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公主”刀美兰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i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文艺家之家”的中国文联,犹如一座多姿多彩的花园,百花争艳,竞吐芳蕊。在这座花园里,刀美兰是一朵迎风摇曳的百合花,正如她的傣语名字“楠蝶帝娜”,在傣语中的意思即“仙女的百合花”。这朵百合花,五十多年前从傣家的竹楼里生长而出;五十多年来且梦且舞,最终在舞台上绽放,成为西双版纳飞出的“孔雀皇后”。鲜花和掌声中,刀美兰始终念念不忘的是人民的哺育、是党和国家的培养。“我是在天尚蒙蒙、芭蕉叶刚亮起来时出生的,妈妈说,在这个时间出生的人是最有福的。”在刀美兰的回忆中,她的舞蹈艺术就扎根于澜沧江边那块竹楼掩映的热土,她的一生是“有福的”。也许正因如此,在回顾自己的“梦舞”生涯时,刀美兰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由此走出的原点,回到了滋养自己的傣族文化,并把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当作使命,秉书直陈,建言献策。
  不久前,这位中国舞协的副主席把对家乡的爱、对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歌舞艺术的关切,上升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高度,致信温家宝总理,并受到总理邀请前往中南海做客,共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刀美兰说:“我是新中国培养出的文艺工作者,中国文联是伴随新中国成长的‘文艺家之家’,在这个家庭里,我感觉温暖,更感觉责任在肩。今年是中国文联、中国舞协成立60周年,趁此机会,我希望能够以我对民族舞蹈的满腔热爱,在中国文联这一平台上,呼吁各方共同关注,促进我们的民族舞蹈事业获得更大发展。”
  
  傣文化的熏陶滋养了
  舞蹈的性灵
  
   “孔雀舞为什么美?因为它表现了真和善。”刀美兰说。小时候,是贝叶文献中千百部傣族诗歌传说中如梦似幻的故事、是傣家数不清的佛寺里栩栩如生的壁画、是傣家人热爱生活的节庆欢乐,把她造就成了一个爱做美梦的小姑娘。有时在奶奶的筒裙上,有时在妈妈的被窝里,有时在爷爷诵经的佛寺里,她常常沉浸在这些使她着迷的故事中,幻化为一个个以己为主角的梦。而生活似乎还要丰富,包括言行举止、坐立站行等都有很多细致的规矩。比如在客人面前弯腰经过,要把筒裙掖合起来;在竹楼中不喧哗,坐时要双膝并拢等等。后来,这成了滋养刀美兰舞蹈的性灵,也造就了刀美兰舞蹈纯朴、自然、优美的特点,以至她常常说:“我是一个在傣文化‘蜜糖’罐中长大的傣家女儿。”
  在傣文化中,有这样一个生态理念:有了树,有了森林,才有水;有了水,才有田地;有了地,才有粮;有了粮,才有人。所以,在西双版纳的每一村每一寨,都有祭拜农林的习惯。他们对砍伐森林有严厉的惩罚,每一家在盖竹楼时,都会种上七八棵帖刀木,这也成了傣家人的“生态林”。“对于傣文化的真善美,我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是深有体会的。它不是故意要成为这样子,但当你走在一座座小竹楼间,徜徉在秀美的大自然里,加上传统佛教文化中对惩恶扬善思想的宣扬和对道德、人品的规范,人就不自觉地走向了真善美。”刀美兰觉得,正是因为有了民族文化的积淀,才有了自己独特风格的孔雀舞神韵。
  后来,著名舞蹈大师吴晓邦这样评价她:“看了刀美兰的表演,仿佛不是人在跳舞,是舞蹈之神、民族之神,降临到人间、爱抚人间、爱抚苍生……”可是,谁又能想到,这位蜚声海内外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居然一天也没受过专业的舞蹈训练。那么,她是怎样从傣家小竹楼走向艺术大舞台的呢?
  
