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农业科研院所本部和基地多位一体的形势,本文重点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为例,对如何统筹院本部和基地科研基础设施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整合技术力量、高效使用和维护科研辅助设施、降低使用和维护成本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如何更好地为科研发展提供可持续基础设施保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基础保障
中图分类号: G3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7-0295-03
收稿日期:2017-06-19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一般项目(编号:JK1310)。
作者简介:张颖(1975—),女,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研究。Tel:(025)84390136;E-mail:[email protected]。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着试验用地面积不断减少,试验地的土质、水源等条件不断恶化等问题,已不能适应大规模、高质量科研工作的需要。为了确保农业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各地多个农业科研单位都先后开展了院外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由单一的本部扩展到了一个至数个基地。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建设了杨渡科研创新基地[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经过数年大规模建设和资源整合,在地理位置及功能布局上进行了重新调整,呈现出奉浦院区、华漕院区及庄行院区三位一体的新局面[2];广西农业科学院建设了里建科学研究基地和里建科技示范基地[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首期投资即达12亿元人民币建设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也同多个省级农科院一样开展了农业科研创新基地建设,由单一的本部扩展到了六合动物科学基地和溧水植物科学基地。院本部和基地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和启用,改善了科研项目的实施条件,促进了科技事业发展。但由于科研基地运行时间较短,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1]。院本部和基地异地间科研基础设施的协调使用和管理成为新形势下各农业科研院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1农业科研院所基础设施管理现状
1.1基础设施的范围
从功能和用途来划分,农业科研院所基础设施大致包括5大类:一是用于科研人员实验、办公、餐饮的科研保障设施;二是用于科研人员从事田间试验后处理、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存放的科研配套设施; 三是用于满足农业科研需要的各类排灌沟渠、机耕路、泵站等科研辅助设施;四是用于保障科研人员人身安全和科研成果安全的各类护栏、围网等科研安全设施;五是用于激发科研乐趣、美化环境的科研景观绿化设施[5]。
1.2管理职责划分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对各类农业科研设施实行院、所2级管理。院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履行对各类设施资源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有:行保处代表院负责各类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和分配,包括负责各研究所所需科研、办公及配套用房和试验地及辅助设施指标的审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的制定;财务处负责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的统筹安排,对各类科研、办公及配套用房和试验地及辅助设施进行收费;综合服务中心和基地负责各辖区内各类科研、辦公及配套用房和试验地及辅助设施公共区域的日常运行服务。研究所的职能有:负责对本单位科研、办公用房和试验地及辅助设施使用指标的申报,内部的统筹安排和日常调配,代收使用费并上缴院财务;负责所使用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以及自建科研辅助设施的管理和修缮等。
1.3阶段性统一调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则上每年集中受理1次使用科研辅助设施的申请,具体程序为各研究团队以研究所为单位向院行保处提出使用计划,行保处汇总后会同院科研处等部门根据科研项目任务的需要,核定科研辅助设施所需规模和配置,根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办公及经营用房和试验地及辅助设施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照科研岗位、实验室等级及在职科研人员的职称与人数来核定面积统筹安排科研及辅助用房及其他辅助设施。例如: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及辅助用房基本配置标准为:院士500 m2;省特级专家350 m2;首席专家按A、B、C类分别配置200、150、100 m2;研究员及以下人员按科研岗位等级计算,每一级为8 m2,各等级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为8 m2×科研岗位级数。文件对各类重点实验室用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用房等都制定了相应的配备标准。
另外还明确规定科研辅助设施(包括各单位自建的)不得擅自出租、出借,不得荒废,若发现以上情况者,没收出租、出借收入,并收回科研辅助设施使用权,安排调剂其他单位使用。
1.4通过收费等措施调控资源筹备维保经费
