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年来郭建华惟一不变的就是恪守周恩来总理当年对外贸战线同仁的教导:外事无小事。
郭建华是个很怀旧的人。
和许多“老广交”不同的是,除了把当年参加广交会的所有证件和照片都保存完好,他还把它们都一一扫描进电脑,以期将那些点滴往事永久保留。
第一次刻骨铭心
可以肯定,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号角,是从一个交易会吹响,并以最强劲的旋律贯穿始终,响彻东西,强烈影响着新中国的每一块土地上的每一代人—除了中国。
尤其是郭建华。
身为广州轻出集团总经理,郭建华在集团整整工作了30年,也见证并参加了59届广交会。会前筹备,会中接洽,会后跟踪,一年两届的广交会前前后后至少要占用他半年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意味着他这30年中有15年是为广交会而活着的。因此,如果没有广交会,郭建华的人生真不知道会失去多少斑斓色彩。
其实,在没有踏入工作岗位之前,广交会已经深刻地改变了郭建华的生活。
那还是在他的学生时代。那时,郭建华就读于广东外贸学校,修读英语专业。那时候,广州人就像期盼逢年过节一样期待广交会,因为每逢广交会,广州城就热闹非凡,另有洞天,日日唱大戏,家家发肥肉。而对于郭建华而言,他更期盼的是手持鲜花,夹道而立,做一个无尚光荣的迎宾小使者。
毕业后,郭建华被分配到广州轻出,从此便与广交会结下不解之缘。
1977年4月,第41届广交会—那是郭建华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兴奋中洋溢着骄傲,激动中夹杂着紧张,郭建华整个身心都陶醉于广交会的展馆内。
按要求,当天洽谈成交的二三十份合同必须在晚上回到招待所后打印出来,一式七份。于是,每天晚上郭建华都用“双鱼”牌手动打字机亲手缮制这些合同,一直忙碌到深夜一、两点钟,望着一堆等着明早进馆签署的出口合同,虽然腰酸背痛,饥肠辘辘,但心里却乐滋滋的。第二天早餐后,郭建华和其他省市公司代表坐上中国轻工交易团的十几辆通道大客车,又浩浩荡荡地开进广交会。
“会期30天,前后筹备、撤展和小结各一星期,40多天在交易团的招待所住宿。会前学习,各口岸公司一起评议新商品、新规格,协调价格方案,领会国别政策,商议洽谈方法等,交易会开幕前以各大口岸公司联合组建的各个商品小组用大红纸在住处张贴本组的《决心书》,闭幕撤展后集中总结汇报。”这些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时代印记,郭建华依然历历在目。
贸易让“非典”走开
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和非典型肺炎疫情的肆虐,在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给第93届广交会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
一手防非典,一手抓经济。在全世界怀疑的目光中,第93届广交会于4月15日如期举行。
当时,因受“非典”影响,部分企业无法前来参展。为响应省政府号召,郭建华带领广州轻出集团挺身而出,和其他广东企业联手解决了可能出现的展位空缺问题,及时维护了广交会形象。同时,郭建华还积极组织集团的参展工作。
为鼓舞士气,会前,郭建华领导员工对市场形势进行科学分析:伊拉克开始战后重建;美国也将在停战后把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欧元已升破四年来最高点,将刺激该地区进口等,他让全体参展人员充分意识到:市场商机无处不在,客户未到并不意味着不做生意。
因此,在“非典”阴霾笼罩下,尽管到会的客商减少了,广州轻出集团的布展工作依然没有丝毫马虎,仍然按照既定装修方案对摊位进行特装布展,进一步强调了系列化和专业化。
一方面,集团把防止出现疫情,确保参展人员身体健康作为这次广交会的首要任务,为参展人员购置了相关的医药保健品以增强免疫力,并在会上派发消毒纸巾、口罩,时刻关注大家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集团适时推出各种新款家电、建材、五金等适销对路商品。针对新参展的商品如煤气暖炉、电子保温箱等,力争在现场签约成交;针对这次中东、非洲等地区到会客户居多,箱包区则浓墨重彩地展示了适合这些市场的新款式手袋;而对自行车则推出了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的要求随时调整车辆的各类零件组合。总体上,广州轻出集团在该届广交会上参展商品的更新率达到了30%,鞋帽、箱包、服装等商品更新率则达到了100%。
同时,广州轻出集团还推出多种方式促进成交。
会前,郭建华要求对公司网页上的商品样本作了全面更新,对所有取消到会的老客户,均发通知请他们浏览公司网页,主动向他们介绍新商品;对人在中国国内但未能参加广交会的客户,集团则主动到其所在地与之会面,陪同他们到工厂了解情况,使现场和网上、馆内和馆外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商务网络,充分显示出网上洽谈的重要性。
