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学是教学六认真中最重要的一环。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么才能达到有效教学呢?我认为灵活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下面我就《基础会计》这门课程中所运用的几种有效课堂教学方法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一、采用“开拓性提问法”
对于对口单招的高三学生来说,已经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有了系统的学习,那么在复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再纯粹地采用讲授法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时我就采用了“开拓性提问法”。上课时所有的同学不许翻书、翻笔记,听好我提的问题并进行回答。我把每一节课要复习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的问题,每个大问题里含有许许多多的小问题,小问题里面又含有许多更小的问题。借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逐步回忆来回答问题,大部分问题我都让学生齐回答,有时找个别走神的学生回答。全都答不出或大部分同学答不出时我再让学生去到书上或笔记上去找答案并对该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此时学生就对所讲的内容比较爱听,也更容易记牢。这样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不断地问问题,学生不停地思考、回答。整个教学过程,好像是和学生在交流。最后,对于一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一次课堂练习,课后再来一次巩固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这样就很难忘记所学知识。
二、采用“对比教学法”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是对比教学法。把两个或多个相关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讲解.通过比较,让学生掌握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在讲会计账户的设置与运用时,把“在途物资”与“原材料”这两个账户对比。两者虽然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类账户,但核算的内容不同,前者是核算在途材料的实际成本,后者是核算已入库材料的成本。再如,“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账户,这两个账户都是站在销货方的角度,用来核算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时向对方应收的款项,但这两个账户的性质是不同的,前者是资产类账户,后者是负债类账户。又如在讲到收入时,把“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三者比较,反复强调工业企业在销售产品、商品时的收入是记入“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在销售材料、提供非工业性劳务、出租业务的租金收入、代购代销收入等记入“其他业务收入”账户,其他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入就属于“营业外收入”,这样把账户放在一起对比分析,使学生在做会计分录时,能正确运用相应的账户,不会相互混淆。
三、采用“角色扮演法”
《基础会计》教学中,最主要的是编制会计分录,而编制会计分录的关键在于找准会计科目,但学生对工业企业绝大部分经济业务十分陌生,拿到所给业务,主要问题就是不知道或容易用错会计科目。对课堂上讲过的业务类型,仅能机械记住所用的会计科目,不太熟练,理解的也不透彻,作业题稍微拐弯,就不知所措。此时的学生,普遍感到专业课不如文化课易学,有些畏惧、甚至烦躁的心理。对此,我在授课时,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假想自己即为经济业务的经办人,生动、通俗、详细解释每个会计科目的选择及其“借”或“贷”的方向,讲清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如“采购员王某预借差旅费800元,用现金支付。”这个经济业务,我让一位学生扮演采购员王某,另一位学生扮演为企业的出纳人员。然后我问大家,对于这笔业务,谁应该做账务处理呀?“出纳人员”大家齐回答。这时我就问扮演出纳人员的同学:“你把现金借出去,这时你的库存现金是多了还是少了?”“少了”“少了,现金是属于资产类的账户,资产减少应该记在哪一方?。”“贷方”学生脱口而出。“很好,同时,现金减少的原因是因为把现金借出去的,那借出去的现金要不要收回呢?这时又应该运用到哪一个会计科目呢?”“。。。。。。”,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法的教学,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开心,并且效果很好!
