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讨论研究眼科护理中的各类风险因素及针对性护理对策以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方法 选择我院眼科1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综合组。对所有患者均进行眼科日常护理并将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记录与总结。对综合组患者在常规组基础上联合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程度护理后护理满意度等指标。 结果 联合组患者采取预防风险的针对性措施后对护理满意人数显著多于常规组患者(P<0.05)。 结论 眼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心理因素、感染情况、伤口裂开程度等。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与操作技术,处理好护理工作中的各项细节有利于降低眼科风险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效率,促进并改善其预后情况,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生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眼科护理风险因素 解决对策 临床影响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 R47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150-01
随着各类眼科疾病患病人数日益增加,眼科护理工作量以及护理风险发生率也不断升高,给患者治疗及恢复造成了隐患。因此,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护理风险发生对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为研究眼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相关对策,特选取100例眼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实验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眼科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男82例,女78例。年龄22-64岁,平均(43.2±21.3)岁。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各80例。常规组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1-65岁,平均(43.3±22.2)岁。联合组中男40例,女40例;年龄22-64岁,平均(43.3±21.2)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风险因素分析
(1)患者可能由于疾病出现各类不适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都会影响疾病正常治疗与恢复。另外,部分患者疾病严重造成其视物模糊,视野减少及黑暗适应能力下降,尤其对于包扎治疗患者,行动不便需长期卧床休息,因此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跌倒碰伤等意外事件,对其恢复造成不利影响。(2)由于长期卧床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睡眠紊乱现象。另外,由于患者对疾病本身认识不正确再加上对周围环境存在陌生感,易使其出现悲观、抵触治疗及烦躁情绪。(3)患者眼部治疗后需要保持卧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局部感染或手术反应造成眼压升高、缝线头刺激等均导致其体位不适[1]。(4)少数患者可能由于局部血管脆性过大或活动度大及用力咳嗽等造成前房积血。
1.3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仅给予日常护理,包括知识宣讲、定期换药、用药指导及调整饮食等。联合组在日常护理基础上结合针对性措施避免护理风险发生。包括:(1)护理人员应以热情主动的态度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及治疗方法,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使其意识到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2-3]。(2)在病区走廊设置扶手并放置警告牌提醒患者注意人身安全。病房及走廊物品应摆放整齐,确保病房及过道整洁通畅,避免患者发生摔跤或滑倒。保持患者床铺及病房干净整洁。嘱咐患者家属定期为患者更换床单及衣物并保持身体及口腔清洁。(3)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并确保每日采光度充足、定时通风。调整患者不良作息习惯及饮食习惯。告知患者每日进行适当运动,调节生物钟。睡前可适当饮用热牛奶或用温水泡脚,提高睡眠质量并促进血液循环。告知患者食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食物,保持每日饮水量,避免发生便秘。(4)对患者进行卫生宣传教育。(5)定期为患者进行创口换药并观察患处是否出现渗血、红肿等情况告知患者每日保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1.4 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程度护理后护理满意人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技术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人数比较
联合组患者采取预防风险的针对性措施后对护理满意人数显著多于常规组患者(P<0.05)。常规组80人中,满意人数27人,一般满意42人,不满意11人,相对联合组人数分别为62,18,0。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3 结论
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法可帮助患者全面、正确的认识疾病并自觉提高治疗依从性。为其进行心理干预与指导有助于缓解并消除其不良情绪,将生理与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配合治疗,提高疾病治疗效率。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治疗及病房环境一方面能够避免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发生滑倒或摔跤事件;另外,可增加患者归属感与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其平复情绪,调整心态。对患者进行相关技能操作指导及卫生知识宣传讲座,有助于患者自觉调整作息习惯与个人卫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疾病恢复并能降低感染等事件发生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通过采取完善干预组患者其治疗后护理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另外,护理人员自身在工作过程中应细致谨慎并自觉培养护理风险意识并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积极应对,以消除护理风险及隐患,确保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眼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心理因素、感染情况、伤口裂开程度等。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与操作技术,处理好护理工作中的各项细节有利于降低眼科风险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效率,促进并改善其预后情况,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生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小艳. 眼科护理风险相关因素探讨及解决对策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2(04):941.
[2]梁丽萍. 眼科护理的潜在风险与防范措施探讨[J]. 中外医学研究,2013,28(01):114-115.
