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笔者根据自身的工作实际,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现状,并结合心理咨询的相关技巧概念,提出辅导员工作过程中的“平等”理念,为建立二者之间的和谐关系提供了现实策略。
[关键词]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咨询 平等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建立在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客体二分基础之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不平等地位,缺乏必要的对话与沟通,不能相互理解,从而使师生相隔在两个不同的世界。这种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当今高校的学生工作中,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当代大学生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厌倦,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作为教育主体相对于大学生这一教育客体是居于逻辑先在地位的,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在性,决不意味着辅导员可以把自己的政治愿望和理解生搬硬套在教育对象上。而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一门“人学”,遵从人性就能事半功倍,因此,根据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所强调的对话、理解与沟通,在方法论意义上把心理咨询中的“平等”理念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可行的。
一、“平等”理念提出的背景
1.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在笔者从事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发现逆反心理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现象。这种心理的存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阻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与社会要求对立、与教育者期望目标背离或与事物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映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产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来源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分化,开始对未来充满憧憬,不断构建理想自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地矛盾。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他们便会感到强烈的自卑感,感觉自己与他人有差距,出现焦虑、抑郁的状态;相反,当现实自我占优势时,他们又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在乎别人的看法,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自我设计,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事情干预过多。这里的别人,既包括了他们的家长、朋友、专业老师,也包括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的高校辅导员。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若不注意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平等对话的机会,而采取形式陈旧、内容空洞、脱离现实、居高临下的枯燥说教,就会遭到他们的反感和抵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难题。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平等”理念的相对缺失
平等,应当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该是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不再是教育过程的主宰者,不再是受教育者的对立面,教育者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与这一理念有相当距离。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师生间的交往本质基本上是一种科层制交往,由于交往双方个人所属共同体的不同及其身份的差异,双方在权利分配和资源占有上明显不平等。这种所谓的交往是单向的,是缺乏“交互性”的,教师因为其优势地位的存在而发出居高临下的交往信号,但这是缺乏诚意的、有名无实的交往,其实质是非自愿的、被迫的,师生间的关系并不是合作的、交互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常看似在热烈地对话而实质却是在独白。“因为没有师生关系的平等,教育文本又被教师权威所霸占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对话,没有平等与对话,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
尽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它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是存在各地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而受主体性哲学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影响,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处于或“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的单主体论,即预设主体的优先地位,把主体放在绝对权威的位置,从而造成主体和客体地位的不平等。
二、“平等”理念的来源
1.后现代主义倡导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平等的交互主体性
后现代主义倡导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将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此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处于同一个平面中的两个平等主体,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同样是受教育主体,他们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使基于理解之上的交谈和对话成为可能,而不只是作为两个互不相干的孤独者而存在着。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声明的:“教育者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互主体性”就是要使交往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作为平等的主体而存在,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师生间平等对话创造平台。
2.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建立平等互助的咨访关系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培养健全发展的、为社会所接纳的、能发挥自己潜能的有用之才。但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心理咨询摈弃单纯的说教方式,着眼于学生的本身实际情况,使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分析、面对、解决自己的困惑,从而完成自身人格的成长。这种方式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起的效果更长久。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决定了心理咨询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补偿功能。
(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
(2)方法补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行为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内容补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提供了补偿。
三、“平等”理念的内涵
1.贯彻“无条件尊重”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平等
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是“无条件尊重”来访者,强调咨访双方的地位平等,咨询师绝不是高高在上于来访者,咨询师不是来访者未来发展的设计师,咨询师只是引导和陪伴来访者走过他心灵的痛苦期,来访者之所以愿意接受咨询师的帮助,只因为咨询师能给来访者创造平等的心灵空间;无条件尊重使咨询师能进入来访者的内心深处,帮助其自我探索,剖析自己缺失什么,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跟随自己的心灵找寻发展的方向。这与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交互主体论”的新型师生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认为交互关系中的人均是主体,而且是作为平等的主体存在,消解了传统师生关系中的二元论人我对立。而心理咨询中的“无条件尊重”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促进思政教育中授受双方的地位平等,展开受教育者思想深处的自我探索,追寻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发展平台。
尊重还包含着接纳:接受学生的长处、短处、学生不同的观点。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学生的一些言行可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不一致,也会出现观点的冲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批评学生的言行、反驳学生的观点,期望学生的这些观点即时得到改变。然而,这种做法只能增加学生的反感,认为教育者不理解自己,导致他们只能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保持沉默或者说一些教育者希望他们说的话,大大削弱教育的效果。此时,如果教育者可以做到“无条件尊重”,试着暂时接受他们的观点,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向教育者倾诉。教育者只有对学生的内心思想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作引导。
2.使用“专注与聆听”的晤谈技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对话平等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单向制约关系,而应是双向交流关系。那种教育者居高临下、不关注受教育者的信息反馈、单向灌输的强制性教育格局,必然以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而告终。而双向交流型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前述的信息授受双方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相对受教育者,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由教导者转为“对话者”;他们的信息流动也是双向的,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尊严在其中受到尊重。心理咨询特别强调利用“专注与聆听”实现晤谈中的双向交互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晤谈主要以对话形式出现。咨询师不仅要同理、专注与聆听,要听得到来访者所传达的有声与无声的信息,更要聆听到来访者心灵深处。同时,在对话中,说者和听者还在不断转换,对话不依赖任何一方,不受任何一方控制,对话存在于咨访双方之间。咨询师不仅要保持客观中立,不致被卷入来访者的情感旋涡,又要能有效控制交流的节奏与深度,能听到来访者的真实内心,这是一种十分微妙的技术,也是一种极强的交流能力。