以经济杠杆调控、成本补偿、维持运行等为原则,参照相关单位及行业标准,对院投资设施进行收费,如科研用房按照50元/(m2·年)收取,对于尚未进行维修改造的办公用房,房屋使用费按收费标准的70%收取,辅助用房按照 30元/(m2·年)收取,对于各单位自行投资或院所共同投资建设的辅助用房等设施,使用费减半收取。土地使用费、农田灌溉水电费等都制定了收费标准。所收费用一部分用于补贴运行,一部分用于建立维修基金。
2农业科研院所基础设施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设仍显不足,维护机制尚不完善
近几年,部分科研院所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一直不断上升,但基础设施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仍相对较低,科研基础设施仍不完备。另外因历史原因、研究领域差异及重视程度不同,各研究所之间拥有的辅助用房等设施差异亦明显[6]。公共设施如环境保护、农田水利、垃圾和污水处理、安全保卫等设施不尽完善,基础设施“瓶颈”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研工作的开展。
2.2维护费用支付渠道不够清晰
院职能部门对院科研办公用房、试验地及辅助设施制定了收费标准,所收费用用于充实院基础设施维护资金。但在维护资金的使用方面虽然制定了相关规定,可是实际可操作性并不强。例如:大的维修项目动用院专项维修资金,小的维修项目由使用单位自行解决,这个大与小的界定就没有具体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在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时就存在争议,往往需要商讨论证、协商解决,人为因素较多,费时费力,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2.3维护主体界限划分不清
内部管理上虽然规定一些设施谁建设谁维护,而又规定另一些设施则是谁使用谁维护,诸如此类原则上的说法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界限和责任划分,往往导致维护滞后。例如:基地范围内公共区域的景观绿化种植后养护滞后;院本部田间科研生产垃圾和公共道路多头管理,时效反而不高;科研垃圾清理不规范,导致泄洪和灌溉一体功能的公共渠道因维护主体不明时常被堵塞,造成二次维护,产生二次费用。
2.4缺乏专业维护人才和专业设备
因专业人才缺乏,维护保养意识不强,部分辅助设施缺乏常规的维护保养机制。在常规维护方式上是采用社会托管还是自行维护的选择方面,一方面社会托管费用高,经常超出预算,而另一方面自行维护技术又不够达标,故常常举棋不定,存在临时情况临时决定的现象,致使常规管理维护效率低,不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采取有效措施,导致维修成本增加。高效的维护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有先进的设备,但目前我们还缺乏自动化精确化的管理维护设备,大多数项目还是依靠人工目测的传统方法,维护水平低,难以保障设施持续稳定地工作[7]。
2.5管理机构多头分散,技术人员共享程度不够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本部和2个基地分别管理各自所属基础设施,机构职能大同小异,服务功能同质化,资源和服务共享程度不够,利用效率不高。本部专业人员队伍结构老化,省人事部门对专业技术工人又控制进编,但完全社会化的条件亦不具备。基地用工主要来自当地及周边地区,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也直接影响基地劳务人员素质,从而影响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8]。各自拥有的并不充足的技术力量不能充分调剂共享,造成资源和服务上的浪费。
3对农业科研基础设施管理的建议
3.1完善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创新服务机制
一方面,有些项目可以充分利用院本部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力量,特别是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水电、绿化等,共享专业队伍实施服务,统筹解决保障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不高、重复用工及用工难等问题,且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有效避免用工风险,降低使用和维护成本,提高服务保障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另一方面,对于缺乏专业人员的专业维保项目如水泵的维保、电梯维保、大型制冷制热设备的维保等可以统一通过集中招标的方式实施社会化服务,减少本部和基地各自单独招标的工作量和维保工作的成本。
3.2完善规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一是完善专门针对基础设施管理维护方面的文件及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出资主体、监管主体等事宜。目前虽然出台了部分管理规定,但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与有偿使用方面的,而对于后期使用和维护则没有进一步明确。管理部门要善于创新,不断探索农业科研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新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科研辅助设施管理使用的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对各单位的科研辅助设施管理、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考核,对违规使用以及科研辅助设施擅自出租、出借,或闲置荒废1年以上的,应及时收回使用权。
三是建立科研辅助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如科研试验用地实行院统一管理、研究所承包使用、有償服务模式,制定议价机制,签署租赁合同、实行合同管理等。
四是健全基建档案,完善辅助设施建设和维护档案管理,如晒场、排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工程的档案材料收集,特别是设施蔬菜大棚构架资料归档等,以备后期维护或更新改造提供参考[9]。
3.3拓展基础设施维保资金来源渠道及明确使用方案
