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08页有一道悠久历史的名题,简要记述了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的生平,题中没有明确说出丢番图的寿命等数字,但又隐含于题中。如何解决这类古代问题?笔者进行了这样的教学探索:
活动1:故事里的数学
课件:链接动画“趣味故事——愣人请客”
传说中有个人因为不讲究说话艺术,结果把好事办坏了。
一天,他大摆宴席,请来了一些客人。他看有几位客人还没有到,就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该来的还不来呢?”客人们听了,心想:“这么说,我们都是不该来的啦!”于是,有一半人悄悄走了。他一看人走了许多,十分焦急,又说:“嗨,不该走的倒走了!”剩下的人一听,已走的都是不该走的,那么,该走的倒是我们了。于是,又有三分之二的人离开了。
这人一见客人都陆续不辞而别,急得直拍大腿,连连说:“这,这,我说的不是他们!”最后剩下的3人一听,心想:“那定是说我们了!”于是,一个个也拍拍屁股抬脚告辞了。结果,所有的客人都走光了。
师:同学们,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个小故事……。(师链接动画“趣味故事——愣人请客”,生声情并茂讲故事)
师:你知道,故事中所有的客人分几次走光的?
生:分三次走光的:第一次,有一半人悄悄走了;第二次,又有三分之二的人离开了;第三次,最后剩下的3人告辞了。
师:好!根据这位同学的分析,1、2、3组的同学能否试着用算术方法求故事中一开始共来了多少位客人?4、5、6组的同学能否尝试着用方程解呢?看看哪一组的同学更快。(学生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我们先来听听第1组的探究成果。(将记录投影,学生代表结合投影讲解)
生:我们组一致认为可以把来客总数看作一个整体,那么第一次走后剩下总数的1-■=■。第二次走了剩下人数的■,就是走了总数的■×■=■。所以最后余下的3人,相当于总数的:1-■-■=■,所以,客人总数是:3÷■=18(人)。
师:这个小组用算术方法确定了客人总数,探究成果是显著的,这位同学的讲解也很清晰,值得我们学习。能用方程思想来解吗?第4组展示一下。(将记录投影,学生代表结合投影讲解)
生:我们是用方程来解的,首先我们发现三次走掉的人数之和等于来的客人总数,可以设开始时共来了x位客人,则三次走掉的人数分别是■x、■×■x、3,所以列出方程:
■x+■×■x+3=x,解得:x=18。所以,共来了18位客人。
师:今天同学们的探究都很投入,分别从算术和方程两个角度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成果斐然。尤其上来讲解的同学语言简洁、明了,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值得大家学习。
活动2:丢番图墓志铭
链接动画:1. 丢番图简介 2. 丢番图的墓志铭
公元3世纪古希腊的著名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碑上,刻着如下的铭文:
“过路人,这儿埋着丢番图的骨灰,下面的数目可以告诉您,他一生究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十二分之一,颊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丢番图结了婚,可是还不曾有孩子。这样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了五年,他得了头胎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自打儿子死了以后,这老头儿在深深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请您算算看,丢番图活了多大岁数?
师:从“丢番图的墓志铭”上你可以知道丢番图的一生分成了几个阶段?
生:可以分: “六分之一的童年, 再活了十二分之一, 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 再过了五年, 他孩子的生命(又过了一生的一半), 又活了四年”六个阶段。
师:这位同学分析的非常好,下面各小组可以选择用算术方法解或用方程解合作完成。
看看哪一组的同学更快。(学生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我们先来听听第3组的探究成果。(将记录投影,学生代表结合投影讲解)
生:我们组一致认为可以把丢番图的一生当作一个整体1, 因为题中只有一个四年和五年是具体数量,所以要考虑这九年占的分率,相除即可得出。设单位“1”,即丢番图活的岁数为:4+5÷1-■-■-■-■=84(岁)
师:有其它解法吗?第5组
生:我们组认为: 丢番图的年龄必为12和7的公倍数,12与7的最小公倍数为12×7=84,检验后,84就是他的年龄。
师:方程思想怎么做?第6组
生:设丢番图的年龄是x岁,由题意可得:
■x+■x+■x+5+■x+4=x,
去分母:14x+7x+12x+42x+84(5+4)=84x,解得:x=84。
所以丢番图的年龄为84岁。
师:通过上面两个活动,你能说说用算术方法解或用方程解实际问题时哪种方法更方便呢?
