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沂蒙那个山上哎”感受散文集《地气》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mail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不说俺家乡好——”,一曲《沂蒙山小调》唱遍了大江南北,构建了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涌现了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等众多优秀沂蒙儿女的革命故事,出现了李存葆、苗长水、刘玉堂、赵德发等众多优秀作家和优秀文学作品,铸就了一种忠诚、仁义、厚道、朴实、坚韧、奉献的沂蒙精神。斗转星移,时至今日,我们不禁疑问,从历史和战争硝烟中走来的沂蒙精神在当代如何传承,沂蒙山的当代故事谁来书写,沂蒙山人的当代歌谣谁来传唱?带着这种疑问和期待,我一口气读完了厉彦林先生的散文集《地气》,内心豁然开朗,当代沂蒙山人的生活已经千变万化,但是沂蒙山人的心依然初衷不改,依然那样淳朴、善良、优美,是与沂蒙大地一样浑厚,和沂蒙山一样坚韧,是连接地气、天光,是流淌着先辈的血液和仁义的精神传统的。而厉彦林的《地气》散文集就是一首有着天籁之音、大地之气、人文情怀的天地人合奏的、自然浑厚的当代沂蒙精神之歌。
  每一位從故乡走出来的人,都不会忘记故土的栽培和养育,努力接通地气成为他们回望乡土、致敬家乡的最佳途径。沂蒙大地走出来的厉彦林,就是这样一位身在都市、心系故土、传承与讴歌沂蒙精神的人。阅读《地气》,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带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虽然城市生活忙忙碌碌,但作者仍能根植沂蒙大地,以文学的形式回味和抒发那如酒的乡情、暖心的亲情、生命的真情和家国的深情,彰显出一颗永葆真诚、饱满澄明、带有泥土芬芳气息的赤子之心。
  散文之美在于情真,有时候甚至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语言,就能让读者记忆犹新甚至潸然泪下。散文集《地气》之美就在于此。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作者咬文嚼字的痕迹,基本全是自我情感的流露。这些情感丰富、充实、坦诚,在唤醒读者童年记忆的同时,也让读者重新跟随作者的脚步回归了一次乡土大地。在第一辑“乡情如酒”中,仅从篇名就能看出作者对童年时期沂蒙乡情的记忆之深和无限留恋。在这里,童年时代的“人、事、物、景”历历在目,跃然纸上。《旱烟袋》中,拿“旱烟袋”的爷爷一生秉性耿直、重情重义,得到乡里乡亲的敬重;《剃头匠》中的“剃头匠”无论对谁服务得都很好,老少无欺,人生在指尖和头发之间跳跃;童年乡间的春雨、树木、蛙声、露天电影、燕子、喜鹊、萝卜等都给作者带来无限的乐趣和美好的回忆;“听春”“品春”“看春”的场景也许只有在乡间才有可能实现……童年记忆是抹不去的,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人的心目中越来越深。
  父爱如山,就如沂蒙山一样巍峨;母爱如大地般深厚,正如鲁迅所言“仁慈的地母”。沂蒙山的文化、传统、习俗,就在父母那里得到了传承、浸染和滋长。在《地气》中,作者书写最多的要数父母和亲情了。在第二辑“亲情暖心”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书写具有沂蒙山人传统品格的父母。《父爱》中书写了那位憨厚地道的农民父亲对作者“严厉”而又朴实的爱。《仰望弯腰驼背的娘》中,常年弯腰劳作的娘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矮小,对作者的思念却越来越深;《娘的白发》中,不识字的娘却千方百计供孩子读书,不论日子多么艰难,从不落泪;《回家吃顿娘做的饭》中,作者表达了身居闹市的自己对到乡下同父母团聚、吃几顿合口味的庄户饭的奢望;《舍命保花》中,描写了生不逢时的娘“舍命不舍花”的母爱。《回家过年》《年夜饺子》《家讯》《我的父亲节·母亲节》等也从不同角度歌颂了父母爱的真切和毫无保留。此外,《腊梅花开的声音》《草戒指》《栀子花开》《萤火虫》《自行车》《爱的礼物》等篇目也对作者与妻子、儿子之间的亲情和爱进行了真诚坦露和告白。正是在日复一日、时时事事的生命与岁月交融中,传承和滋长着沂蒙山的传统、血脉和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地域有一地域之文学。