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孩子四五岁时就能用比较完整的句子描述经历,表达感受了,他们会像小麻雀一样唧唧喳喳,没完没了地问问题。从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来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好奇、好问、不满足于一知半解更是可贵的思维方式。但是,一些缺乏耐心的家长总是试图让孩子闭上小嘴,不仅打击孩子探索世界的积极性,而且使孩子平添了受挫感,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下面是家长最常见的5个误区:
【误区1】 蔑视孩子的疑问
壮壮和爸爸在一起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狗熊冬眠的节目。
“爸爸,狗熊为什么要冬眠?”
“因为冬天没有吃的。”
“那为什么猴子不冬眠呢?”
“因为猴子能找到吃的啊。”
“那为什么狗熊不去找吃的呢?”
“怎么那么多问题?看电视吧!”
分析与建议:很多家长知道,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重要,也非常努力地解答孩子的提问,但是当“问题宝宝”一连串稀奇古怪的问题摆在面前时,考验就来了。首先考验家长的耐心,其次考验家长的知识面。壮壮的爸爸显然两样都不及格。家长缺乏耐心是因为不知道孩子提问题的重要性,家长知识面不广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比如,壮壮对狗熊冬眠感兴趣,爸爸不妨趁热打铁,找出书籍或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然后和孩子一起分享,或者鼓励孩子请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讨论。
【误区2】 无视孩子的需求
妈妈带文文逛商场。文文看到一辆玩具汽车很喜欢,却没张口要。回家的路上,文文的话题一直没离开过玩具汽车:“妈妈,您说玩具汽车能在水里开吗?”“妈妈,楼下京京的小汽车是不是和这个一样啊?”……
妈妈知道文文惦记着刚才看过的玩具汽车,为了打消孩子的念头,她索性一言不发,由孩子唠叨去。没几天,幼儿园老师给她打电话,说文文偷偷拿走了小朋友的玩具汽车。
分析与建议:文文清楚地知道,如果直接让妈妈买那款玩具汽车,肯定会被拒绝,为了不伤面子,便采取迂回战术,兜着圈子提醒妈妈,但是妈妈的冷漠让他绝望了,只好自己想办法。在生活中,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无论如何,家长都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答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是办法。
【误区3】 漠视孩子的分享
嘉嘉从幼儿园回来,兴奋地跟爸爸讲在幼儿园的经历:“今天的手工课可有意思了,点点把纸条贴在下巴上,学看门的马爷爷。王老师说……”
“嘉嘉乖,自己去玩啊,爸爸在看报纸呢。”
几天后,爸爸问:“嘉嘉,今天在幼儿园都学了什么呀?”
“没什么。”嘉嘉小声说。
分析与建议:孩子每天都会遇到好玩、有趣的事情,并本能地与最亲近的人分享。可能孩子津津乐道的事家长不感兴趣,但最好不要拒绝,因为这是孩子需要的交流体验。如果真的放不下手头的工作,也要给孩子留一个希望,可以说:“是吗?那真是太有意思了!嘉嘉,爸爸现在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要不你自己先玩一会儿,一个小时以后再讲给爸爸听,好吗?”
【误区4】 忽视孩子的感受
“妈妈,小企鹅被坏蛋杀死了!它真可怜。妈妈,您说会有医生去救它吗?”
“傻孩子,那是动画片,故事是编出来的,不是真的。”
“可是小企鹅真的很可怜。”
“行了,别伤心了,快吃饭!”
分析与建议:在成人看来,孩子的喜怒哀乐显得很幼稚。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非常敏感细腻,而且非常需要家长的关注。家长不妨这样做:先让孩子复述故事情节,然后表示理解,并表达你的安慰或鼓励。比如妈妈可以说:“是啊,小企鹅被杀了,真可怜啊!你一定很难过吧?不过不要紧,坏人会被抓住的,他再也不会害别的小企鹅了。”
【误区5】 鄙视孩子的想象
爸爸开车带东东外出,走到半路遇到堵车。
东东说:“爸爸,怎么又堵车了?要是汽车有翅膀就好了,我们就可以飞起来了!”
爸爸说:“那还叫车吗?那是飞机!真能瞎扯,赶紧坐好!”
分析与建议:四五岁的孩子创造性思维很活跃,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是孩子的知识水平有限,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区别,经常误把想象当做现实。因此,当家长对他的想象表示怀疑或否定时,孩子甚至会认为是对自己本身的否定,从而感觉自尊受到伤害。爸爸为什么不试着引导孩子完善想象呢?比如问孩子:“会飞的汽车是什么样的?回家画给爸爸看好吗?”
