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劳教人员吴某,由于盗窃被警方抓获,被送劳教场所。在劳教所期间因为对场所环境的不适应,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咨询师根据收集的相关资料和测试结果诊断为一般性心理问题,通过认知领悟法和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求助者缓解不良情绪。
关键词: 适应不良 合理情绪疗法 一般性心理问题
1.求助者一般资料
吴某,男,汉族,36岁,高中文化,因盗窃被劳教一年半。
2.求助者自述
近一个月来情绪低落、失眠、伴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感觉心情异常烦躁。碰到自己极其不愿意看到的人或者发生的事之后有一种特别的冲动,管不住自己的手和嘴,从而与他人发生矛盾甚至打架斗殴,每次错过之后又非常后悔,然而自己在社会上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主动寻求以得到心理帮助。
3.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3.1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进入咨询室,衣着整洁,面容较疲倦,对人有礼貌,微笑勉强,谈吐思维欠清晰,表现欲望较强,语气较快,声音低沉。当谈及过往的一些错事时,时而激动时而沉默,情绪化较严重。求助愿望较强烈。
3.2分队民警的反映
该学员是独生子,家境较好,家中有父母妻儿,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大部分时候能够为他人着想,但是发脾气时谁都挡不住,很任性很冲动,对做过的事常常怀有悔恨之心。
4.评估与诊断
4.1心理评估
为了对求助者的情绪、人格特征和气质类型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有针对性地对求助者进行有效的咨询,在征得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对其进行EPQ,SAS和SDS的测试。测试结果:EPQ:E:65,P:70,N:62,L:40。测试结果显示求助者的人格特征为胆汁质,表现为人格外向、敏感、兴奋、多变,但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易于冲动;SAS:55分(标准分),SDS:60分(标准分)属于轻度焦虑和轻度抑郁。
4.2鉴别诊断
根据求助者自我陈述和EPQ、SAS、SDS的测试结果,咨询师的初步观察及分队民警的情况介绍,求助者的症状初步诊断为一般性心理问题。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原因为近期发生,有一定的自知力,也有求助愿望,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诊断依据:(1)根据判断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排除精神病的诊断。(2)本例中求助者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内心冲突,并体验到不良情绪,焦虑;症状是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较强烈的情绪问题,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所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最终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5.咨询目标的制定
在与求助者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商定了以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通过沟通与咨询,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偏激的认知模式合理应激,消除适应不良反应。(2)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通过咨询与积极调适,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矛盾焦虑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6.咨询方案的制订
6.1确定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6.1.1来访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6.1.1.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6.1.1.2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6.1.1.3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6.1.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6.1.2.1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6.1.2.2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来访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来访者;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1.2.3义务:向来访者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来访者。
6.1.3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共4次。咨询收费:免费(内部咨询)。
6.2咨询方法及原理
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商讨咨询方案。根据求助者的需要愿望与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其症结所在,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其分析动机,加深体验,消除自身的定势思维与偏激想法,从而改变现有认知观,解除焦虑带来的烦恼。
7.咨询过程
本案例共分三个阶段四次咨询:
7.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宣泄不良情绪,明确求助动机。此阶段主要是通过第一次咨询完成,采用的方法为摄入性会谈和心理测验,在收集资料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咨访关系、进行心理诊断、制定咨询方案。
7.2领悟阶段与修通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模式。此阶段主要是通过第二、三次咨询完成,向来访者介绍ABC理论的原理,让来访者感悟到其情绪困扰来源于他的不合理认知“如果我忍让的话他们就会看不起我,找我麻烦”。布置作业,共同探讨找出其更多的不合理认知。
7.3结束与巩固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总结和提升,通过鼓励把求助者的客观现实态度,用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内化成个人的生活态度,并迁移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此阶段主要是通过第四次咨询来完成的。复习咨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合理信念,鼓励求助者的改变,肯定进步,指出努力的方向。运用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产婆术”的辩论技术,在以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论。
8.咨询效果评估
8.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学会反省自己,以前总以为别人要(必须)为我着想,按照我的意思去做,现在觉得自己的性格比以前宽容多了,遇到问题也想得开了,明白自己不可以改变别人但是可以改变自己。
8.2分队民警评价
通过心理咨询,该学员已经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参加改造劳动也积极多了,学习也比以前主动多了,和同教的关系比过去更融洽、主动。
8.3心理测验评价
对来访者再次进行测验,其结果为: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SAS测量结果为标准分47分,SDS测量结果为标准分51分,与之前结果有较大改善。
