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品类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er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相关性:将对手排除在竞争之外》
  作者:[美] 戴维·阿克
  译者:金珮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年9月
  中国企业如果想要走向世界舞台,需要理解两种竞争方式。第一种方式相对比较方便,只要确保你的品牌比其他品牌更受欢迎即可。第二种方式,则是迈向成功最好的、有时候也是唯一的路径。它需要基于品类或子品类的创新,而且要确保这些品类或子品类能够成功并不断增长。其目的不在于让品牌的偏爱程度超过竞争对手,而是要让竞争对手根本不被考虑,并最终获胜。要努力成为唯一,而不是最好的那个,这样才能彻底赢得品类或子品类的竞争。
  第一种竞争方式被称为“品牌偏好”竞争,它需要说服购买者通过与品牌X、Y、Z 的比较之后选择品牌A,这是目前最普遍的方式。竞争的焦点永远是“我的品牌比你的品牌好”式的营销。这种导向的营销战略的特点是希望通过产品吸引力、可靠性或者价格持续渐进的改善来加强购买者的偏好。“新的,改进过的”——更快、更便宜或更好,这是最常见的口号。投入比竞争对手更多的营销传播资源,用更聪明的广告、更有力的促销活动、更多的赞助和更广泛的社交媒体活动来影响购买者。这种竞争发生在成熟的品类或子品类,而且这是一场艰难且无止境的苦战。
  这种竞争方式的问题在于,营销上的渐进性创新和投资很难改变市场份额的格局。在成熟市场,顾客没有倾向和动力去改变品牌忠诚。他们认为从功能性利益来看,品牌都是相似的,而这种认知往往是正确的。营销活动难以打破这种僵局。结果,品牌偏好战略通常会沦为一种如何相互追赶、放弃利润,最终因为失去相关性而被压垮的所谓“秘诀”。这一点都不好玩。
  第二种竞争方式是品牌相关性竞争,创造可以定义新品类或子品类的“必备要素”,而竞争对手与该品类则没有相关性。“必备要素”可以是某种性能、服务、应用、个性、价值或者很多购买者认为必要的其他产品特征。任何竞争品牌只要少了“必备要素”就不会被购买者考虑,它就会变得不相关。创新者的任务是主导新的品类或子品类,使其成功并不断成长。这是突破性品牌所应选的道路,对大多数营销人而言,这也是寻求增长和利润的唯一之路。中国企业如果能够采取这种竞争方式,将会成为新兴的市场胜利者。
  那么,品牌相关性战略对企业有什么要求呢?实质性创新甚或突破性创新要求企业具有对市场变化和顾客生活变化的感知能力,了解新技术和产品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开发一个新概念并将之市场化的坚定意志。它还需要企业将关注点从创建品牌转向创建一个新的品类或子品类,并建立进入壁垒以阻止模仿者。此时的关注点变成了如何赢得品类的竞争。当然,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改变已有的目标市场、价值主张和商业模式,并非所有企业都愿意承受这种风险。
  品牌相关性竞争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除少数情况外,只有重大创新能创造必要条件从而定义一个新的子品类时,市场格局才会产生深刻的变化,才能获取市场份额的真正增长。只要审视一下任何一个充满竞争的品类,你会发现,如果没有大的创新,就几乎不会有品牌的增长和市场份额的变化,汽车、计算机、应用软件、啤酒、麦片、冷冻食品、银行、医院、咨询等行业都是如此。市场会保持稳定直到大的创新出现,然后带来增长和改变。那些成功开创了新品类并且能控制该品类的企业可以享受由增长、市场力量、品牌活力和盈利能力带来的巨大收益。
  但是,进行大的创新并不容易。这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企业过度投资于渐进性创新而对可以创造新的子品类的“必备要素”投资不足,结果就导致无法打造新的增长平台,企业也只能陷入品牌偏好之争。这些原因体现在:
  企业和关键决策人都是趋向于规避风险的。比起全垒打,他们更愿意下注在低的变化球上,就好像围绕成熟品类的现有产品进行渐进性创新一样。
  实质性创新或突破性创新的前景难以预测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成功取决于某些不确定的市场因素,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这种预测通常基于洞察而非数据。此外,往往成功会依赖技术和其他方面的进步,因而这类创新的未来发展还不明显。
  企业内部主要的成熟业务单元通常控制着或者能够极大地影响预算和战略的制定。他们的业务负责人可以列出一长串渐进性创新来进一步发展业务。而且,他们也不愿意筹划那些最终不会归入自己管理范畴的重大创新。
  扼杀一个创新项目是非常容易的。形成最终产品面临的限制,加上对技术进步的悲观,使得“不通过”决策成为理所当然。最终,正确的应用或市场未能被识别和锁定。
  品牌相关性竞争是一个大创意,它指出竞争和获胜不再取决于你的品牌是否比别的品牌更出色,而取决于品类或子品类的竞争,让你的品类或子品类显得比其他品类或子品类更好。这是完全不同的视角。
  放弃品牌偏好之争,去赢得品牌相关性之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但这通常是可行的,尤其是在子品类层面。它通常也能带来更高的利润,而且绝对更为有趣。采取这种竞争路径的中国企业将会成为未来数十年的大赢家。
其他文献
