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

来源 :焦点·风土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235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滨先锋之城广州,竟有如此古色古香的经典书院--陈家祠。
  初春,白玉兰花开季,我专程寻它而去。去陈家祠路线,是我十几年闺中密友康静(广东省地图出版社副社长)专门为我划定的。真不愧是地图专家,按她所示,我从深圳的家,坐和谐号列车到广州火车东站,转乘地铁1号线直达陈家祠。未走一点点弯路,全程一个半小时,快且舒适。
  心中还印有一张清光绪14年时编制的广州城全图(陈氏书院地图),寻觅这地图上去陈家祠的各条详细路标,竟似一幅浓墨细描的市井百态图般,那100多年前的闽南都市,赫然跃入眼帘。因而今次,我是那么兴奋地希望能脚踏实地,去踩踩那真实的岁月印迹,去走走那100多年前的广州街道。
  当年赴陈家祠,路标是这样将它周围的环境记在图上的:“往陈氏书院路程;由轮船渡头起过沙面入澳口南岸荔枝湾直泊书院”;“自沙面起入西炮台柳波浦彭园观音桥登岸入五福里入连元通津直到书院”;“自西门出积金巷聚龙里黄家祠到书院”;“由轮船渡头起入兴隆街十八甫十六甫十五甫观音桥五福太街连元通津到书院”;“由贡献起出文明门万寿宫仰忠街高第街大新街由状元坊出太平门打铜街第八甫第六甫入锦云里青紫坊芦排巷龙津桥入连元通津过奎光宇黄家祠到陈氏书院”。
  真是个“条条大路通罗马”!当年这条条大路中的“沙面”、“状元坊”、“高第街”等,今都还在。但讲讲时间,当年仅从轮船渡头起过沙面直泊陈家祠,应该就不止一个小时吧,远不如我今天坐高速列车。现代的交通,进步得让人眼花缭乱。
  “直泊”书院。
  这摇橹划破水面,浪花袭空的浪漫,令我充满想象……沧海桑田,变化炫目的该是这通海水网的渺无踪影吧。
  这些线路上其他的街、巷、建筑物,如今恐已不全。然而,我可以想象,100多年前广州城的水陆两路的走向;可以想象,这里水网交错,舟船穿梭的热闹非凡和陆上大街小巷的形状和繁荣景象;可以想象,当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广州通海夷道”,这里无疑已沐浴着海洋现代的文明之风。
  我站在书院内,望着眼前盛开的白玉兰花,想它与当年陈家祠辉煌于水岸边时一样,在同样的阳光下闪烁着异彩。那有生命的含露白玉兰花,年年与祠内屋顶上的陶塑雕花们一起相约盛放,不离不弃,那是何等真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道不同。
  河涌可安在?白玉兰花熟悉的昔日声声流水何往?是被喧嚷的车水马龙替代了?还是被高耸的楼宇填没了?
  我读陈家祠- -读到了华夏文化最精美绝伦的结构独特、严谨、古朴的诗。读到了数不清的历史人物,在特定的时空里上演着一出出悲喜剧,至今还可闻古角声声,还可见龙卷残云。
  我品陈家祠——在祠内屋顶上,在庭院连廊里,在华夏神话传说中。那是石湾陶瓷的古韵,缭绕着历史风云;那是潮州金漆木雕的乐声,倾述着万种风情。在那里,山呆着,水流着,花开着,鸟叫着,蜂飞着……石雕、镂刻、彩瓷,它们与日月争辉,与星辰共鸣。它们那般苍凉、那般平和、那般刚烈、那般柔情,那般地让你的心不能平静。
  我吟陈家祠——那古人的诗韵,流布于白云红霞间,印染于白玉兰花瓣中,成为绝唱。
  整个陈家祠是诗、画、乐、文的汇集之所,它那庄重典雅的风度,是秦始皇时期赵佗城南北走向的传承,也是岭南建筑艺术的精魂,它更是中日甲午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揭开新一页时,民族危难的叹息声,孩童的读书声和帝国主义侵略者枪炮的呼啸声,交织而成的协奏曲。它是华夏民族的锦绣,是老广州的风云,万古流芳。
  尽管岁岁年年道不同,可陈家祠花香依然!
  


  广州陈家祠一角。陈家祠的建筑以装饰精巧、堂皇富丽而著称于世。木雕、石雕、砖雕、泥塑、陶塑、铁铸工艺等各种各样的装饰,遍布在屋内外的顶檐、厅堂、院落、廊庑之间。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珑的小作品,装饰风格或粗犷豪放,或精致纤巧,各具特色,特别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广罗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风物,琳琅满目,美不胜收,风格独具。
  


  岁月鎏金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是以收藏、展览、研究民间工艺为主的艺术博物馆,馆址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堂)建于1890年至1894年,是清代光绪年间广东七十二县陈姓族人合资捐建的合族宗祠。陈氏书院的主体建筑和前院、东院、西院以及后院,是一组“广五列、深三进”由大小19座建筑组成的艺术建筑群,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一颗明珠”。
  陈氏书院之所以成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主要是因为有“三雕三塑一铸铁”。“三雕”是指门口石狮、石鼓等石雕;左门两边墙壁嵌砌的砖雕,左为《水浒聚义厅》,右为《刘庆伏狼驹》;以及进门四件大屏风的木雕(包括浮雕、通雕等),木雕在陈家祠处处可见,斗拱昂梁是陈家祠的木雕艺术精品的具体体现。“三塑”是指陈家祠房顶上处处可体现出来的彩塑、灰塑和陶塑。“一铸”是指陈家祠内高超的铸铁工艺品。
  该馆藏品丰富,种类繁多,有石湾艺术陶瓷、潮安枫溪瓷器、潮汕抽纱、刺绣、广州象牙雕、潮州漆金木雕、高州角雕、端州砚台等数十个种类,馆内辟有十多个展厅,长年展出馆藏文物如广东剪纸、刺绣、陶瓷和象牙雕刻等,并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展览。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陈氏书院,1996年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颁布为“羊城十大旅游美景”之首景。
  

