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研究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_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迅速发展,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不断嬗变,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出新的挑战。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者,其人文关怀能力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能力有着深刻的内涵,但当前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能力仍然不足,所以应为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提升提供制度遵循,营造注重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完善人文关怀能力考评机制,并不断加大人文素养培训力度,以有效提升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能力。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4-0065-03
  大学生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力军,担当着神圣的历史使命。如何将大学生培育成为能够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包括高校辅导员在内的全体教育者都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当前世界正处于深刻的历史性变局之中,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出现了深层次的转化。迅速转变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高校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朝夕相处的教育者和领路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是每一位辅导员的职责所在。然而,当前很大一部分辅导员的人文关怀能力仍然有待提升,不利于辅导员高效开展大学生教育与指导工作。为此,多措并举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体现出了高度的必要性。
  一、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内涵
  人文关怀指的是基于对人性的尊重、关注与理解,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继而通过关怀、爱护、心理疏导等方式体现出对人权的基本尊重的活动。人文关怀并非是单纯的恻隐之心和物质帮助,而是在人与人的互动中体现出人文思想。基于此,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则指的是高校辅导员所具备的对大学生进行关怀、爱护、理解与引导的能力,是高校辅导员道德能力、职业素养以及人格情操的综合体现。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在工作实践中将人文素养与对大学生的责任感充分结合,将新时代大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能力对其能否保持与大学生的良好互动关系以及高效开展日常工作至关重要。在工作中,具备一定人文关怀能力的辅导员须注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寻求人文关怀行为的总基调和新发展,并能够从人性角度出发去思考和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多种问题,同时寻求自身精神世界的升华。高校辅导员的人文關怀能力也表现为能够在与大学生的沟通中理解和践行人文关怀理念,在日常工作中探寻人性和生命的本质,善于应用人文思想理解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需求;通过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大学生增强自我与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使大学生懂得尊重和理解每一个个体的价值。
  二、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表现
  高校辅导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力军,肩负着组织、指导、实行思政教育、素质培育和日常管理的重任。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能力,“不仅能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够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地健康成长。”[1]然而,目前仍有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能力不足,表现出责任感不强、人文关怀意识淡薄、人文关怀实践不足,以及人文素养弱化等。
  (一)角色分化导致责任感不强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往往由于工作的压力、事务的冗杂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角色责任。辅导员的主要工作侧重点是为校园管理与学院工作,并且辅导员普遍还肩负着其他行政任务,使得其自身的角色被分化,对大学生的责任感弱化。由于职业角色和工作内容较为复杂,致使在实际工作的领域中辅导员并未完全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未能与大学生成为知己;由于角色分化的现状,也导致大学生对于辅导员的定位认知并不清晰。繁重的工作量通常导致高校辅导员更多扮演着“救火队员”的角色,对大学生人文关怀无暇顾及,甚至部分高校辅导员以学校管理任务为转移,而漠视大学生的主体性,存在人文关怀责任感不强的问题。
  (二)人文关怀意识淡薄
  人文关怀意识是高校辅导员通过对自身所处人文关怀主体角色的核心认知,需要其具备独立自主、创造自新、高度自律的主体性质,是提升人文关怀能力的核心基础以及主观条件。然而从当前来看,部分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意识仍然比较欠缺。个别辅导员认为自己只是教育者,甚至大多数辅导员单纯将自己定位为行政人员或者是管理者,对于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以及心理健康关注极少。新时代大学生对于时代热点、焦点的新变化十分关心,然而部分辅导员对时事热点关注较少,与大学生的互动缺少热点话题,习惯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进行辅导与教育咨询,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求知欲得不到满足,这也是现今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体现之一。对于部分问题同学,个别辅导员只是解决表面问题,对学生的现实需求与合理需要缺少理解和观察,较少将工作意识倾注在对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上。
  (三)人文关怀实践不足
