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不说俺家乡好——”,一曲《沂蒙山小调》唱遍了大江南北,构建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涌现了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众多优秀沂蒙儿女的革命故事,出现了李存葆、苗长水、刘玉堂、赵德发等众多优秀作家和优秀文学作品,铸就了一种忠诚、仁义、厚道、朴实、坚韧、奉献的沂蒙精神。斗转星移,时至今日,我们不禁疑问,从历史和战争硝烟中走来的沂蒙精神在当代如何传承,沂蒙山的当代故事谁来书写,沂蒙山人的当代歌谣谁来传唱?带着这种疑问和期待,我一口气读完了厉彦林先生的散文集《地气》,内心豁然开朗,当代沂蒙山人的生活已经千变万化,但是沂蒙山人的心依然初衷不改,依然那样淳朴、善良、优美,是与沂蒙大地一样浑厚,和沂蒙山一样坚韧,是连接地气、天光,是流淌着先辈的血液和仁义的精神传统的。而厉彦林的《地气》散文集就是一首有着天籁之音、大地之气、人文情怀的天地人合奏的、自然浑厚的当代沂蒙精神之歌。
每一位從故乡走出来的人,都不会忘记故土的栽培和养育,努力接通地气成为他们回望乡土、致敬家乡的最佳途径。沂蒙大地走出来的厉彦林,就是这样一位身在都市、心系故土、传承与讴歌沂蒙精神的人。阅读《地气》,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带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虽然城市生活忙忙碌碌,但作者仍能根植沂蒙大地,以文学的形式回味和抒发那如酒的乡情、暖心的亲情、生命的真情和家国的深情,彰显出一颗永葆真诚、饱满澄明、带有泥土芬芳气息的赤子之心。
散文之美在于情真,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语言,就能让读者记忆犹新甚至潸然泪下。散文集《地气》之美就在于此。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作者咬文嚼字的痕迹,基本全是自我情感的流露。这些情感丰富、充实、坦诚,在唤醒读者童年记忆的同时,也让读者重新跟随作者的脚步回归了一次乡土大地。在第一辑“乡情如酒”中,仅从篇名就能看出作者对童年时期沂蒙乡情的记忆之深和无限留恋。在这里,童年时代的“人、事、物、景”历历在目,跃然纸上。《旱烟袋》中,拿“旱烟袋”的爷爷一生秉性耿直、重情重义,得到乡里乡亲的敬重;《剃头匠》中的“剃头匠”无论对谁服务得都很好,老少无欺,人生在指尖和头发之间跳跃;童年乡间的春雨、树木、蛙声、露天电影、燕子、喜鹊、萝卜等都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听春”“品春”“看春”的场景也许只有在乡间才有可能实现……童年记忆是抹不去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人的心目中越来越深。
父爱如山,就如沂蒙山一样巍峨;母爱如大地般深厚,正如鲁迅所言“仁慈的地母”。沂蒙山的文化、传统、习俗,就在父母那里得到了传承、浸染和滋长。在《地气》中,作者书写最多的要数父母和亲情了。在第二辑“亲情暖心”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书写具有沂蒙山人传统品格的父母。《父爱》中书写了那位憨厚地道的农民父亲对作者“严厉”而又朴实的爱。《仰望弯腰驼背的娘》中,常年弯腰劳作的娘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矮小,对作者的思念却越来越深;《娘的白发》中,不识字的娘却千方百计供孩子读书,不论日子多么艰难,从不落泪;《回家吃顿娘做的饭》中,作者表达了身居闹市的自己对到乡下同父母团聚、吃几顿合口味的庄户饭的奢望;《舍命保花》中,描写了生不逢时的娘“舍命不舍花”的母爱。《回家过年》《年夜饺子》《家讯》《我的父亲节·母亲节》等也从不同角度歌颂了父母爱的真切和毫无保留。此外,《腊梅花开的声音》《草戒指》《栀子花开》《萤火虫》《自行车》《爱的礼物》等篇目也对作者与妻子、儿子之间的亲情和爱进行了真诚坦露和告白。正是在日复一日、时时事事的生命与岁月交融中,传承和滋长着沂蒙山的传统、血脉和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域有一地域之文学。作家总以某一地域为文学地标,而地域文化也是作家情感表达的寄托。在第三辑“真情在胸”中,作者就以自己土生土长的沂蒙山以及这一地域乡土风物、乡风民情为表达对象,以此倾吐内心情感和搭建自我与家乡的血脉联系。散文集的叙事视野和生命情怀进一步扩展。《沂蒙山》中,作者直抒胸臆,歌颂这英雄辈出的土地,赞扬代代儿女在这里谱写出的无数英雄故事与传奇。《沂蒙石磨》《沂蒙地瓜》《沂蒙煎饼》《沂蒙布鞋》《沂蒙鞋垫》《沂蒙窗花》《蒙山特产》《乡下“土鸡”》等多篇散文以沂蒙地域独特的文化标记为书写对象,或透视沂蒙山乡的历史,或推介沂蒙民间文化。这一方面抒发了作者自我的情感,找回了童年的记忆,另一方面也使文章血肉饱满,增添读者对沂蒙文化的历史、现在和当代演变有了更深的体认。