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力行业的划时代发展,促进了一系列深化革新和调整,供用电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解决一些新的问题,而供用电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是衡量电力生产的关键标尺。本文就供用电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关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找出一些供用电技术存在的问题,从日常工作、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供用电技术;安全性;可靠性
1 供用电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电力在传输和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是电力的稳定性,供电和用电是一体化的,一旦电网设备中间出现问题,导致暂时性的供用电障碍,电力不能持续稳定地传输并转化为制定能力,从而导致用电设备得不到有效运转,生产、生活活动将受牵连处于暂停状态。其次是电流本身存在风险,无论是高压还是低压电流,一旦出现漏电情况或者是电压、电流突变,都有可能导致触电、短路、碰线起火等一系列风险。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是以专业的技术工艺对供用电整个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和维护,减少风险项,提高电网运转效率,可以说供用电技术本身就是电网管理的一种工具,工具越先进、越具实效性,则工作效率越高。在切实防范和处理了相应的风险项之后,确保了电力输送和使用的连续性与安全性,因而使供电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更有自信,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布局,提高了企业效益。
2用电安全和供电可靠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2.1影响用电安全的因素
在用电环节多发事故,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用电线路及设备存在问题,长期失检,遇突发情况(设备或线路移动、意外碰触漏电部位等),导致触电。②超负荷用电,导致线路瘫痪、短路和设备被烧坏等,轻则危及区域电网正常运转,重则造成生命财产安全。③自动化程度过低,如熔断、电压监控等缺失,不能及时反映出用电情况,也没有有效的用电警报系统。④缺少电力专业人员,用电方案不合理,更有甚者私拉乱接、随意改变电路等,导致供电分配不合理,出现负荷异常。
2.2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
①自然灾害。如暴风、骤雨、冰雹、洪水、霜冻、地震等自然灾害,一系列不可抗力迫使电网故障或中断。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4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遭遇了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由于暴雪、冻雨导致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输变电线路出现大范围的断线倒塔事故,造成大范围大面积停电限电。②设备。如配电网设备老化,更新换代不及时,或者是由于检修间期内出现故障,配备设备时存在一些不兼容情况,不能第一时间发现。③工程建设和例行检查及突发事故下的停电处理。④检修和日常监管力有未逮,某些供电隐患难以完全掌握。
3目前供用电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供用电技术存在的问题
①检查维护不到位。对于城区、郊区而言,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容易进行排查检修,但是电网情况相对复杂,往往出现问题后需要进行反复排查才能找到症结所在,而日常检修则由于线路限制,只能对一些关键点如中转设备进行检查,因此未排查的线路风险性更高。而农村地区,则由于线路过长,难以全面监管。②配套机制不完善,受经济、环境、人员等限制,在制定管理方案时难免受到一些局限,因而缺少一些专门的管理运作制度,例如响应突发事件的预案,内容过于一致,缺少应有的变通性。③知识技术未普及,相对社会发展显得较为滞后,过于追求日常生产,在人员团队打造方面涉及新知识、技能普及的安排相对较少,且普及效果不佳。而对于广大的用电群体,没有进行系统、专门的宣传教育,致使许多人尚处于相对盲目用电的阶段。
3.2提高供用电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①加强检查维护工作。重视日常检修工作,调整检查周期,建立日常检查与维修档案,根据周边情况、历史问题发生率、电网建成时间等划分轻重区域,逐一进行排查,一经发现老化、损坏的元件及时上报并更换修理。②建立高效管理机制。对人员的安排应更加合理,采取分组协作的办法,调配专业知识与技能扎实的人员与相对薄弱的人员搭配,分工完成电网管理与维护。为保障供电的效率,因根据局部地区用电情况和地理情况等,优化设置供电半径,特别是对于频繁超负荷运转的区域,应确保稳定供电,减少事故发生几率。针对一些特别的情况,建立“特殊情况应急处理方案”,对未达到“事故”级别的情况进行处理,如局部供电不稳定,电压不稳定,并落实好对应的责任,实现专人专管策略。
4引進新技术、新材料推进供用电技术管理
4.1新技术
①自动化技术。如现场总线技术曾一度成为最为实用的自动化技术之一,原因在于充分利用了通信技术与监控技术,通过传感器采集各元件工作信息,进行统一分析和处理,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得出线路运行的实际情况,通过中心平台的分析做出下一步操作计划,是指令制定与下达的重要依靠。而一些简单的元件控制,如继电保护等,由于元件损坏或异常情况相对较多,且表现形式相对单一,通过置放专门的辅助性保护设备,可提高其使用效率,有效进行事故应急处理。②智能化技术。智能无功补偿技术是代表技术之一,针对线路损耗这一客观问题,通过调节供电系统负载情况下的参数完成补偿,扭转了传统电容器过度补偿和补偿不足的情况。此外,一些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实现了元件监控、信息搜集、数据分析、智能报警为一体,实现自动报警和应急处理。
4.2新材料
无论是线路还是元件,在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使用寿命,即所需检修的单位期限相对较长,且更加经济、耐用,例如:隔离开关、真空断路器等,合理选择新材料,综合对比不同品牌下的质量和价格。②绝缘效果,以确保安全关注并试验选用除尼龙、瓷之外的一些分子材料,以绝缘、耐火、抗腐蚀等性质更佳。
结语
安全是可靠的前提和基础,可靠是安全的最终目的。对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重视,关系到电力企业对市场的服务质量,对维护市场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及时发现供用电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和风险预警与防控措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祖艳欣,吕勃,吕兴强.浅析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2).
