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高三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时,如果想让学生永远有鱼吃,那就要让学生学会钓鱼的方法。
一、高三复习的误区:授之以鱼
高三的复习无论哪一门学科,学科中的哪一个问题,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三个任务:问什么、答什么和怎么答。但许多高三教师却常常忘记这三点,或者说忘记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怎么答。以至于我们只知道一味地带着学生钻进题海,课堂就是做练习、抄答案,再做练习、再抄答案,于是高三的复习似乎永远就只是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如果教师带领学生一头扎进题海里,即使不会被“水”淹死,也会累死。这样的教师只是源源不断地给学生送来“鱼”,却不知道或者说忽略了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渔”。只知道“吃鱼”,没有学会捕鱼技术的学生如何能在高考这个渔场抓到“鱼”呢?
二、拨开云雾:认清“鱼”
下面以2012年四川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刘亮程的《柴禾》(原文略)为例来谈谈高三语文教师如何带领高三学生在阅读复习课上认清“鱼”。四道题依次是:14.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15.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16.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笔者给学生半个小时的时间做练习,剩余的15分钟让学生针对这四道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分别总结得出答案的依据并形成书面文字(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各自学生的条件,灵活安排时间),学生重点解决“问什么”的问题。其实很明显,这四道题是高考当中很典型的四种题目类型:形象含义题(本文标题即是作者借以抒情的重要形象)、作用题、赏析题和探究题。我们已经完成了三个任务中的第一个“问什么”。
三、 给你点金棒:授之以渔
作为高三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在讲解题目时关注“问什么、答什么,怎么答”这三点,尤其要把“怎么答”作为重中之重。因为这才是要传授给学生的“渔”。
首先,是标题形象含义题。我们知道形象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但是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换一种说法就是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前者指形象的字面意思,词语本意当然包含词语在本文中特指的意思;后者指这个形象的引申义如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这一点可从手法上考虑。掌握了这一方法,学生就能轻松解决文学类文本如《黄土》中“黄土”的象征义和《审丑》标题的意蕴两题了。而且总结答案时,也不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了。
其次,是句段作用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如段落在文章中间,就应考虑呼应、铺垫等方面作用。不仅仅告诉学生这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中间段落的通常作用:内容上,要概括本段内容;结构上:①过渡(也叫承上启下):由……过渡到……(由物到人,由景到情,由事到理,由实而虚)。②照(呼)应:与标题照应,与上文……相照应,与下文……相照应。③转折(换):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换)。另外根据复习进度,可适时补充开头句段的作用、结尾句段的作用、插入段的作用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等。积累总结过后,学生在做2013年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一题和2013年安徽卷《樱桃》一题时,就较为顺利。
再次,为赏析题。对于鉴赏类题型,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比如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借代、对比等,同时要向学生讲授表现手法这个概念。表现手法重要的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2009年全国卷二《岳桦》中“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该段做赏析”,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2013年山东卷《活着》中“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013年浙江卷《牛铃叮当》中第12题“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都可以由此入手。
总而言之,教给了学生“渔”即方法,所有的高考试题无论穿着什么样的花彩衣,都能辨认出来,并用适当的方法应对它。以不变应万变,在高考这个大渔场上,只要教师授给学生以“渔”,就不愁学生捕不到大鱼。所以,不要再一味沉迷在题海中,挑选典型的题目,抓住解题的方法,时时总结,高考复习会变得轻松自如。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豫中学(223800)
一、高三复习的误区:授之以鱼
高三的复习无论哪一门学科,学科中的哪一个问题,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什么?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就三个任务:问什么、答什么和怎么答。但许多高三教师却常常忘记这三点,或者说忘记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怎么答。以至于我们只知道一味地带着学生钻进题海,课堂就是做练习、抄答案,再做练习、再抄答案,于是高三的复习似乎永远就只是如此循环往复下去。如果教师带领学生一头扎进题海里,即使不会被“水”淹死,也会累死。这样的教师只是源源不断地给学生送来“鱼”,却不知道或者说忽略了学生最需要的东西“渔”。只知道“吃鱼”,没有学会捕鱼技术的学生如何能在高考这个渔场抓到“鱼”呢?
二、拨开云雾:认清“鱼”
下面以2012年四川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刘亮程的《柴禾》(原文略)为例来谈谈高三语文教师如何带领高三学生在阅读复习课上认清“鱼”。四道题依次是:14.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15.第3自然段主要叙述了什么内容?这些内容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16.第6自然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赏析其表达效果。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
笔者给学生半个小时的时间做练习,剩余的15分钟让学生针对这四道题的答案进行交流,分别总结得出答案的依据并形成书面文字(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各自学生的条件,灵活安排时间),学生重点解决“问什么”的问题。其实很明显,这四道题是高考当中很典型的四种题目类型:形象含义题(本文标题即是作者借以抒情的重要形象)、作用题、赏析题和探究题。我们已经完成了三个任务中的第一个“问什么”。
三、 给你点金棒:授之以渔
作为高三一线教师,我们不仅要在讲解题目时关注“问什么、答什么,怎么答”这三点,尤其要把“怎么答”作为重中之重。因为这才是要传授给学生的“渔”。
首先,是标题形象含义题。我们知道形象在文中的含义是丰富的,但是通常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换一种说法就是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前者指形象的字面意思,词语本意当然包含词语在本文中特指的意思;后者指这个形象的引申义如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这一点可从手法上考虑。掌握了这一方法,学生就能轻松解决文学类文本如《黄土》中“黄土”的象征义和《审丑》标题的意蕴两题了。而且总结答案时,也不会顾此失彼,丢三落四了。
其次,是句段作用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如段落在文章中间,就应考虑呼应、铺垫等方面作用。不仅仅告诉学生这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中间段落的通常作用:内容上,要概括本段内容;结构上:①过渡(也叫承上启下):由……过渡到……(由物到人,由景到情,由事到理,由实而虚)。②照(呼)应:与标题照应,与上文……相照应,与下文……相照应。③转折(换):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换)。另外根据复习进度,可适时补充开头句段的作用、结尾句段的作用、插入段的作用以及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等。积累总结过后,学生在做2013年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一题和2013年安徽卷《樱桃》一题时,就较为顺利。
再次,为赏析题。对于鉴赏类题型,应优先考虑修辞手法,比如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借代、对比等,同时要向学生讲授表现手法这个概念。表现手法重要的是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2009年全国卷二《岳桦》中“从表现手法上,选择一个角度对该段做赏析”,2009年安徽卷《董师傅游湖》中“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2013年山东卷《活着》中“分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013年浙江卷《牛铃叮当》中第12题“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都可以由此入手。
总而言之,教给了学生“渔”即方法,所有的高考试题无论穿着什么样的花彩衣,都能辨认出来,并用适当的方法应对它。以不变应万变,在高考这个大渔场上,只要教师授给学生以“渔”,就不愁学生捕不到大鱼。所以,不要再一味沉迷在题海中,挑选典型的题目,抓住解题的方法,时时总结,高考复习会变得轻松自如。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豫中学(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