《赊小鸡》书写了沂蒙地域民风的纯朴和实诚。《进城的大树》《家有半分菜园》《天烛峰的松》中,作者流露出自我在城市中对土地和大自然的眷恋,而《攥一把芳香的泥土》《风雨荷塘》《乡间秋雨》《赶年集》《十字路》则又把目光放回到故乡,展示城乡对比和时代发展下那些逝去的美好和回不去的淡淡忧伤。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亲情友情故乡情情情在胸。作者以一颗热诚、澄明的心,把沂蒙山的众多事与情融合在一起,汇聚成雄浑厚重、深邃博大的家国情。至此,散文集从沂蒙山的父母之爱、乡土之恋,扩展为家国情怀,体现为大地意识和人民情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一个大国的民族梦想与追求。在第四辑“家国情深”中,作者从小我上升到大我,从小家过渡到大家,在个人情感表达的基础上,抒发和赞美新时代民族的崛起、人民的觉醒,进而表达出新时代里沂蒙山人的爱国、爱家情怀。《故乡》中,作者从村落、家庭、个人写起,以生活在革命老区沂蒙山而感到自豪,表达出在人生奋斗旅途中,最难割难舍、最容易频繁想起的依旧是那个故乡的感叹。《土地》热情讴歌了生我养我之土地的坤厚载物,以及孕育和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慈善仁爱,进而表达对这块土地的虔诚和信仰。《村庄》中,作者探寻“村庄”发展史,上溯农耕文明的身影,进而找寻时代发展印记,总结出“村庄”才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母体。《人民》《醒了,中国睡狮!》《中国红》中,作者则感慨时代的快速发展,歌颂人民、歌颂祖国,歌颂美好的未来。
纵观散文集《地气》,作者给我们呈现一种别样的、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阅读体验,带领读者在乡间自然的小道上无限徜徉,感受到那不一样的热情、淳朴和那从历史中走来、指向未来的深厚与广阔。作者以城市人的身份观望故土,在城乡对比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代化的反思;娓娓道来、真情表露的文字背后,总给我们哲学上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与传统散文相比,其写作特色则蕴含乡土散文的新元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大转型、大变革的现代化快速发展期。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思想、文化问题。在散文集《地气》中,身居闹市的作者就多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乡村那些美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流失表示遗憾,对原本美丽、和谐的人文、自然环境遭受的破坏感到心痛。作者以“在那时乡下……”和“如今都市……”来表达对过往美好乡村的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以直接批判或间接对比、隐喻等方式表达对现代化的深刻反思、对当代沂蒙精神的思考,显现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批判精神。
作为沂蒙大地走出来的厉彦林,他的散文集《地气》在吟唱出了当代沂蒙精神之歌的同时,也对当代乡土散文审美书写有了新的拓展。《地气》中表现出的城乡对比的书写新观念,表达乡情、亲情和家国情怀的新方式,塑造沂蒙大地乡土新人物等方面,都与传统散文书写存有较大区别,呈现乡土散文书写的较多新元素,开拓了当代乡土散文书写的路径、策略与新的可能性。毫无疑问,《地气》是我近年来读到了饱满、真挚、自然、诗意的优秀散文,是一首发乎内心、融汇天地人、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天籁之歌、生命之歌、沂蒙精神之歌。
事实上,沂蒙山文化和历史,依然是一块矿藏丰富的宝地,依然需要当代作家的深层开掘。作家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开启了一种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具有浓郁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而又震撼人心的沂蒙山文学书写。此后的刘玉堂以《乡村温柔》《最后一个生产队》《秋天的错误》等优秀作品,在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中,建构起一个集悲剧与喜剧、神圣与荒诞、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新沂蒙山文学高地。同时期的苗长水,则另起炉灶,以一个北方人书写出了具有内在优美、雅致、精细的无比细腻的婉约气质而又具有新历史主义深邃精神质地的另一派沂蒙山文学,其小说《非凡的大姨》等作品风靡一时。晚一点出山的赵德发,一出手就是《通腿》,到后来的《缱绻与决绝》则写出了大历史语境下小人物、普通人的动人魂魄的缱绻之爱与决绝之情。