  从傣家小竹楼走向
  艺术的大舞台
  
  1954年,云南省民族工作队到各村寨挑选文艺苗子,筹建西双版纳州文工队。刀美兰被选中了。那时,文工队虽然条件简陋,训练却一点不含糊。由于太辛苦,加上风俗不同,家长们纷纷把孩子拉回家。一起去的伙伴,最后只剩下小美兰一个人。在改编自傣族民间传说《召树屯》的舞蹈《召树屯与南吾诺娜》中,刀美兰扮演了“孔雀公主”。这不仅开创了女子孔雀舞的先河,还对表演形式做了革新,去掉了面具,显出了“公主”美丽的真容。
  一个美丽的地方,总是容易诞生美丽的故事。而刀美兰的传奇故事,则是在1956年的中缅边民联欢大会上开始的。联欢会先在国内的德宏举行,后来又到了缅甸。周恩来总理也来了,宴会时就跟刀美兰一桌,让她喜出望外。当时,刀美兰穿着一件布拉吉,周总理就问她:“今天是你们的节日,为什么不穿民族服装呢?”事先毫无准备,小美兰倏地脸就红了。当小美兰跳完了独舞《种菠萝》,周总理带头鼓掌。在接见演员时,他鼓励小美兰说:“今天的舞蹈跳得不错,你要苦练基本功,还要向老艺术家学习。傣家人把孔雀当作吉祥幸福的象征,你这个小孔雀要高飞,飞遍全中国、全世界。”时隔多年,刀美兰对当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而另一段故事更为传奇:原来,在缅甸的时候,小美兰所扮演的“孔雀公主”,不仅倾倒了千万缅甸的观众,也让当时的缅甸王子一见钟情。王子决意要娶“公主”入宫,并计划在仰光郊外的演出现场“抢亲”。当时的情况万分紧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酿成一起引世界注目的外交事件,甚至会影响到中缅两国的外交关系。为了此事,周恩来总理觉都没睡好,先是安排小美兰提前回国,又以“她年纪还小”向缅方做了解释。
  


  后来,刀美兰被调到了云南省歌舞团。1957年,刀美兰扮演“孔雀公主”,在北京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汇演中一举成名。1959年,她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表演了《小卜少》《赶摆》,第一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还受到了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不久,东方歌舞团成立。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刀美兰来到北京,并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担任部分章节的领舞。
  
  “采蜜”的孔雀喜迎
  文艺的春天
  
  到了东方歌舞团,刀美兰的艺术视野更加开阔了。尽管在特殊时期,许多民族舞蹈不能跳了,但在一个荟萃各民
  族舞蹈艺术家、演员的团体里,刀美兰感受到的是舞蹈艺术的多姿多彩。在团里,她和莫得格玛、阿依吐拉、崔美善一起,被人称为“四朵金花”。此时,相互学习和借鉴便成了她们之间交流的重要内容。在“文革”的漫长十年里,刀美兰一度被下放到工厂。但如今回想起来,在东方歌舞团的实践和学习依然让她感念不已。她说:“在东方歌舞团的日子里,我开始真正懂得了作为一名舞蹈演员该如何去学习、‘采蜜’。”
  她的确是在“采蜜”。当刀美兰扮演的七妹在《孔雀公主》中翩翩起舞,除了幼时壁画上的形象、动作流转于脑海,像蒙古舞的抖肩,印度舞蹈中的眼神,也都被她传神地化用了。后来,在她的《金色的孔雀》中,为了表现孔雀的苏醒,她还借鉴了芭蕾的动作,用调控呼吸来传达喜悦。由于这些借鉴有深厚的本民族文化做背景,看似信手拈来,却融入自己的表达中。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中国舞协名誉主席贾作光评价说,她是真正的“民族化”,而不像有的借鉴那样是“化民族”。在保护原生态和推动艺术创新之间,刀美兰应对从容,傣文化的精神早已融入她的血液中。
   “文革”结束,文艺的春天再次到来。回到云南省歌舞团的刀美兰决定,作为一名人民的舞蹈演员,一定要把孔雀舞再度搬上舞台,给金孔雀插上翅膀。冬天的昆明又潮又冷,在逢雨必漏的狭小家里,刀美兰开始了新作品的构思,而身为作曲家的爱人王施晔则靠在炉子前为她作曲。1978年10月1日,刀美兰的舞蹈《金色的孔雀》在昆明国防剧院上演。相对于文艺春天的来临,舞蹈的第一章节就叫《孔雀的苏醒》。当爱人王施晔的小提琴声悠然响起,舞台上的“金孔雀”倦怠地舒展翎子,伸开翅膀,喝水,随后抖开羽毛翩然起舞……对看惯了样板戏的人们来说,那是别样的音乐、别样的舞蹈,连续不断的掌声,让王施晔、刀美兰夫妇激动得热泪盈眶。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刀美兰相继又推出了新作《水》和自己的独舞晚会,为喜迎春天的文艺百花园增添了新的缤纷。
  