[3]买玉洁. 眼科护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J]. 中外医疗,2013,30(11):170-171.
【关键词】 眼科护理风险因素 解决对策 临床影响与意义
【中图分类号】 R473.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7-0150-01
随着各类眼科疾病患病人数日益增加,眼科护理工作量以及护理风险发生率也不断升高,给患者治疗及恢复造成了隐患。因此,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护理风险发生对促进患者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为研究眼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及相关对策,特选取100例眼科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将实验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眼科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男82例,女78例。年龄22-64岁,平均(43.2±21.3)岁。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各80例。常规组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1-65岁,平均(43.3±22.2)岁。联合组中男40例,女40例;年龄22-64岁,平均(43.3±21.2)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一般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风险因素分析
(1)患者可能由于疾病出现各类不适症状,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都会影响疾病正常治疗与恢复。另外,部分患者疾病严重造成其视物模糊,视野减少及黑暗适应能力下降,尤其对于包扎治疗患者,行动不便需长期卧床休息,因此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或跌倒碰伤等意外事件,对其恢复造成不利影响。(2)由于长期卧床等因素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睡眠紊乱现象。另外,由于患者对疾病本身认识不正确再加上对周围环境存在陌生感,易使其出现悲观、抵触治疗及烦躁情绪。(3)患者眼部治疗后需要保持卧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局部感染或手术反应造成眼压升高、缝线头刺激等均导致其体位不适[1]。(4)少数患者可能由于局部血管脆性过大或活动度大及用力咳嗽等造成前房积血。
1.3 护理方法
常规组患者仅给予日常护理,包括知识宣讲、定期换药、用药指导及调整饮食等。联合组在日常护理基础上结合针对性措施避免护理风险发生。包括:(1)护理人员应以热情主动的态度为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及治疗方法,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使其意识到积极配合治疗的重要性[2-3]。(2)在病区走廊设置扶手并放置警告牌提醒患者注意人身安全。病房及走廊物品应摆放整齐,确保病房及过道整洁通畅,避免患者发生摔跤或滑倒。保持患者床铺及病房干净整洁。嘱咐患者家属定期为患者更换床单及衣物并保持身体及口腔清洁。(3)保持病房安静舒适并确保每日采光度充足、定时通风。调整患者不良作息习惯及饮食习惯。告知患者每日进行适当运动,调节生物钟。睡前可适当饮用热牛奶或用温水泡脚,提高睡眠质量并促进血液循环。告知患者食用营养丰富且易消化食物,保持每日饮水量,避免发生便秘。(4)对患者进行卫生宣传教育。(5)定期为患者进行创口换药并观察患处是否出现渗血、红肿等情况告知患者每日保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
1.4 疗效观察
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程度护理后护理满意人数。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技术资料以%表示,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人数比较
联合组患者采取预防风险的针对性措施后对护理满意人数显著多于常规组患者(P<0.05)。常规组80人中,满意人数27人,一般满意42人,不满意11人,相对联合组人数分别为62,18,0。注:与常规组比较,P<0.05.
3 结论
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法可帮助患者全面、正确的认识疾病并自觉提高治疗依从性。为其进行心理干预与指导有助于缓解并消除其不良情绪,将生理与心理调整至最佳状态配合治疗,提高疾病治疗效率。为患者提供干净、整洁的治疗及病房环境一方面能够避免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发生滑倒或摔跤事件;另外,可增加患者归属感与安全感,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其平复情绪,调整心态。对患者进行相关技能操作指导及卫生知识宣传讲座,有助于患者自觉调整作息习惯与个人卫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疾病恢复并能降低感染等事件发生率。本次试验结果显示,通过采取完善干预组患者其治疗后护理满意程度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患者。另外,护理人员自身在工作过程中应细致谨慎并自觉培养护理风险意识并提高自身知识水平与操作技能,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积极应对,以消除护理风险及隐患,确保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眼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心理因素、感染情况、伤口裂开程度等。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与操作技术,处理好护理工作中的各项细节有利于降低眼科风险发生率。对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效率,促进并改善其预后情况,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生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小艳. 眼科护理风险相关因素探讨及解决对策分析[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2(04):941.
[2]梁丽萍. 眼科护理的潜在风险与防范措施探讨[J]. 中外医学研究,2013,28(01):114-115.
[3]买玉洁. 眼科护理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研究[J]. 中外医疗,2013,30(11):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