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对陶冶青少年高尚的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均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对陶冶青少年高尚的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均有重要意义。现在就初中古诗词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融情于景
南宋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写文章的人首先要有感情冲动,然后才能激发灵感,写出好文章来。欣赏者只有把情感调动起来才能体贴入微地感受到作品的意蕴,才能和作者把作品中不相关的事物协调起来,使作品有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代诗词过程中可以利用感情为切入点,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共鸣。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引入:
1、再现情感氛围,激起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可通过直观教学创设课堂情景,播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我在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苏轼这位词人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然后利用有关明月、晚景、天上宫阙等照片、图画,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孤独和相思的氛围当中,激起学生触景生情,一个特定的夜晚,在朦胧的月色下,一个对酒当歌的人,这时一组组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用看到的图画结合意境,了解诗中传了什么情?写了什么景?情景是如何交融的,让学生心驰神往。
2、音乐激起情感共鸣
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如将诗词与音乐有机结合,创设情景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优美的诗词,从而更好地学习领会诗中的意境。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这些优美抒情诗词或配乐或吟唱,将诗词中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比单纯的诵读效果好得多,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诗与词的情境,既培养学生的吟唱能力,理解能力,又激发了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感情投入,气氛活泼愉悦。
3、语言激发学生“移情”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地吸引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声情并茂,能让学生从听觉上有一种愉悦的感觉,并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情感,用饱含感染力的语言,把作品的感情“移”到学生心坎上,让他们受到教育。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开始就利用诗中的语言创设悲凉的气氛和情境: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我屋顶上几层茅草,顽童当着我的面抢茅草。这里“一卷、一飞、一洒、一飘”一个接一个的动态在学生腦海中换成鲜明的图画,拨动学生的心。“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习卧踏里裂。”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多么悲惨呀!一到这里,有哪个学生不被感动呢?领会不到战乱所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贫困呢?因此,利用语言去激发学生情感,也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
我们常会在电影电视中看到这样的镜头:一所旧式私塾,一位老先生领着一群弟子,捧着线装书,摇头晃脑地读着古诗词,读得津津有味旁若无人,这样的画面常会令我们忍俊不禁,但在旧时,这却是学习古诗文的必由之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学习古诗词,必须尊重和继承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而且要保质保量完成。
所谓保质就是要做到有效诵读,要教会学生诵读,要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所谓保量,就是要给诵读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除课上要以古诗词诵读为主外,课下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或组长考查,或组员互考,或组间竞赛等多形式多层次记诵古诗词,也可以课前二分钟诗词为内容,组织学生齐诵古诗词,如果能坚持经常,不啻是个节省时间,熟诵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当中的瑰宝,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底蕴的打造都有着重要作用。积累下的古诗词是学生一生的财富,所以古诗词记诵一定要抛开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长久记忆,深入内心。这就需要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执教者在教学古诗词时,首先应该清楚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说,要想记准,记牢,记久古诗词,必须不断“温故”,“学而时习之”。根据多年的教学体验,我觉得不要把教学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古诗词记诵的当时,当堂或当天就让学生达到一种什么什么样的程度。这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规律的。古诗词的记诵,理解应贯穿在一段时间,甚至可以是整个学期,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诵读,在不知不觉中熟记古诗词,并加深对古诗词的感知和理解。
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对陶冶青少年高尚的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均有重要意义。现在就初中古诗词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融情于景
南宋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就是说写文章的人首先要有感情冲动,然后才能激发灵感,写出好文章来。欣赏者只有把情感调动起来才能体贴入微地感受到作品的意蕴,才能和作者把作品中不相关的事物协调起来,使作品有生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古代诗词过程中可以利用感情为切入点,激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情感共鸣。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引入:
1、再现情感氛围,激起情感共鸣
教师要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可通过直观教学创设课堂情景,播放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见其物”。我在教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苏轼这位词人的遭遇和思想感情,然后利用有关明月、晚景、天上宫阙等照片、图画,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孤独和相思的氛围当中,激起学生触景生情,一个特定的夜晚,在朦胧的月色下,一个对酒当歌的人,这时一组组情景,让学生进入角色感受,用看到的图画结合意境,了解诗中传了什么情?写了什么景?情景是如何交融的,让学生心驰神往。
2、音乐激起情感共鸣
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如将诗词与音乐有机结合,创设情景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欣赏优美的诗词,从而更好地学习领会诗中的意境。如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这些优美抒情诗词或配乐或吟唱,将诗词中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比单纯的诵读效果好得多,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诗与词的情境,既培养学生的吟唱能力,理解能力,又激发了兴趣,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感情投入,气氛活泼愉悦。
3、语言激发学生“移情”
有人说:“语言不是蜜,但可以粘东西。”这种粘力就是牢牢地吸引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声情并茂,能让学生从听觉上有一种愉悦的感觉,并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情感,用饱含感染力的语言,把作品的感情“移”到学生心坎上,让他们受到教育。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开始就利用诗中的语言创设悲凉的气氛和情境:八月深秋,狂风怒号,卷走我屋顶上几层茅草,顽童当着我的面抢茅草。这里“一卷、一飞、一洒、一飘”一个接一个的动态在学生腦海中换成鲜明的图画,拨动学生的心。“床头屋漏无干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习卧踏里裂。”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多么悲惨呀!一到这里,有哪个学生不被感动呢?领会不到战乱所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贫困呢?因此,利用语言去激发学生情感,也是一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重视诵读教学,以读促学
我们常会在电影电视中看到这样的镜头:一所旧式私塾,一位老先生领着一群弟子,捧着线装书,摇头晃脑地读着古诗词,读得津津有味旁若无人,这样的画面常会令我们忍俊不禁,但在旧时,这却是学习古诗文的必由之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以说,学习古诗词,必须尊重和继承的基本规律就是诵读。钱梦龙老师就主张:“不妨让学生适当学一点吟咏之法,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可见古诗词诵读对加强感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必须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而且要保质保量完成。
所谓保质就是要做到有效诵读,要教会学生诵读,要读准节奏,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读出情感,读出音乐美,同时教会学生在读中培养语感,领悟文本内容,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
所谓保量,就是要给诵读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除课上要以古诗词诵读为主外,课下可以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或组长考查,或组员互考,或组间竞赛等多形式多层次记诵古诗词,也可以课前二分钟诗词为内容,组织学生齐诵古诗词,如果能坚持经常,不啻是个节省时间,熟诵古诗词的好办法。
三、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古诗词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当中的瑰宝,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底蕴的打造都有着重要作用。积累下的古诗词是学生一生的财富,所以古诗词记诵一定要抛开功利性的目的,而要长久记忆,深入内心。这就需要遵循记忆规律,科学记诵。执教者在教学古诗词时,首先应该清楚记忆是一个不断巩固的过程,由瞬时记忆到短时记忆,再到长期记忆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说,要想记准,记牢,记久古诗词,必须不断“温故”,“学而时习之”。根据多年的教学体验,我觉得不要把教学目标的实现全部寄托在古诗词记诵的当时,当堂或当天就让学生达到一种什么什么样的程度。这是不现实的,也是违背规律的。古诗词的记诵,理解应贯穿在一段时间,甚至可以是整个学期,让学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诵读,在不知不觉中熟记古诗词,并加深对古诗词的感知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