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作家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在这样一种沂蒙山历史、文学与文化语境中,厉彦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唱出了属于自己的歌,为新世纪沂蒙文学开拓出了新的文学园地、新的精神探索和新沂蒙文化内涵书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厉彦林的《地气》是新世纪新文化语境下赓续沂蒙山历史、挖掘沂蒙山文化内涵、书写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之作。《地气》在总结以往历史文化的同时,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贫穷、艰苦而又坚守独特文化品格、开拓进取的当代沂蒙山人及其新沂蒙生活、新沂蒙精神、进行了富有生命温度、历史质感和人文情怀的书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某种程度而言,《地气》既是厉彦林几十年个人的独特生命体验,又是一个属于沂蒙山人群体的集体生活描绘;不仅是沂蒙山大地、河流、树林等大自然的生命之歌,而且是青石小巷、童年钟声、煤油灯、石墨、布鞋等浸透了情感包浆的生命浮雕。《地气》蕴藉与氤氲的是来自生命与生命、情感与情感、人与万物之间的鲜活的、跃动的、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气。
当代作家张炜、贾平凹等人的创作实践已经证明,作家可以在成名之后,在获得巨大声誉之后,依然可以继勇于把一切荣誉抛掷脑后,开拓出新的文学疆域,写出新的优秀作品。沂蒙山的文学依然需要不斷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在裂变中实现新的生长。厉彦林是令人敬重的优秀作家,其对文学的无比热爱、对作品的精雕细琢、对艺术质地和思想品质的极高要求,已经创作出来一系列优美、抒情、清新、隽永的优秀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力。我期待厉彦林在沂蒙山历史、文化和风物的书写中,能够打造出具有体系性、标志性、独创性、深邃性的当代新沂蒙文学,创新性发展具有历史、乡土、地域、人文等审美元素的当代沂蒙文化。从沂蒙山文学走向城市文学书写、大地与人民性书写,厉彦林已经这样一路走来了,已经展现并将继续展现这位独特生命体验、深厚人文情怀的作家对故乡、大地、历史和人民的无比深沉的生命之爱与文学之美。
欸乃一声山水绿。“沂蒙那个山上哎”,传唱《地气》新山歌。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每一位從故乡走出来的人,都不会忘记故土的栽培和养育,努力接通地气成为他们回望乡土、致敬家乡的最佳途径。沂蒙大地走出来的厉彦林,就是这样一位身在都市、心系故土、传承与讴歌沂蒙精神的人。阅读《地气》,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带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虽然城市生活忙忙碌碌,但作者仍能根植沂蒙大地,以文学的形式回味和抒发那如酒的乡情、暖心的亲情、生命的真情和家国的深情,彰显出一颗永葆真诚、饱满澄明、带有泥土芬芳气息的赤子之心。
散文之美在于情真,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语言,就能让读者记忆犹新甚至潸然泪下。散文集《地气》之美就在于此。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作者咬文嚼字的痕迹,基本全是自我情感的流露。这些情感丰富、充实、坦诚,在唤醒读者童年记忆的同时,也让读者重新跟随作者的脚步回归了一次乡土大地。在第一辑“乡情如酒”中,仅从篇名就能看出作者对童年时期沂蒙乡情的记忆之深和无限留恋。在这里,童年时代的“人、事、物、景”历历在目,跃然纸上。《旱烟袋》中,拿“旱烟袋”的爷爷一生秉性耿直、重情重义,得到乡里乡亲的敬重;《剃头匠》中的“剃头匠”无论对谁服务得都很好,老少无欺,人生在指尖和头发之间跳跃;童年乡间的春雨、树木、蛙声、露天电影、燕子、喜鹊、萝卜等都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听春”“品春”“看春”的场景也许只有在乡间才有可能实现……童年记忆是抹不去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人的心目中越来越深。