设施建设、维护、保养、维修需要大量资金,建立管护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落实和稳定资金来源渠道,是管理好服务好基础设施使用的重要保障[10]。应根据自身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投资规模,结合学科建设的需要,全面统筹规划扩建维护内容、设备改造完善等。除收取的设施设备使用费外,还应多措并举,设立专项维修资金,以免发生重大维修事项时,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维修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另外,对于维修资金的使用,应制定具体的使用规则,确保使用公平合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3.4加强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
农业科研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工作应拥有1批责任心强、爱岗敬业、执行力强、效能高的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骨干,确保各项服务维护工作的顺利实施。目前,后勤服务人员来源有处于工勤岗的在编老职工、部队军转人员、合同制劳务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由于岗位设置的限制,按目前的工资待遇水平很难招到有专业资质的非在编合同制员工,而工勤人员进编又受省人社厅岗位设置的控制,另外,零星的维修保养因利润空间小,专业的维保单位不愿承担。针对这些情况,建议整合本部、基地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深造和培训,尽快建设1支稳定的、专业的高效团队,保障全院的基础设施得到专业化规范化的维修保养服务。另外,对使用者进行操作培训,确保使用过程中注意科学方法,正确精心使用,以减少维修,延长寿命。
3.5建立基础设施维护管理服务工作院、所沟通机制
院管理职能部门、服务部门应建立专门的沟通机制,以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多钟形式,集中听取一个阶段以来研究所等服务对象对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沟通交流服务部门在各自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强化对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及服务工作的理念,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及服务工作的跟踪交流,共同对基础设施管理服务进行督查、指导和评价。
4结语
随着农业科研单位院外基地的蓬勃发展,各单位亦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运行模式,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本部和基地既有分别管理,也有交叉管理[1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行政后勤围绕“大后勤”管理的目标,对各院区实行一体化的行政后勤保障工作,但存在庄行实验站相对独立运行的情况[2];广西农业科学院实行院所二级管理且深度深入、以细致见长。实行分别管理,相对精简层次,但职能同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互相之间信息传递不畅;一体化统管,管理服务人员统筹安排,节省人力开支,易组建专业队伍,但中间环节较多,时效不够高,导致精细程度不够。各单位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各种模式各有所长和不足,都需要在运行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总之,多位一体科研院所在新形势下需要认真总结基础设施使用和维护的经验教训,扎实稳妥地推进农业科研基础设施使用和维护工作,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机制,切实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和维护,充分、合理、高效地管理好各类科研辅助设施,从而改善科研环境,将条件建设水平提升转化为科技成果产出能力的增强,确保农业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茹水江,田恒方,蔣定彩,等. 农业科研基地建设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6):28-31.
[2]盈盈.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服务管理再展新貌——市农科院构建适应新一轮科技发展后勤体系[J]. 上海后勤,2015(3):22-23.
[3]陈桂芬,黄玉溢,熊柳梅,等. 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研基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2):196-199.
[4]孙虎,张磊,马政,等. 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实践与思考——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6,35(6):38-41,44.
[5]丁维荣,陆中兰,杨力钢,等. 浅议农业科研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6,35(5):29-31,70.
[6]方松,赵红萍. 我国农业科研试验基地研究初探—借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研究经验[J]. 农业科技管理2014,33(2):41-43,76.
[7]秦永军. 水电站机电设备维护与检修管理措施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3):123.
[8]高兵,朱伟,王爱全,等. 对农业科研单位实验基地建设与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7,36(2):46-48,56.
[9]王莉芳,汪洁. 浅议农业科研单位试验基地基建档案管理——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试验基地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6):49-51.
[10]丰景春,李娟,耿秀. 江苏省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管理与维护研究[J]. 水利经济,2009,27(6):55-59.
