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在治疗强迫症方面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临床价值。
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强迫症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与氯丙咪嗪组,分别使用相应要去进行治疗,并使用相关临床量表评估、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Y-BOCS、MSCPOR、HAMD等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帕罗西汀组治疗2周、8周时TESS评分显著低于氯丙咪嗪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但帕罗西汀可以明显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强迫症 帕罗西汀 氯丙咪嗪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27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75-02
强迫症是临床精神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往多认为该病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显示其与恐惧症、抑郁症、物质滥用等均具有极高的临床发病率[1]。临床上以往首选氯丙咪嗪进行治疗,虽然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常伴随而来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服药的耐受性。新型5-羟色胺(5-HT)选择性重摄抑制剂的代表药物帕罗西汀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对情绪状态的改善能力也逐渐被应用在强迫症的临床治疗上。本文作者对我院部分强迫症患者分别使用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作参考,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强迫症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与氯丙咪嗪组。帕罗西汀组共有56例患者,其中37例男性与19例女性,其年龄在20~49岁,平均为28.76±8.43岁;氯丙咪嗪组共有56例患者,其中35例男性与21例女性,其年龄在19~52岁,平均为29.41±9.35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均符合强迫症诊断标准,年龄在18~55岁之间,入组前未应用相关药物治疗或已经停药超过2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分超过16;排除伴有严重的主要器官功能障碍、脑组织器质性病变患者,严重消化道疾病或躯体疾病患者,具有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药物依赖、酗酒或人格障碍患者等,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2]。患者均详细了解本次实验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所有病例经过2周时间停药清洗后开始治疗方案,帕罗西汀组使用帕罗西汀治疗,初始剂量为20mg/d,而后视病情及不良反应逐渐增加到50~80mg/d,平均剂量为53.46±16.28mg/d;氯丙咪嗪组使用氯丙咪嗪治疗,初始剂量为50mg/d,而后视病情与不良反应情况在10d内逐渐增加达到200~300mg/d,平均剂量为218.62±43.58mg/d。连续治疗8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不应用其他相关精神类药物。
1.3 观察指标。通过在治疗前后使用Y-BOCS、马克恐怖强迫量表(MSCPOR)、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对两组患者第2、8周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调查,使用统计学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数据。
1.4 数据处理。通过18.0版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使用X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表明样本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Y-BOCS、MSCPOR、HAMD等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帕罗西汀组治疗2周、8周时TESS评分显著低于氯丙咪嗪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2。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脑内5-HT功能较低[3],其发病可能与5-HT水平相关。帕罗西汀属于5-HT重摄抑制剂,具有较高选择性,能够对5-HT的神经元再摄取进行有效抑制,从而有效提高突触间隙处5-HT浓度,对强迫症患者形成高效的治疗,明显改善其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该药物不具有抗胆碱能作用,有效减轻了服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应用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Y-BOCS、MSCPOR、HAMD等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帕罗西汀组治疗2周、8周时TESS评分显著低于氯丙咪嗪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使用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但帕罗西汀可以明显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温盛霖,岳计辉,程敏锋等.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变化特点及其与治疗疗效關系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7):1896-1900
[2] 陈曲亮,翁客华,王俊清等.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3):196-198
[3] 张华,刘严.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11):655,671,678
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强迫症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与氯丙咪嗪组,分别使用相应要去进行治疗,并使用相关临床量表评估、对比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Y-BOCS、MSCPOR、HAMD等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帕罗西汀组治疗2周、8周时TESS评分显著低于氯丙咪嗪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但帕罗西汀可以明显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强迫症 帕罗西汀 氯丙咪嗪 临床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6.27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6-0175-02
强迫症是临床精神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以往多认为该病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显示其与恐惧症、抑郁症、物质滥用等均具有极高的临床发病率[1]。临床上以往首选氯丙咪嗪进行治疗,虽然能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常伴随而来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服药的耐受性。新型5-羟色胺(5-HT)选择性重摄抑制剂的代表药物帕罗西汀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其对情绪状态的改善能力也逐渐被应用在强迫症的临床治疗上。本文作者对我院部分强迫症患者分别使用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作参考,现将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强迫症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帕罗西汀组与氯丙咪嗪组。帕罗西汀组共有56例患者,其中37例男性与19例女性,其年龄在20~49岁,平均为28.76±8.43岁;氯丙咪嗪组共有56例患者,其中35例男性与21例女性,其年龄在19~52岁,平均为29.41±9.35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病例经临床检查均符合强迫症诊断标准,年龄在18~55岁之间,入组前未应用相关药物治疗或已经停药超过2周,Yale-Brown强迫量表(Y-BOCS)评分超过16;排除伴有严重的主要器官功能障碍、脑组织器质性病变患者,严重消化道疾病或躯体疾病患者,具有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精神障碍患者,药物依赖、酗酒或人格障碍患者等,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2]。患者均详细了解本次实验内容,自愿参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所有病例经过2周时间停药清洗后开始治疗方案,帕罗西汀组使用帕罗西汀治疗,初始剂量为20mg/d,而后视病情及不良反应逐渐增加到50~80mg/d,平均剂量为53.46±16.28mg/d;氯丙咪嗪组使用氯丙咪嗪治疗,初始剂量为50mg/d,而后视病情与不良反应情况在10d内逐渐增加达到200~300mg/d,平均剂量为218.62±43.58mg/d。连续治疗8周为1疗程,治疗期间不应用其他相关精神类药物。
1.3 观察指标。通过在治疗前后使用Y-BOCS、马克恐怖强迫量表(MSCPOR)、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等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并应用副反应量表(TESS)对两组患者第2、8周不良反应情况进行调查,使用统计学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数据。
1.4 数据处理。通过18.0版SPSS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计量资料表示为X±S,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使用X2检验。检验水准为0.05,P<0.05表明样本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Y-BOCS、MSCPOR、HAMD等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帕罗西汀组治疗2周、8周时TESS评分显著低于氯丙咪嗪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2。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强迫症患者脑内5-HT功能较低[3],其发病可能与5-HT水平相关。帕罗西汀属于5-HT重摄抑制剂,具有较高选择性,能够对5-HT的神经元再摄取进行有效抑制,从而有效提高突触间隙处5-HT浓度,对强迫症患者形成高效的治疗,明显改善其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同时该药物不具有抗胆碱能作用,有效减轻了服药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上应用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Y-BOCS、MSCPOR、HAMD等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帕罗西汀组治疗2周、8周时TESS评分显著低于氯丙咪嗪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见,使用帕罗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均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但帕罗西汀可以明显减少相关不良反应,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温盛霖,岳计辉,程敏锋等.强迫症患者局部脑血流变化特点及其与治疗疗效關系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2,92(27):1896-1900
[2] 陈曲亮,翁客华,王俊清等.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3):196-198
[3] 张华,刘严.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帕罗西汀治疗难治性强迫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11):655,67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