【编辑:陈彤】
下面是家长最常见的5个误区:
【误区1】 蔑视孩子的疑问
壮壮和爸爸在一起看电视,电视里正在播放狗熊冬眠的节目。
“爸爸,狗熊为什么要冬眠?”
“因为冬天没有吃的。”
“那为什么猴子不冬眠呢?”
“因为猴子能找到吃的啊。”
“那为什么狗熊不去找吃的呢?”
“怎么那么多问题?看电视吧!”
分析与建议:很多家长知道,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重要,也非常努力地解答孩子的提问,但是当“问题宝宝”一连串稀奇古怪的问题摆在面前时,考验就来了。首先考验家长的耐心,其次考验家长的知识面。壮壮的爸爸显然两样都不及格。家长缺乏耐心是因为不知道孩子提问题的重要性,家长知识面不广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比如,壮壮对狗熊冬眠感兴趣,爸爸不妨趁热打铁,找出书籍或上网搜索相关信息,然后和孩子一起分享,或者鼓励孩子请教老师,和其他小朋友讨论。
【误区2】 无视孩子的需求
妈妈带文文逛商场。文文看到一辆玩具汽车很喜欢,却没张口要。回家的路上,文文的话题一直没离开过玩具汽车:“妈妈,您说玩具汽车能在水里开吗?”“妈妈,楼下京京的小汽车是不是和这个一样啊?”……
妈妈知道文文惦记着刚才看过的玩具汽车,为了打消孩子的念头,她索性一言不发,由孩子唠叨去。没几天,幼儿园老师给她打电话,说文文偷偷拿走了小朋友的玩具汽车。
分析与建议:文文清楚地知道,如果直接让妈妈买那款玩具汽车,肯定会被拒绝,为了不伤面子,便采取迂回战术,兜着圈子提醒妈妈,但是妈妈的冷漠让他绝望了,只好自己想办法。在生活中,孩子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无论如何,家长都要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答复,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不是办法。
【误区3】 漠视孩子的分享
嘉嘉从幼儿园回来,兴奋地跟爸爸讲在幼儿园的经历:“今天的手工课可有意思了,点点把纸条贴在下巴上,学看门的马爷爷。王老师说……”
“嘉嘉乖,自己去玩啊,爸爸在看报纸呢。”
几天后,爸爸问:“嘉嘉,今天在幼儿园都学了什么呀?”
“没什么。”嘉嘉小声说。
分析与建议:孩子每天都会遇到好玩、有趣的事情,并本能地与最亲近的人分享。可能孩子津津乐道的事家长不感兴趣,但最好不要拒绝,因为这是孩子需要的交流体验。如果真的放不下手头的工作,也要给孩子留一个希望,可以说:“是吗?那真是太有意思了!嘉嘉,爸爸现在有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要不你自己先玩一会儿,一个小时以后再讲给爸爸听,好吗?”
【误区4】 忽视孩子的感受
“妈妈,小企鹅被坏蛋杀死了!它真可怜。妈妈,您说会有医生去救它吗?”
“傻孩子,那是动画片,故事是编出来的,不是真的。”
“可是小企鹅真的很可怜。”
“行了,别伤心了,快吃饭!”
分析与建议:在成人看来,孩子的喜怒哀乐显得很幼稚。其实,孩子的内心世界非常丰富,非常敏感细腻,而且非常需要家长的关注。家长不妨这样做:先让孩子复述故事情节,然后表示理解,并表达你的安慰或鼓励。比如妈妈可以说:“是啊,小企鹅被杀了,真可怜啊!你一定很难过吧?不过不要紧,坏人会被抓住的,他再也不会害别的小企鹅了。”
【误区5】 鄙视孩子的想象
爸爸开车带东东外出,走到半路遇到堵车。
东东说:“爸爸,怎么又堵车了?要是汽车有翅膀就好了,我们就可以飞起来了!”
爸爸说:“那还叫车吗?那是飞机!真能瞎扯,赶紧坐好!”
分析与建议:四五岁的孩子创造性思维很活跃,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但是孩子的知识水平有限,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区别,经常误把想象当做现实。因此,当家长对他的想象表示怀疑或否定时,孩子甚至会认为是对自己本身的否定,从而感觉自尊受到伤害。爸爸为什么不试着引导孩子完善想象呢?比如问孩子:“会飞的汽车是什么样的?回家画给爸爸看好吗?”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