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用资源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利用错误拓展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使课堂中的错误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这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错误资源;有效性;辩证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麦克劳德的男孩,他小时候的好奇心特别强,老想看一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的,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机会,解剖了一条狗,如愿以偿地看到了狗的内脏,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那条狗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麦克劳德以严厉地“惩罚”,校长罚麦克劳德画了两幅画:一幅是狗的骨骼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后来麦克劳德成了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我想,大家一定为校长高超的惩罚艺术而叫绝吧,正是校长智慧的惩罚,成就了一名享誉世界的解剖学家。
由此我深深地感悟到:面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若能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学机智,以独特的视角去发现错误的价值,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错误成为美丽的教学“资源”,将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去有效利用宝贵的错误资源呢?
一、让错误资源为备课服务——防患于未然
排除错误,追求真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总目标,课堂上的错误,有些是教师能够在课前预料到的,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预设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部分错误的发生源于学生对概念把握地不当。
案例:“克与千克”练习题,判断:1千克棉花比l千克铁轻。
这是一道常见的判断题,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每次练习此题几乎大部分的孩子都会毫不犹豫地说铁重,这是因为他们受了内心存在的模糊的比重概念的负迁移所致,因为孩子们都误认为体积同样大的棉花比铁要轻得多,就认为棉花比铁要轻,殊不知重量是用数量加单位来定义的,数量、单位均一致的物体当然一样重,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我不直接把此类题放在巩固练习上,因为很难和孩子们解释清楚,在课前,我设想这个内容如果由学生通过自己提问、质疑、争论、操作等方式得出结果的话,他们的记忆会更深刻,这样不仅能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于是,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分别出示1千克的衣服和苹果,让学生说一说谁重,此时允许学生犯错,质疑,在争论不休时我预设了用盘秤现场秤,让学生分别读出衣服和苹果的质量,再去比较,就容易多了,由于亲身体验,更能加强理解,此后遇到此类题,学生就会理性地去思考,先分别知道所比较物体的质量,而不能盲目地凭感官判定。
利用“错误资源”为学习资源,最终目的是少让学生出错或不出错,这样说来教学中有时应该感谢学生的错误,假如学生不犯错误,或者不理解地听别人的答案来个表面正确,教师就不能了解错误发生的问题所在,不能发现学生的思维差错、知识缺漏,进而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去解决问题。
二、让错误资源为体验活动服务——失败中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去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学会思考错误的原因,最终解决错误。
案例:“克与千克”最后练习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改错题: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鸡蛋两个,150克重的苹果一个,一个重120千克的面包,一个重4克的西瓜……
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路上,他们看到了一只重1克的蚂蚁,比1千克铁还要重的1千克的木头。
在动物园里亮亮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000克的大象和脖子长达3克的长颈鹿。
此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应用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而且还要灵活区别质量和长度两种单位,通过引导学生去掂一掂l克与1千克实物的重量再进行改错,引导学生自我从错误的迷茫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让错误资源为思维引领服务——避免想当然
教学不只是知识的告知,还是探究的经历。
