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能论角度解读《莫菲》中主人公自我毁灭成因

来源 :文学教育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querys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精神分析在现代西方思想中作为一种文化思潮,有着突出且重要的地位。爱尔兰法籍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人生与小说均适合采用精神分析学进行研究,但国内迄今为止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对其小说《莫菲》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聚焦在小说《莫菲》的主人公身上,并运用弗洛伊德后期整合的本能理论与自我防御机制中的退居防御机制与认同防御机制,对主人公莫菲的荒诞行为进行剖析,指出莫菲的人格由本我主导,行为受本能驱力影响,进而揭示其最终走向死亡的内在成因。
   关键词:防御机制 生本能 死本能 能量贯注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最杰出且最具影响力的先锋派作家之一。他于1952年发表的戏剧作品《等待戈多》确立了他作为荒诞派代表戏剧家的地位。1969年,贝克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贝克特心仪的表妹与父亲相继去世,他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击,从1926年就已萌生的抑郁症陡然加重i。于是前往伦敦接受了为期两年的精神治疗。在此期间,他研读了不少精神分析学的著作并对其颇有见解。他在治疗期间创作的以及后续的作品中不少带有精神分析的成分。他出版发行的第一部著作《莫菲》就涉及很多心理学的元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心理学角度解读了《莫菲》。但是国内从心理分析学的角度分析《莫菲》的研究尚不完全,有待补充。因此,本文试从弗洛伊德后期完善的焦虑——防御机制理论结合本能理论解读莫菲令人困惑的精神现象,从而挖掘出隐藏在这种精神现象后的实质性问题。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概念。生本能促使个人和物种寻求生存需要,如水、食物、住所,延续生命的冲动等;死本能,也常被称为死亡欲望,是指人类在受倾向于回归原初无机状态的愿望驱力下,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行为释放本能,实现愿望。表现为释放攻击性行为或自杀。当生本能的能量足以控制它时,死本能的愿望就被压抑到无意识地带;但“当一个人的力比多(生本能的能量)消耗殆尽时,就会任由死本能(攻击性能量)发泄,最终导致个体的死亡”(Nye16页)。
   一.本我与现实的对抗:莫菲的退居
   漂泊到伦敦的都柏林人莫菲生活极度贫困。他没有任何工作,居住在一个牢笼般的蜗居中,靠着叔叔提供的小额救济金生活。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莫菲理应寻找工作,但他找不到任何理由。在他试图与社会接触,尝试寻找工作时,常被周围的人侮辱嘲讽。他小心翼翼地想要在一家杂货铺当男仆,杂货铺老板们的言行深深刺伤了莫菲。他们认为莫菲“并不潇洒”,“也不像男仆”,“甚至不像地道的人”(贝克特80页)ii。面对杂货铺老板的侮辱,莫菲虽然有被伤害的感觉,他并没有反抗。类似这样的遭遇致使他拒绝与社会交流。他承认自己的失败,却并没有越挫越勇,而是选择逃避这个毫无情意的社会。莫菲对冷落、嘲讽的恐惧导致他极力避免将自己暴露在任何可能发生的冷落和否认中。他采取退居的方式缓解内心的焦虑。莫菲在外漂泊闲逛也是其退居的重要表现。他所认识的世界是没有他容身之位的世界。他渴望被保护,害怕被拒绝。内心深处,他认为自己是个无价值的人,这种不被人爱的信念也被用来作为同一种自卫手段。因此莫菲不会真正去找什么工作,对于自己的不作为也安之若素。
   莫菲无意识地启用“退居”防御机制以减缓他不断加剧的焦虑心理。他感到自己被这个充满敌意的世界拒之门外,就像个被驱逐的人。因此他表达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厌恶,努力排斥着与社会的任何联系。
   二.生本能与死本能的抗衡:莫菲的分裂症
   莫菲在这个社会毫无归属感,其本我占人格的主导地位。他完全按本能冲动行事。面对生本能与死本能驱力之间的冲突,莫菲的自我分裂成两部分:身体和心灵。身体受性本能驱使,他成为一个性欲强烈,渴望温情的人;但心灵受死本能驱使,他竭力回避身体欲望带来的束缚,企图体验死亡才能感知的虚空之境。