作家总以某一地域为文学地标,而地域文化也是作家情感表达的寄托。在第三辑“真情在胸”中,作者就以自己土生土长的沂蒙山以及这一地域乡土风物、乡风民情为表达对象,以此倾吐内心情感和搭建自我与家乡的血脉联系。散文集的叙事视野和生命情怀进一步扩展。《沂蒙山》中,作者直抒胸臆,歌颂这英雄辈出的土地,赞扬代代儿女在这里谱写出的无数英雄故事与传奇。《沂蒙石磨》《沂蒙地瓜》《沂蒙煎饼》《沂蒙布鞋》《沂蒙鞋垫》《沂蒙窗花》《蒙山特产》《乡下“土鸡”》等多篇散文以沂蒙地域独特的文化标记为书写对象,或透视沂蒙山乡的历史,或推介沂蒙民间文化。这一方面抒发了作者自我的情感,找回了童年的记忆,另一方面也使文章血肉饱满,增添读者对沂蒙文化的历史、现在和当代演变有了更深的体认。《赊小鸡》书写了沂蒙地域民风的纯朴和实诚。《进城的大树》《家有半分菜园》《天烛峰的松》中,作者流露出自我在城市中对土地和大自然的眷恋,而《攥一把芳香的泥土》《风雨荷塘》《乡间秋雨》《赶年集》《十字路》则又把目光放回到故乡,展示城乡对比和时代发展下那些逝去的美好和回不去的淡淡忧伤。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亲情友情故乡情情情在胸。作者以一颗热诚、澄明的心,把沂蒙山的众多事与情融合在一起,汇聚成雄浑厚重、深邃博大的家国情。至此,散文集从沂蒙山的父母之爱、乡土之恋,扩展为家国情怀,体现为大地意识和人民情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每个人的使命和责任,也是一个大国的民族梦想与追求。在第四辑“家国情深”中,作者从小我上升到大我,从小家过渡到大家,在个人情感表达的基础上,抒发和赞美新时代民族的崛起、人民的觉醒,进而表达出新时代里沂蒙山人的爱国、爱家情怀。《故乡》中,作者从村落、家庭、个人写起,以生活在革命老区沂蒙山而感到自豪,表达出在人生奋斗旅途中,最难割难舍、最容易频繁想起的依旧是那个故乡的感叹。《土地》热情讴歌了生我养我之土地的坤厚载物,以及孕育和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的慈善仁爱,进而表达对这块土地的虔诚和信仰。《村庄》中,作者探寻“村庄”发展史,上溯农耕文明的身影,进而找寻时代发展印记,总结出“村庄”才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的母体。《人民》《醒了,中国睡狮!》《中国红》中,作者则感慨时代的快速发展,歌颂人民、歌颂祖国,歌颂美好的未来。
  纵观散文集《地气》,作者给我们呈现一种别样的、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阅读体验,带领读者在乡间自然的小道上无限徜徉,感受到那不一样的热情、淳朴和那从历史中走来、指向未来的深厚与广阔。作者以城市人的身份观望故土,在城乡对比中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代化的反思;娓娓道来、真情表露的文字背后,总给我们哲学上的深度思考和对人生的无限沉思;与传统散文相比,其写作特色则蕴含乡土散文的新元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大转型、大变革的现代化快速发展期。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也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思想、文化问题。在散文集《地气》中,身居闹市的作者就多次表达了对中国传统乡村那些美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流失表示遗憾,对原本美丽、和谐的人文、自然环境遭受的破坏感到心痛。作者以“在那时乡下……”和“如今都市……”来表达对过往美好乡村的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以直接批判或间接对比、隐喻等方式表达对现代化的深刻反思、对当代沂蒙精神的思考,显现出浓郁的人文情怀和批判精神。
  作为沂蒙大地走出来的厉彦林,他的散文集《地气》在吟唱出了当代沂蒙精神之歌的同时,也对当代乡土散文审美书写有了新的拓展。《地气》中表现出的城乡对比的书写新观念,表达乡情、亲情和家国情怀的新方式,塑造沂蒙大地乡土新人物等方面,都与传统散文书写存有较大区别,呈现乡土散文书写的较多新元素,开拓了当代乡土散文书写的路径、策略与新的可能性。毫无疑问,《地气》是我近年来读到了饱满、真挚、自然、诗意的优秀散文,是一首发乎内心、融汇天地人、连接历史现在与未来的天籁之歌、生命之歌、沂蒙精神之歌。