案例:“3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为了让学生找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就直接让学生先说说看,此时学生由于刚学过2、5的倍数的特点,马上有学生脱口而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此时教师不慌不忙地说:“那行,请你举出几个个位是3,6,9的数试试,”“23,16……”老师:“请同意23是3的倍数,16也是3的倍数的同学举手,”马上有大半同学举起了手,老师没反应,只是静静地凝视大家,这时有不少同学缩回了举高的手,一会儿,几乎没有人举手了,老师说:“我们要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能不能借用2、5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呢?”学生答不能,“那怎么办呢?”,“把是3的倍数的数依次列出来找寻规律,”于是大家一下子列出了“3、6、9、12、15、18、21……”进行研究,在不断假设与验证中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可见,错误的思维方式带来的错误,应该通过让学生实际去“碰上一壁”,才能“回心转意”,从而自觉去探寻新的研究思路。
四、让错误资源为形成策略服务——化蝶乃成凤
“克与千克”教学时,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是一个难点,当教学进行到让学生估计我们数学书本有多重时,由于估计能力的薄弱,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估量正确,有的说约重100克,有的说约重300克……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不知怎么去解決,静下心来,突然想到用身边的学具去比较感知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于是,我让他们分别用两手同时掂一包盐和一本书的质量,说说感受,学生们都觉得一包盐重多了,接着我又让他们同位轮流分别掂一包盐和两本书的质量,说说感受,此时学生觉得还是一包盐稍重些,那么一本数学书约有多重呢?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正确估计了,一本数学书约重200克,而由此,学生也学到了去估量一种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可以去寻找已知质量的另一种物体作参照物这一方法。
由此可见,教师不仅要把即时生成的错误借助不同的参照物及时化解,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错误往往就是“授之以渔”的契机,从而让错误成了突破思维盲区走向自我内化的转折点。
五、让错误资源为习惯塑造服务——探寻增长点
我们教师会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失误和缺点,时时对自己加以警戒,但很少有老师自己会去主动搜集罗列错误,其实教师能把平时作业及形成性练习中做错的典型性错误找出来,积累成册,也是一笔珍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及时记录下学生的错误,一学期后,也可把学生普遍的错误从作业本或练习纸上“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编辑”在错题本上,如记下典型错误,按学习的章节顺序排列,整理的同时认真分析,寻找问题的症结,错题分析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1.错误原形;2.分析原因;3.标明解题的正确方法(最好有完整的分析过程);4.提出改进的措施,根据搜集的错误,一课时,一单元乃至一册结束后就可以进行针对性地有效复习,从而实现从初步会学到真正会学转变。
概而言之,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不但是教师进行教材分析、实施教学方案、进行适时点拨的依据,还是学生的思维能“拨乱反正”的基础,是良好学习方法与正确学习习惯培养的凭借,“失败乃成功之母”,果真如是!
【关键词】错误资源;有效性;辩证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麦克劳德的男孩,他小时候的好奇心特别强,老想看一看狗的内脏是什么样子的,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机会,解剖了一条狗,如愿以偿地看到了狗的内脏,但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那条狗是校长的宠物,校长决定给麦克劳德以严厉地“惩罚”,校长罚麦克劳德画了两幅画:一幅是狗的骨骼图,一幅是狗的血液循环图……后来麦克劳德成了英国著名的解剖学家,我想,大家一定为校长高超的惩罚艺术而叫绝吧,正是校长智慧的惩罚,成就了一名享誉世界的解剖学家。
由此我深深地感悟到:面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现的错误,若能恰到好处地发挥教学机智,以独特的视角去发现错误的价值,把学生犯错的过程看作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让学生的学习错误成为美丽的教学“资源”,将会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怎样去有效利用宝贵的错误资源呢?
一、让错误资源为备课服务——防患于未然
排除错误,追求真理,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总目标,课堂上的错误,有些是教师能够在课前预料到的,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学生发生错误的规律,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可以预设学生学习某知识时可能发生哪些错误,部分错误的发生源于学生对概念把握地不当。
案例:“克与千克”练习题,判断:1千克棉花比l千克铁轻。
