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的伦理原则与困境突破

来源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aktime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教育变革的过程中,也给教育带来不可预知的伦理风险.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重要产物,教育人工智能系统备受推崇,但必须遵循相关的伦理原则.首先,从宏观层面探讨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的一般伦理原则,即通过对世界各地相关政策文件的分析解读,明确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和教育人工智能伦理原则.其次,从微观层面探讨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的具体伦理原则,即通过相关国际标准和规范的学习借鉴,明确教育人工智能系统开发与应用的伦理原则.最后,针对未来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和可能遇到的伦理挑战进行预测,并结合国情,提出我国教育人工智能系统未来发展的策略建议,即培养具备合格人工智能素养的社会公民、制定更加科学的教育人工智能系统伦理原则、构建教育人工智能系统应用过程的监管机制、重视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力量.
其他文献
高校党建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政治保障和理论依据,因此要将党建工作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全面坚持党的领导,使党的伟大思想引领高校发展.目前高校“党建+专业”育人模式的构建还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党建+专业”育人模式的构建展开具体探究.
有为与无为之争,是汉晋政治哲学的重要问题.文章通过三个方面加以说明:一,王充以黄老为先导,以“疾虚妄”为宗旨,以天道自然无为为思想武器,对汉代谶纬之学的种种神秘附加施以总攻击,以期返回到“恬淡无欲,无为无事”的本来面目.二,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的斗争.郭象在贵无与崇有基础上实现了两者的调和:身在魏阙之上,心在山林之中;游外以弘内,齐一而逍遥.一切皆自然,自然的就是必然的,必然的就是当然的.无为哲学可以起到“有为”的作用.三,东晋时鲍敬言与葛洪关于有君无君的辩论.这场政治理论交锋,反映了当时君主骄奢淫逸,大
对阳明四句教首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的不同阐释,是阳明“心学”著名公案之一.学界多将“心之体”理解为“心体”,“无善无恶”常常被诠释为“至善”.“四句教”如是解读过多强调了上半截的形上“心体”,而下半截的形下工夫则被遮蔽.本文指出“心之体”不是“心体”之本然,而是心之“本来体段”.而心之“本来体段”指的是“心体”的外在显用,即阳明晚年的工夫法门——“致良知”.“良知”能够知是知非,又在于“好恶”.于此,阳明对先秦儒家“好恶”观既有承继,也有突破.
教育方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战略原则,关乎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系统回顾党的教育方针研究成果有利于进一步明确我国教育研究中的关键性问题,推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多年来,党的教育方针研究成果主要基于政策、历史和哲学三个维度,深入阐释了各个阶段党的教育方针的内涵蕴意以及据此制定的政策措施,全面回溯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发展历程,系统评价了领袖人物的教育方针思想及其对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深刻分析了教育方针概念的内涵特点,并对新的表述内容提出诸多建设性意见.展望未来,拓展深化党
杨朱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上经历了兴盛、衰亡与活化的历程.近代学者对杨朱的生平事迹、学派归属、思想义旨、后学分化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考辨.综合观之,杨朱是战国初年淮河流域的著名道家学者,思想上以“为我”“贵己”的人生哲学为主.杨朱关注生命个体的价值理念源于老子,对庄子及黄老道家的重生、养生观念产生了较大影响.今存《列子·杨朱》篇是魏晋之作,但与《吕氏春秋》中的数篇可以共同作为研究杨朱后学思想的史料文献.杨朱后学出现“忍情性”与“纵情性”的学派分化,于秦汉魏晋时期形成适欲与纵欲的思想潮
宣传思想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党的百年建设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百年宣传思想工作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党就开始宣传思想工作实践活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标志着新民主主义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系统化.新中国成立开启了宣传思想工作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下发一系列关于宣传思想工作文件,确立了在全国范围、面向全体人民的宣传思想基本制度.改革开放以后,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开始走上规范化、领域化和科学化发展轨道,宣传思想工作制度化、体制化和系统化逐
文章以教师身份建构的历史变革和内涵诠释为切入点,分别从育人者身份、学习者身份、研究者身份、领导者身份四方面分析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身份建构面临的现实困境:教师知识权威地位削减与教化难度陡增;教师浅层学习泛化难以应对智能时代挑战;教师研究遭受数据素养瓶颈与情感距离障碍;教师信息化领导力培育滞后于智能教育变革进程.据此,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身份建构的实践路向:以知识融通与德性教化为抓手,增强智能教育素养;以学习内驱、监测与互惠为重心,走向智适应深度学习;基于数据思维与情感互动,增强教师智能情境研究力;根植教师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媒体类型的增加、媒介融合的加快,跨媒介符号生产逐渐成为被传媒和技术所表征的令人瞩目的样态.文章在多媒介共在语域中,通过梳理媒介和符号生产的关系,理解跨媒介符号生产的方式,探求跨媒介符号生产的价值.文章重点释读文本内异媒介参照、文本的跨媒介表达和多媒介场景化符号生产三种类型.在跨媒介符号生产方式中,感官之间、感官与环境之间的关联和互动加剧,感知得到更新,文本增殖,现实感增强.
1991年1月,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宣告成立.同年9月,《抗日战争研究》正式创刊.专业学会的成立和专业刊物的面世,标志着抗日战争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成为近代史研究的一门“显学”.虽无精确的数字统计,但若说它是近代史各时段中研究队伍最为浩大、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段,相信不会有人提出异议.三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诸多突破,还在更广的范围内影响了社会的认知.
期刊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之战、军事之战,但同时也是一场民心之战、道路之战.在抗战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赢得了民心,找到与广大人民建立血肉联系的正确道路,也为接下来的革命奠定了坚实基础.r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转危为安,发展壮大的关键之道.苏区时期,中共对是否可以与资产阶级合作,是否同国民党共同抗日等问题持怀疑态度,政治基础相对狭窄.到了全面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开始在文件中强调,统一战线就是要交朋友.中国共产党可谓朋友遍天下.从国际到国内,从根据地到国统区,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开始对共产党产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