  让保护和传承回到
  生活的源头
  
  在舞蹈《水》中,傣族小姑娘上山劳动,编藤条,采野果,在森林里和各种动物一起玩耍。夕阳西下时,她和伙伴们来到澜沧江边,在江水里洗去一天的疲惫。有人曾问过刀美兰:“为什么你会这样表现没有固定形态的水呢?”她回答:“我小时候的生活就是这样的啊。”她的回答自然而然,虽然水没有固定形态,但水有源头,就像艺术有生活的源头一样。而这种对源头的回归,不仅体现在刀美兰的舞蹈中,也体现在了她对文化的传承理念上。
  1989年,电视纪录片《刀美兰和她的故乡》问世,被业内认为是“一部舞蹈生态学的好片子”;1994年,刀美兰民族艺术希望学校成立,也表达了刀美兰的一个心愿:“希望能有千千万万的小孔雀飞向蓝天,飞向世界。”在指导学生时,刀美兰一直强调,要熟悉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历史,否则舞跳起来就干巴巴的,没有神髓和感觉,而这是用舞台布景、灯光所弥补不了的。近年来,刀美兰常常回到家乡,到各个傣家竹楼去走访。家乡发展很快,但也有些方面让她担忧:不少年轻人已经不会傣文了,一些生活仪轨、道德风俗渐渐被疏远了。因为失去了生活的熏染,有的孩子学起孔雀舞来也开始“张牙舞爪”,没了应有的真善美的神韵。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把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话题推到了刀美兰的眼前。
  “如果光学我把手举多高或多低,没有对生活和民族文化的了解,是学不好孔雀舞的。只有回到生活、回到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艺术才有了赖于滋养的源泉。”在刀美兰看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有很多应该保留的优秀文化,不仅是傣族文化,还有其他各民族文化,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多姿多彩,才有了我们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尤其要把它们的保护和传承重视起来。刀美兰觉得,这么多年来,社会各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要在目前基础上更进一步,实现新的突破,就要跟发展协调起来,既保留原生态,又鼓励借鉴和创新,使两者互为参照,既有根本又有未来。刀美兰透露,目前她正准备筹办一次包括湄公河流域各国在内的孔雀舞大会,她要让孔雀舞焕发出更闪耀的光彩,让民族文化在走向世界时回响和谐的声音。
其他文献
那是一个令我刻骨铭心的日子。那天黄昏,在首都的一条人行道上,我牵引着著名战斗英雄——双目失明的史光柱,静静地穿过京城的大街小巷,与我们迎面而来的那些在夕阳中匆匆赶路的车流,那些在市场里采购蔬菜的主妇,那些在绿阴下絮絮私语的情侣,没有谁能认识我们,没有谁能认识这位伟大而平凡的英雄。当我拽住三个学生模样的少年,悄声问他们:“你知道这位军人吗?你知道史光柱吗?”他们摇摇头,从我们的身边擦身而过,那一刻,
期刊
在哈尔滨雅福德商贸有限公司法人、哈尔滨市服装协会副会长赵雅茹的办公室里,一知名画家赠的一幅画《鹰栖高枝》特别引人注目:画面上一只雄鹰独立,在遒劲的苍松上傲视远方。旁边题跋“独占鳌头、志在千里”。这位名播哈尔滨市乃至龙江服装界的赵女士极为欣赏这幅画寄情喻意之妙、之奇、之极,她不无戏谑地袒露心扉:“画面上之鹰非我莫属,这是我人生之追求,事业之目标。”凡了解她的人都知道,从小到大无论做什么事情总是抢在前
期刊
一个人的命运总会有许多变数,有时候阳光灿烂,有时候乌云密布。面对它们,如何选择即是人生的态度。在陆永康身上,我们看到很多的不幸与曲折,但他展现给我们的却是甘于奉献的崇高与敢于超越的勇气。接近他、了解他,知之越深,仰之弥高。    梦想,他当上  人类灵魂工程师      1948年,陆永康出生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羊福乡孔荣村一个水族家庭,出生时父母给他取名永康,然而上天没有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刚满
期刊