这是一道常见的判断题,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每次练习此题几乎大部分的孩子都会毫不犹豫地说铁重,这是因为他们受了内心存在的模糊的比重概念的负迁移所致,因为孩子们都误认为体积同样大的棉花比铁要轻得多,就认为棉花比铁要轻,殊不知重量是用数量加单位来定义的,数量、单位均一致的物体当然一样重,为了避免这种错误的发生,我不直接把此类题放在巩固练习上,因为很难和孩子们解释清楚,在课前,我设想这个内容如果由学生通过自己提问、质疑、争论、操作等方式得出结果的话,他们的记忆会更深刻,这样不仅能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于是,我预设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分别出示1千克的衣服和苹果,让学生说一说谁重,此时允许学生犯错,质疑,在争论不休时我预设了用盘秤现场秤,让学生分别读出衣服和苹果的质量,再去比较,就容易多了,由于亲身体验,更能加强理解,此后遇到此类题,学生就会理性地去思考,先分别知道所比较物体的质量,而不能盲目地凭感官判定。
利用“错误资源”为学习资源,最终目的是少让学生出错或不出错,这样说来教学中有时应该感谢学生的错误,假如学生不犯错误,或者不理解地听别人的答案来个表面正确,教师就不能了解错误发生的问题所在,不能发现学生的思维差错、知识缺漏,进而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地去解决问题。
二、让错误资源为体验活动服务——失败中成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制造一些错误,让学生在“尝试错误”中去比较、分析、甚至引发争议,让学生学会思考错误的原因,最终解决错误。
案例:“克与千克”最后练习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改错题:
亮亮今天春游啦!他为自己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有50千克重的鸡蛋两个,150克重的苹果一个,一个重120千克的面包,一个重4克的西瓜……
他们班游玩的地点是动物园,在路上,他们看到了一只重1克的蚂蚁,比1千克铁还要重的1千克的木头。
在动物园里亮亮看到了许多动物,他最喜欢重达3000克的大象和脖子长达3克的长颈鹿。
此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应用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而且还要灵活区别质量和长度两种单位,通过引导学生去掂一掂l克与1千克实物的重量再进行改错,引导学生自我从错误的迷茫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三、让错误资源为思维引领服务——避免想当然
教学不只是知识的告知,还是探究的经历。
案例:“3的倍数的特征”。
教师为了让学生找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就直接让学生先说说看,此时学生由于刚学过2、5的倍数的特点,马上有学生脱口而出: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此时教师不慌不忙地说:“那行,请你举出几个个位是3,6,9的数试试,”“23,16……”老师:“请同意23是3的倍数,16也是3的倍数的同学举手,”马上有大半同学举起了手,老师没反应,只是静静地凝视大家,这时有不少同学缩回了举高的手,一会儿,几乎没有人举手了,老师说:“我们要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能不能借用2、5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呢?”学生答不能,“那怎么办呢?”,“把是3的倍数的数依次列出来找寻规律,”于是大家一下子列出了“3、6、9、12、15、18、21……”进行研究,在不断假设与验证中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可见,错误的思维方式带来的错误,应该通过让学生实际去“碰上一壁”,才能“回心转意”,从而自觉去探寻新的研究思路。
四、让错误资源为形成策略服务——化蝶乃成凤
“克与千克”教学时,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是一个难点,当教学进行到让学生估计我们数学书本有多重时,由于估计能力的薄弱,学生一时不能很好地估量正确,有的说约重100克,有的说约重300克……出现这么大的差异不知怎么去解決,静下心来,突然想到用身边的学具去比较感知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于是,我让他们分别用两手同时掂一包盐和一本书的质量,说说感受,学生们都觉得一包盐重多了,接着我又让他们同位轮流分别掂一包盐和两本书的质量,说说感受,此时学生觉得还是一包盐稍重些,那么一本数学书约有多重呢?学生就轻而易举地正确估计了,一本数学书约重200克,而由此,学生也学到了去估量一种物体的质量时,我们可以去寻找已知质量的另一种物体作参照物这一方法。
由此可见,教师不仅要把即时生成的错误借助不同的参照物及时化解,而且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数学”地思考,课堂中学生表现出来的错误往往就是“授之以渔”的契机,从而让错误成了突破思维盲区走向自我内化的转折点。
五、让错误资源为习惯塑造服务——探寻增长点
我们教师会要求学生准备一本错题集,让学生正视自己的失误和缺点,时时对自己加以警戒,但很少有老师自己会去主动搜集罗列错误,其实教师能把平时作业及形成性练习中做错的典型性错误找出来,积累成册,也是一笔珍贵的学习资源,教师做一个有心人,及时记录下学生的错误,一学期后,也可把学生普遍的错误从作业本或练习纸上“剪切”下来,“粘贴”并整理“编辑”在错题本上,如记下典型错误,按学习的章节顺序排列,整理的同时认真分析,寻找问题的症结,错题分析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1.错误原形;2.分析原因;3.标明解题的正确方法(最好有完整的分析过程);4.提出改进的措施,根据搜集的错误,一课时,一单元乃至一册结束后就可以进行针对性地有效复习,从而实现从初步会学到真正会学转变。
概而言之,有效地利用“错误资源”,不但是教师进行教材分析、实施教学方案、进行适时点拨的依据,还是学生的思维能“拨乱反正”的基础,是良好学习方法与正确学习习惯培养的凭借,“失败乃成功之母”,果真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