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重点从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创新、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创新、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四方面分析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归纳出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对研究生教育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
管理创新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构想、新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过程。研究生是我国的重要人才资源,研究生教育无疑是高等院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是: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
一、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1、招生规模扩大过快,教育管理相对滞后
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招生人数持续增长,特别是自1999年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招生规模年递增的速度是平均26.9%,1998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是7.2万人,2003年达到26.89万人,5年增长了3.73倍[1],而2010年达到了46.5万人,12年增长了6.46倍。在管理、教学方面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相对多数院校而言,研究生教育管理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分散单一管理模式,日常管理、学籍管理由学校研究生管理机构负责,教学管理则由学位点进行管理,而对研究生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及学业等方面的管理则基本上由导师负责。在研究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这种分散管理还能应付,但随着在校研究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原有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2、研究生教育多元化,教育管理压力增大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带来了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趋势的各培养单位内部表现为学位类型多元化、培养方式多元化、学制形式多样化、学制年限弹性化、学科结构多元化。近些年来,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中,攻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激增,这种教育方式是我国传统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补充,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但相当一部分在职攻读研究生的人员求学目的十分简单,主要就是拿研究生文凭,以便满足目前或将来晋升时在文凭上的要求,而学校对这部分在职攻读研究生人员的管理主要是教学和学籍两方面,但是由于一些高校的在职攻读研究生人数众多,学校的管理手段又相对落后,因而管理压力巨大,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一部分在职攻读研究生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每学期到校听课时间有限,甚至很少露面,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了“课有人代上、试有人代考、论文有人代写”的不良现象,同等学力与正规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甚至出现双重标准,这一现象的出现造成了不公平竞争,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3、导师队伍建设不足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导师对研究生的创新有着重要影响,是提高学生创新欲望和能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快速增长、研究生指导教师年轻化和指导教师不足是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征。相当一部分高校,为了缓解师生比例不足的矛盾,只能降低导师遴选条件,致使一部分新遴选的导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科研能力又欠缺,就要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这难勉会出现“误导”的现象。而另一部分科研带教能力强的资深导师,往往又担任学校行政职务,平时工作繁忙,所带学生又多,学生一个学期可能都见不到导师一次,这难勉就出现“不导”的现象。
二、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
1、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的先导和前提。思想是指导管理实践和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管理主体是管理创新的实施者,而管理创新的最终落实需要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近年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对培养单位是挑战又是机遇。培养单位应改善培养条件,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管理部门应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如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完成论文工作或完成全部临床能力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工作。如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或临床医学研究生工作站。2007年8月,云南中医学院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建“云南中医学院及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这对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加快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这些管理措施创新,可以开发、利用、共享国内外教育资源,以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也是一条改革医学专业学位人员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和改善培养条件的必由之路。同时,管理部门要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基本建设任务,是提高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质量的中心环节。搞好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深入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要有足够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应有前瞻性和前沿性。不仅应当要求研究生能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当要求研究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知识。要由过去注重传授和学习现在的专业知识,转向于不仅要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有的知识,而且特别注意培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课堂教育应少而精,应当避免教育内容过易、重复和课堂流于形式等不良现象,要加强科研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做好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如研究生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在研究生质量保证中起着基础和重要的作用。在课程的选择上,应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开放性,在师资上,应选择各学科的国际或国内的一流学者。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面向校内,扩大精品课程在校内的受众范围;二是面向校外,主要有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实现兄弟院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3、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创新
为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覆盖研究生招生、教学、学位论文写作和学位授予质量、创新工程项目申报等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
