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党在十九大会议上提出“主要矛盾的变化”“乡村振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创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理论创新;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4.006
回顾从1921到202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迎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正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且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进
1.1 毛泽东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生产总值有所提高,但农业生产依旧落后。因此,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关于“主要矛盾”作出的判断,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自身规律,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指出正确的道路。“毛泽东同志从分析揭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入手 ,创立了一整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未曾系统解决而为当今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道路上普遍遇到并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2 邓小平提出“城乡经济一体化”思想的论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快速提高经济的发展,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村和城乡发展布局不合理,农村经济滞后,村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邓小平以实际出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走得更稳。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邓小平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强调“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如果只以提高经济为目标,只考虑工业发展,国家发展将失去均衡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也失去了它真正的含义。发展是全面发展,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邓小平城乡经济一体化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
1.3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思想的论述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但挑战也随之而来,我国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基础上,要抓住机会,乘风破浪,开拓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在发展常态下的新模式。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强调的发展不是我国传统的发展,它强调的是均衡发展,不是以牺牲为代价的发展,实现新发展方式,各区域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之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共同享受。
党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的方法论的深刻作用体现,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才能解决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内容
2.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为了解决发展落后的局面,国家将主要任务放在建设工业生产上,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工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后国家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提出不同的主要任务,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国家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人民对物质文化有了新的要求,由简单的“物质文化”转化为“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环保”等更加全面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根据新时代的具体情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矛盾是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要求我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财富也要跟得上;创造物质基础的同时,生态建设不能落下,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很不充分的问题。这既是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
2.2 加快“乡村振兴”战略
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基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協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乡村振兴”的目标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在党的带领下,中国经济达到世界领先地位,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城市化进程取得瞩目的成绩,但乡村发展还不充分,只有加快“乡村振兴”才能达到“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城乡经济一体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乡村振兴”思想既来源于“城乡经济一体化”,也根源于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如果加速工业化,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与乡村的分工,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就会鲜明起来,将会造成城市与乡村关系的失衡,因此提出“由社会全体成员所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来解决城乡之间的矛盾,促进乡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思想是在中国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城乡关系论”的实际应用。
2.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今,全球迅速发展,各国各领域各行业联系更加密切,挑战也更加剧烈,诸如战争、经济危机、恐怖主义、全球性疾病蔓延、气候变化等。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你我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这样的世界环境,中国共产党十九会议上,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单独部分来阐述,并纳入《共产党党章》。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中国各领域发展的新理念, 其蕴含的发展动力、发展思维、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存在高度的内在逻辑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需要以创新为动力, 引领世界发展;命运共同体解决的同样是南北差异问题,与协调性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国之间开放发展等这些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新发展理念”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再现。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价值
3.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价值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有理论价值。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在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具体化、人性化的特点,从“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环保”等各方面提出新要求,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马克思社会矛盾学说的推陈出新。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出发点,将满足人民的新要求为目标,推动新发展理念,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具有实践价值。“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方向提出了更明确的规定,对工作效益提出了更高期望 ”。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虽然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在众多领域还存在短板,党中央从实际出发,以解决主要矛盾为目标,对国家发展布局提出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方面的部署是为解决国家发展不平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发展的总任务。
3.2 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价值。“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历史继承和最新体现”。1982年国家推出“联产到劳;包产到户”的政策;1986年提出“土地承包期在15年以上”的新规定;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9年“土地承包关系保持长久不变”;2017年农业改革又提出新的方案,将农业供给侧结构进行改革,实现农业增收;2018年我国在新时代下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问题一直是党关注的重点问题,从政策上的支持,到结构上的改革,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不断进步。“乡村振兴”战略也为“三农”问题明确发展内容。农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农村治理是社会基础,农民基层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也具有实践价值。2020年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小康社会不仅强调小康,更注重全面。农业发展是我国的短板,我国又是农业大国,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一旦农业发展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乡村振兴”也推动了文化发展。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乡村振兴能够缓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提升全社会的道德素养,促进乡村文明。
3.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科学的世界观。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世界问题也随之而来。面对国际问题“世界怎么了”,党中央进行深入探究,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世界眼光,提出对世界的整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符合最大公约数的科学判断,这一世界观既是国家针对现实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是属于全世界的财富。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实践价值。它为构建国际秩序提供了新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秩序,對于各国之间的矛盾和争端,不再采用传统的战争方式来解决,而是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来解决问题。利益共同体的构建,突破了文化信仰、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差异,在国家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会让世界人民接受,也能成为世界各国在制定政策时所利用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曾蔚.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思想初探[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05).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王辉,曹峰旗.邓小平城乡经济一体化思想及现实启示.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
[5]徐国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环渤海经济瞭望[J].2019,(0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陈玉斌,刘友田.新发展理念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9,(02).
[8]常春,逄奉辉,沈旭,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价值认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627).
[9]曲延春,王海镔.乡村振兴战略:价值意蕴、当前困局及突破路径[J].江淮论坛,2018,(05).
