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河南都市報的开创者、“范长江新闻奖”首届提名奖的获得者王继兴,在36年的新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新闻采访和写作经验。王继兴的新闻实践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新闻采编和报业经营。王继兴在实践中将新闻思想理论化,在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记者素养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闻理念。
【关键词】王继兴;新闻实践;新闻思想;《大河报》
梳理当代河南传媒史,有许多闪光的媒体人。他们创新性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理念,促进了中原传媒40多年的辉煌发展。其中,有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就是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范长江新闻奖”首届提名奖的王继兴先生。
一、王继兴的新闻生涯
1940年,王继兴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从少时起,他似乎就与报纸有着非同一般的缘分:上小学,办过壁报;上初中,是校报通讯员;上高中,又担任油印校报的主编。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王继兴先生与报纸结下了更深厚的情缘。
1964年,王继兴进入郑州晚报主编杂文专栏,开始从事职业新闻工作。1974年调至河南日报历任记者、编辑,调查评论处副处长,总编室主任、编委,1987年获评为高级编辑;1991年,荣获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同年,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评选中,共有9人获正式奖、30人获提名奖,王继兴是30个提名奖获得者之一。[1]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王继兴成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他受命创办《大河报》兼《漫画月刊》杂志主编,成为河南都市报的开创者和漫坛的领军者,在河南报刊业发展史上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王继兴的新闻实践
(一)漫漫编辑路
在河南日报社近30年的新闻生涯中,王继兴当过驻站记者,更长时间是做编辑。不论哪种身份,他一直都怀惴着极高的热情,因为“他一直认为《河南日报》是他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极好的工作平台,或者说是极好的人生舞台”[2]。1976年,王继兴在报社的支持下到北京大学新闻研究班进行研究深造,和我国新闻教育界的泰斗甘惜分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此后两人坚持书信往来近40年,互通书信500多封,于是有了《南北飞鸿忘年情》一书出版的动人故事……
1983年,经由王继兴编辑修改的新闻《文明菜店》一稿,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评为河南省年度好新闻。从王继兴对稿件的修订完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一窥他在河南日报从事编辑工作时的新闻实践。
《文明菜店》一稿,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时值商业体制改革开始之际,随着物价的调整,蔬菜供应紧张,菜店走后门、群众买菜难等现象严重。因此收到稿件,王继兴便高度重视,认为此文可以成为国营菜店的一面可资借鉴的镜子,希望能够对改善时下群众买菜难的问题有所帮助。针对稿件内容,王继兴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动:其一“调焦”,焦距不准,影像就模糊;其二“点睛”,让文章标题响亮;其三“删蔓”,调整布局,删去旁枝末节,突出主干。
《文明菜店》原题为《服务千家一片心》,王继兴认为题目需要易“读”、易“记”、易“响”,力争求“短”;其次原稿中该菜店备受称赞,故修改为“文明菜店”。要“调焦”就是要让文章具有指导性和可读性,在写稿或者编稿的时候,尽力拉近报道内容与读者心理上的距离。因此,他将开头重新做了改写,采取了与读者聊天的方式,抓住读者的心:“晨曦中,当你手挽菜篮离开市场的时候,是满意而返呢?还是扫兴而归呢?——这,不仅要看菜篮的充实与否,还和卖菜者的态度、作风、服务质量有很大关系。”[3]除了语言上的斟酌,文章布局和结构也是新闻出彩的重要一环。如何在原稿上进行合理的删减和调整,使得文章更加符合逻辑,也十分考验编辑的功力。王继兴将《文明菜店》一稿进行枝蔓的删除,使得新闻更加简洁明了;合并重要的内容,增加其他段落的厚重感。