[11]杜琼,陈剑平.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农业科研创新基地建设模式探讨——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一园两基地”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5,34(4):42-45,93.陈寒凝,陈军. 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农特微商生态系统演化路径[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7):298-300,304.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基础保障
中图分类号: G31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7)17-0295-03
收稿日期:2017-06-19
基金项目:2013年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一般项目(编号:JK1310)。
作者简介:张颖(1975—),女,江苏徐州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科研单位后勤管理研究。Tel:(025)84390136;E-mail:[email protected]。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科研单位面临着试验用地面积不断减少,试验地的土质、水源等条件不断恶化等问题,已不能适应大规模、高质量科研工作的需要。为了确保农业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各地多个农业科研单位都先后开展了院外农业科技创新基地的建设,由单一的本部扩展到了一个至数个基地。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建设了杨渡科研创新基地[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经过数年大规模建设和资源整合,在地理位置及功能布局上进行了重新调整,呈现出奉浦院区、华漕院区及庄行院区三位一体的新局面[2];广西农业科学院建设了里建科学研究基地和里建科技示范基地[3];河南省农业科学院首期投资即达12亿元人民币建设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4]。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也同多个省级农科院一样开展了农业科研创新基地建设,由单一的本部扩展到了六合动物科学基地和溧水植物科学基地。院本部和基地基础设施的全面建设和启用,改善了科研项目的实施条件,促进了科技事业发展。但由于科研基地运行时间较短,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1]。院本部和基地异地间科研基础设施的协调使用和管理成为新形势下各农业科研院所面临的共同课题。
1农业科研院所基础设施管理现状
1.1基础设施的范围
从功能和用途来划分,农业科研院所基础设施大致包括5大类:一是用于科研人员实验、办公、餐饮的科研保障设施;二是用于科研人员从事田间试验后处理、农机具等生产资料存放的科研配套设施; 三是用于满足农业科研需要的各类排灌沟渠、机耕路、泵站等科研辅助设施;四是用于保障科研人员人身安全和科研成果安全的各类护栏、围网等科研安全设施;五是用于激发科研乐趣、美化环境的科研景观绿化设施[5]。
1.2管理职责划分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对各类农业科研设施实行院、所2级管理。院相关职能部门按照职责,履行对各类设施资源的管理和服务职能有:行保处代表院负责各类设施的统筹规划、建设和分配,包括负责各研究所所需科研、办公及配套用房和试验地及辅助设施指标的审批、管理办法和收费标准的制定;财务处负责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的统筹安排,对各类科研、办公及配套用房和试验地及辅助设施进行收费;综合服务中心和基地负责各辖区内各类科研、辦公及配套用房和试验地及辅助设施公共区域的日常运行服务。研究所的职能有:负责对本单位科研、办公用房和试验地及辅助设施使用指标的申报,内部的统筹安排和日常调配,代收使用费并上缴院财务;负责所使用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以及自建科研辅助设施的管理和修缮等。
1.3阶段性统一调配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原则上每年集中受理1次使用科研辅助设施的申请,具体程序为各研究团队以研究所为单位向院行保处提出使用计划,行保处汇总后会同院科研处等部门根据科研项目任务的需要,核定科研辅助设施所需规模和配置,根据《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科研、办公及经营用房和试验地及辅助设施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按照科研岗位、实验室等级及在职科研人员的职称与人数来核定面积统筹安排科研及辅助用房及其他辅助设施。例如:院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科研及辅助用房基本配置标准为:院士500 m2;省特级专家350 m2;首席专家按A、B、C类分别配置200、150、100 m2;研究员及以下人员按科研岗位等级计算,每一级为8 m2,各等级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为8 m2×科研岗位级数。文件对各类重点实验室用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用房等都制定了相应的配备标准。
另外还明确规定科研辅助设施(包括各单位自建的)不得擅自出租、出借,不得荒废,若发现以上情况者,没收出租、出借收入,并收回科研辅助设施使用权,安排调剂其他单位使用。
1.4通过收费等措施调控资源筹备维保经费
以经济杠杆调控、成本补偿、维持运行等为原则,参照相关单位及行业标准,对院投资设施进行收费,如科研用房按照50元/(m2·年)收取,对于尚未进行维修改造的办公用房,房屋使用费按收费标准的70%收取,辅助用房按照 30元/(m2·年)收取,对于各单位自行投资或院所共同投资建设的辅助用房等设施,使用费减半收取。土地使用费、农田灌溉水电费等都制定了收费标准。所收费用一部分用于补贴运行,一部分用于建立维修基金。