父爱如山,就如沂蒙山一样巍峨;母爱如大地般深厚,正如鲁迅所言“仁慈的地母”。沂蒙山的文化、传统、习俗,就在父母那里得到了传承、浸染和滋长。在《地气》中,作者书写最多的要数父母和亲情了。在第二辑“亲情暖心”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书写具有沂蒙山人传统品格的父母。《父爱》中书写了那位憨厚地道的农民父亲对作者“严厉”而又朴实的爱。《仰望弯腰驼背的娘》中,常年弯腰劳作的娘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矮小,对作者的思念却越来越深;《娘的白发》中,不识字的娘却千方百计供孩子读书,不论日子多么艰难,从不落泪;《回家吃顿娘做的饭》中,作者表达了身居闹市的自己对到乡下同父母团聚、吃几顿合口味的庄户饭的奢望;《舍命保花》中,描写了生不逢时的娘“舍命不舍花”的母爱。《回家过年》《年夜饺子》《家讯》《我的父亲节·母亲节》等也从不同角度歌颂了父母爱的真切和毫无保留。此外,《腊梅花开的声音》《草戒指》《栀子花开》《萤火虫》《自行车》《爱的礼物》等篇目也对作者与妻子、儿子之间的亲情和爱进行了真诚坦露和告白。正是在日复一日、时时事事的生命与岁月交融中,传承和滋长着沂蒙山的传统、血脉和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域有一地域之文学。作家总以某一地域为文学地标,而地域文化也是作家情感表达的寄托。在第三辑“真情在胸”中,作者就以自己土生土长的沂蒙山以及这一地域乡土风物、乡风民情为表达对象,以此倾吐内心情感和搭建自我与家乡的血脉联系。散文集的叙事视野和生命情怀进一步扩展。《沂蒙山》中,作者直抒胸臆,歌颂这英雄辈出的土地,赞扬代代儿女在这里谱写出的无数英雄故事与传奇。《沂蒙石磨》《沂蒙地瓜》《沂蒙煎饼》《沂蒙布鞋》《沂蒙鞋垫》《沂蒙窗花》《蒙山特产》《乡下“土鸡”》等多篇散文以沂蒙地域独特的文化标记为书写对象,或透视沂蒙山乡的历史,或推介沂蒙民间文化。这一方面抒发了作者自我的情感,找回了童年的记忆,另一方面也使文章血肉饱满,增添读者对沂蒙文化的历史、现在和当代演变有了更深的体认。《赊小鸡》书写了沂蒙地域民风的纯朴和实诚。《进城的大树》《家有半分菜园》《天烛峰的松》中,作者流露出自我在城市中对土地和大自然的眷恋,而《攥一把芳香的泥土》《风雨荷塘》《乡间秋雨》《赶年集》《十字路》则又把目光放回到故乡,展示城乡对比和时代发展下那些逝去的美好和回不去的淡淡忧伤。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亲情友情故乡情情情在胸。作者以一颗热诚、澄明的心,把沂蒙山的众多事与情融合在一起,汇聚成雄浑厚重、深邃博大的家国情。至此,散文集从沂蒙山的父母之爱、乡土之恋,扩展为家国情怀,体现为大地意识和人民情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一个大国的民族梦想与追求。在第四辑“家国情深”中,作者从小我上升到大我,从小家过渡到大家,在个人情感表达的基础上,抒发和赞美新时代民族的崛起、人民的觉醒,进而表达出新时代里沂蒙山人的爱国、爱家情怀。《故乡》中,作者从村落、家庭、个人写起,以生活在革命老区沂蒙山而感到自豪,表达出在人生奋斗旅途中,最难割难舍、最容易频繁想起的依旧是那个故乡的感叹。《土地》热情讴歌了生我养我之土地的坤厚载物,以及孕育和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慈善仁爱,进而表达对这块土地的虔诚和信仰。《村庄》中,作者探寻“村庄”发展史,上溯农耕文明的身影,进而找寻时代发展印记,总结出“村庄”才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母体。《人民》《醒了,中国睡狮!》《中国红》中,作者则感慨时代的快速发展,歌颂人民、歌颂祖国,歌颂美好的未来。
纵观散文集《地气》,作者给我们呈现一种别样的、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阅读体验,带领读者在乡间自然的小道上无限徜徉,感受到那不一样的热情、淳朴和那从历史中走来、指向未来的深厚与广阔。作者以城市人的身份观望故土,在城乡对比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代化的反思;娓娓道来、真情表露的文字背后,总给我们哲学上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与传统散文相比,其写作特色则蕴含乡土散文的新元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大转型、大变革的现代化快速发展期。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思想、文化问题。在散文集《地气》中,身居闹市的作者就多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乡村那些美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流失表示遗憾,对原本美丽、和谐的人文、自然环境遭受的破坏感到心痛。作者以“在那时乡下……”和“如今都市……”来表达对过往美好乡村的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以直接批判或间接对比、隐喻等方式表达对现代化的深刻反思、对当代沂蒙精神的思考,显现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批判精神。
