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的支点:文中的词语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出示词语:
不毛之地 咸而板结 白茫茫 恶劣的环境
绿树成荫 源源不断 鲜花遍地 干干净净)请同学们速记并默写这些词语。
师:你默对了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词语的?
生:我是一个一个、逐个记住的。
生:我是用了归类记忆法,第一行是形容沙漠的,第二行是形容绿洲的。
师:沙漠、绿洲,天差地别,用归类记忆法很快帮我们记住了两组词语。
师:沙漠、绿洲具有天壤之别,但是在阿联酋,在沙漠中却有星罗棋布的绿洲,绿洲是怎么来的?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速记两组词语,这个环节同时具有如下多元和辐射的功能:首先,检测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实质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关照。其次,词语归类记忆有利于形成一个整体,便于记忆、便于运用,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积累词语的习惯,让学生寻找词语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维持记忆的科学方法和窍门。最后,巧妙地导入教学重点问题中:绿洲是怎么来的?“沙漠、绿洲”两个中心词也就成了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二、流程的支点:文中的句子
文有文眼,一篇文章的文眼有时就是文中一两个关键句子,这些关键句子,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所以,把握住文章的关键句这一支点,等于抓住了理解全文的钥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想象,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水乳交融。
一篇文章的“支点”究竟在哪里,要求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细细研读,哪里有障碍,哪里有疑难,哪里有认识的矛盾,哪里有思考的兴奋点,这些都能成为学好文章的神奇“支点”。如果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找出文章学习的“支点”,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以执教课文第3自然段为例:
师:浏览课文第3自然段,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生:沙漠中的绿洲是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
师:这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很大的代价?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句子。
师:“代价”指什么?先看这句话:他们从国外买来……买来……买来……
生:“代价”指金钱。我从三个买来,体会到代价就是金钱。
师: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生读)
师:“代价”还指什么?
生:从国外,我体会到代价是心血。
师:抓关键词语,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用这种读书方法你会了解代价真正的意思。“代价”仅仅指金钱、心血吗?读一读这些句子,圈画关键词,写上你对“代价”的理解。
(学生板书:心血、智慧、时间、耐心、精力)
师:代价真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为什么阿联酋人把树和孩子做比较?
生:树和孩子一样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
生:树和孩子一样富有活力,富有生命力。
师:对,文章还有一句也提到了孩子,(映示句子: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读读课文第4~6自然段,圈画关键词语,说说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非常精心?
生:读句子,(映示句子:园林工人高兴地笑了,做了个洗脸的动作,说:“你看,它们更漂亮了!”)
师:仅仅精心浇灌,就能更漂亮、更美丽吗?(映示句子: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从三个“更”字,你还体会到什么?(板书:精心侍弄)
生:精心修剪,加倍的心血,加倍的愛,加倍的管理。
师:为什么要这样精心侍弄?
生:为了生活更加美好。
生:为了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师:抓住关键的句子,我们解开了绿洲之谜。在这里,树就是孩子,就是家庭的一员,因为爱,沙漠中有了绿洲。爱创造了奇迹,创造了神话。
课堂上,我始终以学生为本,渗透学法,即中年级阅读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课上,我首先抓住文中关键句子“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理解“代价”指什么;其次,抓住“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理解从哪些地方看出人们的精心。始终让学生紧扣文中的关键句,多角度体会。多元化解读,让学生在“悦读”中,轻轻敲开绿洲之门。
三、结课的支点:文章的文脉或情思
如果说词句是文章的血肉,那么课文的文脉就是贯通血肉的筋脉,文脉是作者写作的思路,也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借鉴思路。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写了什么,又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也就是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要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此,我采用了两个策略:
一、让学生明确练笔的两个要点——按一定的游览顺序写出所见所闻。游览顺序和写所见所闻就是本篇游记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于是,我巧妙地利用文本的示范性,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实践运用。二、能学以致用,写话时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文中的词语。
师:课文第3自然段就是作者听见的内容,但作者没有直接写阿联酋朋友说的原话,而是采用了第三人称间接叙述的方式。老师读第一句,你们接着读下去。(师生对读)
师: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生:总分关系。
师:如果把课文的内容比作珍珠,作者叙述的顺序就是串起珍珠的一根线。浏览全文,你发现这根线了吗?画出句子。
师总结:作者从三个不同的地点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从飞机上往下看”“来到迪拜访问”“在迪拜最大的中心公园漫步”。
师:请大家也像作者一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你在迪拜街头的所见、所闻、所感。
(学生看有关迪拜街头的图片)
总之,教学中,不管是速记词语,还是“悦读”,以及学以致用的语言实践活动,都要充分体现教者“心中装着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有支点,我们的课堂会更清晰、简洁、精彩!
(作者单位:无锡新区南丰小学)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出示词语:
不毛之地 咸而板结 白茫茫 恶劣的环境
绿树成荫 源源不断 鲜花遍地 干干净净)请同学们速记并默写这些词语。
师:你默对了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词语的?
