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给孩子选择兴趣班,是父母们不可回避的话题,也给父母们带来许多烦恼。对我来说,在选择之前必须想清楚几个问题:上兴趣班是谁的需要?让孩子上兴趣班的目的是什么?孩子中途放弃怎么办?想清楚了,烦恼也就不存在了。
兴趣不可张冠李戴
我是学师范专业的,对儿子毛毛上兴趣班这件事,我有较深入的思考。我想,选择兴趣班,是听孩子的还是听父母的?如果是听父母的,那么是什么促使父母做出这个决定?
有些父母由于自己小时候的某种缺憾,或者某些过去经验累积得出的认识,会近乎本能地诱导孩子走进某类兴趣班。但兴趣班不是普及教育,而是针对个体特点提供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一刀切肯定是错误的。
有些父母攀比心理较重,害怕孩子落后。朋友的孩子报了钢琴课,我的孩子也得报,要不人家的孩子都会弹钢琴,我家的孩子却不会,多丢脸呀!其实,正是因为攀比,他们的选择往往并非出于本心,也并非依据孩子的特点和需要。
有些父母不善于思考,只喜欢跟风。孩子的同学选了英语兴趣班,我也得让孩子上。这是从众心理。人都害怕孤独,从众会让人感到安全。但是,孩子是有个性和特点的,别人需要的未必是他所需要的。
我认为,孩子内心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能促使他拨开迷雾,看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孩子看似迷糊,这个学几天,那个学几天,最后哪个都没学好,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它让孩子通过鉴别、比较拨开了迷雾,挖掘出了自己内心的那种潜能,然后释放。有些时候,或许父母看得更清楚,但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己找到这种能量的机会。
话说回来,孩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选择兴趣班,的确既浪费钱又浪费精力,还给孩子带来一些挫败感,父母应该尽量避免。我的经验是和孩子做约定。比如,约定如果选择了学,那么他至少要把这一期学完,让他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也让他知道选择要慎重,那么下一次选择的时候,随意和盲目的概率就会变小。
基于以上考虑,我决意让毛毛自己选择兴趣班。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毛毛的幼儿园老师是教儿童美术的,她启发了毛毛对美术的热爱。那时候,毛毛有空就画画,房间里贴满了他的想象之作。后来,这个老师调走了,毛毛同意上另一个老师的美术课。
没想到刚上了几次课,毛毛坚决不去了。我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清楚。我决定到兴趣班一探究竟。仔细观察后我发现,这个老师强调每堂课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有时候她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会纠正,会帮忙。她的性格比较急,孩子们上课时都感到很紧张。再看毛毛的习作,我觉得他以往独特的趣味和感觉正在迅速消失。班上孩子的画作看起来漂亮、完整,但大同小异。于是,我同意了儿子的要求,退课了。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选择,父母要去了解,也许,那真的不适合他。
后来,我了解到有一个很不错的美术老师在开班,就带着儿子去试听了一次。儿子很喜欢,执意要报名。那个地方离我家很远,一堂课两个小时,加上路程我们就得花4个小时,还要影响晚饭。我把这些麻烦都讲给毛毛听,让他决定。5岁的孩子哪里有展望未来的能力,只一个劲儿闹着要报名。我爽快地同意了。以后每到周五下午,我都要带着毛毛去上美术课,风雨无阻。
不久,因为奔波辛苦,回家太晚,毛毛有点动摇了。他小心翼翼地和我商量:“妈妈,要不把美术班停了吧?”我知道他其实是很喜欢这个班的,就跟他说:“毛毛,你是不喜欢这个美术班呢,还是不喜欢老师?”毛毛连忙摇头:“都不是,都不是!”我说:“那你是太累了,想多一点时间玩耍,是吗?”儿子点点头。我蹲下身来,抚摸着他的肩膀,柔声道:“好儿子,这个兴趣班是你选择的,对自己,对老师都是一个承诺,可要负责哦。”毛毛想通了,决定坚持下去。就这样,一个学期顺利结束了。下个学期开始报名时,我提醒毛毛,做了决定一定要负责,要他想好了再决定。没想到,他还是坚决地选择继续在这个班学习。
有时候,孩子要放弃,是他正面临一些困难,只要不缺少家长的陪伴和鼓励,孩子还是能走过去的。
过了一阵子,毛毛对美术的热情降温了,美术兴趣班不再报了,回到家也不怎么画了。我知道,孩子在绘画方面的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的,他暂时的淡漠和搁置,是符合儿童发展特点的。我没有催促,没有强迫。果然,一段时间后,他对美术的热情又高涨起来。我没有研究过其他兴趣爱好的发展规律,我想,只要父母不盲目地以自己的意志强迫孩子,而是观察孩子现阶段的状况,让孩子自由选择,那么,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他自己真正的选择。
度过一段快乐时光
记得在毛毛3岁半的时候,我给他报了一个美术启蒙班,父母陪着孩子一起上课的那种。有一节课是让孩子用泡沫材料蘸上颜料在墙上画大树。小朋友们都开始了,毛毛不知道是出了什么问题,死活不愿意离开我,于是我抱着他在墙边坐着。
这时,旁边的一位爸爸扭过头来开导毛毛:“你还是小男孩呢,一点都不勇敢。一节课要那么多学费,不学东西怎么行啊?你快过去画吧。”毛毛听了之后,身体马上僵住了,又紧张又羞愧,无言以对。
我马上清晰而又坚定地回应道:“我不介意啊,他喜欢在这里就在这里吧,这是他的选择。”
那位好心的爸爸见我这个态度,无奈地摇摇头,回头指导他的女儿去了。过了一会儿,他的女儿在墙上画了一大串圆形的树叶,很开心的样子。他不满意了,大声指责:“谁教你这样画的?你到外面抬头看看,树叶有圆形的吗?”课堂气氛随之凝固,大人孩子都朝他们父女这边看。再看他的女儿,手不知朝哪里放,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像是做错了什么事。
这样的场景在兴趣班里经常遇到。我禁不住想:孩子上兴趣班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好好端坐、跟着老师的指示一步步走才是学习吗?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认知一定要有对错之分吗?