新闻编辑工作正是从字字句句细斟酌、段落分明意义重之中,对稿件反复揣摩、思考,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正是抱着这种严谨的态度,在王继兴手中,才诞生了一篇又一篇深入人心的新闻稿件。
(二)五载创报史
1995年,55岁的王继兴受命创办《大河报》并出任总编辑一职。《大河报》是河南第一张完全意义上的都市报,在稿件内容上区别于党委或政府的机关报。作为首任总编辑,王继兴认为《大河报》在题材上要强调与群众近些、内容新些、语言活些、篇幅短些、出稿快些,从而创建一份“高格调、开放型、多功能、雅俗共赏”的报纸。如何打造一份多功能的报纸,王继兴解读为“媒体既要发布信息、传播新闻、刊登广告等,又要解读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给人以知识,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鼓舞人的斗志”[4]。
《大河报》初创时,几乎是白手起家,困难重重。“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晚上困了,几个人就挤在一起裹个大衣或破棉被,躺下眯一小会儿。”王继兴回忆道。尽管条件艰苦,但士气很旺,“报成气候人成才”成为所有创报人的理想。王继兴始终坚信:只有高标准的办报采编团队,才可能办出高质量的报纸。《大河报》刚创刊的两年,他们为了集中全力办报,报纸的发行全部交给邮政局负责,广告由河南报业广告公司买断经营。记者和编辑专注于提高报道质量,对报纸版面、报道内容进行精心策划。积累沉淀两年后,1997年《大河报》开始敲门发行,零售和征订快速提升,广告也收回自己经营。《大河报》很快便成为河南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衡量、评价一家新闻媒体的价值,可用提出公众话题、引导公众话题的数量和频率作为评估媒体质量的尺度。”[5]因此,《大河报》非常善于捕捉以自发形式出现的公众话题,并通过一系列事实报道和言论,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力,进而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河报》真正实现了河南都市报从无到有的创新化发展,自1998年起至2010年,《大河报》始终以其实力占领着郑州报业市场的“龙头”地位。
三、王继兴的新闻理念 (一)新闻写作
王继兴的新闻思想,在其所著的《编报余墨》《云影笔踪》等书和其他散文随笔中可窥见一二。他将自己的编报生涯和丰富的新闻案例融汇其中,通过对个人新闻实践和随访见闻的分享,阐述了对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记者素养等系列问题的深刻见解。
王继兴十分注重新闻采访。他认为,“问”是采访的“钥匙”。对于采访这种“仗”来说,事前尽可能多地熟悉背景情况,并依此拟出大量的问号;采访中的“问”,应不厌其细,不厌其多,不厌其烦,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决心、毅力和韧性。[6]在新闻的写作过程中,新闻开头(导语)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并从自身的新闻实践中总结出新闻导语中制造悬念的主要手段:“先声夺人”“情态异常”“倒戟而入”“以影引竿”等。[7]
王继兴善于从编辑工作中总结新闻写作方法。在报道“新乡石化机械厂58名同志制伏行窃伤人犯罪团伙”新闻时,他认为写先进人物不必隐笔求“净化”,“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故意“净化”,反可使先进人物更可亲可信。[8]在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同志交流中,他受到启发:新闻报道一定是大众急知欲知、最感興趣的内容,因此新闻一定要讲究临近性,注重与受众在地理上、心理上以及利害关系上的接近。在评论新闻报道的好坏优劣时,他认为有“立体感”是好新闻作品的特征之一,通过对北京灯节新闻、鲁山县辛集乡发现特大型石膏矿等新闻的分析,总结出提升新闻作品立体感的手段有:泼墨写意,工笔传神;运用背景,着意映衬;以动写静,开拓意境等。[9]