  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实践指的是其在日常工作以及生活中对大学生进行动态的人文关怀的过程,是对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学业、生活的每个细节所予以的关注和指导,是最直观提升人文关怀能力的实际手段。但在实际工作中,很大一部分高校辅导员并未充分地付诸人文关怀实践,在实践层面十分欠缺,未能做到人文关怀意识、思想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和统一。从细节上来看,个别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谈心交流的频率极低,甚至大部分学生没有与辅导员谈过心,部分谈心过后的学生则认为效果欠佳。由此可见,部分辅导员对于学生群体仍旧进行下达命令式的沟通,而忽略听取学生对工作的意见和学生的真正需要与现实情况。除此之外,一些辅导员并不会主动定期浏览学生的互联交际APP,缺少与大学生的互动,对大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困难与困惑关注不够。可以看出,在人文关怀的实践层面,辅导员群体还需要不断加强实干。部分辅导员从事相关工作多年,但仅仅完成了最基本的管理工作,所积累的均是行政工作经验,并没有通过人文关怀的方式和行为去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人文关怀的具体实践还未能落到实处,距离与学生成为知心好友的程度仍然存在距离。事实上,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辅导员能够深入寝室,了解寝室文化,与同学们进行生活上的沟通,成为知心好友,但辅导员进寝室大部分都只是走马观花,导致大学生对辅导员缺少情感,无法形成相互信任关系。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辅导员对于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实践是十分不足的。   (四)人文素养有待提升
  素质是能力的基础,更是形成能力的核心条件。但由于自身人文素养较弱,大多数辅导员缺乏开展人文关怀的能力。事实上,人文关怀包含了“平等关系、仁爱品质、公正准则和道德责任”[2],是高校辅导员所必备的能力素质。部分高校辅导员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人文情感需求,这也凸显出辅导员群体人文素养弱化的问题,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方面缺少良好的人文素养的有力支撑。当前,高校辅导员的人文素养提升缺少系统的培训和教育,高校在此方面的培训体系仍然有待健全。高校辅导员的人文知识、人文情感需要在长期的熏陶和培养中不断升华,只有如此,辅导员才能从自身主体角色的角度出发,尽职尽责地肩负起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做好心灵导师、知心好友,并通过走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了解学生真正需要什么、对哪些问题较为侧重,进而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发现自身价值,使自身在良好人文素养的涵养下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职业观与人才观。
  三、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对策
  在人文关怀层面,不仅需要辅导员自身提升人文关怀意识,还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和各高校切实加强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视与培养。应为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提供制度遵循,营造崇尚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完善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考评机制,加大辅导员人文素养的培训力度,激励辅导員加强学习,促进其深入学生生活实践,不断提升辅导员的人文关怀能力。
  (一)为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提升提供制度遵循
  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旨在关注教育对象的内心,从而获得他们深层次的认可”[3]。要想实现这一教育目标,应以健全的制度为建立长效化的辅导员人文关怀长效机制提供支撑。因此,制度化是推进提升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关键一步,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并在落实层面上加强监督。教育部门要将监督落到实处,进一步将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纳入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加强对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与实践的监督。高校在进行辅导员管理时,不仅要提高其专业技能,还要重视其人文关怀能力的发展,避免制度、政策落入形式主义,要不断优化辅导员群体的制度化建设。高校辅导员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以及职业发展规划层面进一步对自身教学体系进行升级,从而完善自身对于高校大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除此之外,要从立德树人的角度,重点加强高校辅导员道德建设,将职业道德置于选拔辅导员的核心,通过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增强高校辅导员树立人文关怀意识。
  (二)营造崇尚人文关怀的校园氛围
  各大高校要对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予以高度重视,在学校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渗透人文关怀,为配合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提升以及实践,营造更具文化内涵和道德情感的良好环境,进而使高校辅导员在崇尚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中得到熏陶。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活动对辅导员进行人文关怀,使辅导员感受到人文关怀带来的情感体验,通过最直观的形式将人文文化展现在广大辅导员群体以及学生群体面前,以此引起辅导员和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优势,借助校园媒介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引导和要求辅导员以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互动和交流,以此来增强辅导员的人文关怀意识,使辅导员走入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深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提升辅导员的人文关怀能力。
  (三)完善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考评机制