孩子上兴趣班,目的并非掌握某种技能,他的初衷只是想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度过一段快乐时光,那么这段快乐时光如何度过是他的事情。父母有时因为自己的恐惧或者期待,或者希望物有所值,希望孩子能掌握某种技能,很容易跟孩子发生冲突,而在冲突中,孩子始终处于弱势,所以兴趣班常常变成孩子的噩梦。这难道是父母希望看到的吗?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幸福、快乐中度过一生,而现实中,大多数的父母都把这种祝愿留给了未来。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幸福、快乐,于是,为了那个未来,要让他现在有所付出。不努力学习怎么能考上好大学?不考上好大学怎能找到好工作?不找到好工作,怎能有好的收入?这样的推理看上去又正确又实惠,所以有那么多孩子不得不放弃当下的童年快乐。但是,等孩子终于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有些却还是不如意,因为那个幸福的目标总是那么高远。有些即使实现了那个现实的目标,内心却常常感到不满、孤独、迷茫、焦虑,因为所谓幸福,指的不是外部世界的成功,而是内心的满足与喜悦。兴趣班,恰恰是发掘孩子内在力量的课程。
孩子需要适应过程
毛毛上小学一年级时,提出想学游泳,于是我带他去游泳馆试学。毛毛感觉很好,我就给他报了一期初级班。没想到,前三次上课,毛毛兴高采烈地去,却只愿意换上泳裤坐在一边看,不愿意下水。我内心有些焦虑,因为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无法下水,他也不肯说。我想,会不会是因为他爸爸长期不在身边,他胆子小,对水有恐惧感?我甚至怀疑是遗传基因的问题,因为我是一个“旱鸭子”。
我排除杂念,仔细观察。我发现,毛毛其实是非常喜欢游泳的,每次课间他都会跑到泳池一端找教练玩儿,但一到上课集合,他就溜到一边了。别的父母很快发现了毛毛的特别,有的鼓励有的取笑。毛毛感到了压力,变得不那么开心,尽管我一直保持耐心和微笑,但他更加不愿意下水了。
第四次上课的时候,矛盾终于激化了。毛毛的爸爸无法容忍他的这种退缩行为,软硬兼施要求他下水。随着毛毛的一次次拒绝,爸爸的言辞越来越激烈,指责他胆小,不负责任,不如别的孩子,等等。毛毛受不了了,当即要求换衣服离场,发誓再也不来游泳馆了。
第一次学游泳,就这样半途而废。此后整整一年,我很少对毛毛提起游泳的事,电视里转播游泳比赛,我也有意避开,因为我不想刺激孩子,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待。
终于有一天,毛毛突然再次提出要学游泳。去游泳馆的路上,我没提上次报游泳班的那场不愉快,而是向毛毛表达我的赞赏。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毛毛穿着泳裤走向泳池的神情,紧张又坚定的眼神,紧握着小拳头,稳稳的步伐。我顿时热泪盈眶。我知道,是孩子内心萌发的力量把他带进场的,大人用错误的方式把他拽开了,这次他自己又找到了这种力量,所以,多么难能可贵!如果当初他爸爸不那么急躁,这一天不至于一等就是一年。
所以,如果孩子上某个兴趣班不适应,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适应,一定不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否则,孩子会关闭兴趣的大门,有的甚至永远不再打开。
【编辑:陈彤】
兴趣不可张冠李戴
我是学师范专业的,对儿子毛毛上兴趣班这件事,我有较深入的思考。我想,选择兴趣班,是听孩子的还是听父母的?如果是听父母的,那么是什么促使父母做出这个决定?