除了从新闻采访、写作等微观角度着眼外,王继兴认为新闻报道也应该从宏观角度着眼于“时”与“空”,考虑新闻报道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为此,他结合新闻案例,撰写了《谈新闻报道的宏观思考》系列文章,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加强新闻报道的宏观思考,应增强全局观念、长远观念、辩证观念、时宜观念、法制观念。记者应该从研究上情、谙熟下情和拓展思维三个方面来培养宏观意识。王继兴还强调,记者需有多种素养。新闻的时效性,决定了记者应有“运笔如飞”的本领。记者要练出一支“快笔”,应善于学习,多练基本功。在采访过程中,需思维敏捷,早打腹稿。随着时代的发展,记者还一定要与时俱进。
(二)办报理念
《大河报》的创办是在20世纪最后十年,此时中国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都市类报纸的风起云涌。王继兴认为,都市类报纸的崛起是时代的产物。报纸成功的秘诀很多,最重要的是机制新、理念新。[10]其中,对于都市报的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新闻报道的理念变化,尤其是策划意识的增强。在新闻采编中,新闻策划能够让晚报变被动为主动,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和新闻内容。
王继兴认为的“新闻策划”,是指在那些似乎没有新闻的地方,通过记者有意识的采访,把平时不被人们注意的现象和问题集中地凸显出来,再通过报纸的报道,引起人们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高度关注。[11]谈到大河报的风格,王继兴说,我们的追求是:“雅俗共赏,高格调、开放型、多功能。”“采缤纷天下事,寻人百姓家”是我们当时叫得很响的口号。为此,我们特别重视记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记者的一言一行,是在书写明天的历史。作为一名记者要有才(写作能力)、学(知识基础)、识(自己的观点)、德(品行),严谨的态度和敏捷的思维。”[12]王继兴的新闻写作方法和办报思想,是从实践中千锤百炼得出的真知灼见。其新闻思想在技术和媒介环境快速变革的今天,仍然值得新闻从业者学习。
四、新闻之外的精彩
王继兴身上有很多符号,除了河南都市报的开拓者、高级编辑这绚丽的一面,他还是著名的散文家、摄影家、诗人和书法家。
如果说新闻是王继兴极其热爱并为之奋斗的理想,那么书法就是与他相伴平生的雅好。王继兴在书法家父亲的熏陶之下,自幼喜爱书法,七八岁时便在父亲的指导下临帖习字。工作后,他在新闻和文学笔耕之余研读书法艺术,初学正楷,后遍临王羲之和米芾的行草。[13]临摹习读,研究分析,审视自省,融古汇今,王继兴在这样反复的练习揣摩之中,进行书法的艺术创作。同时,他还十分重视书法理论的研究和思考,著有《书坛品韵》一书。该书对我国古今书坛134位代表性书家的翰墨韵味、风格特色、杰出贡献做了系统而精辟的评介,被国家列入“农家书屋”图书系列,由政府采购发行。[14]如此种种,足见他担得起书法家之名。
王继兴博学多才,在散文、杂文、诗词、摄影诸方面均有建树。他著有《编报余墨》《黄叶集》《萍踪感悟》《醉享夕阳》《诗意人生》《云影笔踪》《鸿影墨痕》等10多部著作。今年虽已届八旬,仍勤奋不已,笃实好学。自2015年起,他在手机微信上连续开设“赏影百札”“镜头思絮”“诗意旅程”“意难忘——杂文老友丰采录”等专栏,相继发表专题和诗文400多篇,关注者、点赞者众多。
从新闻到书法,从杂文到诗词,从摄影到绘画,王继兴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之中,孜孜不倦,真正做到了笔耕不辍。
五、结语
1964年至2000年,36载的职业新闻生涯,从郑州晚报的专栏编辑到受命创办《大河报》,从对新闻实践活动的研究到新闻思想的形成,王继兴对河南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回顾他的新闻实践,感受报人精神,对当代新闻从业者和学生也是一种激励。正如先生所言:爱新闻吧,这是一个值得自豪的职业,你能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美丽风景![15]
“柔毫虽非长剑,锋端时系雷声。更深夜半独伏案,雨骤风狂总出征。常在浪里行。风云化作翰墨,心血凝为笔踪。六十春秋一瞬间,花甲岁月万缕情。何叹白发生!”王继兴曾用一首《破阵子》来总结自己的报人生涯。以笔为剑,文人风骨,成就了新闻史和报业史上亮丽的风景。虽然已经离开采编一线,但王继兴从未远离新闻事业,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也在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报人。
参考文献:
[1]李飞.诗意人生:访大河报首任总编辑王继兴[J].中州今古,2004(6):22-25. [2]莫韶华,贺志泉.我与河南日报70年|目察风云 笔录春秋 老报业人王继兴写在《河南日报》报庆70周年之际[EB/OL].https://baijiabao.baidu.com/sid=1634689481153049046&wfr=spider&for=pc大河网,2019-05-27.