“没有老书记,就没有今天的华西村。”华西村民如是说。   “没有华西村,也没有今天的吴仁宝。”吴仁宝自己则如是说。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华西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明星村庄”。华西村原党支部书记吴仁宝,是无数次被聚焦的“明星村官”。——1961年建村至今,吴仁宝与华西村共同走过。从上世纪70年代建设农业样板村,80年代实现农村工业化,90年代实现农村城市化,直到21世纪拥有八个上市公司、进入
期刊
年近七旬、满头白发的夏家骏,被群众称为“夏青天”、“布衣常委”、“民间信访局局长”,当然也获得了“书法家”、“法律史家”的种种美誉。可在记者看来,他更像一个“湖南蛮子”,一个精力过人、记忆力过人的老顽童——有点名士风流,也有点乡土气,有些天地不怕的狠劲,也有湘西人的淳厚。  成为文学家,作品流芳百世使“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夏家骏青年时代的梦想。造化弄人,他高考进了南开大学历史系,再后来转入法学史专
期刊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网络信息的轰炸让大家变成了惊弓之鸟,一有类似的情况,立刻对号入座。一条“你有职场自闭症”的微博,引发了无数的转载和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哎哟妈呀”原来我还自闭了。”这是调侃?是起哄?是无奈?还是不明就里把标签往身上贴?  指导专家:温瑞岚  国家认证高级心理咨询师,EST中级EAP咨询师,心理测量师。擅长领域为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社交恐惧、焦虑、抑郁、其他各类神
期刊
2010年5月13日,3岁的诺诺跟着妈妈坐电梯碰到邻居阿姨,阿姨说:“诺诺,你好啊,你们要去哪里啊。”诺诺不但没说话,而且立刻把自己的小小身体缩在电梯角落里,低着头,像只刚被触碰过的含羞草,妈妈尴尬又着急……  2013年4月20日,在深圳大鹏海边客栈,诺诺看到—群陌生的叔叔阿姨在烧烤,他主动上前表演魔术,“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你看,这个盒子是空的,我的手也是空的,我把盖子盖上去,再打开…
期刊
“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个祝福,时钟每天转了一千四百四十圈,我的心每天都藏着,一千四百四十多个思念……”每当听到这首熟悉的旋律,我们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一个帅气、俊朗,充满朝气和活力的面孔。他的歌声伴随着很多人的成长,而岁月的流逝却没有在他的脸上留下痕迹,多年过去他始终是那样年轻。他,就是我国最高艺术团体: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著名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蔡国庆。      用心做事用
期刊
每一次走进华春药化环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都是一次灵魂的净化;每一次走近王春芝董事长,都有一次意外的收获。面对华春公司,我感受到清泉的流淌;面对王董事长,我感到火热的心肠。历史与现实,污水与清水之间很近又很远;知识产权与民族品牌是不可低估的力量。    国庆节前夕,在华春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王春芝董事长。从王董事长的激情回顾和介绍中,我们得以窥见华春公司20年的发展历程、20年的卓越艰辛
期刊
在港澳地区,你只要说出“赌王”二字,人们就知道是指何鸿燊。赌王名气如雷贯耳,赌王霸业屹立数十年不倒!    何鸿燊出身香港名门望族,然而他的成就和名望并非靠祖上的荫庇。少年时父亲破产,家道中落,他饱尝世态炎凉;青年时他躲避战火逃到澳门,身上仅有10港元,赤手空拳,九死一生,赢得百万身家。  赌王风度翩翩,魅力四射,是个性情中人。一生艳遇不断,温柔无边,人们戏称他“风流赌王”。何鸿燊是澳门博彩史上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