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提出了铁背鱼池改造方案的设计思路和步骤,强调保护主题资源的主导地位,对废弃场地进行功能置换,更新对生态恢复具有威胁且无使用功能的工业设施,塑造场地精神。
关键词:景观改造、废弃地、场地重塑
中图分类号:F592.P964 P901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3-18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紧邻城市中心,景区以大漠绿洲,沙水共融的边塞风景为典型景观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久以来沙水共存的绮丽风光由于城市地下水的不断开采而受到严重威胁,2014年批复的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重点区域详细规划》,是在《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25》基础上进一步对大泉湾景区等重点区域进行风貌控制。2015年国家“一带一路”的西部战略发展计划中,将敦煌定义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废弃地具有新的功能并提升场地原有活力,是该研究所要讨论的重点。
1 铁背鱼池的形成原因及现状问题
1.1 城市地下水盲目开采,地下古河道干涸。
月牙泉本身拥有独特且畅通的补给、径流、排泄通道,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特殊地形使得月牙泉千百年来一直未被大量的风沙所掩埋。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地下水的不断开采使得原有独特畅通的地下水补给体系日渐消退,到八十年代中期,月牙泉水位下降6米,濒临消失,人们不得已在月牙泉东侧修筑人工湖并命名“铁背鱼池”,通过引水入泉的办法意图保住敦煌沙水共融的沙漠奇观。最终,地表水与泉水混合后色泽秽浊,这座辉煌一时的水池最终成为一处废弃地。
1.2水岸呈规则多边形,与池岸形成较大高差不利于风道通畅
铁背鱼池位于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内月牙泉以东约300米的小泉湾沙山西麓,实际上是一处人工修建的混凝土结构补水池,水池呈南北方向,南北长约230米,东西宽约85米,面积1.2公顷,平均水深5米,水面与地面高差达到一米。事实上,风道区域的形状和凹凸变化直接影响风的走势、走向和风力的大小,而平顺的自然地形有利于风的无障碍通过,相反,过于凹凸变化的地形可能会形成涡流,从而影响风力风向。
1.3废弃地影响景区主题资源的观赏。
从卫星图上可以明显看出现状铁背鱼池水面面积远大于月牙泉面积,不仅如此,废弃的铁背鱼池恰好处于进入大小泉湾前的门户位置,游客经常将其误认为月牙泉,从而影响月牙泉作为景观主题的地位。月牙泉本身作为天然形成的风景资源具有无可替代、不可重复的景观价值,是整个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核心,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2设计原则及设计理念
2.1设计原则 本次项目设计主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①消除过于人工化的痕迹,使鸣沙山与月牙泉这一景观主题具有唯一性,在已通过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和重点区域详细规划》中提出将铁背鱼池进行覆盖的要求。②尊重场地历史文脉与肌理,恢复场地原有风貌、布局和空间尺度。③实现原有功能转换,通过场地重塑塑造新的场地精神。
2.2设计理念
“掀开历史的一角”,铁背鱼池从兴建到荒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历史的见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定义场地的文化内涵,在介入新元素的同时进行文化重建,为游客下一步进入月牙泉景区进行铺垫。
2.3场所精神 遗留下来的铁背鱼池作为一处现代人工构筑物本身不具有历史保护价值,但场地本身见证了人们为保护月牙泉而做出种种努力的一段历程,重新素在场所精神就是要把铁背鱼池总体上恢复到原生态的大漠自然环境中,局部在保证风道通畅的原则下,利用类似遗址展示的方法露出一定水面和活动场地,作为月牙泉历史事件和建设的纪念展示地。
2.4 以人为本 本次设计的宗旨是保护和突出月牙泉作为保护主体的重要性,灵活性的设计更要符合景区整体组织游览规划的需要,要以简便、便捷易施行的方式方法,为未来的利用和改造留有余地。
3景观改造设计方法
3.1保证风道畅通,搭建可移动式框架承力结构