[3]王继兴.琢“玉”记:关于修改《文明菜店》一稿的追忆[J].新闻爱好者,1986(1):30-35+28.
[4]彭森.发掘历史事件的新闻价值:从“厚重河南”的运作看新闻报道创新[J].新闻爱好者,2007(5):60-61.
[5]王继兴,赵继红.关注公众话题,树立媒介形象[J].新闻爱好者,1998(10):3-5.
[6]王继兴.“?”——采访的钥匙[J].新闻爱好者,1986(2):31-32.
[7]王继兴.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谈悬念性导语[J].新闻爱好者,1986(7):12-13.
[8]王继兴.不必隐笔求“净化”[J].新闻爱好者,1986(2):20-21.
[9]王继兴.立体感[J].新闻爱好者,1986(4):36-37+21.
[10]王继兴.“瓮”破之后感慨多:从“多维思考”到“策划制胜”[J].青年记者,2008(4):31-32.
[11]王繼兴,马云龙.新闻策划与介入性报道[J].新闻爱好者,1986(7):18-20.
[12]赵俊鸽.记者节丨高校记者深度对话4任总编辑:有一种信仰叫“大河人”[N].大河报,2019-11-08.
[13]孟彩虹.低调平和笔耕不辍的著名书法家王继兴[EB/OL].2016-01-29:https://www.sohu.com/a/57248999_117391.
[14]孟彩虹:低调平和笔耕不辍的著名书法家王继兴[EB/OL].2016-01-29,https://www.sohu.com/a/57248999_117391.
[15]段伟朵.习总书记“2·19”讲话一周年,大河报首任总编辑“回家”说了啥?[N].大河报,2017-02-19.
(娄杏杏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传播学硕士生,郑州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颜景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编校:赵 亮
【关键词】王继兴;新闻实践;新闻思想;《大河报》
梳理当代河南传媒史,有许多闪光的媒体人。他们创新性的新闻实践和新闻理念,促进了中原传媒40多年的辉煌发展。其中,有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就是荣获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项“范长江新闻奖”首届提名奖的王继兴先生。
一、王继兴的新闻生涯
1940年,王继兴出生于河南省原阳县。从少时起,他似乎就与报纸有着非同一般的缘分:上小学,办过壁报;上初中,是校报通讯员;上高中,又担任油印校报的主编。而在以后的几十年中,王继兴先生与报纸结下了更深厚的情缘。
1964年,王继兴进入郑州晚报主编杂文专栏,开始从事职业新闻工作。1974年调至河南日报历任记者、编辑,调查评论处副处长,总编室主任、编委,1987年获评为高级编辑;1991年,荣获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同年,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评选中,共有9人获正式奖、30人获提名奖,王继兴是30个提名奖获得者之一。[1]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王继兴成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他受命创办《大河报》兼《漫画月刊》杂志主编,成为河南都市报的开创者和漫坛的领军者,在河南报刊业发展史上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二、王继兴的新闻实践
(一)漫漫编辑路
在河南日报社近30年的新闻生涯中,王继兴当过驻站记者,更长时间是做编辑。不论哪种身份,他一直都怀惴着极高的热情,因为“他一直认为《河南日报》是他体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的极好的工作平台,或者说是极好的人生舞台”[2]。1976年,王继兴在报社的支持下到北京大学新闻研究班进行研究深造,和我国新闻教育界的泰斗甘惜分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此后两人坚持书信往来近40年,互通书信500多封,于是有了《南北飞鸿忘年情》一书出版的动人故事……