   莫菲受性本能的能量驱动(无意识地渴望延续生命的冲动)而希望与女性交往。在伦敦大街上,他邂逅了一名妓女西莉亚。西莉亚的女性特征深深吸引了莫菲,他们很快确定了关系。当迫于生计,西莉亚不得不操起老行当暂离莫菲时,莫菲虽然感受到片刻的自由,但力比多的能量太大,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而央求西莉亚回到他身边。然而,本我要求的快乐与性欲的满足与自我遵循的现实原则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莫非要同西莉亚结婚,享受婚姻带来的温情就必须有挣钱养家的能力,他的小额救济金根本维持不了两人的生计。西莉亚预先看到了现实的制约,逼迫莫菲做选择,要么他工作,要么她离开。而莫菲一直享受西莉亚带给他的温情与快乐,一时无法接受他一直以来贯注能量的对象——西莉亚的缺场。莫菲本我人格的性欲本能太过强烈,以致他愿意放弃自由,胆怯地去接触他认为的恶意的世界。
   当面对无情的嘲讽时,他的勇气就被浇灭了。失意至极,莫菲将贯注到外部世界的人与物身上的能量收回,并将所有能量贯注到自身。他变得自恋且沉迷幻想。他喜欢在摇椅上摇晃沉思,慢慢进入无意识状态。他沉迷于黑暗区域带给他的绝对自由,祈求在躯体的短暂宁静中实现飞天的夙愿iii。莫菲受死本能的力量驱使,將死本能所储存的攻击性能量贯注到自我身上。他将身体束缚在摇椅上,企图摆脱身体的约束,从而达到思想上的自由。
   三.死本能的宣泄:莫菲的自我毁灭之途
   莫菲偶然找到了一个他可能从属的群体——精神病患者。他希望进入他们毫无理智秩序的小世界,但没有成功。外部冷漠的世界与精神病患者精神内部疯狂的小世界都没有属于莫菲的一席之地。绝望之际,莫菲放弃了生存的意志,走向了死亡。
   在星象图的指引下,莫菲决定到马德林精神病院工作。在那里,他受到精神病人的青睐与信任。他感受到了自我价值,开始重拾自信。他表示出对精神病患者的兴趣,逐渐将力比多的能量贯注到他们身上,并与他们认同。认同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个体通过利用这种机制,在不同程度上使自己与别人一致,个体与其他个体产生共鸣,从而导致其无意识地内化其他个体的多种特质莫菲将自己看作他们当中的一员,看作精神病患者疯癫之前的形象。莫菲寻觅的本真世界与他绑在摇椅上麻痹自己,体验的虚空之境异途同归,都是他渴望回归到生命前的无机状态的表征。他企图达到精神错乱的途径指向了他认为与他最为相似的精神病患者,安东先生。莫菲自恋式地与安东先生认同。当另一名男护士提及莫菲与安东有些许相似时,莫菲满怀欣喜。事实上,莫菲的力比多贯注的方向是朝向自我的。他视他所选择的客体为他自己的一部分。他所喜爱的安东先生不过是他认为他将会变成的那个形象。他希望从安东眼中的镜像确认自己的形象,渴望达到与安东同样的境界。但在他寻求认同感之际,安东去世了。莫菲没能从他心爱的对象眼中感知他的存在。他认识到自己的失败,不得不将贯注到安东身上的力比多能量撤回。    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内驱力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不到缓解,压力持续积累,直至无法抑制。莫菲意识到自己进入不了精神病人混沌的小世界,内心深处也拒绝返回外部残酷僵化的社会之中,其死本能所积蓄的攻击性能量径直指向自身。他轻易地放弃自我机能,继续麻痹自己,体验黑暗区的虚无自由。死本能的力量战胜了生本能的调控。他强烈的死亡愿望也体现了他在寻找归属感时的无望。莫菲的骨灰意外洒落到一个酒吧地板上,掺杂着唾液与尘土,混乱且毫无形式。最终,他逃离了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带给他的一切苦难与束缚,成了宇宙间混杂的粒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萨缪尔·贝克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莫菲》中主人公的行为与弗洛伊德心理学说所提出的人格受两种基本内驱力推动的表征十分吻合。他笔下的莫菲是一个本我过于强大的人。
   莫菲的病态心理体现了现代社会存在的内在冲突。通过对莫菲退居行为的轻描淡写,贝克特揭示了物质世界中的社会现实,也刻画出现代人内心深处因此产生的敌意、恐惧、软弱感与异化感。生本能与死本能的冲突伴随人的一生,力比多与攻击性相互作用且施与人的精神与行为极为重要的影响。个人应正视自我价值,不要过度放大外界的阻碍,以适当的防御机制应对焦虑。
   参考文献
   [1]Beckett, Samuel. Murphy. London: Picador ed. Pan Books Ltd., 1973.
   [2]Keller, John Robert. Samuel Beckett and the Primacy of Love. 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2.
   [3]Murphy, Emily Christina. “Beckett’s Everyday Psychopathology: Reading MaleNervous Hysteria in Murphy.”Psychology Notebooks. Vol. 40, No. 1, 2014:71-94.
