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表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构建初中历史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时要讲究策略,要体现问题的学科性、思维性、科学性,以充分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与热情,启迪学生的智慧。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提出背景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核心创设历史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策略,分析史料和图表,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知识。近年来,随着教育界对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入,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越来越为广大师生所欢迎、所接受,并被广泛地应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二、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必要性
历史课标(2011版)强调,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积极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因此,问题探究式教学既符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表明,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判断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探究问题和求证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启迪智慧,有效促进课堂生成。
三、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问题即关注,有了问题,就有了课堂聚焦,就有了研讨和探究的平台。巧妙设置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欲,能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锻炼,使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润物无声”的滋养。那么,课堂教学中该设置什么样的问题呢?什么时候引入问题?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有哪些策略?下面,我将就这些问题谈些粗浅的认识。
1.问题设置的类型。
赵亚夫教授提出的历史思维具有三种能力: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反思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围绕这三种能力进行发问。所以,设置的问题类型主要有:知识性问题、理解性问题、反思性问题。它们所对应的思维难度是循序渐进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有梯度地设置问题。
(1)知识性问题。
知识性问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故知识性问题的设置要注意指向明确,使学生能够一眼洞穿答案,不能拖泥带水。例如:我国四大发明是什么?世界有哪三大宗教?等等。
(2)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水平,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这类问题要成为问题教学的主角。理解性问题的设置要切中要害,要善于营造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认知冲突,达到孔子所说的“愤”“悱”。只有这样,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得到提高,自主探究的欲望才最强烈。例如,教师通过展示军机处内部陈设的图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军机处只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的结论后,教师再进一步设问:军机处既然是一个名不符实的机构,为什么还要设置?这样,学生原来的认知思维被打破,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3)反思性问题。
反思性问题考查学生的反思、创新能力,所以,设置这类问题时应重视思维的开放性、多元性,让学生参与讨论,学会反思,对历史进行价值判断,从而升华情感认识。例如,2018年4月13日,英、法、美空袭叙利亚,联想到香港、澳门回归,我设置了如下问题:从叙利亚人民的悲惨经历中,你们能联想到中国曾经经历过的类似伤痛吗?中国由原来受尽屈辱到收回香港、澳门主权,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设置诸如此类的反思性问题,让历史与现实对话,引导学生关注时政,关注国家发展与世界形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问题设置的时机。
苏格拉底说:“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现在课堂提问已十分寻常,可是很多时候,提问的时机不恰当,设置的问题没有思维梯度,不但不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无法起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了。所以,问题设置的时机就像“时节”,而问题就像“好雨”,“好雨”在学生需要的“时节”适时而下,就会发挥事半功倍、润物无声的作用。
(1)在导入时设问。
每节新课对学生来讲都是未知的领域,在导入处巧妙设问能唤醒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就像李惠军老师说的那样:“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上。”例如,在介绍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时,我结合图片,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母狼乳婴”的故事。正当学生沉浸在故事之中时,我展示罗马帝国的疆域不断扩大的图片,设问:罗马是怎样从一个小城邦,发展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大帝国的?罗马的历史究竟怎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学生主动去教材中找答案,表现出极浓厚的探究热情。
(2)在教学重点处设问。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所以,在教学重点处设置一些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教学的有效生成。例如,明初加强皇权措施是新编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一课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来解决:明初进行这样改革的目的是什么?改革前后皇权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说通过这些改革皇权得到了加强?通过一系列相关问题的设置,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和学科思维品质。
(3)在教学难点、疑点处设问。
教学难点、疑点是教学中难以领会或理解的内容,它往往是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复杂、难懂。对于这类问题的教学,教师要设置有一定梯度、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对于八股文这个难点,教师可以这样设问:①“八股文”由何得名?②这种文體有什么利弊?③这种考试制度对知识分子、统治者和国家发展分别带来什么影响?通过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批判性地看问题的能力。
四、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实施策略
1.要符合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指导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三维目标的完成情况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因此,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时首先要对教材中的三维目标做到信手拈来,这样,我们在设计问题时才能抓住教材的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充分挖掘教材,具有文本意识。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因此,历史教师要充分挖掘、理解蕴藏在教材文本中的五大核心素养,通过设置问题,将文本本身的史料价值、人文内涵分散于问题之中,使学生的学史兴趣、价值观和人生情愫得到不同程度的激发、唤醒和培育。
3.发挥学生主体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开展和组织任何教学活动的重要目的都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因而,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不可“一刀切”,问题设置要讲究方法技巧,既不能过于简单,使学生丧失探究的兴趣,也不可过难,使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受挫,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出发点,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4.善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要营造开放、自由、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就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上进,成为学生的“知己”,用良好的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热情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处于积极主动、安全信任的状态,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放思维和创新精神。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一剂良方,对于课堂生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意义非同一般。但如何将历史课堂的教学问题设计得尽善尽美是又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既要善于发现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存在的不足之处,又要及时寻找解决对策,优化问题思路和质量;既要不断探索研究,又要认真总结、反思。这样,才能接近我们所不懈追求的高效课堂,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热情,发展、启迪学生的能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