通过搭建框架的办法消除场地现有一米左右的高差,抽干湖水后,用矩形钢管或者角钢焊接,搭建铁背鱼池覆盖体的承力基本框架,包括柱、梁和龙骨。在龙骨上铺设金属网或者格栅。
3.2铺设面层,恢复原有风貌
铁背鱼池南部和东部对于沙山的干扰性较大,北部有药王庙遗址,设计方案结合场地现状,南北对接,总体上把握现状自然与文化肌理的延伸,而非刻意设计。铁背鱼池分成沙覆盖区域与遗址展示区两部分:铁背鱼池的南区和东区为沙覆盖区,约占全湖区的2/3,在整体搭建的金属网上铺设土工布1-2层,用30cm厚的沙子填埋,使其与周边沙山和自然地形找平,游人可随意穿行。遗址展示区部分包括浅水面和铺装。浅水面层是在金属网格上铺设五色卵石(象征五色神沙),局部铺设花岗岩影雕,将月牙泉老照片镌刻在石质表面上象征历史的印记。石材和卵石距离保留的水面约5-10cm,游人可透过薄水看到照片和五色卵石。其余部分模拟风蚀的土地,在龙骨上搭建塑木铺装,形成层层进退的台阶和铺装场地。
3.3空间重组,重塑场地精神
由四个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镜水面组成整个场地最大的游览空间,折线形的不锈钢封边条延伸了远方的沙山视线,稳定了砾石的铺装面层,曲折的动线打破原有单调的圆形空间,立面形态在细节上创造更为丰富的文化符号。
3.4设施景观化处理,提升细节
在材料选择上,耐候钢作为一种新型景观材料被运用到设计中,耐候钢本身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经与空气、雨水等作用,表面自动形成抗腐蚀的保护层具有经久的沧桑质感,使铁背鱼池整体融入到周边自然景色中。景观座椅作为必要的景观游憩设施不可或缺,木质座椅形象取材于当地的神鱼,月牙泉三宝之一的铁背鱼,铁背鱼座椅与水面平行设置,如雕塑一般丰富了场地空间形态,增加场所本身的趣味性,并赋予美好传说的象征意义。
4 结语
在对核心景区内铁背鱼池进行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始终遵循景区主题资源景观唯一性原则,改造的过程万万不能简单的、人为的增加观景点,景观改造通过艺术化展示人与自然较量的短暂历史进程,力图更深刻揭示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废弃地本身也被重新定义,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借助游人的观览,强化了空间的内涵,为下一步对主题景观的游览做铺垫。
参考文献
[1]《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重点区域详细规划》
[2]《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25》
关键词:景观改造、废弃地、场地重塑
中图分类号:F592.P964 P901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310(2015)12-003-18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紧邻城市中心,景区以大漠绿洲,沙水共融的边塞风景为典型景观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长久以来沙水共存的绮丽风光由于城市地下水的不断开采而受到严重威胁,2014年批复的 《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重点区域详细规划》,是在《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25》基础上进一步对大泉湾景区等重点区域进行风貌控制。2015年国家“一带一路”的西部战略发展计划中,将敦煌定义为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在此背景下,如何使废弃地具有新的功能并提升场地原有活力,是该研究所要讨论的重点。
1 铁背鱼池的形成原因及现状问题
1.1 城市地下水盲目开采,地下古河道干涸。
月牙泉本身拥有独特且畅通的补给、径流、排泄通道,三面环山一面开口的特殊地形使得月牙泉千百年来一直未被大量的风沙所掩埋。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地下水的不断开采使得原有独特畅通的地下水补给体系日渐消退,到八十年代中期,月牙泉水位下降6米,濒临消失,人们不得已在月牙泉东侧修筑人工湖并命名“铁背鱼池”,通过引水入泉的办法意图保住敦煌沙水共融的沙漠奇观。最终,地表水与泉水混合后色泽秽浊,这座辉煌一时的水池最终成为一处废弃地。
1.2水岸呈规则多边形,与池岸形成较大高差不利于风道通畅