关键词:供用电技术;安全性;可靠性
1 供用电技术安全性与可靠性的关系
电力在传输和使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风险。首先是电力的稳定性,供电和用电是一体化的,一旦电网设备中间出现问题,导致暂时性的供用电障碍,电力不能持续稳定地传输并转化为制定能力,从而导致用电设备得不到有效运转,生产、生活活动将受牵连处于暂停状态。其次是电流本身存在风险,无论是高压还是低压电流,一旦出现漏电情况或者是电压、电流突变,都有可能导致触电、短路、碰线起火等一系列风险。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是以专业的技术工艺对供用电整个过程进行监控、管理和维护,减少风险项,提高电网运转效率,可以说供用电技术本身就是电网管理的一种工具,工具越先进、越具实效性,则工作效率越高。在切实防范和处理了相应的风险项之后,确保了电力输送和使用的连续性与安全性,因而使供电企业对自身的经营管理更有自信,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布局,提高了企业效益。
2用电安全和供电可靠性影响因素的分析
2.1影响用电安全的因素
在用电环节多发事故,究其缘由主要有以下几点:①用电线路及设备存在问题,长期失检,遇突发情况(设备或线路移动、意外碰触漏电部位等),导致触电。②超负荷用电,导致线路瘫痪、短路和设备被烧坏等,轻则危及区域电网正常运转,重则造成生命财产安全。③自动化程度过低,如熔断、电压监控等缺失,不能及时反映出用电情况,也没有有效的用电警报系统。④缺少电力专业人员,用电方案不合理,更有甚者私拉乱接、随意改变电路等,导致供电分配不合理,出现负荷异常。
2.2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因素
①自然灾害。如暴风、骤雨、冰雹、洪水、霜冻、地震等自然灾害,一系列不可抗力迫使电网故障或中断。2008年1月10日至2月2日,我国南方地区先后出现4次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遭遇了50年一遇的冰雪灾害。由于暴雪、冻雨导致河南、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浙江、福建等地输变电线路出现大范围的断线倒塔事故,造成大范围大面积停电限电。②设备。如配电网设备老化,更新换代不及时,或者是由于检修间期内出现故障,配备设备时存在一些不兼容情况,不能第一时间发现。③工程建设和例行检查及突发事故下的停电处理。④检修和日常监管力有未逮,某些供电隐患难以完全掌握。
3目前供用电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供用电技术存在的问题
①检查维护不到位。对于城区、郊区而言,人口密集、交通便利,容易进行排查检修,但是电网情况相对复杂,往往出现问题后需要进行反复排查才能找到症结所在,而日常检修则由于线路限制,只能对一些关键点如中转设备进行检查,因此未排查的线路风险性更高。而农村地区,则由于线路过长,难以全面监管。②配套机制不完善,受经济、环境、人员等限制,在制定管理方案时难免受到一些局限,因而缺少一些专门的管理运作制度,例如响应突发事件的预案,内容过于一致,缺少应有的变通性。③知识技术未普及,相对社会发展显得较为滞后,过于追求日常生产,在人员团队打造方面涉及新知识、技能普及的安排相对较少,且普及效果不佳。而对于广大的用电群体,没有进行系统、专门的宣传教育,致使许多人尚处于相对盲目用电的阶段。
3.2提高供用电技术安全性和可靠性的有效措施
①加强检查维护工作。重视日常检修工作,调整检查周期,建立日常检查与维修档案,根据周边情况、历史问题发生率、电网建成时间等划分轻重区域,逐一进行排查,一经发现老化、损坏的元件及时上报并更换修理。②建立高效管理机制。对人员的安排应更加合理,采取分组协作的办法,调配专业知识与技能扎实的人员与相对薄弱的人员搭配,分工完成电网管理与维护。为保障供电的效率,因根据局部地区用电情况和地理情况等,优化设置供电半径,特别是对于频繁超负荷运转的区域,应确保稳定供电,减少事故发生几率。针对一些特别的情况,建立“特殊情况应急处理方案”,对未达到“事故”级别的情况进行处理,如局部供电不稳定,电压不稳定,并落实好对应的责任,实现专人专管策略。
4引進新技术、新材料推进供用电技术管理
4.1新技术
①自动化技术。如现场总线技术曾一度成为最为实用的自动化技术之一,原因在于充分利用了通信技术与监控技术,通过传感器采集各元件工作信息,进行统一分析和处理,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得出线路运行的实际情况,通过中心平台的分析做出下一步操作计划,是指令制定与下达的重要依靠。而一些简单的元件控制,如继电保护等,由于元件损坏或异常情况相对较多,且表现形式相对单一,通过置放专门的辅助性保护设备,可提高其使用效率,有效进行事故应急处理。②智能化技术。智能无功补偿技术是代表技术之一,针对线路损耗这一客观问题,通过调节供电系统负载情况下的参数完成补偿,扭转了传统电容器过度补偿和补偿不足的情况。此外,一些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实现了元件监控、信息搜集、数据分析、智能报警为一体,实现自动报警和应急处理。
4.2新材料
无论是线路还是元件,在选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使用寿命,即所需检修的单位期限相对较长,且更加经济、耐用,例如:隔离开关、真空断路器等,合理选择新材料,综合对比不同品牌下的质量和价格。②绝缘效果,以确保安全关注并试验选用除尼龙、瓷之外的一些分子材料,以绝缘、耐火、抗腐蚀等性质更佳。
结语
安全是可靠的前提和基础,可靠是安全的最终目的。对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重视,关系到电力企业对市场的服务质量,对维护市场关系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及时发现供用电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和风险预警与防控措施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祖艳欣,吕勃,吕兴强.浅析供用电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