1983年,经由王继兴编辑修改的新闻《文明菜店》一稿,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评为河南省年度好新闻。从王继兴对稿件的修订完善过程之中,我们可以一窥他在河南日报从事编辑工作时的新闻实践。
《文明菜店》一稿,有着特定的社会背景。时值商业体制改革开始之际,随着物价的调整,蔬菜供应紧张,菜店走后门、群众买菜难等现象严重。因此收到稿件,王继兴便高度重视,认为此文可以成为国营菜店的一面可资借鉴的镜子,希望能够对改善时下群众买菜难的问题有所帮助。针对稿件内容,王继兴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改动:其一“调焦”,焦距不准,影像就模糊;其二“点睛”,让文章标题响亮;其三“删蔓”,调整布局,删去旁枝末节,突出主干。
《文明菜店》原题为《服务千家一片心》,王继兴认为题目需要易“读”、易“记”、易“响”,力争求“短”;其次原稿中该菜店备受称赞,故修改为“文明菜店”。要“调焦”就是要让文章具有指导性和可读性,在写稿或者编稿的时候,尽力拉近报道内容与读者心理上的距离。因此,他将开头重新做了改写,采取了与读者聊天的方式,抓住读者的心:“晨曦中,当你手挽菜篮离开市场的时候,是满意而返呢?还是扫兴而归呢?——这,不仅要看菜篮的充实与否,还和卖菜者的态度、作风、服务质量有很大关系。”[3]除了语言上的斟酌,文章布局和结构也是新闻出彩的重要一环。如何在原稿上进行合理的删减和调整,使得文章更加符合逻辑,也十分考验编辑的功力。王继兴将《文明菜店》一稿进行枝蔓的删除,使得新闻更加简洁明了;合并重要的内容,增加其他段落的厚重感。
新闻编辑工作正是从字字句句细斟酌、段落分明意义重之中,对稿件反复揣摩、思考,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正是抱着这种严谨的态度,在王继兴手中,才诞生了一篇又一篇深入人心的新闻稿件。
(二)五载创报史
1995年,55岁的王继兴受命创办《大河报》并出任总编辑一职。《大河报》是河南第一张完全意义上的都市报,在稿件内容上区别于党委或政府的机关报。作为首任总编辑,王继兴认为《大河报》在题材上要强调与群众近些、内容新些、语言活些、篇幅短些、出稿快些,从而创建一份“高格调、开放型、多功能、雅俗共赏”的报纸。如何打造一份多功能的报纸,王继兴解读为“媒体既要发布信息、传播新闻、刊登广告等,又要解读文化、传承文化、弘扬文化,给人以知识,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鼓舞人的斗志”[4]。
《大河报》初创时,几乎是白手起家,困难重重。“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晚上困了,几个人就挤在一起裹个大衣或破棉被,躺下眯一小会儿。”王继兴回忆道。尽管条件艰苦,但士气很旺,“报成气候人成才”成为所有创报人的理想。王继兴始终坚信:只有高标准的办报采编团队,才可能办出高质量的报纸。《大河报》刚创刊的两年,他们为了集中全力办报,报纸的发行全部交给邮政局负责,广告由河南报业广告公司买断经营。记者和编辑专注于提高报道质量,对报纸版面、报道内容进行精心策划。积累沉淀两年后,1997年《大河报》开始敲门发行,零售和征订快速提升,广告也收回自己经营。《大河报》很快便成为河南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衡量、评价一家新闻媒体的价值,可用提出公众话题、引导公众话题的数量和频率作为评估媒体质量的尺度。”[5]因此,《大河报》非常善于捕捉以自发形式出现的公众话题,并通过一系列事实报道和言论,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力,进而增强报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大河报》真正实现了河南都市报从无到有的创新化发展,自1998年起至2010年,《大河报》始终以其实力占领着郑州报业市场的“龙头”地位。
三、王继兴的新闻理念 (一)新闻写作
王继兴的新闻思想,在其所著的《编报余墨》《云影笔踪》等书和其他散文随笔中可窥见一二。他将自己的编报生涯和丰富的新闻案例融汇其中,通过对个人新闻实践和随访见闻的分享,阐述了对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记者素养等系列问题的深刻见解。
