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关系这一行,似乎对“甲方”、“乙方”这两个词有着特殊的感情,因为它们不仅构成公关行业的每一次合作,也贯穿于每天的执行与沟通中,甚至密切关联从业者的职业去向。我虽只是公关行业的一个毛头孩子,资历尚浅,不敢对行业高谈阔论,但是我的经历与我的主题有关,我从光鲜的甲方走到了乙方:我的朋友也与我的主题有关,他从乙方走到了始料不及的甲方。我们两人的经历正好让我有些内容可以在这里分享。其实从甲方到乙方,抑或从乙方到甲方,我习惯定义为跨栏游戏,因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更换或是过渡,而是一个需要调和、适应和超越的过程,不仅步伐节奏要准确沉稳,更要及时加速,迅速发力。
实现跨栏
2007年11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我决定向公司提出辞职,因为我想去专业的公关公司。
当时,我是一家国有世界500强集团下属的一个快消品企业的公關主管,经过两年的磨合与调整,在公司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品牌总监是我的良师益友,她语重心长地跟我说,现在工作虽然累,但是相比乙方,压力会小很多,一个女孩子,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我们公司发展越来越好,机会更多,现在离开不明智。但是已经决定要做一件事后,所有的劝解几乎都是徒劳的,而且开始新的工作前,总是很期待、很乐观,不会想退路。
当然,退一步说,从一个人长远的发展来看,两年的工作经历不能轻意放弃,每一次转变,必然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了解公司越多,机会越多。但是,有一个离开的原因我不能告诉总监。熟悉国有企业的朋友大约都知道,其内部存在能者多劳的潜规则,很多分工界限模糊的工作项目会铺天盖地地涌到上级信任的人身上。于是,我有幸做过所有的文字工作,也策划并执行过公司各种活动(我们的公关公司只会在上百万的项目上才会予以支持,普通项目,习惯内部调集资源完成),要应付包含印刷公司、服装设计公司、制作公司、鲜花公司等10多家供应商,甚至还跟踪过装修设计、关联商品开发……我感到心力交瘁,深刻地感觉到,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塑造自己的公关专业性,似乎这些过于琐碎的事情正在毁灭我的梦想。
后来,在朋友穿针引线的一次面试中,我如愿走进了迪思。
到迪思不久,很投缘的一个团队成员准备转战甲方。当时客户挖他过去,他似乎也正在等待这样的机会。和我抱着学习、提升的目的到乙方的想法不同,他去甲方是寻求全面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所以走的时候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我们在走向甲方、乙方的跑道上,都顺利跨过了第一个栏,但是我预测接下来我会面临一个艰难的转型,而他则认为他这么多年的专业积累终于可以在甲方展现光彩。
出乎意料
我很幸运遇到一位很好的总监,承受住压力接纳我,承受住压力给了我客户经理的职位,这对当时的我既是鼓舞也是无形的压力。总监反复地提醒我:乙方压力很大,你从甲方过来确定能承受住压力,经常加班,同时参与几个项目……我当时毫不犹豫地说不怕,其实心里很忐忑,担心转型的过程过于艰难或者过于漫长,担心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确实不适合来到乙方工作。
在随后的时间里,总监逐步地给我一些任务尝试去做,我把每一项工作都看得尽量的复杂和艰难,这样我可以尽量多地去思考。渐渐地我发现当年“打杂”的经历开始展现价值,我练就了不错的基本功,在经验丰富的同事带领下,很快就可以协助做计划、总结,写方案和新闻稿件,可以独立组织客户的简单活动,在大家的鼓励下,终于不再战战兢兢,开始大胆沟通。
当然,在甲方养成的习惯也会成为一些障碍,比如刚开始撰稿时,我习惯挖掘客户品牌的所有优势,顺着思路哗哗落笔,却很少考虑是否符合媒体口味,方便媒介发稿;曾经在甲方谦虚谨慎的态度,在乙方并不受推崇,乙方需要的是高昂的斗志,足够的自信。突破原有习惯,适应专业团队的要求,这也许是加入乙方做的最多的功课。
当我发现到迪思已经快3个月的时候,我已经稳定地服务2家客户,回过头去看这段时期的转型,并没有原来想象地那么严酷,也并非像前后两位总监告诉我的那样,相反我对公关公司明确的分工、团队的协作很受用,沉浸在团队为实现客户需求共同努力的单纯的工作目的中,没有太多的琐事参杂,精神上很放松,精力很集中。我没有想到,乙方的工作环境和沟通如此的透明和简单,也没有料到转型这一步如此轻松的过关。
