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治理”一词在中国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不同于西方国家提出的“治理”含义,中国的“治理”带有独特的中国意义。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再到改革开放,中国的治理理论在不断发展完善,这中间有借鉴西方国家并与我国基本国情进行结合发展起来的理论,也有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自己总结的治理方法。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就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决定,这一决定明确提出了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对前几十年来中国走过的治理道路的经验总结,同时也为之后我们国家的治理道路规划了方向和路线。近些年来,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但国家的壮大也引起了西方一些国家的嫉妒和反感,在国际中受到的威胁也增多了。这时候完善制度体系,使其发挥出巨大的优越性显的格外重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完善政治制度、优化政治结构,推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治理就在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变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治理;政治制度;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一、“治理”的古今中外之意
“治理”在中国已经出现很久了,按照古代历史发展的含义来看,这一词具有整理、调理、整治的含义,多指君王或帝王统治、管理、治世理政,是管理國家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如果从传统文化方面来理解“治理”这一词的含义,那还需要从词源上来一探究竟。郦道元 《水经注》 中有“昔禹治洪水”,这里的“治”与水有关,是和古人治水活动相联系的,可以引申为管理、整治、修治的含义。许慎《说文》中有关于“理”的句子,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梳理,理顺,加工的意思。 “治理”一词的使用,有学者认为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多用于国家君王对人民或地区的管理、治理和统治等。比如《荀子·君道》中有“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这里的“治理”就是与官员做事有关,政府官员要会治理,明辨是非,善于处事,可以理解为管理之意。《老子注·五章》中有“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这里的“治理”可以理解为世间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克制,形成一种管理或治理系统。从词源的意义来看,“治理”一词包含君王治国理政的思想、政府官员管理地方的政治方法、还有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含义,这一词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适应当下的国家发展和社会整治的要求与内涵,突显出中华文明几千年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1]。而在西方国家里,英文治理(governance)一词是指公共管理,并不是指任何特定类型的治理方式,不是所谓的“无需政府的治理”,不是所谓的“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2]
通过对“治理”一词的中文词意和英文词意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词从中西词源上来看就是有所差别的。我们提倡的“治理”在不断适应我们国家的发展情况下进行不断地补充和演绎,有了新的内涵。它是一种不同于管理和统治的新理念,是一种弱化强制性权利、提倡发挥每个人的作用、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的一种新型治理理念。这种治理的方式会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主体参与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社会事务当中,并且发挥作用,政府的作用将会被弱化,群众的积极性会提高,进而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社会。那么“治理”在适应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发展到现在,与西方提倡的还是有所差异的,因此不能将西方的“治理”理解为我们所理解的词意而生搬硬套的使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自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我们国家便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国家政府机关进行监督和制约。这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根本政治制度功效,有力地支撑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支撑和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的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国家的治理说到底是为了人民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更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将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将有效治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形成从上到下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三、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支撑
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过程,是全体中国人不懈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胜利,为中国人民赢得了独立解放和自由。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施改革开放,经济上取得了飞速发展,改变了以往贫困落后的局面。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人民也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再到富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不断吸取国外改革的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发展总结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政府机构也前前后后经历了数十次的改革,以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国家就没有现在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也不会存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3]。随后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后,十九届四中全会就以此为主题展开专门研究 [4]由此看来,党一直都十分重视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不仅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而且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系列决议,进一步强调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最根本的制度建设,突出了党的领导优势和党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治理特色。 四、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被实践证明符合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治理规律的科学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党的十八届三中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5]。通过《决定》明确了我国的治理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快社会治理的步伐。好的制度能够催生好的治理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而好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也能够加快完善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的制度体系将会给人民群众带去福利。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是实现中国式善治,根本在于实现人民的主体性,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發挥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6]。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尽心尽力又能反映出我们党的宗旨,这是我们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五、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所以,社会治理应是以人民为主体,具有人民主体性的治理[7]。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根基。我们党提出的社会治理,就是将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要作用,这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在强调人民主权,强调社会治理中基于人民主权的民众主体性,即人民性。
中国治理的本质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之治、法治之治,是把全面强化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深度整合,形成治理合力和活力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模式。因此,这三者的有机关联,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8]。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是我们国家治理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国家治理深得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9]。在未来,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的实践,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时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要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立,注重中央与地方、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协同合作,坚持发展和完善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拉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参与到协同治理中来。社会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多主体参与的“多角戏”,只有社会各个主体发挥自身的力量,才能早日形成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赵宇霞.“治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J].山西日报,2020.1.
[2]王绍光.治理研究:正本清源[J].开放时代,2018.2.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N],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第 512 页.
[4]石仲泉. “中国之治”: 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伟大工程——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新路[J].中国社会科学青年,2020.1.
[5] 张利涛.理解根本制度深刻内涵 谱写中国之治全新篇章[J].青海日报,2020.1.
[6] 鄢一龙.党的领导和中国式善治[J].行政管理改革,2020.1.
[7]王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J].海南日报,2020.1.
[8]黄建洪 高云天. 构筑“中国之治”的社会之基: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9] 吴桂韩. 推动国家治理效能更加彰显[J].江西日报,2020.1.