王继兴十分注重新闻采访。他认为,“问”是采访的“钥匙”。对于采访这种“仗”来说,事前尽可能多地熟悉背景情况,并依此拟出大量的问号;采访中的“问”,应不厌其细,不厌其多,不厌其烦,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决心、毅力和韧性。[6]在新闻的写作过程中,新闻开头(导语)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并从自身的新闻实践中总结出新闻导语中制造悬念的主要手段:“先声夺人”“情态异常”“倒戟而入”“以影引竿”等。[7]
王继兴善于从编辑工作中总结新闻写作方法。在报道“新乡石化机械厂58名同志制伏行窃伤人犯罪团伙”新闻时,他认为写先进人物不必隐笔求“净化”,“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不故意“净化”,反可使先进人物更可亲可信。[8]在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的同志交流中,他受到启发:新闻报道一定是大众急知欲知、最感興趣的内容,因此新闻一定要讲究临近性,注重与受众在地理上、心理上以及利害关系上的接近。在评论新闻报道的好坏优劣时,他认为有“立体感”是好新闻作品的特征之一,通过对北京灯节新闻、鲁山县辛集乡发现特大型石膏矿等新闻的分析,总结出提升新闻作品立体感的手段有:泼墨写意,工笔传神;运用背景,着意映衬;以动写静,开拓意境等。[9]
除了从新闻采访、写作等微观角度着眼外,王继兴认为新闻报道也应该从宏观角度着眼于“时”与“空”,考虑新闻报道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为此,他结合新闻案例,撰写了《谈新闻报道的宏观思考》系列文章,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加强新闻报道的宏观思考,应增强全局观念、长远观念、辩证观念、时宜观念、法制观念。记者应该从研究上情、谙熟下情和拓展思维三个方面来培养宏观意识。王继兴还强调,记者需有多种素养。新闻的时效性,决定了记者应有“运笔如飞”的本领。记者要练出一支“快笔”,应善于学习,多练基本功。在采访过程中,需思维敏捷,早打腹稿。随着时代的发展,记者还一定要与时俱进。
(二)办报理念
《大河报》的创办是在20世纪最后十年,此时中国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都市类报纸的风起云涌。王继兴认为,都市类报纸的崛起是时代的产物。报纸成功的秘诀很多,最重要的是机制新、理念新。[10]其中,对于都市报的发展而言,最重要的是新闻报道的理念变化,尤其是策划意识的增强。在新闻采编中,新闻策划能够让晚报变被动为主动,获取更多的新闻线索和新闻内容。
王继兴认为的“新闻策划”,是指在那些似乎没有新闻的地方,通过记者有意识的采访,把平时不被人们注意的现象和问题集中地凸显出来,再通过报纸的报道,引起人们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高度关注。[11]谈到大河报的风格,王继兴说,我们的追求是:“雅俗共赏,高格调、开放型、多功能。”“采缤纷天下事,寻人百姓家”是我们当时叫得很响的口号。为此,我们特别重视记者综合素质的提高。“记者的一言一行,是在书写明天的历史。作为一名记者要有才(写作能力)、学(知识基础)、识(自己的观点)、德(品行),严谨的态度和敏捷的思维。”[12]王继兴的新闻写作方法和办报思想,是从实践中千锤百炼得出的真知灼见。其新闻思想在技术和媒介环境快速变革的今天,仍然值得新闻从业者学习。
四、新闻之外的精彩
王继兴身上有很多符号,除了河南都市报的开拓者、高级编辑这绚丽的一面,他还是著名的散文家、摄影家、诗人和书法家。
如果说新闻是王继兴极其热爱并为之奋斗的理想,那么书法就是与他相伴平生的雅好。王继兴在书法家父亲的熏陶之下,自幼喜爱书法,七八岁时便在父亲的指导下临帖习字。工作后,他在新闻和文学笔耕之余研读书法艺术,初学正楷,后遍临王羲之和米芾的行草。[13]临摹习读,研究分析,审视自省,融古汇今,王继兴在这样反复的练习揣摩之中,进行书法的艺术创作。同时,他还十分重视书法理论的研究和思考,著有《书坛品韵》一书。该书对我国古今书坛134位代表性书家的翰墨韵味、风格特色、杰出贡献做了系统而精辟的评介,被国家列入“农家书屋”图书系列,由政府采购发行。[14]如此种种,足见他担得起书法家之名。