(1)建立了确保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机制。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为了保证生源质量,研究生招生单位必须保证择优录取,并采取差额复试,以做到优胜劣汰。
(2)建立研究生培养督导机制,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教授担当督导,对研究生的授课质量进行监督,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双盲审阅,并参加部分专业的研究生毕业答辩,对研究生培养的各环节进行一线督导[2]。
(3)建立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机制,逐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客观评价体系,完善反映学位论文水平的客观评价标准,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阅制度和抽查制度。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4)对于申报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项目,组织项目评审会专家评审,确定建设项目,立项项目由项目负责人与学院主管领导签订项目建设协议书,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进度并建立中期考核,项目验收制度,组织专家评估并及时跟踪项目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
4、导师队伍建设创新
“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必须有一流的导师队伍”。因此,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创新研究生导师遴选、聘任和上岗培训制度。
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创新导师遴选机制。名师出高徒,没有高水平的导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因此,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教育专业化水平。导师遴选标准不仅要看导师的论文和课题,更重要的要看导师是否能够站在学科前沿、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指导能力和较高的教育专业化水平。要重视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对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展的关质量意识、指导技巧、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交流和研讨,可使研究生导师明确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时了解国家和学校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最新举措,掌握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如果没有参加过上岗培训的导师一律不允许招收指导研究生。
(2)开展研究生导师的教育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导师学术水平。
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研究生导师的教育专业化培训,加强导师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是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前提的。导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站在学科前沿,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要价值的研究工作才能有效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3]。
(3)严把导师招生资格的评审关,确保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研究生管理部门在每年的导师招生资格的审核时,应严格按照导师考核相关要求,对导师招生资格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招生资格的导师坚决不予招生。如我院今年(2010届)硕士毕业生被双盲评审的论文,专家意见一栏中是“修改后参加答辩”的学生,其导师明年将限招1人或停招研究生。又如从2010级研究生招生开始,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别划线录取,根据二者性质区别,我院凡没有在研课题项目的导师,将不能招收学术型研究生。通过这些细节把关,可以促进或提高导师队伍建设。此外,我们还要采取相应措施激励优秀的导师脱颖而出。
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惟有适应形势需要,及时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模式,实施管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中功.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思路分析[J].理论月刊,2005(9):171-173.
[2]孟红宇、徐志胜、李红英.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6.
[3]李兴业、甘晖、郑晓静.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努力实现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16-19.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3
管理创新指管理的改革和创造,是新构想、新观念的产生到应用的过程。研究生是我国的重要人才资源,研究生教育无疑是高等院校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是: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制度创新和管理手段创新。
一、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现状
1、招生规模扩大过快,教育管理相对滞后
我国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招生人数持续增长,特别是自1999年高校连续几年的扩招以来,研究生教育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招生规模年递增的速度是平均26.9%,1998年研究生招生规模是7.2万人,2003年达到26.89万人,5年增长了3.73倍[1],而2010年达到了46.5万人,12年增长了6.46倍。在管理、教学方面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相对多数院校而言,研究生教育管理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分散单一管理模式,日常管理、学籍管理由学校研究生管理机构负责,教学管理则由学位点进行管理,而对研究生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修养及学业等方面的管理则基本上由导师负责。在研究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这种分散管理还能应付,但随着在校研究生人数的迅速增长,原有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这一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2、研究生教育多元化,教育管理压力增大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带来了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趋势的各培养单位内部表现为学位类型多元化、培养方式多元化、学制形式多样化、学制年限弹性化、学科结构多元化。近些年来,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中,攻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及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激增,这种教育方式是我国传统研究生教育的一种补充,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但相当一部分在职攻读研究生的人员求学目的十分简单,主要就是拿研究生文凭,以便满足目前或将来晋升时在文凭上的要求,而学校对这部分在职攻读研究生人员的管理主要是教学和学籍两方面,但是由于一些高校的在职攻读研究生人数众多,学校的管理手段又相对落后,因而管理压力巨大,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一部分在职攻读研究生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每学期到校听课时间有限,甚至很少露面,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了“课有人代上、试有人代考、论文有人代写”的不良现象,同等学力与正规研究生教育的要求甚至出现双重标准,这一现象的出现造成了不公平竞争,降低了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3、导师队伍建设不足
高水平的导师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导师对研究生的创新有着重要影响,是提高学生创新欲望和能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数量快速增长、研究生指导教师年轻化和指导教师不足是研究生教育的显著特征。相当一部分高校,为了缓解师生比例不足的矛盾,只能降低导师遴选条件,致使一部分新遴选的导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科研能力又欠缺,就要肩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任务。这难勉会出现“误导”的现象。而另一部分科研带教能力强的资深导师,往往又担任学校行政职务,平时工作繁忙,所带学生又多,学生一个学期可能都见不到导师一次,这难勉就出现“不导”的现象。