作者简介:夏爽(1989-),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理论创新;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34.006
回顾从1921到202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迎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正式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且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演进
1.1 毛泽东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生产总值有所提高,但农业生产依旧落后。因此,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提出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毛泽东关于“主要矛盾”作出的判断,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自身规律,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指出正确的道路。“毛泽东同志从分析揭示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入手 ,创立了一整套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未曾系统解决而为当今各社会主义国家在前进道路上普遍遇到并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2 邓小平提出“城乡经济一体化”思想的论述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为了快速提高经济的发展,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村和城乡发展布局不合理,农村经济滞后,村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邓小平以实际出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才能走得更稳。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下,邓小平提出“城乡一体化”思想。强调“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如果只以提高经济为目标,只考虑工业发展,国家发展将失去均衡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也失去了它真正的含义。发展是全面发展,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邓小平城乡经济一体化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论背景和现实意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
1.3 习近平“新发展理念”思想的论述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但挑战也随之而来,我国在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基础上,要抓住机会,乘风破浪,开拓发展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在发展常态下的新模式。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强调的发展不是我国传统的发展,它强调的是均衡发展,不是以牺牲为代价的发展,实现新发展方式,各区域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国家之间共同进步,各国人民共同享受。
党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的方法论的深刻作用体现,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才能解决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所面临的复杂问题。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内容
2.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为了解决发展落后的局面,国家将主要任务放在建设工业生产上,在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工业生产取得了显著提高。改革开放后国家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提出不同的主要任务,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生产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国家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人民对物质文化有了新的要求,由简单的“物质文化”转化为“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环保”等更加全面的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习近平根据新时代的具体情况,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的判断,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矛盾是对新时代提出的新任务,要求我们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财富也要跟得上;创造物质基础的同时,生态建设不能落下,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很不充分的问题。这既是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理论中国化的新贡献。
2.2 加快“乡村振兴”战略
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基础,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協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通过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关系”“乡村振兴”的目标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40多年,在党的带领下,中国经济达到世界领先地位,生产力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城市化进程取得瞩目的成绩,但乡村发展还不充分,只有加快“乡村振兴”才能达到“城乡一体化”,“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是“城乡经济一体化”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乡村振兴”思想既来源于“城乡经济一体化”,也根源于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如果加速工业化,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与乡村的分工,城市与乡村的特点就会鲜明起来,将会造成城市与乡村关系的失衡,因此提出“由社会全体成员所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来解决城乡之间的矛盾,促进乡村融合发展。“乡村振兴”思想是在中国新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城乡关系论”的实际应用。
2.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如今,全球迅速发展,各国各领域各行业联系更加密切,挑战也更加剧烈,诸如战争、经济危机、恐怖主义、全球性疾病蔓延、气候变化等。人类社会已经形成了你我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面对这样的世界环境,中国共产党十九会议上,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单独部分来阐述,并纳入《共产党党章》。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新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中国各领域发展的新理念, 其蕴含的发展动力、发展思维、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存在高度的内在逻辑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需要以创新为动力, 引领世界发展;命运共同体解决的同样是南北差异问题,与协调性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各国之间开放发展等这些都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选择。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新发展理念”有着内在的逻辑性,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再现。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价值
3.1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价值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具有理论价值。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论。在新时代下,社会主要矛盾呈现具体化、人性化的特点,从“民主、法治、公平、安全、环保”等各方面提出新要求,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作为党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对马克思社会矛盾学说的推陈出新。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出发点,将满足人民的新要求为目标,推动新发展理念,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也具有实践价值。“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对党和国家的工作方向提出了更明确的规定,对工作效益提出了更高期望 ”。党中央提出“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其目的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虽然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我国在众多领域还存在短板,党中央从实际出发,以解决主要矛盾为目标,对国家发展布局提出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等方面的部署是为解决国家发展不平衡、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发展的总任务。
3.2 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
“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理论价值。“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历史继承和最新体现”。1982年国家推出“联产到劳;包产到户”的政策;1986年提出“土地承包期在15年以上”的新规定;2006年“取消农业税”;2009年“土地承包关系保持长久不变”;2017年农业改革又提出新的方案,将农业供给侧结构进行改革,实现农业增收;2018年我国在新时代下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业问题一直是党关注的重点问题,从政策上的支持,到结构上的改革,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不断进步。“乡村振兴”战略也为“三农”问题明确发展内容。农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农村治理是社会基础,农民基层是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
“乡村振兴”战略也具有实践价值。2020年是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小康社会不仅强调小康,更注重全面。农业发展是我国的短板,我国又是农业大国,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一旦农业发展出现问题,将会影响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乡村振兴”也推动了文化发展。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乡村是农耕文明的载体,乡村振兴能够缓解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提升全社会的道德素养,促进乡村文明。
3.3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理论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科学的世界观。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世界问题也随之而来。面对国际问题“世界怎么了”,党中央进行深入探究,以人民为中心,树立世界眼光,提出对世界的整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种符合最大公约数的科学判断,这一世界观既是国家针对现实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也是属于全世界的财富。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具有实践价值。它为构建国际秩序提供了新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倡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秩序,對于各国之间的矛盾和争端,不再采用传统的战争方式来解决,而是以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来解决问题。利益共同体的构建,突破了文化信仰、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差异,在国家间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不仅会让世界人民接受,也能成为世界各国在制定政策时所利用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2]曾蔚.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思想初探[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05).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王辉,曹峰旗.邓小平城乡经济一体化思想及现实启示.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9,(34).
[5]徐国富.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环渤海经济瞭望[J].2019,(0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陈玉斌,刘友田.新发展理念下人类命运共同体探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9,(02).
[8]常春,逄奉辉,沈旭,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论断的价值认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627).
[9]曲延春,王海镔.乡村振兴战略:价值意蕴、当前困局及突破路径[J].江淮论坛,2018,(05).
作者简介:夏爽(1989-),女,汉族,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工业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