铁背鱼池位于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内月牙泉以东约300米的小泉湾沙山西麓,实际上是一处人工修建的混凝土结构补水池,水池呈南北方向,南北长约230米,东西宽约85米,面积1.2公顷,平均水深5米,水面与地面高差达到一米。事实上,风道区域的形状和凹凸变化直接影响风的走势、走向和风力的大小,而平顺的自然地形有利于风的无障碍通过,相反,过于凹凸变化的地形可能会形成涡流,从而影响风力风向。
1.3废弃地影响景区主题资源的观赏。
从卫星图上可以明显看出现状铁背鱼池水面面积远大于月牙泉面积,不仅如此,废弃的铁背鱼池恰好处于进入大小泉湾前的门户位置,游客经常将其误认为月牙泉,从而影响月牙泉作为景观主题的地位。月牙泉本身作为天然形成的风景资源具有无可替代、不可重复的景观价值,是整个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核心,也是大自然留给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
2设计原则及设计理念
2.1设计原则 本次项目设计主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①消除过于人工化的痕迹,使鸣沙山与月牙泉这一景观主题具有唯一性,在已通过的《风景名胜区规划和重点区域详细规划》中提出将铁背鱼池进行覆盖的要求。②尊重场地历史文脉与肌理,恢复场地原有风貌、布局和空间尺度。③实现原有功能转换,通过场地重塑塑造新的场地精神。
2.2设计理念
“掀开历史的一角”,铁背鱼池从兴建到荒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历史的见证,从历史的角度重新定义场地的文化内涵,在介入新元素的同时进行文化重建,为游客下一步进入月牙泉景区进行铺垫。
2.3场所精神 遗留下来的铁背鱼池作为一处现代人工构筑物本身不具有历史保护价值,但场地本身见证了人们为保护月牙泉而做出种种努力的一段历程,重新素在场所精神就是要把铁背鱼池总体上恢复到原生态的大漠自然环境中,局部在保证风道通畅的原则下,利用类似遗址展示的方法露出一定水面和活动场地,作为月牙泉历史事件和建设的纪念展示地。
2.4 以人为本 本次设计的宗旨是保护和突出月牙泉作为保护主体的重要性,灵活性的设计更要符合景区整体组织游览规划的需要,要以简便、便捷易施行的方式方法,为未来的利用和改造留有余地。
3景观改造设计方法
3.1保证风道畅通,搭建可移动式框架承力结构
通过搭建框架的办法消除场地现有一米左右的高差,抽干湖水后,用矩形钢管或者角钢焊接,搭建铁背鱼池覆盖体的承力基本框架,包括柱、梁和龙骨。在龙骨上铺设金属网或者格栅。
3.2铺设面层,恢复原有风貌
铁背鱼池南部和东部对于沙山的干扰性较大,北部有药王庙遗址,设计方案结合场地现状,南北对接,总体上把握现状自然与文化肌理的延伸,而非刻意设计。铁背鱼池分成沙覆盖区域与遗址展示区两部分:铁背鱼池的南区和东区为沙覆盖区,约占全湖区的2/3,在整体搭建的金属网上铺设土工布1-2层,用30cm厚的沙子填埋,使其与周边沙山和自然地形找平,游人可随意穿行。遗址展示区部分包括浅水面和铺装。浅水面层是在金属网格上铺设五色卵石(象征五色神沙),局部铺设花岗岩影雕,将月牙泉老照片镌刻在石质表面上象征历史的印记。石材和卵石距离保留的水面约5-10cm,游人可透过薄水看到照片和五色卵石。其余部分模拟风蚀的土地,在龙骨上搭建塑木铺装,形成层层进退的台阶和铺装场地。
3.3空间重组,重塑场地精神
由四个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镜水面组成整个场地最大的游览空间,折线形的不锈钢封边条延伸了远方的沙山视线,稳定了砾石的铺装面层,曲折的动线打破原有单调的圆形空间,立面形态在细节上创造更为丰富的文化符号。
3.4设施景观化处理,提升细节
在材料选择上,耐候钢作为一种新型景观材料被运用到设计中,耐候钢本身暴露在自然环境中,经与空气、雨水等作用,表面自动形成抗腐蚀的保护层具有经久的沧桑质感,使铁背鱼池整体融入到周边自然景色中。景观座椅作为必要的景观游憩设施不可或缺,木质座椅形象取材于当地的神鱼,月牙泉三宝之一的铁背鱼,铁背鱼座椅与水面平行设置,如雕塑一般丰富了场地空间形态,增加场所本身的趣味性,并赋予美好传说的象征意义。
4 结语
在对核心景区内铁背鱼池进行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始终遵循景区主题资源景观唯一性原则,改造的过程万万不能简单的、人为的增加观景点,景观改造通过艺术化展示人与自然较量的短暂历史进程,力图更深刻揭示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废弃地本身也被重新定义,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借助游人的观览,强化了空间的内涵,为下一步对主题景观的游览做铺垫。
参考文献
[1]《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重点区域详细规划》
[2]《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