2农业科研院所基础设施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建设仍显不足,维护机制尚不完善
近几年,部分科研院所基础设施投资总额一直不断上升,但基础设施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仍相对较低,科研基础设施仍不完备。另外因历史原因、研究领域差异及重视程度不同,各研究所之间拥有的辅助用房等设施差异亦明显[6]。公共设施如环境保护、农田水利、垃圾和污水处理、安全保卫等设施不尽完善,基础设施“瓶颈”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科研工作的开展。
2.2维护费用支付渠道不够清晰
院职能部门对院科研办公用房、试验地及辅助设施制定了收费标准,所收费用用于充实院基础设施维护资金。但在维护资金的使用方面虽然制定了相关规定,可是实际可操作性并不强。例如:大的维修项目动用院专项维修资金,小的维修项目由使用单位自行解决,这个大与小的界定就没有具体明确,资金的使用范围在针对某个具体问题时就存在争议,往往需要商讨论证、协商解决,人为因素较多,费时费力,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2.3维护主体界限划分不清
内部管理上虽然规定一些设施谁建设谁维护,而又规定另一些设施则是谁使用谁维护,诸如此类原则上的说法并没有进行明确的界限和责任划分,往往导致维护滞后。例如:基地范围内公共区域的景观绿化种植后养护滞后;院本部田间科研生产垃圾和公共道路多头管理,时效反而不高;科研垃圾清理不规范,导致泄洪和灌溉一体功能的公共渠道因维护主体不明时常被堵塞,造成二次维护,产生二次费用。
2.4缺乏专业维护人才和专业设备
因专业人才缺乏,维护保养意识不强,部分辅助设施缺乏常规的维护保养机制。在常规维护方式上是采用社会托管还是自行维护的选择方面,一方面社会托管费用高,经常超出预算,而另一方面自行维护技术又不够达标,故常常举棋不定,存在临时情况临时决定的现象,致使常规管理维护效率低,不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和采取有效措施,导致维修成本增加。高效的维护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还需要有先进的设备,但目前我们还缺乏自动化精确化的管理维护设备,大多数项目还是依靠人工目测的传统方法,维护水平低,难以保障设施持续稳定地工作[7]。
2.5管理机构多头分散,技术人员共享程度不够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本部和2个基地分别管理各自所属基础设施,机构职能大同小异,服务功能同质化,资源和服务共享程度不够,利用效率不高。本部专业人员队伍结构老化,省人事部门对专业技术工人又控制进编,但完全社会化的条件亦不具备。基地用工主要来自当地及周边地区,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也直接影响基地劳务人员素质,从而影响劳动效率和劳动质量[8]。各自拥有的并不充足的技术力量不能充分调剂共享,造成资源和服务上的浪费。
3对农业科研基础设施管理的建议
3.1完善一体化的管理体制和创新服务机制
一方面,有些项目可以充分利用院本部综合服务中心的技术力量,特别是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的项目如水电、绿化等,共享专业队伍实施服务,统筹解决保障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不高、重复用工及用工难等问题,且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有效避免用工风险,降低使用和维护成本,提高服务保障能力,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另一方面,对于缺乏专业人员的专业维保项目如水泵的维保、电梯维保、大型制冷制热设备的维保等可以统一通过集中招标的方式实施社会化服务,减少本部和基地各自单独招标的工作量和维保工作的成本。
3.2完善规章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一是完善专门针对基础设施管理维护方面的文件及规章制度,明确责任主体、出资主体、监管主体等事宜。目前虽然出台了部分管理规定,但主要是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与有偿使用方面的,而对于后期使用和维护则没有进一步明确。管理部门要善于创新,不断探索农业科研基础设施管理、维护的新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科研辅助设施管理使用的绩效评估机制。定期对各单位的科研辅助设施管理、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考核,对违规使用以及科研辅助设施擅自出租、出借,或闲置荒废1年以上的,应及时收回使用权。
三是建立科研辅助设施管理的长效机制。如科研试验用地实行院统一管理、研究所承包使用、有償服务模式,制定议价机制,签署租赁合同、实行合同管理等。
四是健全基建档案,完善辅助设施建设和维护档案管理,如晒场、排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工程的档案材料收集,特别是设施蔬菜大棚构架资料归档等,以备后期维护或更新改造提供参考[9]。
3.3拓展基础设施维保资金来源渠道及明确使用方案
设施建设、维护、保养、维修需要大量资金,建立管护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落实和稳定资金来源渠道,是管理好服务好基础设施使用的重要保障[10]。应根据自身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投资规模,结合学科建设的需要,全面统筹规划扩建维护内容、设备改造完善等。除收取的设施设备使用费外,还应多措并举,设立专项维修资金,以免发生重大维修事项时,经费不能及时到位,影响了维修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另外,对于维修资金的使用,应制定具体的使用规则,确保使用公平合理,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3.4加强管理和服务队伍建设