其他文献
《焦点》杂志社达舒总编:  你好!看过今年第8期《焦点》,感到欣喜。这一期《焦点》所以吸引读者眼球,一般可能以为是漂亮的封面。确实,《焦点》的封面,每一期都很漂亮。不过,现在刊物封面的美眉太多了,见多不怪。  第8期《焦点》,吸引我的是“春茧”与“双田”。“春茧”是2011年8月12日23日在深圳举行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主要会场——深圳湾体育中心,一体化的设计将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置
期刊
这里是红色土地,  是现代农民起义的革命圣地。  这里是歌舞故乡,  纯朴的少数民族乡民纵情欢唱。  东兰之美,美在红水河的清泠,  美在铜鼓戏的豪放。    红色东兰    从小就听说过百色起义,但不知道,发生这场惊天动地革命的地方就在东兰。一踏入东兰的土地,耳边就响起了人们传颂的革命圣地的一段段感人故事。  在这里,邓小平和战友们一起策划并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如今,我们踏入了这片土地
期刊
有幸,两次来到恒河。每次回来之后,总有友人问我,是否见到漂浮河中的尸体,遗憾我并未见到,不能满足友人猎奇之心,但见到的晨昏之景,足以令人颠倒。  恒河的美,并非天生的,或者说,恒河生来固然很美,但那样的美可能在地球上并不独特。就好比西湖,那样一个大水潭固然美,但要没有历代文人雅士的雕琢浸润,可能够不上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而恒河的美,无论是从人气,时间的长度,追捧者数量的厚度,抑或孕育人民素质的高度
期刊
曾经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这么热爱绘画?”  我想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我热爱色彩,热爱创新,热爱生活。但是,我内心感觉其实远不止这么简单,有很多困惑和感受。因为它是深埋在我灵魂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让我敢于去面对,去奋斗,去追求。  这种感觉有点像生活本身。在现实生活中你跌倒了,但还得爬起来继续走下去。这可能并不容易,但我们还是得去尝试。相同在绘画上,震撼世人的杰作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凤毛
期刊
这里美景如画。长江滔滔河水逝者如斯。“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诗仙李白走遍神州,他的赞叹为天府之国的山水更平添了浓浓的书卷气。  在成都生活,先得学会悠闲。很多朋友来到成都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悠闲。深入到成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你会发现成都人的智慧是源于历史上的移民,多元文化的共生共存,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都人表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是地理环境的使然。我在成都生活得久了,深受盆地文化的影响。身处
期刊
非常感激朱幼棣老师,当他得知我们准备做长江流域文化的专辑,特意赶写好此文给编辑部传来。原亦准备收录在他尚未出版的《后望书》续集中。阅读它我们能对长江流域的楚文化有更透彻的理解与思索。  洞庭湖一一在华夏大地上与大江的携手,正是大构造与大地貌,也是大思想与大文化荟集点。岳阳楼的隆起和屹立,在这个契合点上,不管是风中雨中,不管是春和景明,都有灯塔般的意义吗?在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大地上总有那么一些奇特的
期刊
涛涛江水铸就了荆楚,当我们站在长江岸边,眺望黄鹤,远观洞庭,在长江和汉水流域间,感受着荆楚的魅力。  楚文化的精髓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荆楚文化的历史功绩在于它不仅没有因为地域阻断与中华本源文化的联系,更因为特殊的地域让荆楚文化在长江流域这一曾经被中原人称为“南蛮之邦”的地方生根并壮大。  汩罗江水冲不散诗人的爱国情怀,洞庭飞鸟也传唱着荆楚先民兴邦安家,励志发展的历程。他们构建了长江流域的南方文化根
期刊
《太湖渔归》  吴冠中(1919-2010),江苏宜兴人。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美院前身),1946年获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1947年就读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1950年留学回国,任教中央美术学院。  吴冠中的艺术创作主要由水彩、油彩、墨彩三部分组成。上世纪50年代,由于历史原因,他以水彩风景创作为主;60年代从水彩过渡到油彩,侧重油彩;70年代以后则以油彩为主导,并
期刊
对于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来说,作品就是他本人,或者更能见证他精神的求索。  艺术家当然不是拒绝市场,但真正的艺术家是不会为市场作画的。  我一直为“面对艺术背对市场”的主张寻找一位纯粹的奉行者,后来在奥地利的画坛找到了,他便是抽象主义绘画大师马克斯·魏勒。但找到他时,他已经死去。为此,我与他夫人伊雯·魏勒做过两次长谈,通过画家平生真正的知音  魏勒夫人的口述,记述了这位把整个生命融在调色板上而不去旁顾
期刊
人类通过艺术感知世界的历史长河,通过自身的体验创造艺术。艺术塑造并阐释着人类过去的生活,博物馆承载并浓缩着艺术的创造。我们穿越历史长河,一起去寻觅绘画艺术的渊源。  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像艺术一样,如此彻底地主宰我们的生活;没有任何一种事物犹如艺术一般,蕴涵着如此别具一格的吸引力。然而你是否注意到,这些艺术作品中,竟没有一个是一模一样的。它让我们感到美好,它让我们感到恐惧,同时又以某种方式安慰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