   [4]曹波.《贝克特“失败”小说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5]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
  ,林尘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6]卡弗(Carver,C.S.),沙伊尔(Scheie
  r,M.F.).《人格心理学》,梁宁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萨缪尔·贝克特.《莫菲》,曹波,姚忠译.长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
   [8]王雅华.《不断延伸的思想图像:塞缪尔·贝克特的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9]张世民.《莫菲》与《瓦特》:“本体论洞穴”中永恒的心灵壁画,《国外文学》,2009(1):56-64。
   注 释
   i参见曹波.贝克特“失败”小说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第5页。
   ii萨缪尔·贝克特.《莫菲》,曹波,姚忠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下文对该作品的引文页码均直接置于括号内,不另作注。
   iii参见曹波.《人性的推求:18世纪英国小说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第228页。
   (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其他文献
一  龙坪是个好地方,这是毫无疑问的。但龙坪这个地方的好,很大程度上却又是因“反”而好。到龙坪次数多了,情况了解得比较全面了,便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反”是龙坪一大特色,一大亮点,这里角角落落都体现着“反”,方方面面都充满着“反”。“反”字简直如水,如乳,无孔不入地渗透滋润着龙坪,使其具备了一种其他地方无法拥有的独特韵味。可以这么说,没有“反”,龙坪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没有“反”,龙坪就不可
期刊
内容摘要:20世纪40年代,钱歌川海外归国,从都市中“出走”,流寓西南6年,身份的交织,一方面激起他沉睡的文人济世灵魂,另一面从个人气质中定位的“闲人”约束着他成为完全的革命者,多重苦闷纠缠于身,也成就了钱氏西南流寓创作的灵肉撕裂,意外成为中国现代文人创作的亮点。   关键词:钱歌川 文人济世 闲人 灵肉撕裂  依据中国现代文学史,大概能够给现代知识分子画像:“五四”时期的启蒙者、20世纪30年代
内容摘要: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一书中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比作一道弯曲的河流,认为它的变迁是“言志派”与“载道派”两种潮流的不断起伏。这种将中国文学的发展当作是非此即彼的带有世代主义观念的文学史观,同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提到的世代主义的文学史观不谋而合。结合韦勒克对于世代主义的批评,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认识这种观念,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文学内部的理论问题、文学批评的标准和认识文学史仍有启示意
内容摘要: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教师将技术有效地融入教学的一种框架。在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但当前语文教师的知识集中于学科教学内容,单纯为了在语文学科中使用技术而使用,此做法并不能提高教学效果,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亟待更新。本研究为了促进语文教育信息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提出培养语文教师TPACK能力的三大策略,即示范技术的使用、重新架构教
初夏,龙坪。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车子沿着蜿蜒曲折的柏油公路一路前行,透过车窗向外眺望,群山连绵,满目苍翠,阡陌交错,炊烟袅袅,一派祥和的景象。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高楼的压力,有的只是乡村生活的恬适和安宁。车子行驶到聚龙山下,在一个岔路口开进乡间小道,不远处即是朱砂村。  村庄不大,村道宽阔,树木丛生,花草摇曳,屋舍散落在山麓下。路边田野里,三三两两的农民正在地里整畦挖穴,挥锄铲草。唐代诗
期刊
在我小时候,姑姑在龙坪镇大水林场工作。有年春节,她带回了一些板栗给我吃,板栗特别的香糯。我问她,怎么这么好吃呀?姑姑说,这是大水的板栗嘛!第一次听到龙坪、大水这几个名字时,我的脑海瞬间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条大河汹涌奔腾,在太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光芒四射,非常美丽!于是,我央求姑姑带我去龙坪看大水,没想到姑姑听了我的话却笑起来,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姑姑并没有带我去龙坪,反而
期刊
高山笔会期间,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次活动丰富多彩,与会者还观看了龙坪民俗表演。其中最引人入胜的一个节目是《拦车马》。一群轿夫在悠扬的唢呐声中,把一顶红轿颠颠晃晃地抬上舞台。道士手舞桃木剑,在轿子前后左右劈砍,口中念念有词,掐破白公鸡冠子,鸡血洒在轿子四角,又将白公鸡扔过轿顶,轿子即被抬下舞台。节目虽短,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拦车马是龙坪一带古老的婚俗,相传起源于楚文王。众所周知,楚文王有三
期刊
在龙坪镇龙坪村,有一支草根乐队。乐队的成员来自田间地头,最大的有72岁,最小的也有38岁。  他们白天忙种田,到了夜里,才聚在一起排练自编的节目。  周述远,是这支乐队的发起人之一,年纪最大的成员就数他了。与他交流,他的话题总离不开杨子荣、李玉和、郭建光等戏剧中的英雄人物,别人一介绍,方知他曾是革命样板戏唱全场的男主角。  周述远说,他15岁那年,便加入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是一个典型的文艺青年。半
期刊
内容摘要:通过分析不同国家颜色词的隐喻义,帮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学习者对颜色词的理解以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隐喻 颜色词 对外汉语教学   很早之前在我国的甲骨文辞中就有对于颜色词的记载。分别是黄、黑、白、赤、幽、戬。朱永燚在1959年写下《鲁迅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这篇文章开启了颜色词在现代的研究。虽然我国对于颜色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