,咖啡厅里窃窃私语的银发情侣,迪厅里热情奔放的老年舞迷,甚至“肯德基”里临窗静读的耄耋老人……无一不是都市里令人心动的时尚符号。  老年朋友们乐滋滋地说:“追求时尚不再是年轻人的专
期刊
“水天一色好风光,山寨江村秋韵长,丹桂馨馨迎客赏,黄花馥馥满庭芳。平畴稻稷翻金浪,美树枫林照夕阳,雁叫凌霜明月夜,虫声唧唧五更凉。”这是谯义斌老人所写古诗中的一首。诗歌体现了作者面对“水光”“山色”,为之沉醉,并有所悟,达到了情景一体的境界。  现年76岁的谯义斌老人,原是玉屏县农业银行的干部,1990年退休。2001年开始学诗、写诗。  谈到与古诗的缘分,谯义斌老人告诉笔者,以前在银行工作的时候
期刊
每当夕阳西下,漫步在中国箫笛之乡——贵州玉屏阳河大堤,不时会有悠扬的箫笛声传入耳中。顺着声音,就会看见几位老人坐在大堤的休闲椅上吹奏箫笛,歌曲多是人们熟悉的老歌。虽然他们的吹奏姿势并不优美,技艺并不精湛,但他们怡然自得的神情,健康的微笑,却深深吸引过往者的脚步,令人顿生羡慕之情。  年逾花甲的田依娜老人告诉记者,玉屏是中国箫笛之乡,玉屏的箫笛,与国酒茅台、贵州杜仲共称贵州三宝,不但畅销全国,还远销
期刊
在我几十年的工作中,也许因为我是一个只能干点具体事的小人物,所以总是怕官。怕官摆架子,打官腔,盛气凌人,官气十足;怕官不学无术,不懂装懂,哼哼哈哈,不知所云;怕官不负责任,碰到问题绕道走,答非所问,“五顾左右而吉他”;怕官错了不认账,还要诿过于你,让你为他代过;怕官不知何时何地何言何语对其稍有不敬,给你穿小鞋,或在调级加薪时卡你一下,你有苦说不出,喊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官场上的玄机真是奥妙得很,
期刊
情人节的傍晚,正要收拾桌子吃饭,忽然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是位漂亮的小姐手捧玫瑰站在门前,说要送花给李太太,祝李太太身体健康,生活幸福。  我一头雾水,下班时买的花早已经送给太太。小姐拿出订单确定:“没错,是2楼18号的李老太太。”  订单上赫然写着老妈的名字,老妈也有些奇怪:“不会吧?我一个老太婆哪会有人送玫瑰哟!”妻子接过花,从里面取出卡片,看了一眼后笑嘻嘻地递给了老妈,我凑过去一看,上面写着:
期刊
母亲在学校图书馆工作了近20年。因为这,她和图书、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退休后,只要有空,母亲总是到县图书馆里看报,那里订了好多种全国各地的报纸。母亲戴着老花镜,拈她最喜欢的副刊,一版一版地看起来。到了买菜的时间了,她才恋恋不舍地放下报纸,叫管理员把那些版面给留着。她的这个习惯保持了好多年。  后来,我离开了故乡,但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文学的爱好。多年的耕耘,终于换来了一点小小的
期刊
我的父亲和母亲虽已年近八旬,但他们眼不花,耳不聋,手脚还算灵便,这使我们做儿女的感到十分心慰。  父亲平时有个习惯,每天早晨喜欢到院子里与其他老同志们一块打门球,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有时母亲做好了早餐叫父亲回来吃,可连叫他几次都不回,直到打完了球才回家,这很让母亲生气。  近年来,与父母亲同在一起共过事的老同志,聚会的次数和时间渐渐多了起来,除了哪家有什么大事他们常聚在一起外,平时,到了周末,常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