8.4咨询师评价
随着心理咨询的深入,求助者的心情逐渐好起来了,脸上苦闷的表情逐渐消失了,已经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生活中发生的负性事件。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3]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关键词: 适应不良 合理情绪疗法 一般性心理问题
1.求助者一般资料
吴某,男,汉族,36岁,高中文化,因盗窃被劳教一年半。
2.求助者自述
近一个月来情绪低落、失眠、伴食欲减退,记忆力下降,感觉心情异常烦躁。碰到自己极其不愿意看到的人或者发生的事之后有一种特别的冲动,管不住自己的手和嘴,从而与他人发生矛盾甚至打架斗殴,每次错过之后又非常后悔,然而自己在社会上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主动寻求以得到心理帮助。
3.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3.1咨询师观察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进入咨询室,衣着整洁,面容较疲倦,对人有礼貌,微笑勉强,谈吐思维欠清晰,表现欲望较强,语气较快,声音低沉。当谈及过往的一些错事时,时而激动时而沉默,情绪化较严重。求助愿望较强烈。
3.2分队民警的反映
该学员是独生子,家境较好,家中有父母妻儿,是一个重情义的人,大部分时候能够为他人着想,但是发脾气时谁都挡不住,很任性很冲动,对做过的事常常怀有悔恨之心。
4.评估与诊断
4.1心理评估
为了对求助者的情绪、人格特征和气质类型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有针对性地对求助者进行有效的咨询,在征得求助者同意的情况下,对其进行EPQ,SAS和SDS的测试。测试结果:EPQ:E:65,P:70,N:62,L:40。测试结果显示求助者的人格特征为胆汁质,表现为人格外向、敏感、兴奋、多变,但遇到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易于冲动;SAS:55分(标准分),SDS:60分(标准分)属于轻度焦虑和轻度抑郁。
4.2鉴别诊断
根据求助者自我陈述和EPQ、SAS、SDS的测试结果,咨询师的初步观察及分队民警的情况介绍,求助者的症状初步诊断为一般性心理问题。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有明显的原因为近期发生,有一定的自知力,也有求助愿望,属于心理咨询范围。
诊断依据:(1)根据判断心理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个性的相对稳定性原则),排除精神病的诊断。(2)本例中求助者因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内心冲突,并体验到不良情绪,焦虑;症状是近期发生的、内容尚未泛化、反应强度较强烈的情绪问题,能找到相应的原因,所以排除神经症和严重心理问题,最终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5.咨询目标的制定
在与求助者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商定了以下咨询目标:(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通过沟通与咨询,降低焦虑水平,改变其偏激的认知模式合理应激,消除适应不良反应。(2)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通过咨询与积极调适,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提高有效处理各种矛盾焦虑的能力;增强其自信和社会适应能力。
6.咨询方案的制订
6.1确定咨询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6.1.1来访者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6.1.1.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6.1.1.2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6.1.1.3义务: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咨询师,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6.1.2咨询师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6.1.2.1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6.1.2.2权利:有权利了解与来访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来访者;本着对来访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1.2.3义务:向来访者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职业资格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来访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来访者。
6.1.3咨询时间与收费。咨询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共4次。咨询收费:免费(内部咨询)。
6.2咨询方法及原理
在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咨询师与求助者共同商讨咨询方案。根据求助者的需要愿望与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其症结所在,通过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其分析动机,加深体验,消除自身的定势思维与偏激想法,从而改变现有认知观,解除焦虑带来的烦恼。
7.咨询过程
本案例共分三个阶段四次咨询:
7.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宣泄不良情绪,明确求助动机。此阶段主要是通过第一次咨询完成,采用的方法为摄入性会谈和心理测验,在收集资料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咨访关系、进行心理诊断、制定咨询方案。
7.2领悟阶段与修通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模式。此阶段主要是通过第二、三次咨询完成,向来访者介绍ABC理论的原理,让来访者感悟到其情绪困扰来源于他的不合理认知“如果我忍让的话他们就会看不起我,找我麻烦”。布置作业,共同探讨找出其更多的不合理认知。
7.3结束与巩固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总结和提升,通过鼓励把求助者的客观现实态度,用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内化成个人的生活态度,并迁移到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此阶段主要是通过第四次咨询来完成的。复习咨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合理信念,鼓励求助者的改变,肯定进步,指出努力的方向。运用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即“产婆术”的辩论技术,在以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辩论。
8.咨询效果评估
8.1求助者的自我评估
学会反省自己,以前总以为别人要(必须)为我着想,按照我的意思去做,现在觉得自己的性格比以前宽容多了,遇到问题也想得开了,明白自己不可以改变别人但是可以改变自己。
8.2分队民警评价
通过心理咨询,该学员已经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参加改造劳动也积极多了,学习也比以前主动多了,和同教的关系比过去更融洽、主动。
8.3心理测验评价
对来访者再次进行测验,其结果为:自评量表测试结果显示,SAS测量结果为标准分47分,SDS测量结果为标准分51分,与之前结果有较大改善。
8.4咨询师评价
随着心理咨询的深入,求助者的心情逐渐好起来了,脸上苦闷的表情逐渐消失了,已经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生活中发生的负性事件。
参考文献:
[1]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3]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