而我的朋友到甲方后的好几个月,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他的工作是无数的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争吵组合在一起的杂事,多数时间,是把总裁需要的讲话稿以及项目执行又要变更的信息传达给公关公司,保证公关公司及时调整计划。他必须让自己变得低调,少说话,多“打杂”,虽然他对品牌建设、公关传播有很多的想法,但是没有上级愿意去聆听并授权他实施,他们公关部大多数的任务都来自总裁,执行也会按照总裁的想法去完成,对媒体发布范围都要一一过目的总裁对公关一知半解,却自以为资深,听不进任何的建议和辩解。每一次的执行,让朋友充满无奈。
甲方的舞台很强大,但似乎不是他原来期待的。有段时间,他几乎已经决定要离开,因为所有的琐事和上层的善变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积极性,所有的激情和梦想都被打碎了,完全没有了昔日的战斗力。
对于他的经历,我当初已经有所预料。国内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始终不够职业化,总是存在权力过于集中,不肯下放的问题,如果上层或者总裁再有个人崇拜的习惯,面面俱到地参与各板块的决策与执行,终会导致很多专业人才的工作目标由协助企业发展变成应付总裁个人的好恶,创新力会逐渐削弱,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成长。而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并不会在短期内解决,因为它与中国的文化根基密切相连,也许通过越来越大范围的国际竞争和通过市场不断的优胜劣汰能有所改善。
事实证明,大多数甲方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天堂,而乙方也并非炼狱。我们用各自的经历形象地证明了这一点,用不同的步伐去完成或轻松或艰难的第二次跨栏,收获了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体验。
来回穿梭
我现在的一位领导说:“我最讨厌企业从公关公司挖人,这会让企业对公关公司的执行要求过于严厉。”
但是,这毕竟不是企业单方面可以完成的,重点在于个人的职业取向。如果一个公关从业人员从心里上厌倦从业环境,那么他,必然会走向甲方,除了乙方,只能选择甲方。而行业内的这种穿梭的案例也许多如牛毛,再正常不过。
我曾经想过有一天再回到甲方,在那里会有更多的情感积淀,很多的失落和期待交错,但这是一种不能轻易舍弃的矛盾,因为伴随一个品牌逐渐成长的归属感不是乙方所能找到的。当然,目前我沉醉于这样单纯的工作环境,感到一身轻松,我抛弃了这样的想法,但是并不排除我有一天还会回去。
而我去了甲方的朋友,目前已经基本适应企业的运作,逐渐被上层认同,开始有机会很技巧性地、旁敲侧击地给上层一些公关方面的建议。
也许现阶段的中国,很多企业正处在对公共关系认识的懵懂时期,需要有更多懂公共关系的人去引导,协助他们全面认识品牌的重要性,并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时也进一步扩大公关市场。所以,我觉得也许甲方到乙方或者乙方到甲方的流动是可以提倡的,乙方不仅是为一个行业培养人才,更肩负着协助许许多多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重任。公共关系的眼光也许不能放在行业本身,要看得更远大、更深刻。
实现跨栏
2007年11月,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我决定向公司提出辞职,因为我想去专业的公关公司。
当时,我是一家国有世界500强集团下属的一个快消品企业的公關主管,经过两年的磨合与调整,在公司的认可度不断提升。品牌总监是我的良师益友,她语重心长地跟我说,现在工作虽然累,但是相比乙方,压力会小很多,一个女孩子,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我们公司发展越来越好,机会更多,现在离开不明智。但是已经决定要做一件事后,所有的劝解几乎都是徒劳的,而且开始新的工作前,总是很期待、很乐观,不会想退路。
当然,退一步说,从一个人长远的发展来看,两年的工作经历不能轻意放弃,每一次转变,必然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淀,了解公司越多,机会越多。但是,有一个离开的原因我不能告诉总监。熟悉国有企业的朋友大约都知道,其内部存在能者多劳的潜规则,很多分工界限模糊的工作项目会铺天盖地地涌到上级信任的人身上。于是,我有幸做过所有的文字工作,也策划并执行过公司各种活动(我们的公关公司只会在上百万的项目上才会予以支持,普通项目,习惯内部调集资源完成),要应付包含印刷公司、服装设计公司、制作公司、鲜花公司等10多家供应商,甚至还跟踪过装修设计、关联商品开发……我感到心力交瘁,深刻地感觉到,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塑造自己的公关专业性,似乎这些过于琐碎的事情正在毁灭我的梦想。
后来,在朋友穿针引线的一次面试中,我如愿走进了迪思。