有些父母由于自己小时候的某种缺憾,或者某些过去经验累积得出的认识,会近乎本能地诱导孩子走进某类兴趣班。但兴趣班不是普及教育,而是针对个体特点提供的个性化教育服务,一刀切肯定是错误的。
有些父母攀比心理较重,害怕孩子落后。朋友的孩子报了钢琴课,我的孩子也得报,要不人家的孩子都会弹钢琴,我家的孩子却不会,多丢脸呀!其实,正是因为攀比,他们的选择往往并非出于本心,也并非依据孩子的特点和需要。
有些父母不善于思考,只喜欢跟风。孩子的同学选了英语兴趣班,我也得让孩子上。这是从众心理。人都害怕孤独,从众会让人感到安全。但是,孩子是有个性和特点的,别人需要的未必是他所需要的。
我认为,孩子内心有一股神秘的力量,能促使他拨开迷雾,看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在选择兴趣班的时候,孩子看似迷糊,这个学几天,那个学几天,最后哪个都没学好,但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它让孩子通过鉴别、比较拨开了迷雾,挖掘出了自己内心的那种潜能,然后释放。有些时候,或许父母看得更清楚,但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就等于剥夺了孩子自己找到这种能量的机会。
话说回来,孩子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选择兴趣班,的确既浪费钱又浪费精力,还给孩子带来一些挫败感,父母应该尽量避免。我的经验是和孩子做约定。比如,约定如果选择了学,那么他至少要把这一期学完,让他承担起该承担的责任,也让他知道选择要慎重,那么下一次选择的时候,随意和盲目的概率就会变小。
基于以上考虑,我决意让毛毛自己选择兴趣班。
放弃也是一种选择
毛毛的幼儿园老师是教儿童美术的,她启发了毛毛对美术的热爱。那时候,毛毛有空就画画,房间里贴满了他的想象之作。后来,这个老师调走了,毛毛同意上另一个老师的美术课。
没想到刚上了几次课,毛毛坚决不去了。我问他为什么,他也说不清楚。我决定到兴趣班一探究竟。仔细观察后我发现,这个老师强调每堂课完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有时候她觉得孩子做得不够好,会纠正,会帮忙。她的性格比较急,孩子们上课时都感到很紧张。再看毛毛的习作,我觉得他以往独特的趣味和感觉正在迅速消失。班上孩子的画作看起来漂亮、完整,但大同小异。于是,我同意了儿子的要求,退课了。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选择,父母要去了解,也许,那真的不适合他。
后来,我了解到有一个很不错的美术老师在开班,就带着儿子去试听了一次。儿子很喜欢,执意要报名。那个地方离我家很远,一堂课两个小时,加上路程我们就得花4个小时,还要影响晚饭。我把这些麻烦都讲给毛毛听,让他决定。5岁的孩子哪里有展望未来的能力,只一个劲儿闹着要报名。我爽快地同意了。以后每到周五下午,我都要带着毛毛去上美术课,风雨无阻。
不久,因为奔波辛苦,回家太晚,毛毛有点动摇了。他小心翼翼地和我商量:“妈妈,要不把美术班停了吧?”我知道他其实是很喜欢这个班的,就跟他说:“毛毛,你是不喜欢这个美术班呢,还是不喜欢老师?”毛毛连忙摇头:“都不是,都不是!”我说:“那你是太累了,想多一点时间玩耍,是吗?”儿子点点头。我蹲下身来,抚摸着他的肩膀,柔声道:“好儿子,这个兴趣班是你选择的,对自己,对老师都是一个承诺,可要负责哦。”毛毛想通了,决定坚持下去。就这样,一个学期顺利结束了。下个学期开始报名时,我提醒毛毛,做了决定一定要负责,要他想好了再决定。没想到,他还是坚决地选择继续在这个班学习。
有时候,孩子要放弃,是他正面临一些困难,只要不缺少家长的陪伴和鼓励,孩子还是能走过去的。
过了一阵子,毛毛对美术的热情降温了,美术兴趣班不再报了,回到家也不怎么画了。我知道,孩子在绘画方面的发展是呈螺旋状上升的,他暂时的淡漠和搁置,是符合儿童发展特点的。我没有催促,没有强迫。果然,一段时间后,他对美术的热情又高涨起来。我没有研究过其他兴趣爱好的发展规律,我想,只要父母不盲目地以自己的意志强迫孩子,而是观察孩子现阶段的状况,让孩子自由选择,那么,最后留下来的,一定是他自己真正的选择。
度过一段快乐时光
记得在毛毛3岁半的时候,我给他报了一个美术启蒙班,父母陪着孩子一起上课的那种。有一节课是让孩子用泡沫材料蘸上颜料在墙上画大树。小朋友们都开始了,毛毛不知道是出了什么问题,死活不愿意离开我,于是我抱着他在墙边坐着。
这时,旁边的一位爸爸扭过头来开导毛毛:“你还是小男孩呢,一点都不勇敢。一节课要那么多学费,不学东西怎么行啊?你快过去画吧。”毛毛听了之后,身体马上僵住了,又紧张又羞愧,无言以对。
我马上清晰而又坚定地回应道:“我不介意啊,他喜欢在这里就在这里吧,这是他的选择。”
那位好心的爸爸见我这个态度,无奈地摇摇头,回头指导他的女儿去了。过了一会儿,他的女儿在墙上画了一大串圆形的树叶,很开心的样子。他不满意了,大声指责:“谁教你这样画的?你到外面抬头看看,树叶有圆形的吗?”课堂气氛随之凝固,大人孩子都朝他们父女这边看。再看他的女儿,手不知朝哪里放,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像是做错了什么事。
这样的场景在兴趣班里经常遇到。我禁不住想:孩子上兴趣班的目的是什么?只有好好端坐、跟着老师的指示一步步走才是学习吗?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的认知一定要有对错之分吗?