  高校应完善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考评机制,促进其人文关怀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要加强对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的动态跟踪监督与测评,以辅导员互评、学生评价、社会评价与网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对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的科学考评机制。在考核内容上,要对辅导员的人文素养、人文关怀意识及实践进行综合把握,坚持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要求辅导员要对每学年人文关怀工作情况的汇报、总结与反思。每学年在各年级随机抽取学生,反馈、评价辅导员的日常人文关怀工作,并通过学校职能部门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对辅导员群体进行审核评定。以连续性、系统化的考察,检验辅导员群体人文关怀工作的落实情况。在考核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年终考核,更加要重视考察辅导员的日常人文关怀过程以及效果,以促进更全面、可靠的考核结果。
  (四)加大培训力度提升辅导员人文素养
  针对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不足的现状,应加大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培训,强调以规范化的长效培训机制促进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整体提升。现阶段,多数高校对于辅导员的培训大多还是围绕着思想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能力教育进行,对于人文素养教育重视不足。为此,要制定高校辅导员人文素养专项培训课程,并将人文素养教育培训贯穿在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依据具体情况,对辅导员群体进行全面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培训、养成、提升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对专业知识做深入的指导,使得学生有效调整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提升辅导员人文关怀能力的目的。此外,辅导员应注重自我人文关怀能力的提升,加强自主学习,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理念与思想,将自身塑造成为具有一定人文内涵的新时代优秀人才。
  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近年来党和国家对于人文关怀的高度重视,各高校在积极推进人文关怀工作的建设,高校辅导员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关怀能力,取得了较为客观的效果。但是仍有部分缺陷,需要进行改进和提升。通过进一步完善、提高辅导员的人文关怀能力,不仅对于辅导员本身有提升作用,而且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加强辅导员群体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提升,才能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好友”,进而发挥骨干能量,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张莉,肖岭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41-44.
  [2]   糜海波.人文关怀理念融入道德教育的伦理蕴含[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47-50.
  [3]   李强.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探究——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与方法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6):2.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实际,站在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高度,在不同场合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任务。这些新论述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明确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地位和责任,指明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G41
毕业实习是高校毕业生的必修课,社会工作是一门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的专业,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毕业实习尤为重要.学生们在经过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实习后,由于受所在社
在数字时代,传统社交方式被颠覆,社交平台上的数字化社交取代了传统社交方式,引起了社会关系变革.马克思认为,人就其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这一社会属性决定了其必须不
摘 要:近年来,陕西省蓝田县扎实推进全域旅游战略,坚持旅游发展统筹全县工作,促进蓝田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蓝田县发展全域旅游无论是从理论基础、国家政策还是发展条件上都极具可行性。通过借鉴瑞士阿尔卑斯山和浙江省安吉县的全域旅游发展经验,构建“旅游+”模式的全域旅游格局,实施全方位全域旅游战略引导和打造全域旅游典型项目,进一步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促进蓝田县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蓝田县;全域旅游;经验借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其实效性亟须增强。传统的思政课堂忽视了促进大学生良好政治品質形成的心理素质的养成,因此需要深刻认识新时代思政理论课“三进”高校的时代价值,进而更好把握思政理论课发展的时代问题,勇担思政理论发展的历史使命,真正做到“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开展。  关键词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川省抢抓机遇、勇于担当,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全面改革创新“一号工程”的核心内容,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优化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环境,加快资源要素赋能升级,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以四川革命老区中最具代表性的川陕革命老区为例,进行振兴发展对策探索研究,以供借鉴。  关键词:军民融合;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必须审时度势,对创业的环境和机会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决策以选择最佳时期,直面创业的挑战,争取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研究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机遇把握,可以解决好大学生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业环境;创业素质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4-0052-03  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