生:在复杂问题中用算术方法分析时较困难,用方程分析时就比较方便了, 但是关键要找到相等关系。
师: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生1:在小学时,我们用算术方法解决应用题,是逆向思考;进初中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发现原来还可以用方程思想解决应用题,是顺向思考。每一种方法都各有所长。
生2:在解决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方程方法比算术方法更简便,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生3:我认同前面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方程方法比算术方法更简洁明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易于找到突破口。
生4:在实际问题中,我们来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合的方法,才能快速的解决问题。
活动1:故事里的数学
课件:链接动画“趣味故事——愣人请客”
传说中有个人因为不讲究说话艺术,结果把好事办坏了。
一天,他大摆宴席,请来了一些客人。他看有几位客人还没有到,就自言自语地说:“怎么该来的还不来呢?”客人们听了,心想:“这么说,我们都是不该来的啦!”于是,有一半人悄悄走了。他一看人走了许多,十分焦急,又说:“嗨,不该走的倒走了!”剩下的人一听,已走的都是不该走的,那么,该走的倒是我们了。于是,又有三分之二的人离开了。
这人一见客人都陆续不辞而别,急得直拍大腿,连连说:“这,这,我说的不是他们!”最后剩下的3人一听,心想:“那定是说我们了!”于是,一个个也拍拍屁股抬脚告辞了。结果,所有的客人都走光了。
师:同学们,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个小故事……。(师链接动画“趣味故事——愣人请客”,生声情并茂讲故事)
师:你知道,故事中所有的客人分几次走光的?
生:分三次走光的:第一次,有一半人悄悄走了;第二次,又有三分之二的人离开了;第三次,最后剩下的3人告辞了。
师:好!根据这位同学的分析,1、2、3组的同学能否试着用算术方法求故事中一开始共来了多少位客人?4、5、6组的同学能否尝试着用方程解呢?看看哪一组的同学更快。(学生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我们先来听听第1组的探究成果。(将记录投影,学生代表结合投影讲解)
生:我们组一致认为可以把来客总数看作一个整体,那么第一次走后剩下总数的1-■=■。第二次走了剩下人数的■,就是走了总数的■×■=■。所以最后余下的3人,相当于总数的:1-■-■=■,所以,客人总数是:3÷■=18(人)。
师:这个小组用算术方法确定了客人总数,探究成果是显著的,这位同学的讲解也很清晰,值得我们学习。能用方程思想来解吗?第4组展示一下。(将记录投影,学生代表结合投影讲解)
生:我们是用方程来解的,首先我们发现三次走掉的人数之和等于来的客人总数,可以设开始时共来了x位客人,则三次走掉的人数分别是■x、■×■x、3,所以列出方程:
■x+■×■x+3=x,解得:x=18。所以,共来了18位客人。
师:今天同学们的探究都很投入,分别从算术和方程两个角度解决数学实际问题,成果斐然。尤其上来讲解的同学语言简洁、明了,非常清楚地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值得大家学习。
活动2:丢番图墓志铭
链接动画:1. 丢番图简介 2. 丢番图的墓志铭
公元3世纪古希腊的著名代数学家丢番图的墓碑上,刻着如下的铭文:
“过路人,这儿埋着丢番图的骨灰,下面的数目可以告诉您,他一生究竟有多长。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活了十二分之一,颊上长起了细细的胡须。丢番图结了婚,可是还不曾有孩子。这样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再过了五年,他得了头胎儿子,感到很幸福。可是命运给这孩子在世界上的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自打儿子死了以后,这老头儿在深深的悲痛中活了四年,也结束了尘世的生涯。
请您算算看,丢番图活了多大岁数?
师:从“丢番图的墓志铭”上你可以知道丢番图的一生分成了几个阶段?
生:可以分: “六分之一的童年, 再活了十二分之一, 又过了一生的七分之一, 再过了五年, 他孩子的生命(又过了一生的一半), 又活了四年”六个阶段。
师:这位同学分析的非常好,下面各小组可以选择用算术方法解或用方程解合作完成。
看看哪一组的同学更快。(学生分组讨论,组长负责记录,教师巡视、参与讨论)
师:我们先来听听第3组的探究成果。(将记录投影,学生代表结合投影讲解)
生:我们组一致认为可以把丢番图的一生当作一个整体1, 因为题中只有一个四年和五年是具体数量,所以要考虑这九年占的分率,相除即可得出。设单位“1”,即丢番图活的岁数为:4+5÷1-■-■-■-■=84(岁)
师:有其它解法吗?第5组
生:我们组认为: 丢番图的年龄必为12和7的公倍数,12与7的最小公倍数为12×7=84,检验后,84就是他的年龄。
师:方程思想怎么做?第6组
生:设丢番图的年龄是x岁,由题意可得:
■x+■x+■x+5+■x+4=x,
去分母:14x+7x+12x+42x+84(5+4)=84x,解得:x=84。
所以丢番图的年龄为84岁。
师:通过上面两个活动,你能说说用算术方法解或用方程解实际问题时哪种方法更方便呢?
生:在复杂问题中用算术方法分析时较困难,用方程分析时就比较方便了, 但是关键要找到相等关系。
师: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生1:在小学时,我们用算术方法解决应用题,是逆向思考;进初中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发现原来还可以用方程思想解决应用题,是顺向思考。每一种方法都各有所长。
生2:在解决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时,方程方法比算术方法更简便,可以节约很多时间。
生3:我认同前面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方程方法比算术方法更简洁明了,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易于找到突破口。
生4:在实际问题中,我们来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合的方法,才能快速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