至今,郭建华电脑上仍保留着那时配置的一个摄像头。
下笔千斤重
正是在30年广交会的风雨磨炼中,郭建华从一个外销员,到一个业务经理,再到一个企业老总,一步一个脚印。而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交会如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年代,广交会由专业外贸总公司组团,那时候不分企业、无所谓品牌。开展前一两个月大家就忙着组织货源,协调确定价格。开展后,各省都以商定的价格与外商洽谈,几乎不存在价格波动。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外贸领域开始打破行政“条块”,地方外贸公司自负盈亏,外贸领域进入竞争年代,广交会组展方式随之也发生重大改革,开始实施“省市组团,商会组馆,馆团结合,行业布展”的十六字方针,彻底打破30多年来由专业外贸总公司组团的历史,一夜之间,广交会门前19面团旗摇身一变成为45面,蔚为壮观。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专业外贸”已成历史,越来越多生产企业、民营企业挤进广交会,配额经营的特权也日渐减少。当年只能找外贸公司“代理出口”的合作伙伴,如今纷纷自己布展,另立山头。
广交会的变化是历史必然。
因此,郭建华认为,走品牌经营之路,走工贸一体化之路,已经成为国有外贸企业破茧重生的惟一选择。
在郭建华的带领下,广州轻出集团与时俱进,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工贸一体化和品牌经营之路,尤其是在与广州轻工集团强强联合组成广州轻工工贸集团之后,以珠三角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为依托的广州轻出集团已经在未来竞争中抢得了先机,经营业绩连年突飞猛进,并以1016件商标所有量成为全国拥有商标最多的企业。
企业的发展,广交会功不可没。每年的出口值中,大约三分之一是通过广交会成交。从1956年的出口106万美元,到2005年的出口31344万美元,广州轻出集团用了50年时间完成了由一个地方小型国有外贸企业到业务遍及全球的大型外贸集团的生死蜕变,并连续10多年入选“中国最大500家进出口企业”;2003年、2004年又連续两年入选“中国企业五百强”;多次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由“官制”到“商潮”,郭建华一直随广交会因变而变。
然而,30年来郭建华惟一不变的就是恪守周恩来总理当年对外贸战线同仁的教导:“外事无小事”、“重合同,守信用,下笔千斤重。”商海起伏,世事沧桑,郭建华领航下的广州轻出集团一直坚守“诚信为本”,这是对周总理的敬仰,更是一个“老广交”的人生信条。
编辑:李振宇
郭建华是个很怀旧的人。
和许多“老广交”不同的是,除了把当年参加广交会的所有证件和照片都保存完好,他还把它们都一一扫描进电脑,以期将那些点滴往事永久保留。
第一次刻骨铭心
可以肯定,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号角,是从一个交易会吹响,并以最强劲的旋律贯穿始终,响彻东西,强烈影响着新中国的每一块土地上的每一代人—除了中国。
尤其是郭建华。
身为广州轻出集团总经理,郭建华在集团整整工作了30年,也见证并参加了59届广交会。会前筹备,会中接洽,会后跟踪,一年两届的广交会前前后后至少要占用他半年的时间和精力,这就意味着他这30年中有15年是为广交会而活着的。因此,如果没有广交会,郭建华的人生真不知道会失去多少斑斓色彩。
其实,在没有踏入工作岗位之前,广交会已经深刻地改变了郭建华的生活。
那还是在他的学生时代。那时,郭建华就读于广东外贸学校,修读英语专业。那时候,广州人就像期盼逢年过节一样期待广交会,因为每逢广交会,广州城就热闹非凡,另有洞天,日日唱大戏,家家发肥肉。而对于郭建华而言,他更期盼的是手持鲜花,夹道而立,做一个无尚光荣的迎宾小使者。
毕业后,郭建华被分配到广州轻出,从此便与广交会结下不解之缘。
1977年4月,第41届广交会—那是郭建华第一次参加广交会。兴奋中洋溢着骄傲,激动中夹杂着紧张,郭建华整个身心都陶醉于广交会的展馆内。
按要求,当天洽谈成交的二三十份合同必须在晚上回到招待所后打印出来,一式七份。于是,每天晚上郭建华都用“双鱼”牌手动打字机亲手缮制这些合同,一直忙碌到深夜一、两点钟,望着一堆等着明早进馆签署的出口合同,虽然腰酸背痛,饥肠辘辘,但心里却乐滋滋的。第二天早餐后,郭建华和其他省市公司代表坐上中国轻工交易团的十几辆通道大客车,又浩浩荡荡地开进广交会。
“会期30天,前后筹备、撤展和小结各一星期,40多天在交易团的招待所住宿。会前学习,各口岸公司一起评议新商品、新规格,协调价格方案,领会国别政策,商议洽谈方法等,交易会开幕前以各大口岸公司联合组建的各个商品小组用大红纸在住处张贴本组的《决心书》,闭幕撤展后集中总结汇报。”这些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时代印记,郭建华依然历历在目。
贸易让“非典”走开