  事实上,沂蒙山文化和历史,依然是一块矿藏丰富的宝地,依然需要当代作家的深层开掘。作家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开启了一种文化反思与批判的、具有浓郁现实主义艺术风格而又震撼人心的沂蒙山文学书写。此后的刘玉堂以《乡村温柔》《最后一个生产队》《秋天的错误》等优秀作品,在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中,建构起一个集悲剧与喜剧、神圣与荒诞、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新沂蒙山文学高地。同时期的苗长水,则另起炉灶,以一个北方人书写出了具有内在优美、雅致、精细的无比细腻的婉约气质而又具有新历史主义深邃精神质地的另一派沂蒙山文学,其小说《非凡的大姨》等作品风靡一时。晚一点出山的赵德发,一出手就是《通腿》,到后来的《缱绻与决绝》则写出了大历史语境下小人物、普通人的动人魂魄的缱绻之爱与决绝之情。
  著名作家海明威说,作家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在这样一种沂蒙山历史、文学与文化语境中,厉彦林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唱出了属于自己的歌,为新世纪沂蒙文学开拓出了新的文学园地、新的精神探索和新沂蒙文化内涵书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厉彦林的《地气》是新世纪新文化语境下赓续沂蒙山历史、挖掘沂蒙山文化内涵、书写新时代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之作。《地气》在总结以往历史文化的同时,对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贫穷、艰苦而又坚守独特文化品格、开拓进取的当代沂蒙山人及其新沂蒙生活、新沂蒙精神、进行了富有生命温度、历史质感和人文情怀的书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从某种程度而言,《地气》既是厉彦林几十年个人的独特生命体验,又是一个属于沂蒙山人群体的集体生活描绘;不仅是沂蒙山大地、河流、树林等大自然的生命之歌,而且是青石小巷、童年钟声、煤油灯、石墨、布鞋等浸透了情感包浆的生命浮雕。《地气》蕴藉与氤氲的是来自生命与生命、情感与情感、人与万物之间的鲜活的、跃动的、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气。
  当代作家张炜、贾平凹等人的创作实践已经证明,作家可以在成名之后,在获得巨大声誉之后,依然可以继勇于把一切荣誉抛掷脑后,开拓出新的文学疆域,写出新的优秀作品。沂蒙山的文学依然需要不斷传承与创新,在传承中创新,在裂变中实现新的生长。厉彦林是令人敬重的优秀作家,其对文学的无比热爱、对作品的精雕细琢、对艺术质地和思想品质的极高要求,已经创作出来一系列优美、抒情、清新、隽永的优秀作品,产生了很大影响力。我期待厉彦林在沂蒙山历史、文化和风物的书写中,能够打造出具有体系性、标志性、独创性、深邃性的当代新沂蒙文学,创新性发展具有历史、乡土、地域、人文等审美元素的当代沂蒙文化。从沂蒙山文学走向城市文学书写、大地与人民性书写,厉彦林已经这样一路走来了,已经展现并将继续展现这位独特生命体验、深厚人文情怀的作家对故乡、大地、历史和人民的无比深沉的生命之爱与文学之美。
  欸乃一声山水绿。“沂蒙那个山上哎”,传唱《地气》新山歌。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其他文献
泱泱古国,锦绣华夏;悠久历史,璀璨文化。  经史子集,汗牛充栋;现代“雕龙”,琳琅如画。  卷帙浩繁,姹紫嫣红;择其精品,腹气自华。  《博览群书》,应运而生;耀邦题词,高层擘画。  拳拳之心,诚对读者;滔滔之论,辈出大咖。  筚路蓝缕,形神笃励;氤氲馥郁,升腾瑞霞。  读者专家,搭桥对谈;纵揽钩沉,拣金披沙。  龙骨气息,工匠精神;书山“淘宝”,刊林挺拔。  书评阵地,形质兼备;深耕细耘,荟萃菁
·壹·  偶然翻阅一本梁实秋的散文集《雅舍杂文》,其中有一篇《关于〈胡适的汽车〉》。《胡适的汽车》是梁实秋在《联合报》上看到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易金。《胡适的汽车》主要是对上世纪60年代初中国大陆拍摄完成但后来又神秘夭折的电影《鲁迅传》中一个小镜头的感想:  偶像化了的鲁迅,在剧本中有这样一场:那是李大钊的办公室中,《新青年》同人发生了分裂的争端以后,大家散了出来,胡适招呼鲁迅坐他的汽车到同和居吃饭