生:我是一个一个、逐个记住的。
生:我是用了归类记忆法,第一行是形容沙漠的,第二行是形容绿洲的。
师:沙漠、绿洲,天差地别,用归类记忆法很快帮我们记住了两组词语。
师:沙漠、绿洲具有天壤之别,但是在阿联酋,在沙漠中却有星罗棋布的绿洲,绿洲是怎么来的?
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速记两组词语,这个环节同时具有如下多元和辐射的功能:首先,检测学生词语的掌握情况,实质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点的关照。其次,词语归类记忆有利于形成一个整体,便于记忆、便于运用,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积累词语的习惯,让学生寻找词语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维持记忆的科学方法和窍门。最后,巧妙地导入教学重点问题中:绿洲是怎么来的?“沙漠、绿洲”两个中心词也就成了理解课文的突破口。
二、流程的支点:文中的句子
文有文眼,一篇文章的文眼有时就是文中一两个关键句子,这些关键句子,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更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好的切入点。所以,把握住文章的关键句这一支点,等于抓住了理解全文的钥匙,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想象,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水乳交融。
一篇文章的“支点”究竟在哪里,要求教师首先要走进文本,细细研读,哪里有障碍,哪里有疑难,哪里有认识的矛盾,哪里有思考的兴奋点,这些都能成为学好文章的神奇“支点”。如果多花点心思钻研文章,找出文章学习的“支点”,设计出引起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让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以执教课文第3自然段为例:
师:浏览课文第3自然段,用文中一句话回答。
生:沙漠中的绿洲是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
师:这段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很大的代价?请同学们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句子。
师:“代价”指什么?先看这句话:他们从国外买来……买来……买来……
生:“代价”指金钱。我从三个买来,体会到代价就是金钱。
师: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生读)
师:“代价”还指什么?
生:从国外,我体会到代价是心血。
师:抓关键词语,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用这种读书方法你会了解代价真正的意思。“代价”仅仅指金钱、心血吗?读一读这些句子,圈画关键词,写上你对“代价”的理解。
(学生板书:心血、智慧、时间、耐心、精力)
师:代价真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这里,培育一棵树的费用抵得上培养一个孩子。为什么阿联酋人把树和孩子做比较?
生:树和孩子一样需要人们的精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
生:树和孩子一样富有活力,富有生命力。
师:对,文章还有一句也提到了孩子,(映示句子: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读读课文第4~6自然段,圈画关键词语,说说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非常精心?
生:读句子,(映示句子:园林工人高兴地笑了,做了个洗脸的动作,说:“你看,它们更漂亮了!”)
师:仅仅精心浇灌,就能更漂亮、更美丽吗?(映示句子: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从三个“更”字,你还体会到什么?(板书:精心侍弄)
生:精心修剪,加倍的心血,加倍的愛,加倍的管理。
师:为什么要这样精心侍弄?
生:为了生活更加美好。
生:为了有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师:抓住关键的句子,我们解开了绿洲之谜。在这里,树就是孩子,就是家庭的一员,因为爱,沙漠中有了绿洲。爱创造了奇迹,创造了神话。
课堂上,我始终以学生为本,渗透学法,即中年级阅读要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课上,我首先抓住文中关键句子“阿拉伯朋友告诉我们,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理解“代价”指什么;其次,抓住“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理解从哪些地方看出人们的精心。始终让学生紧扣文中的关键句,多角度体会。多元化解读,让学生在“悦读”中,轻轻敲开绿洲之门。
三、结课的支点:文章的文脉或情思
如果说词句是文章的血肉,那么课文的文脉就是贯通血肉的筋脉,文脉是作者写作的思路,也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借鉴思路。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写了什么,又要关注文章是怎么写出来的,也就是关注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要让学生学以致用。为此,我采用了两个策略:
一、让学生明确练笔的两个要点——按一定的游览顺序写出所见所闻。游览顺序和写所见所闻就是本篇游记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于是,我巧妙地利用文本的示范性,强化了学生对课文写作方法的实践运用。二、能学以致用,写话时让学生灵活地运用文中的词语。
师:课文第3自然段就是作者听见的内容,但作者没有直接写阿联酋朋友说的原话,而是采用了第三人称间接叙述的方式。老师读第一句,你们接着读下去。(师生对读)
师:老师读的和你们读的内容是什么关系?
生:总分关系。
师:如果把课文的内容比作珍珠,作者叙述的顺序就是串起珍珠的一根线。浏览全文,你发现这根线了吗?画出句子。
师总结:作者从三个不同的地点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从飞机上往下看”“来到迪拜访问”“在迪拜最大的中心公园漫步”。
师:请大家也像作者一样,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你在迪拜街头的所见、所闻、所感。
(学生看有关迪拜街头的图片)
总之,教学中,不管是速记词语,还是“悦读”,以及学以致用的语言实践活动,都要充分体现教者“心中装着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有支点,我们的课堂会更清晰、简洁、精彩!
(作者单位:无锡新区南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