四、采用“技能实训法”
《基础会计》课程中,“凭证”、“账簿”、“报表”、“核算形式”这四部分内容,是以抽象的理论形式给出的,虽辅助具体经济业务加以说明,但仍给学生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如果按理论的模式讲授,课堂效率、效果并不理想。故,我先对“证”、“账”、“表”、“核算形式”从理论上做以概要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的概念、种类、格式及操作。然后,给出一套综合练习题,发给每个学生一系列的凭证、账簿、报表,并规定具体核算形式及其他一些条件,要求学生亲自模拟从“填制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一整套实际财务工作的程序,切身感受、理解、掌握书上的理论知识。之后,再针对技能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正、解释,最终,对上述理论再做全面、综合的总结,使学生轻松、深刻、条理、系统的由技能操作过渡到理论的掌握。
总之,《基础会计》的讲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符合 “有效教学”的要求。■
一、采用“开拓性提问法”
对于对口单招的高三学生来说,已经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有了系统的学习,那么在复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再纯粹地采用讲授法的方式进行讲解。这时我就采用了“开拓性提问法”。上课时所有的同学不许翻书、翻笔记,听好我提的问题并进行回答。我把每一节课要复习的内容精心设计成几个大的问题,每个大问题里含有许许多多的小问题,小问题里面又含有许多更小的问题。借用学生对已学知识的逐步回忆来回答问题,大部分问题我都让学生齐回答,有时找个别走神的学生回答。全都答不出或大部分同学答不出时我再让学生去到书上或笔记上去找答案并对该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此时学生就对所讲的内容比较爱听,也更容易记牢。这样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不断地问问题,学生不停地思考、回答。整个教学过程,好像是和学生在交流。最后,对于一节课所讲的内容进行一次课堂练习,课后再来一次巩固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这样就很难忘记所学知识。
二、采用“对比教学法”
在《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比较常用的是对比教学法。把两个或多个相关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讲解.通过比较,让学生掌握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在讲会计账户的设置与运用时,把“在途物资”与“原材料”这两个账户对比。两者虽然性质相同,都属于资产类账户,但核算的内容不同,前者是核算在途材料的实际成本,后者是核算已入库材料的成本。再如,“应收账款”与“预收账款”账户,这两个账户都是站在销货方的角度,用来核算销售商品、产品或提供劳务时向对方应收的款项,但这两个账户的性质是不同的,前者是资产类账户,后者是负债类账户。又如在讲到收入时,把“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营业外收入”三者比较,反复强调工业企业在销售产品、商品时的收入是记入“主营业务收入”账户,在销售材料、提供非工业性劳务、出租业务的租金收入、代购代销收入等记入“其他业务收入”账户,其他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收入就属于“营业外收入”,这样把账户放在一起对比分析,使学生在做会计分录时,能正确运用相应的账户,不会相互混淆。
三、采用“角色扮演法”
《基础会计》教学中,最主要的是编制会计分录,而编制会计分录的关键在于找准会计科目,但学生对工业企业绝大部分经济业务十分陌生,拿到所给业务,主要问题就是不知道或容易用错会计科目。对课堂上讲过的业务类型,仅能机械记住所用的会计科目,不太熟练,理解的也不透彻,作业题稍微拐弯,就不知所措。此时的学生,普遍感到专业课不如文化课易学,有些畏惧、甚至烦躁的心理。对此,我在授课时,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假想自己即为经济业务的经办人,生动、通俗、详细解释每个会计科目的选择及其“借”或“贷”的方向,讲清每一笔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如“采购员王某预借差旅费800元,用现金支付。”这个经济业务,我让一位学生扮演采购员王某,另一位学生扮演为企业的出纳人员。然后我问大家,对于这笔业务,谁应该做账务处理呀?“出纳人员”大家齐回答。这时我就问扮演出纳人员的同学:“你把现金借出去,这时你的库存现金是多了还是少了?”“少了”“少了,现金是属于资产类的账户,资产减少应该记在哪一方?。”“贷方”学生脱口而出。“很好,同时,现金减少的原因是因为把现金借出去的,那借出去的现金要不要收回呢?这时又应该运用到哪一个会计科目呢?”“。。。。。。”,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法的教学,使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开心,并且效果很好!
四、采用“技能实训法”
《基础会计》课程中,“凭证”、“账簿”、“报表”、“核算形式”这四部分内容,是以抽象的理论形式给出的,虽辅助具体经济业务加以说明,但仍给学生一种纸上谈兵的感觉。如果按理论的模式讲授,课堂效率、效果并不理想。故,我先对“证”、“账”、“表”、“核算形式”从理论上做以概要讲述,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的概念、种类、格式及操作。然后,给出一套综合练习题,发给每个学生一系列的凭证、账簿、报表,并规定具体核算形式及其他一些条件,要求学生亲自模拟从“填制凭证”到“编制会计报表”一整套实际财务工作的程序,切身感受、理解、掌握书上的理论知识。之后,再针对技能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以修正、解释,最终,对上述理论再做全面、综合的总结,使学生轻松、深刻、条理、系统的由技能操作过渡到理论的掌握。
总之,《基础会计》的讲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样才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符合 “有效教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