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aifasoftw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因为读书少而语文基础薄弱的问题已经很突出。现在各方面条件都好了,但中学生为什么读书越来越少呢?原因是很多方面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
  一、升学负担过重
  现在的中小学生升学负担越来越重,高考(甚至是中考、小考),压力都很大,在校有没完没了的作业、考试,课外孩子们都忙着奔波于各种兴趣班,小的琴棋书画舞蹈班,大的英数理化补习班,学生属于自己的读书时间也越来越少。
  二、因升学负担过重而急功近利
  有的家长、老师甚至是学校领导,认为高考不考的就不要去做,要把时间放到数理化上,使得学生往往更倾向于理科的学习,而阅读缺乏实用性和功利性,所以语文成了弱势科目。
  三、社会上通俗文化对文本阅读的挑战
  电脑、手机、电视娱乐节目等对学生的吸引力太大了,人心浮躁,一部分学生更愿意把休息时间放到电视、网络、流行音乐上,愿意阅读的学生也越来越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种种名言,都在告诉我们,想要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就必须学会阅读,学会积累。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引导学生去读书,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责无旁贷。引导学生读书,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激发读书兴趣
  想要学生爱上读书,先要让他们懂得读书的好处。从功利的角度说,无论高考还是中考,语文都是第一大科。但是语文成绩的提高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接触优秀文学作品,才会慢慢积累优秀的词汇、语句、素材,才会慢慢提升对生活的感悟、对事物的见解,从而形成自己的语言库和情感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如讲到钱钟书的作品,我们会提到他的代表作《围城》,可以利用课堂几分钟时间简介《围城》,念几段精彩的片段,学生听了以后胃口就被吊起来了,肯定会去想办法找来原著进行阅读,这样你就走出成功的第一步了。
  二、教会读书方法
  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或粗略地浏览,知其大意和梗概;或抓住一点咀嚼品味,反复推敲其炼字的妙处;或边读边做旁批,及时记录自己的感受;或全文读完后任选某个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写写鉴赏点评;后摘抄精美语句制成读书卡片,或选择精彩片段乃至全文神情并茂地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长期的积累最后就会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
  三、提升读书品味
  现在的图书市场可谓鱼龙混杂,有高雅经典之作,也有低级庸俗之流。我们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品位高的好书。如果学生觉得读经典不大容易接受,觉得距离有点遥远,他喜欢读热门的、新潮流的书,只要内容是有益的,读之也无妨,先让他喜欢上读书,然后进行引导,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学生自己就会进行选择。
  四、树立读书典型
  老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在课堂上适时让他们发言,谈谈读了什么书,书中讲什么内容,有什么感想等等。老师对他们及时的表扬肯定,会使学生得到极大地鼓舞,其他学生也会效仿。这样就会以一个人带动几个人,几个人带动一小部分人,一小部分人带动大部分人甚至是全班。最后结合学生的阅读情况、发言情况,测验考试成绩等各方面,及时做好表彰奖励工作。当然,树立读书典型也是为了兴趣的持久,一部分阅读积极分子常常会得到肯定,其他学生也会受到感染,班里会慢慢形成良好的读书的氛围。
  (五)培养读书习惯
  当学生还没有形成自觉阅读习惯时,可以在形式上提出一些要求。如规定读书的时间、内容,定期检查阅读笔记和摘抄本,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利用节假日寒暑假等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多读书,视假期长短来选阅读内容,寒暑假时列出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一两本来读,开学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是上交读书心得等。这样让学生慢慢把读书当作一种习惯,一种乐趣,一种需要,一种享受。
其他文献
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常见行为,在范读、讲解之外,提问也许是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与教师往同一方向思考的方法。在教《刺客列传》这篇传记时,笔者便以提问激疑为主要方法来组织课堂。  这篇课文属于《史记选读》的“摹形传神,千载如生”部分,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八篇史记选文,对于常规性读故事记文言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些厌倦,这时层层设疑、步步思辨的方式便显得更为合适。而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问内容在课堂
有人说:非“大家”不能教好语文。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是它确实道出了当好语文教师的一些尺度。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要想教好语文,一定会显得力不从心。  2004年5月,新世纪中语西部行在贵州省安顺市讲学,湖北宜昌第五中学特级教师朱莉萍老师在给安顺市实验学校初二年级的同学上“走进戏剧天地”的时候,以其戏剧表演功底,演唱了京剧、越剧、黄梅剧等剧种的片段,引来了在场观摩老师们的
目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本来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千古美文被肢解掉了。整个语文课堂只剩下字词句的解析和作者情感的分析,一篇文章往往弄得七零八落,缺乏整体感,就更谈不上审美了,所以文言文学习成了很多高中生心中永远的痛。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让他们被文学形象所感动进而产生向往,让他们对文本的内容多体会进而升华自己的情感,让他们的语文素养真正得到提高,这才算得上是真
当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揭开庐山真面目之后,学生们普遍反映试卷较为平稳,难度不太大。笔者粗略分析之后,也总体感觉试卷整体上平稳过渡,基本上保持了2014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的风格和结构。但同时,试卷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没有降低,尤其是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2015年的江苏高考语文试卷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试卷结构体现传承,平稳过渡  1.试卷的结构、分值保持稳定  要说今年试卷
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一种有效途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思想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古诗词鉴赏习惯,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古诗词,做出正确而全面的评价。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内涵解析  古诗词是我国所独有的文化形式,通过特殊的格式和韵律进行记载,抒发着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人们的心境。知人论世是我国传统的文学理论评价方式之一,由孟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一个世界。其实,读懂一本书或一篇作品,触发一点现实的感慨,得到一点人生启迪,对一个人来说,人生每一步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充实起来。读书是一本人生最难得的存折,让即将走上社会的高中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感悟,为人
每一篇成功的诗作,总有它独特的构思、深刻的主题。《长恨歌》就是这样一篇成功的诗作,影响相当深远。  《长恨歌》是白居易三十五岁时所做。“意者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歌既成,使鸿传焉。”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已久,基本定型。诗以传说作为素材,所谓“感其事”,当然是对唐玄宗和杨贵妃生离死别的同情。而作者创作此诗的目的则又意图通过这一事件,批判统治集团因腐朽荒淫而招致祸乱,垂做历史教训。
语文教学是作品情感、教师情感、学生情感的融合体,凡是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情之余方才见诸笔端的。当代的教育家,更是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不仅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而且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课堂上如何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使学生感“情”而动“心”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大胆实践告诉我,音乐的力量不容忽视。  一、品诗词神韵  无论是“烟笼寒水月笼沙”的
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是教材中的重头戏,据笔者的了解,学生普遍比较喜欢鲁迅先生的文章,就算读不懂,也觉得“很耐读”,从中不难看出经典作品自身的永恒魅力。正因为此,笔者认为,在目前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真阅读的大环境中,教学鲁迅作品,教师应该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阅读更深入,设计更精细。  以笔者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找重点,然后带领学生学句式、品修辞、找出各种感观、划分景物
徜徉在古诗词长廊中,会发现有许多可爱的鸟的形象,这些小生灵与人们的某种思想情感联系在一起,形成意蕴丰富的美好意象(意象的产生依托于事物的自然形象,却又因其寄寓着作者思想感情,从而升华为意蕴隽永的艺术形象,是为意象)。在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中,鸟类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在语文版初中课本中,就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甫《江南春》),“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枯藤老树昏鸦”(马致远《天净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