对《史记》的阅读完全出于偶然,包括李白、陶渊明。前者是初中时帮村里老婆婆家干活时偶而得之,后者是经由中学语文老师的介绍。对杜甫的关注完全是自愿,是有意识地进入杜甫的世界。这要归功于傅庚生先生。  1979年我还是一个高中生,中学阶段我这个农村穷学生买一本书相当困难,积攒大半年才能买一本书,一块钱以上的很少,高二时咬紧牙关买了一本一块两毛钱的《梅里美小说选》。1979年10月31日,我在岐山书店花六
陈虻审片的场面,被誉为央视“南院”的一道风景线。  他去世后,我们从网上收集到不少纪念文章,对此都有深刻的记忆与深情的追念:  机房里聚满了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陈虻一头飘逸的长发,端坐中央,俯身盯着编辑机。手边几块饼干,一瓶水,一包烟。  他不会放过任何瑕疵。审片专注时,长发随着节奏渐渐下滑,遮住眼睛,猛地向后一甩,长发复位,如此反复。  一部片子阅毕,就开始点评。编导们把陈虻的点评称作“痛批
白娘子与许仙的动人爱情,神偷“我来也”“一枝梅”的快意恩仇,伴随着《新白娘子传奇》《白蛇传》《怪侠神偷我来也》《一枝梅》等影视作品的上映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然而鲜有观众知晓,这些故事都与“三言二拍”有关,前者见于“三言”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后者源自“二拍”的《神偷寄兴一枝梅 侠盗惯行三昧戏》。  “三言二拍”是明代末年五个话本小说集的统称。其中,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大凡真诚有志于学的人,都十分推崇轴心时代,即东西方圣贤大家相继而起的时代。孔子、老子、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人物。而推崇科学实验、主张非攻和兼爱的墨翟同样毫无争辩地成为轴心时代的明星。  墨翟被后人敬称为墨子,他所阐述的学说体系被称为墨学。尽管在漫长的岁月中,墨学未能取得古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更没有列入经学,许多追求科举功名的文人对墨学茫然不知所以,但是墨学所蕴
鲁迅在正式发表的第一篇随感录(《随感录·二十五》)中,由儿童的生存状态而想到儿童的教育生发出来的随感,抨击现实中尽是制造孩子的家伙而没有“人”之父。“所有小孩,只是他父母福气的材料,并非将来的‘人’的萌芽,所以随便辗转,没人管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则进而要求人们“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由孔乙己想到孩子的教育问题,“看见了讲到‘孔乙己’,就想起
1941年生于北京,自幼受家庭书画熏陶,1962年毕业于北京艺术学院,师从俞致贞、高冠华、郭味蕖、王雪涛、李苦祥等先生,长于小写意花鸟及书法。曾任教北京红旗大学美术系,长期从事中国书画的教学与创作。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当代艺术研究会名誉会长。  其作品追求古朴、自然,善以书法入画法,重笔墨、重气韵、重章法、重意境,师古人尤师造化,坚持传统广采博取,以求诗书画的完美合一。
好的诗自然需要诗人具备灵敏的感知能力,苦修勤练以致可以出口成章的技能,但更需要时间来成全。但凡动人心魄的诗歌莫不是经由时间的打磨,在诗人的内心千回百折、苦苦挣扎,如五谷在酒曲的作用下翻转发酵膨胀,被自己的情绪和怨念折磨得无以复加,按捺不住,终于精疲力竭行将崩溃时,好,灵感来了!如满溢的琼浆,如飘散的月光,如含着晨露的青草,终于迎来了酣畅淋漓的那一瞬间,那饱蘸着情感张力的水晶一样玲珑的诗句,那承载着
白崇禧,字健生,1893年3月18日出生于广西临桂一商人家庭,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曾任国民政府军委会副总参谋长、国防部长等职;同时,白崇禧也是国民党军最大地方派系桂系中仅次于李宗仁的第二号人物。白崇禧有“小诸葛”之称。按鲁迅先生评《三国演义》“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中国小说史略》)之说,“诸葛”者,“多智”之谓也。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相比,民国年代的白崇禧不仅在年代上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