王继兴博学多才,在散文、杂文、诗词、摄影诸方面均有建树。他著有《编报余墨》《黄叶集》《萍踪感悟》《醉享夕阳》《诗意人生》《云影笔踪》《鸿影墨痕》等10多部著作。今年虽已届八旬,仍勤奋不已,笃实好学。自2015年起,他在手机微信上连续开设“赏影百札”“镜头思絮”“诗意旅程”“意难忘——杂文老友丰采录”等专栏,相继发表专题和诗文400多篇,关注者、点赞者众多。
从新闻到书法,从杂文到诗词,从摄影到绘画,王继兴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之中,孜孜不倦,真正做到了笔耕不辍。
五、结语
1964年至2000年,36载的职业新闻生涯,从郑州晚报的专栏编辑到受命创办《大河报》,从对新闻实践活动的研究到新闻思想的形成,王继兴对河南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回顾他的新闻实践,感受报人精神,对当代新闻从业者和学生也是一种激励。正如先生所言:爱新闻吧,这是一个值得自豪的职业,你能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美丽风景![15]
“柔毫虽非长剑,锋端时系雷声。更深夜半独伏案,雨骤风狂总出征。常在浪里行。风云化作翰墨,心血凝为笔踪。六十春秋一瞬间,花甲岁月万缕情。何叹白发生!”王继兴曾用一首《破阵子》来总结自己的报人生涯。以笔为剑,文人风骨,成就了新闻史和报业史上亮丽的风景。虽然已经离开采编一线,但王继兴从未远离新闻事业,其新闻实践和新闻思想也在影响着一批又一批的报人。
参考文献:
[1]李飞.诗意人生:访大河报首任总编辑王继兴[J].中州今古,2004(6):22-25. [2]莫韶华,贺志泉.我与河南日报70年|目察风云 笔录春秋 老报业人王继兴写在《河南日报》报庆70周年之际[EB/OL].https://baijiabao.baidu.com/sid=1634689481153049046&wfr=spider&for=pc大河网,2019-05-27.
[3]王继兴.琢“玉”记:关于修改《文明菜店》一稿的追忆[J].新闻爱好者,1986(1):30-35+28.
[4]彭森.发掘历史事件的新闻价值:从“厚重河南”的运作看新闻报道创新[J].新闻爱好者,2007(5):60-61.
[5]王继兴,赵继红.关注公众话题,树立媒介形象[J].新闻爱好者,1998(10):3-5.
[6]王继兴.“?”——采访的钥匙[J].新闻爱好者,1986(2):31-32.
[7]王继兴.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谈悬念性导语[J].新闻爱好者,1986(7):12-13.
[8]王继兴.不必隐笔求“净化”[J].新闻爱好者,1986(2):20-21.
[9]王继兴.立体感[J].新闻爱好者,1986(4):36-37+21.
[10]王继兴.“瓮”破之后感慨多:从“多维思考”到“策划制胜”[J].青年记者,2008(4):31-32.
[11]王繼兴,马云龙.新闻策划与介入性报道[J].新闻爱好者,1986(7):18-20.
[12]赵俊鸽.记者节丨高校记者深度对话4任总编辑:有一种信仰叫“大河人”[N].大河报,2019-11-08.
[13]孟彩虹.低调平和笔耕不辍的著名书法家王继兴[EB/OL].2016-01-29:https://www.sohu.com/a/57248999_117391.
[14]孟彩虹:低调平和笔耕不辍的著名书法家王继兴[EB/OL].2016-01-29,https://www.sohu.com/a/57248999_117391.
[15]段伟朵.习总书记“2·19”讲话一周年,大河报首任总编辑“回家”说了啥?[N].大河报,2017-02-19.
(娄杏杏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级传播学硕士生,郑州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颜景毅为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州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编校:赵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