作者简介:
孙若梦(1996—)女,汉族,河南邓州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电子政务。
关键词:治理;政治制度;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一、“治理”的古今中外之意
“治理”在中国已经出现很久了,按照古代历史发展的含义来看,这一词具有整理、调理、整治的含义,多指君王或帝王统治、管理、治世理政,是管理國家的一种方式或手段。如果从传统文化方面来理解“治理”这一词的含义,那还需要从词源上来一探究竟。郦道元 《水经注》 中有“昔禹治洪水”,这里的“治”与水有关,是和古人治水活动相联系的,可以引申为管理、整治、修治的含义。许慎《说文》中有关于“理”的句子,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梳理,理顺,加工的意思。 “治理”一词的使用,有学者认为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多用于国家君王对人民或地区的管理、治理和统治等。比如《荀子·君道》中有“明分职,序事业,材技官能,莫不治理,则公道达而私门塞矣,公义明而私事息矣”, 这里的“治理”就是与官员做事有关,政府官员要会治理,明辨是非,善于处事,可以理解为管理之意。《老子注·五章》中有“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这里的“治理”可以理解为世间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克制,形成一种管理或治理系统。从词源的意义来看,“治理”一词包含君王治国理政的思想、政府官员管理地方的政治方法、还有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的含义,这一词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演化,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适应当下的国家发展和社会整治的要求与内涵,突显出中华文明几千年传统文化和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1]。而在西方国家里,英文治理(governance)一词是指公共管理,并不是指任何特定类型的治理方式,不是所谓的“无需政府的治理”,不是所谓的“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2]
通过对“治理”一词的中文词意和英文词意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词从中西词源上来看就是有所差别的。我们提倡的“治理”在不断适应我们国家的发展情况下进行不断地补充和演绎,有了新的内涵。它是一种不同于管理和统治的新理念,是一种弱化强制性权利、提倡发挥每个人的作用、鼓励多元主体参与的一种新型治理理念。这种治理的方式会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主体参与到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社会事务当中,并且发挥作用,政府的作用将会被弱化,群众的积极性会提高,进而形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社会。那么“治理”在适应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发展到现在,与西方提倡的还是有所差异的,因此不能将西方的“治理”理解为我们所理解的词意而生搬硬套的使用。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
自1954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成功召开,我们国家便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彰显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对国家政府机关进行监督和制约。这是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制度安排。新中国成立 70 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根本政治制度功效,有力地支撑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根本政治制度支撑和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的推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国家的治理说到底是为了人民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更有秩序的社会环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人民代表大会将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将有效治理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形成从上到下有序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三、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支撑
中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努力奋斗的过程,是全体中国人不懈追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新中国建立,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胜利,为中国人民赢得了独立解放和自由。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实施改革开放,经济上取得了飞速发展,改变了以往贫困落后的局面。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人民也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再到富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不断吸取国外改革的经验,同时结合自身的发展总结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政府机构也前前后后经历了数十次的改革,以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国家就没有现在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也不会存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3]。随后十九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后,十九届四中全会就以此为主题展开专门研究 [4]由此看来,党一直都十分重视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尤其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中取得了一些成就,这不仅发展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理论,而且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发展。党的十九大做出的一系列决议,进一步强调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最根本的制度建设,突出了党的领导优势和党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治理特色。 四、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方式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保障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被实践证明符合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治理规律的科学制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从党的十八届三中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5]。通过《决定》明确了我国的治理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快社会治理的步伐。好的制度能够催生好的治理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而好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也能够加快完善和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的制度体系将会给人民群众带去福利。国家治理现代化本质是实现中国式善治,根本在于实现人民的主体性,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發挥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6]。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尽心尽力又能反映出我们党的宗旨,这是我们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特征。
五、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格局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所以,社会治理应是以人民为主体,具有人民主体性的治理[7]。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拥有者。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根基。我们党提出的社会治理,就是将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主要作用,这从根本上来看就是在强调人民主权,强调社会治理中基于人民主权的民众主体性,即人民性。
中国治理的本质是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之治、法治之治,是把全面强化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深度整合,形成治理合力和活力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模式。因此,这三者的有机关联,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 [8]。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是我们国家治理的鲜明特征,也是我们国家治理深得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9]。在未来,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的实践,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要时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在一起,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要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的建立,注重中央与地方、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协同合作,坚持发展和完善共治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拉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参与到协同治理中来。社会治理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多主体参与的“多角戏”,只有社会各个主体发挥自身的力量,才能早日形成社会治理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赵宇霞.“治理”的中国传统文化基因[J].山西日报,2020.1.
[2]王绍光.治理研究:正本清源[J].开放时代,2018.2.
[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N],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第 512 页.
[4]石仲泉. “中国之治”: 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伟大工程——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新路[J].中国社会科学青年,2020.1.
[5] 张利涛.理解根本制度深刻内涵 谱写中国之治全新篇章[J].青海日报,2020.1.
[6] 鄢一龙.党的领导和中国式善治[J].行政管理改革,2020.1.
[7]王宁.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J].海南日报,2020.1.
[8]黄建洪 高云天. 构筑“中国之治”的社会之基:新时代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
[9] 吴桂韩. 推动国家治理效能更加彰显[J].江西日报,2020.1.
作者简介:
孙若梦(1996—)女,汉族,河南邓州人,学历:在读硕士研究生,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研究方向:电子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