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倡简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ie12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
  
  2004年10月,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中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常态语文教学思想;2005年4月,苏教版主编张庆先生在“第六期苏教版全国语文教学培训会”上,又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语文教学的八字方针——“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于永正、高万同、何国成等语文教学专家也就“语文倡简”的话题纷纷撰文发表观点。2005年11月,昆山国际学校陆友松、邱彩萍等老师在张庆、高万同、何国成等专家的鼓励与支持下,着手策划并组织成立了“语文倡简”工作室。自此,全国小语界掀起了一场关于倡简的大辩论。
  
  前不久,张庆先生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这样的八字方针。今天,我想就语文教学的“倡简”谈谈自己的看法。
  “倡简”就是在整合统筹、简化头绪上下工夫。它是运用“减法思维”,让复杂无序的事物尽可能变得简单易行。它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范畴,它不是本体论的研究。本体就是本体,语文就是语文,它本身无所谓复杂和简单。实质上,也就是你如何把它认识清楚,把它看得简单、明了,使学习的时候简单易行。
  为什么要倡简?“倡简”实际上要运用剪枝的学问,以达化难为易、以少胜多、以约驭博的目的。简是浓缩,是提要钩玄,不是少;简需要对本体结构有清晰的认识和规律性的把握。简不是那么容易的,不是你说简就简的。“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简”谈何容易呀!就像庖丁解牛。我们看牛是一大堆,模模糊糊一大片,可是在庖丁眼里面却是清清爽爽的几条线。多简单呀!
  如何“倡简”?这必须在整合与统筹上下工夫。
  
  一、整合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 不是“三项目标” ,而是三维一体的整合性目标。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你就轻轻地“哼”一声,这就是三维的全部。这里有知识——它是“口”字旁加一个“亨”字;有过程,有方法——你发出这个语音,这就是能力;有情感——如果是对人在干净的广场随地吐痰感到反感,就说一句:“哼,太不像话了!”这不是情感吗?这也有价值观——你爱环境,保护环境。就“哼”一声三维都有了,你还怕什么?“三维两线”之魂需附于语文实践之体。现在魂不附体太多了。事实上,很多东西一不附体就泛化了、虚化了,就落不到实处了。结果是什么都抓,什么都抓不着。“三维两线”之魂是附于语文实践之体的,要紧紧抓住“物”(象)“情”(意)“词”(言)的内在联系。要记住,语文就是两次转化的过程,就是两次建构的过程。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牵,词以情发。”情,是哪里来的?感要外悟,是要激发出来感情的。那么语言干什么的?语言又把感情表达出来了。这就是物、情、词三者的关系。郑板桥先生一清早起来,看到园中之竹青青翠翠,他马上就怦然心动,园中之竹、眼中之竹就变成了胸中之竹,然后展纸泼墨,胸中之竹就变成了手中之竹。园中之竹、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它是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示的,我们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的。画画和文学不是情同此理吗?抓住了“物”、“情”、“词”三者的内在联系,就抓住了三维目标,也抓住了工具性和人文性。
  
  二、整合教学内容
  
  所谓“整合教学内容”就是对文本内容要注重“整体把握”。现在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年级,我总感觉到课教得很碎。有必要一段一段、一节一节地教吗?有必要去查第几个自然节吗?为什么不能整合起来呢?如《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文,这个题目就很不简单:这是个什么样的大黑骡子,它居然和彭德怀放在一起?作者专门为这样的大黑骡子写了一篇文章,很显然这不是一般的大黑骡子,简直“神”了。如果老师教学时能从这里挖一挖,不就行了吗?请不要忘记,我们所开发的资源应该是丰富性与单一性的辩证统一,一堂课干不了天下事,课内要整合,课外也要整合。我们的语文课堂对这个宏观把握做得还不够。我曾经和老师打过这么一个比方,所谓阶级斗争是纲,“纲举目张”。这个“纲举目张”的“纲”在谁手里?在我们老师的手里。老师应该心中有纲,手中有纲。只要我们把“纲”这么一举,小孩子就一齐“张”起来,那么这个课就好了。可怕的是老师和孩子一起钻到“目”里去了。你抓这个“目”,他抓那个“目”,在“目”里边越抓越碎,结果“纲”没了。所以,我建议把无休止的课堂提问变为几项有张力、有探究价值的学习任务。
  
  三、整合操作过程
  
  把描写动作的词画下来,把一二两小节对比,像这样的操作过程是不是太简单了呢?能不能精简教学环节,减少场景切换,逐步由“分解动作”走向“连续动作”呢?比如教广播体操,开始教的时候是分解动作,但接下来就要学生做连续动作了。为什么语文学习一到六年级都是分解动作呢?你能不能做做连续动作呢?这需要我们读两本书,需要我们思考两个问题,需要我们把语言组织好来回答两个问题。能不能把这种线型的钟摆式教学结构变成块状的大间隙的结构?尤其高年级更应该试一试,这和中学接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到了中学,课文增加到两千字,还能这样一节一节地教、一句一句地往下断吗?
  
  四、整合作业练习
  
  作业练习能不能不搞组词、造句、变换句式等?要统筹安排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的渠道、内容、时间和空间。我极力主张把语文课外作业变成课外语文生活。我们能不能多布置些孩子喜欢做的作业?这值得我们深思。要变繁重的机械练习为丰富的语文生活。读两本好书,想两个问题,做两篇文章,这不是很好吗?
其他文献
康德的存在论题在否定性上切近了存在论差异,在肯定性上暴露了主体性哲学的本质性困难,这集中体现在其关于本源追问的“智性直观”问题上。牟宗三非对象性、道德性、肯定性、实
中华古代哲学美学作为西方不同文化的重要的“他者”,有许多堪称是世界性的贡献,对未来的理论建设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至今未被多数西方和中国现代学者关注。现从四方面论述其贡
记得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可见,得到别人的赞许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而儿童的这种需求尤为强烈。从学生的作文心理来看,他们每次作文后,最急于知道的就是教师对自己的习作是否认同,对自己的写作是否满意,想从老师的批语中找到成就感。因此,教师的评语也就在无形中肩负起了评价和导向的作用。精妙的评语,有的放矢,既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又能激活学生的创
口语教学虽然有了比较统一的专项课安排,但在很多地方,仍有很多情况往往有名无实,往往被读写替换,致使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不平衡,缺乏言语表达的规范性、条理性、逻辑性;惧怕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