到迪思不久,很投缘的一个团队成员准备转战甲方。当时客户挖他过去,他似乎也正在等待这样的机会。和我抱着学习、提升的目的到乙方的想法不同,他去甲方是寻求全面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所以走的时候正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我们在走向甲方、乙方的跑道上,都顺利跨过了第一个栏,但是我预测接下来我会面临一个艰难的转型,而他则认为他这么多年的专业积累终于可以在甲方展现光彩。
出乎意料
我很幸运遇到一位很好的总监,承受住压力接纳我,承受住压力给了我客户经理的职位,这对当时的我既是鼓舞也是无形的压力。总监反复地提醒我:乙方压力很大,你从甲方过来确定能承受住压力,经常加班,同时参与几个项目……我当时毫不犹豫地说不怕,其实心里很忐忑,担心转型的过程过于艰难或者过于漫长,担心一段时间后我发现我确实不适合来到乙方工作。
在随后的时间里,总监逐步地给我一些任务尝试去做,我把每一项工作都看得尽量的复杂和艰难,这样我可以尽量多地去思考。渐渐地我发现当年“打杂”的经历开始展现价值,我练就了不错的基本功,在经验丰富的同事带领下,很快就可以协助做计划、总结,写方案和新闻稿件,可以独立组织客户的简单活动,在大家的鼓励下,终于不再战战兢兢,开始大胆沟通。
当然,在甲方养成的习惯也会成为一些障碍,比如刚开始撰稿时,我习惯挖掘客户品牌的所有优势,顺着思路哗哗落笔,却很少考虑是否符合媒体口味,方便媒介发稿;曾经在甲方谦虚谨慎的态度,在乙方并不受推崇,乙方需要的是高昂的斗志,足够的自信。突破原有习惯,适应专业团队的要求,这也许是加入乙方做的最多的功课。
当我发现到迪思已经快3个月的时候,我已经稳定地服务2家客户,回过头去看这段时期的转型,并没有原来想象地那么严酷,也并非像前后两位总监告诉我的那样,相反我对公关公司明确的分工、团队的协作很受用,沉浸在团队为实现客户需求共同努力的单纯的工作目的中,没有太多的琐事参杂,精神上很放松,精力很集中。我没有想到,乙方的工作环境和沟通如此的透明和简单,也没有料到转型这一步如此轻松的过关。
而我的朋友到甲方后的好几个月,表现出了极大的不适应。他的工作是无数的内部各部门间沟通、协调、争吵组合在一起的杂事,多数时间,是把总裁需要的讲话稿以及项目执行又要变更的信息传达给公关公司,保证公关公司及时调整计划。他必须让自己变得低调,少说话,多“打杂”,虽然他对品牌建设、公关传播有很多的想法,但是没有上级愿意去聆听并授权他实施,他们公关部大多数的任务都来自总裁,执行也会按照总裁的想法去完成,对媒体发布范围都要一一过目的总裁对公关一知半解,却自以为资深,听不进任何的建议和辩解。每一次的执行,让朋友充满无奈。
甲方的舞台很强大,但似乎不是他原来期待的。有段时间,他几乎已经决定要离开,因为所有的琐事和上层的善变严重影响了他的工作积极性,所有的激情和梦想都被打碎了,完全没有了昔日的战斗力。
对于他的经历,我当初已经有所预料。国内很多企业的内部管理始终不够职业化,总是存在权力过于集中,不肯下放的问题,如果上层或者总裁再有个人崇拜的习惯,面面俱到地参与各板块的决策与执行,终会导致很多专业人才的工作目标由协助企业发展变成应付总裁个人的好恶,创新力会逐渐削弱,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成长。而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并不会在短期内解决,因为它与中国的文化根基密切相连,也许通过越来越大范围的国际竞争和通过市场不断的优胜劣汰能有所改善。
事实证明,大多数甲方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天堂,而乙方也并非炼狱。我们用各自的经历形象地证明了这一点,用不同的步伐去完成或轻松或艰难的第二次跨栏,收获了各自不同的经历和体验。
来回穿梭
我现在的一位领导说:“我最讨厌企业从公关公司挖人,这会让企业对公关公司的执行要求过于严厉。”
但是,这毕竟不是企业单方面可以完成的,重点在于个人的职业取向。如果一个公关从业人员从心里上厌倦从业环境,那么他,必然会走向甲方,除了乙方,只能选择甲方。而行业内的这种穿梭的案例也许多如牛毛,再正常不过。
我曾经想过有一天再回到甲方,在那里会有更多的情感积淀,很多的失落和期待交错,但这是一种不能轻易舍弃的矛盾,因为伴随一个品牌逐渐成长的归属感不是乙方所能找到的。当然,目前我沉醉于这样单纯的工作环境,感到一身轻松,我抛弃了这样的想法,但是并不排除我有一天还会回去。
而我去了甲方的朋友,目前已经基本适应企业的运作,逐渐被上层认同,开始有机会很技巧性地、旁敲侧击地给上层一些公关方面的建议。
也许现阶段的中国,很多企业正处在对公共关系认识的懵懂时期,需要有更多懂公共关系的人去引导,协助他们全面认识品牌的重要性,并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时也进一步扩大公关市场。所以,我觉得也许甲方到乙方或者乙方到甲方的流动是可以提倡的,乙方不仅是为一个行业培养人才,更肩负着协助许许多多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的重任。公共关系的眼光也许不能放在行业本身,要看得更远大、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