无形资产,譬如品牌,是价值创造的重要动力。董事会是时候把无形资产的经营提到议事日程上了。  董事会的主要目标与责任是构建和维护股东价值,为他们提供有竞争力的回报。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方法之一便是建设品牌。品牌价值是任何成功的商家都需要的,建立在消费者和股东心中的声誉资产,强大的品牌价值也会让公司在市场估值方面获取可观的溢价。  亚洲公司多着眼于资产密集型产业,但事实上,那些利润最丰厚的亚洲企业往往
期刊
《赤裸裸的未来》  作者:[美]帕特里克·塔克尔  译者:钱峰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4年10月  赤裸裸的未来  文/ 帕特里克·塔克尔  2010 年 11 月至 2013 年 2 月,有关“大数据”的搜索量猛增 29 倍。假设大数据是一个国家,其面积随着谷歌搜索量递增而扩大,那么 2010 年它是英国,3年后,就赶上澳大利亚了。“大数据”是个热门话题,但它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
期刊
机遇稍纵即逝。对于任何企业,抓住新的增长机遇都具有战略意义上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公司整体发展、业务创新、营销创意等各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公司越来越看重变革与灵活,那么是否过去强调聚焦度的战略就不再重要?千万不能走入这样的误区。对于机遇,聚焦与灵活很难说孰轻孰重,事实上,两者还会相互影响。  机遇?没那么简单  机遇其实远比人们认为的复杂。很少有管理者认识到商机有两层内涵:机
期刊
2015年以来,高达上百家的上市公司发布担保公告。而去年中报数据显示,90家上市公司的担保总额占净资产比例超过100%,甚至有公司该项指标高达1090%。  上市公司提供合理合规的担保,原本无可厚非。但现实是,A股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过多,其中违规担保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尤其是,违规担保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不为外人所知的治理黑洞,成为上市公司权益被掏空、价值被损毁的重要手段,严重损害公众对资本市场的信心。
期刊
现代生活充斥着超负荷的信息,让很多寻常的决策(如选择一个手机套餐)都出人意料的艰难。虽然选择意味着消费者拥有更多选项,但太多的选择常常导致决策拖延或者做出非最优的选择。最近有一项关于个人如何处理信息的研究,为应对信息过量提供了一些有益对策;这些对策的关键词是“心理距离”——让人从细节的沼泽中挣脱,从更加抽象的层面思考并做出决策。  研究者们开展了多项实验,探索心理距离如何影响决策并发现:心理距离能
期刊
在改革的呼声下,金融企业普遍积极行动起来,开始了以调整薪酬水平、规范薪酬结构为方向的探索。然而,金融业高管薪酬改革毕竟要动一批人的“奶酪”,注定会遭遇各种坎坎坷坷。
期刊
《大产品——超级世界市场:窃意、创意与生意》  作者:IT经理世界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 2014年11月  传统的认知体系中,专属感意味着一种稀缺性,一种对稀缺资源的占有,是一个非常狭小的受众群体才能享受到的“特权”,往往和“定制”、“专供”、“限定”等词汇捆绑在一起,因而会频繁出现在奢侈品行业的产品理念及营销推广活动中。但现在局面已大不相同。由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领域的发展日益精进,产品经
期刊
最近有很多新书都在预告首席营销官(CMO)职位的消亡,并且给了种种理由。其实在现实中,CMO并没有消失,这一角色正在悄然转型。只不过这种改变太彻底,以至从表面来看,CMO几乎要销声匿迹了。与五年前相比,今天的成功CMO有两点根本不同。  首先,更高程度地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要求CMO超前一步,了解新的消费者研究技术、数字化应用、大数据和客户体验,并且负责把客户中心的理念根植于公司现在与未来的
期刊
早在2001年,中国证监会就颁布了《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和2002年中国证监会和原国家经贸委联合颁布《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时,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可以为董事购买责任保险”,从而为董事责任险的推行开了政策绿灯。  此间,随着内地资本市场法律体系日趋健全,独立董事和其他董监高群体面临的履职风险日益增加,不少业界人士呼吁,上市公司应该给董监高等成员购买董事责任险,以保障其避免承担除主观
期刊
如今的投资者容易动辄因为一些偶发轻微事项质疑上市公司,导致投资者关系(IR)的紧张,这是上市公司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同时,社会责任的提出、环保主义的盛行,使得企业尤其是重化企业、金融企业常常成为投资者诟病的对象,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应对这种情况,上市公司应构建新型IR:不限于被动传递公司的消息,而应该将IR上升到董事会战略层面,实现由强制、被动的信息披露走向与投资者的双向互动,并基于经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