作为沂蒙大地走出来的厉彦林,他的散文集《地气》在吟唱出了当代沂蒙精神之歌的同时,也对当代乡土散文审美书写有了新的拓展。《地气》中表现出的城乡对比的书写新观念,表达乡情、亲情和家国情怀的新方式,塑造沂蒙大地乡土新人物等方面,都与传统散文书写存有较大区别,呈现乡土散文书写的较多新元素,开拓了当代乡土散文书写的路径、策略与新的可能性。毫无疑问,《地气》是我近年来读到了饱满、真挚、自然、诗意的优秀散文,是一首发乎内心、融汇天地人、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天籁之歌、生命之歌、沂蒙精神之歌。
事实上,沂蒙山文化和历史,依然是一块矿藏丰富的宝地,依然需要当代作家的深层开掘。作家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开启了一种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具有浓郁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而又震撼人心的沂蒙山文学书写。此后的刘玉堂以《乡村温柔》《最后一个生产队》《秋天的错误》等优秀作品,在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中,建构起一个集悲剧与喜剧、神圣与荒诞、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新沂蒙山文学高地。同时期的苗长水,则另起炉灶,以一个北方人书写出了具有内在优美、雅致、精细的无比细腻的婉约气质而又具有新历史主义深邃精神质地的另一派沂蒙山文学,其小说《非凡的大姨》等作品风靡一时。晚一点出山的赵德发,一出手就是《通腿》,到后来的《缱绻与决绝》则写出了大历史语境下小人物、普通人的动人魂魄的缱绻之爱与决绝之情。
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作家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在这样一种沂蒙山历史、文学与文化语境中,厉彦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唱出了属于自己的歌,为新世纪沂蒙文学开拓出了新的文学园地、新的精神探索和新沂蒙文化内涵书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厉彦林的《地气》是新世纪新文化语境下赓续沂蒙山历史、挖掘沂蒙山文化内涵、书写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之作。《地气》在总结以往历史文化的同时,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贫穷、艰苦而又坚守独特文化品格、开拓进取的当代沂蒙山人及其新沂蒙生活、新沂蒙精神、进行了富有生命温度、历史质感和人文情怀的书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某种程度而言,《地气》既是厉彦林几十年个人的独特生命体验,又是一个属于沂蒙山人群体的集体生活描绘;不仅是沂蒙山大地、河流、树林等大自然的生命之歌,而且是青石小巷、童年钟声、煤油灯、石墨、布鞋等浸透了情感包浆的生命浮雕。《地气》蕴藉与氤氲的是来自生命与生命、情感与情感、人与万物之间的鲜活的、跃动的、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气。
当代作家张炜、贾平凹等人的创作实践已经证明,作家可以在成名之后,在获得巨大声誉之后,依然可以继勇于把一切荣誉抛掷脑后,开拓出新的文学疆域,写出新的优秀作品。沂蒙山的文学依然需要不斷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在裂变中实现新的生长。厉彦林是令人敬重的优秀作家,其对文学的无比热爱、对作品的精雕细琢、对艺术质地和思想品质的极高要求,已经创作出来一系列优美、抒情、清新、隽永的优秀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力。我期待厉彦林在沂蒙山历史、文化和风物的书写中,能够打造出具有体系性、标志性、独创性、深邃性的当代新沂蒙文学,创新性发展具有历史、乡土、地域、人文等审美元素的当代沂蒙文化。从沂蒙山文学走向城市文学书写、大地与人民性书写,厉彦林已经这样一路走来了,已经展现并将继续展现这位独特生命体验、深厚人文情怀的作家对故乡、大地、历史和人民的无比深沉的生命之爱与文学之美。
欸乃一声山水绿。“沂蒙那个山上哎”,传唱《地气》新山歌。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