2003年,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和非典型肺炎疫情的肆虐,在给世界经济带来了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给第93届广交会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严峻考验。
一手防非典,一手抓经济。在全世界怀疑的目光中,第93届广交会于4月15日如期举行。
当时,因受“非典”影响,部分企业无法前来参展。为响应省政府号召,郭建华带领广州轻出集团挺身而出,和其他广东企业联手解决了可能出现的展位空缺问题,及时维护了广交会形象。同时,郭建华还积极组织集团的参展工作。
为鼓舞士气,会前,郭建华领导员工对市场形势进行科学分析:伊拉克开始战后重建;美国也将在停战后把重心重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欧元已升破四年来最高点,将刺激该地区进口等,他让全体参展人员充分意识到:市场商机无处不在,客户未到并不意味着不做生意。
因此,在“非典”阴霾笼罩下,尽管到会的客商减少了,广州轻出集团的布展工作依然没有丝毫马虎,仍然按照既定装修方案对摊位进行特装布展,进一步强调了系列化和专业化。
一方面,集团把防止出现疫情,确保参展人员身体健康作为这次广交会的首要任务,为参展人员购置了相关的医药保健品以增强免疫力,并在会上派发消毒纸巾、口罩,时刻关注大家的身体状况。另一方面,集团适时推出各种新款家电、建材、五金等适销对路商品。针对新参展的商品如煤气暖炉、电子保温箱等,力争在现场签约成交;针对这次中东、非洲等地区到会客户居多,箱包区则浓墨重彩地展示了适合这些市场的新款式手袋;而对自行车则推出了个性化服务,根据客户的要求随时调整车辆的各类零件组合。总体上,广州轻出集团在该届广交会上参展商品的更新率达到了30%,鞋帽、箱包、服装等商品更新率则达到了100%。
同时,广州轻出集团还推出多种方式促进成交。
会前,郭建华要求对公司网页上的商品样本作了全面更新,对所有取消到会的老客户,均发通知请他们浏览公司网页,主动向他们介绍新商品;对人在中国国内但未能参加广交会的客户,集团则主动到其所在地与之会面,陪同他们到工厂了解情况,使现场和网上、馆内和馆外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商务网络,充分显示出网上洽谈的重要性。
至今,郭建华电脑上仍保留着那时配置的一个摄像头。
下笔千斤重
正是在30年广交会的风雨磨炼中,郭建华从一个外销员,到一个业务经理,再到一个企业老总,一步一个脚印。而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交会如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计划经济年代,广交会由专业外贸总公司组团,那时候不分企业、无所谓品牌。开展前一两个月大家就忙着组织货源,协调确定价格。开展后,各省都以商定的价格与外商洽谈,几乎不存在价格波动。
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外贸领域开始打破行政“条块”,地方外贸公司自负盈亏,外贸领域进入竞争年代,广交会组展方式随之也发生重大改革,开始实施“省市组团,商会组馆,馆团结合,行业布展”的十六字方针,彻底打破30多年来由专业外贸总公司组团的历史,一夜之间,广交会门前19面团旗摇身一变成为45面,蔚为壮观。
进入21世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放开,“专业外贸”已成历史,越来越多生产企业、民营企业挤进广交会,配额经营的特权也日渐减少。当年只能找外贸公司“代理出口”的合作伙伴,如今纷纷自己布展,另立山头。
广交会的变化是历史必然。
因此,郭建华认为,走品牌经营之路,走工贸一体化之路,已经成为国有外贸企业破茧重生的惟一选择。
在郭建华的带领下,广州轻出集团与时俱进,成功地探索出一条工贸一体化和品牌经营之路,尤其是在与广州轻工集团强强联合组成广州轻工工贸集团之后,以珠三角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为依托的广州轻出集团已经在未来竞争中抢得了先机,经营业绩连年突飞猛进,并以1016件商标所有量成为全国拥有商标最多的企业。
企业的发展,广交会功不可没。每年的出口值中,大约三分之一是通过广交会成交。从1956年的出口106万美元,到2005年的出口31344万美元,广州轻出集团用了50年时间完成了由一个地方小型国有外贸企业到业务遍及全球的大型外贸集团的生死蜕变,并连续10多年入选“中国最大500家进出口企业”;2003年、2004年又連续两年入选“中国企业五百强”;多次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授予“重合同守信用企业”。
由“官制”到“商潮”,郭建华一直随广交会因变而变。
然而,30年来郭建华惟一不变的就是恪守周恩来总理当年对外贸战线同仁的教导:“外事无小事”、“重合同,守信用,下笔千斤重。”商海起伏,世事沧桑,郭建华领航下的广州轻出集团一直坚守“诚信为本”,这是对周总理的敬仰,更是一个“老广交”的人生信条。
编辑:李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