农业科研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工作应拥有1批责任心强、爱岗敬业、执行力强、效能高的管理队伍和专业技术骨干,确保各项服务维护工作的顺利实施。目前,后勤服务人员来源有处于工勤岗的在编老职工、部队军转人员、合同制劳务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明显不足。由于岗位设置的限制,按目前的工资待遇水平很难招到有专业资质的非在编合同制员工,而工勤人员进编又受省人社厅岗位设置的控制,另外,零星的维修保养因利润空间小,专业的维保单位不愿承担。针对这些情况,建议整合本部、基地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深造和培训,尽快建设1支稳定的、专业的高效团队,保障全院的基础设施得到专业化规范化的维修保养服务。另外,对使用者进行操作培训,确保使用过程中注意科学方法,正确精心使用,以减少维修,延长寿命。
3.5建立基础设施维护管理服务工作院、所沟通机制
院管理职能部门、服务部门应建立专门的沟通机制,以定期召开座谈会等多钟形式,集中听取一个阶段以来研究所等服务对象对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沟通交流服务部门在各自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强化对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及服务工作的理念,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及服务工作的跟踪交流,共同对基础设施管理服务进行督查、指导和评价。
4结语
随着农业科研单位院外基地的蓬勃发展,各单位亦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运行模式,如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本部和基地既有分别管理,也有交叉管理[11];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行政后勤围绕“大后勤”管理的目标,对各院区实行一体化的行政后勤保障工作,但存在庄行实验站相对独立运行的情况[2];广西农业科学院实行院所二级管理且深度深入、以细致见长。实行分别管理,相对精简层次,但职能同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互相之间信息传递不畅;一体化统管,管理服务人员统筹安排,节省人力开支,易组建专业队伍,但中间环节较多,时效不够高,导致精细程度不够。各单位根据自身特点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各种模式各有所长和不足,都需要在运行的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完善。 总之,多位一体科研院所在新形势下需要认真总结基础设施使用和维护的经验教训,扎实稳妥地推进农业科研基础设施使用和维护工作,建立合理完善的管理机制,切实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用和维护,充分、合理、高效地管理好各类科研辅助设施,从而改善科研环境,将条件建设水平提升转化为科技成果产出能力的增强,确保农业科研能力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茹水江,田恒方,蔣定彩,等. 农业科研基地建设管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杨渡科研创新基地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6):28-31.
[2]盈盈.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服务管理再展新貌——市农科院构建适应新一轮科技发展后勤体系[J]. 上海后勤,2015(3):22-23.
[3]陈桂芬,黄玉溢,熊柳梅,等. 广西农业科学院里建科研基地土壤养分状况调查分析[J].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2):196-199.
[4]孙虎,张磊,马政,等. 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建设实践与思考——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6,35(6):38-41,44.
[5]丁维荣,陆中兰,杨力钢,等. 浅议农业科研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科学基地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6,35(5):29-31,70.
[6]方松,赵红萍. 我国农业科研试验基地研究初探—借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试验基地研究经验[J]. 农业科技管理2014,33(2):41-43,76.
[7]秦永军. 水电站机电设备维护与检修管理措施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13):123.
[8]高兵,朱伟,王爱全,等. 对农业科研单位实验基地建设与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 农业科技管理,2017,36(2):46-48,56.
[9]王莉芳,汪洁. 浅议农业科研单位试验基地基建档案管理——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六合动物试验基地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3,32(6):49-51.
[10]丰景春,李娟,耿秀. 江苏省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管理与维护研究[J]. 水利经济,2009,27(6):55-59.
[11]杜琼,陈剑平. 基于产业链视角的农业科研创新基地建设模式探讨——以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一园两基地”为例[J]. 农业科技管理,2015,34(4):42-45,93.陈寒凝,陈军. 基于多色集合理论的农特微商生态系统演化路径[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17):298-3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