孩子上兴趣班,目的并非掌握某种技能,他的初衷只是想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度过一段快乐时光,那么这段快乐时光如何度过是他的事情。父母有时因为自己的恐惧或者期待,或者希望物有所值,希望孩子能掌握某种技能,很容易跟孩子发生冲突,而在冲突中,孩子始终处于弱势,所以兴趣班常常变成孩子的噩梦。这难道是父母希望看到的吗?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幸福、快乐中度过一生,而现实中,大多数的父母都把这种祝愿留给了未来。我希望我的孩子未来幸福、快乐,于是,为了那个未来,要让他现在有所付出。不努力学习怎么能考上好大学?不考上好大学怎能找到好工作?不找到好工作,怎能有好的收入?这样的推理看上去又正确又实惠,所以有那么多孩子不得不放弃当下的童年快乐。但是,等孩子终于考上了大学,找到了工作,有些却还是不如意,因为那个幸福的目标总是那么高远。有些即使实现了那个现实的目标,内心却常常感到不满、孤独、迷茫、焦虑,因为所谓幸福,指的不是外部世界的成功,而是内心的满足与喜悦。兴趣班,恰恰是发掘孩子内在力量的课程。
孩子需要适应过程
毛毛上小学一年级时,提出想学游泳,于是我带他去游泳馆试学。毛毛感觉很好,我就给他报了一期初级班。没想到,前三次上课,毛毛兴高采烈地去,却只愿意换上泳裤坐在一边看,不愿意下水。我内心有些焦虑,因为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无法下水,他也不肯说。我想,会不会是因为他爸爸长期不在身边,他胆子小,对水有恐惧感?我甚至怀疑是遗传基因的问题,因为我是一个“旱鸭子”。
我排除杂念,仔细观察。我发现,毛毛其实是非常喜欢游泳的,每次课间他都会跑到泳池一端找教练玩儿,但一到上课集合,他就溜到一边了。别的父母很快发现了毛毛的特别,有的鼓励有的取笑。毛毛感到了压力,变得不那么开心,尽管我一直保持耐心和微笑,但他更加不愿意下水了。
第四次上课的时候,矛盾终于激化了。毛毛的爸爸无法容忍他的这种退缩行为,软硬兼施要求他下水。随着毛毛的一次次拒绝,爸爸的言辞越来越激烈,指责他胆小,不负责任,不如别的孩子,等等。毛毛受不了了,当即要求换衣服离场,发誓再也不来游泳馆了。
第一次学游泳,就这样半途而废。此后整整一年,我很少对毛毛提起游泳的事,电视里转播游泳比赛,我也有意避开,因为我不想刺激孩子,我有足够的耐心等待。
终于有一天,毛毛突然再次提出要学游泳。去游泳馆的路上,我没提上次报游泳班的那场不愉快,而是向毛毛表达我的赞赏。直到现在,我都记得毛毛穿着泳裤走向泳池的神情,紧张又坚定的眼神,紧握着小拳头,稳稳的步伐。我顿时热泪盈眶。我知道,是孩子内心萌发的力量把他带进场的,大人用错误的方式把他拽开了,这次他自己又找到了这种力量,所以,多么难能可贵!如果当初他爸爸不那么急躁,这一天不至于一等就是一年。
所以,如果孩子上某个兴趣班不适应,父母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适应,一定不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否则,孩子会关闭兴趣的大门,有的甚至永远不再打开。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