二、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
1、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创新。
管理理念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管理创新的先导和前提。思想是指导管理实践和管理创新的理论基础,管理主体是管理创新的实施者,而管理创新的最终落实需要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近年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对培养单位是挑战又是机遇。培养单位应改善培养条件,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管理部门应改变原有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改革,采取积极有效的管理措施。如签订联合培养协议,完成论文工作或完成全部临床能力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工作。如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或临床医学研究生工作站。2007年8月,云南中医学院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合作共建“云南中医学院及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这对促进研究生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加快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这些管理措施创新,可以开发、利用、共享国内外教育资源,以加速高层次人才培养,也是一条改革医学专业学位人员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和改善培养条件的必由之路。同时,管理部门要把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
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基本建设任务,是提高研究生教育与培养质量的中心环节。搞好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深入开展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要有足够的宽广度和纵深度,应有前瞻性和前沿性。不仅应当要求研究生能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而且应当要求研究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人文知识。要由过去注重传授和学习现在的专业知识,转向于不仅要很好地传授和学习已有的知识,而且特别注意培养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能力。课堂教育应少而精,应当避免教育内容过易、重复和课堂流于形式等不良现象,要加强科研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做好课程体系建设的创新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如研究生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研究生精品课程的建设在研究生质量保证中起着基础和重要的作用。在课程的选择上,应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前沿性、交叉性、开放性,在师资上,应选择各学科的国际或国内的一流学者。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面向校内,扩大精品课程在校内的受众范围;二是面向校外,主要有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实现兄弟院校之间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
3、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创新
为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覆盖研究生招生、教学、学位论文写作和学位授予质量、创新工程项目申报等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
(1)建立了确保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机制。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为了保证生源质量,研究生招生单位必须保证择优录取,并采取差额复试,以做到优胜劣汰。
(2)建立研究生培养督导机制,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临床实践经验的教授担当督导,对研究生的授课质量进行监督,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进行双盲审阅,并参加部分专业的研究生毕业答辩,对研究生培养的各环节进行一线督导[2]。
(3)建立确保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机制,逐步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客观评价体系,完善反映学位论文水平的客观评价标准,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阅制度和抽查制度。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4)对于申报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项目,组织项目评审会专家评审,确定建设项目,立项项目由项目负责人与学院主管领导签订项目建设协议书,明确建设目标和建设进度并建立中期考核,项目验收制度,组织专家评估并及时跟踪项目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
4、导师队伍建设创新
“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必须有一流的导师队伍”。因此,导师队伍建设创新,将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创新研究生导师遴选、聘任和上岗培训制度。
大力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要创新导师遴选机制。名师出高徒,没有高水平的导师,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生。因此,要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和教育专业化水平。导师遴选标准不仅要看导师的论文和课题,更重要的要看导师是否能够站在学科前沿、是否具有较强的教育指导能力和较高的教育专业化水平。要重视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对研究生指导教师开展的关质量意识、指导技巧、行为规范等方面的交流和研讨,可使研究生导师明确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时了解国家和学校研究生培养改革的最新举措,掌握研究生培养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如果没有参加过上岗培训的导师一律不允许招收指导研究生。
(2)开展研究生导师的教育专业化培训,不断提高导师学术水平。
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研究生导师的教育专业化培训,加强导师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合格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通过言传身教,培养研究生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是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为前提的。导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站在学科前沿,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国家经济建设有重要价值的研究工作才能有效指导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3]。
(3)严把导师招生资格的评审关,确保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研究生管理部门在每年的导师招生资格的审核时,应严格按照导师考核相关要求,对导师招生资格进行审查,对不符合招生资格的导师坚决不予招生。如我院今年(2010届)硕士毕业生被双盲评审的论文,专家意见一栏中是“修改后参加答辩”的学生,其导师明年将限招1人或停招研究生。又如从2010级研究生招生开始,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别划线录取,根据二者性质区别,我院凡没有在研课题项目的导师,将不能招收学术型研究生。通过这些细节把关,可以促进或提高导师队伍建设。此外,我们还要采取相应措施激励优秀的导师脱颖而出。
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研究生教育惟有适应形势需要,及时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模式,实施管理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中功.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创新思路分析[J].理论月刊,2005(9):171-173.
[2]孟红宇、徐志胜、李红英.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探索与实践[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6.
[3]李兴业、甘晖、郑晓静.优化结构创新机制努力实现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