(2)交互性体现在交往的内容上。咨询中全面而深刻的对话使得交往双方在相互影响、相互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认识。在心理咨询中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3)交互性还体现在咨询师关注来访者的整个“生活世界”及其成长。这就是师生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而且是教育本身。教育就是对话,是上一代与下一代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对话”。它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我”与“你”相遇,它只可能发生在“我—你”世界之间,心理咨询的晤谈过程中,每一方都把对方看作是与自己交流的“你”,双方都真诚地投入到“我”与“你”的对话中,双方都在理解中获得沟通与共享。心理咨询“专注与聆听”技巧的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双方面对面的平等对话得以可能。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
[关键词]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咨询 平等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建立在传统哲学认识论的主客体二分基础之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不平等地位,缺乏必要的对话与沟通,不能相互理解,从而使师生相隔在两个不同的世界。这种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在当今高校的学生工作中,那就是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当代大学生对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厌倦,极大地影响了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作为教育主体相对于大学生这一教育客体是居于逻辑先在地位的,但这仅仅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在性,决不意味着辅导员可以把自己的政治愿望和理解生搬硬套在教育对象上。而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一门“人学”,遵从人性就能事半功倍,因此,根据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所强调的对话、理解与沟通,在方法论意义上把心理咨询中的“平等”理念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可行的。
一、“平等”理念提出的背景
1.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在笔者从事辅导员的职业生涯中,发现逆反心理是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的一个较为普遍现象。这种心理的存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阻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主要是指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与社会要求对立、与教育者期望目标背离或与事物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映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产生的逆反心理,主要来源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明显分化,开始对未来充满憧憬,不断构建理想自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地矛盾。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他们便会感到强烈的自卑感,感觉自己与他人有差距,出现焦虑、抑郁的状态;相反,当现实自我占优势时,他们又往往会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在乎别人的看法,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自我设计,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不希望别人对自己的事情干预过多。这里的别人,既包括了他们的家长、朋友、专业老师,也包括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者的高校辅导员。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若不注意尊重学生,给学生以平等对话的机会,而采取形式陈旧、内容空洞、脱离现实、居高临下的枯燥说教,就会遭到他们的反感和抵制,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难题。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平等”理念的相对缺失
平等,应当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应该是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处于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不再是教育过程的主宰者,不再是受教育者的对立面,教育者只是“平等者中的首席”。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却与这一理念有相当距离。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师生间的交往本质基本上是一种科层制交往,由于交往双方个人所属共同体的不同及其身份的差异,双方在权利分配和资源占有上明显不平等。这种所谓的交往是单向的,是缺乏“交互性”的,教师因为其优势地位的存在而发出居高临下的交往信号,但这是缺乏诚意的、有名无实的交往,其实质是非自愿的、被迫的,师生间的关系并不是合作的、交互的,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常看似在热烈地对话而实质却是在独白。“因为没有师生关系的平等,教育文本又被教师权威所霸占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对话,没有平等与对话,就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效。”
尽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与发展,但是不可否认,它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更是存在各地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而受主体性哲学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影响,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处于或“教师主体”或“学生主体”的单主体论,即预设主体的优先地位,把主体放在绝对权威的位置,从而造成主体和客体地位的不平等。
二、“平等”理念的来源
1.后现代主义倡导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平等的交互主体性
后现代主义倡导建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将更少地体现为有知识的教师教导无知的学生,而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影响。”此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处于同一个平面中的两个平等主体,教育者是教育主体,受教育者同样是受教育主体,他们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使基于理解之上的交谈和对话成为可能,而不只是作为两个互不相干的孤独者而存在着。就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声明的:“教育者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互主体性”就是要使交往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人都作为平等的主体而存在,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师生间平等对话创造平台。
2.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建立平等互助的咨访关系
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培养健全发展的、为社会所接纳的、能发挥自己潜能的有用之才。但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心理咨询摈弃单纯的说教方式,着眼于学生的本身实际情况,使学生学会联系实际分析、面对、解决自己的困惑,从而完成自身人格的成长。这种方式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所起的效果更长久。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决定了心理咨询对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补偿功能。
(1)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思想政治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明确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
(2)方法补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行为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疏泄、自由联想、暗示、系统脱敏、厌恶疗法、催眠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3)内容补偿。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提供了补偿。
三、“平等”理念的内涵
1.贯彻“无条件尊重”原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平等
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是“无条件尊重”来访者,强调咨访双方的地位平等,咨询师绝不是高高在上于来访者,咨询师不是来访者未来发展的设计师,咨询师只是引导和陪伴来访者走过他心灵的痛苦期,来访者之所以愿意接受咨询师的帮助,只因为咨询师能给来访者创造平等的心灵空间;无条件尊重使咨询师能进入来访者的内心深处,帮助其自我探索,剖析自己缺失什么,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跟随自己的心灵找寻发展的方向。这与后现代主义所倡导的“交互主体论”的新型师生关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认为交互关系中的人均是主体,而且是作为平等的主体存在,消解了传统师生关系中的二元论人我对立。而心理咨询中的“无条件尊重”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促进思政教育中授受双方的地位平等,展开受教育者思想深处的自我探索,追寻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了发展平台。
尊重还包含着接纳:接受学生的长处、短处、学生不同的观点。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学生的一些言行可能与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不一致,也会出现观点的冲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批评学生的言行、反驳学生的观点,期望学生的这些观点即时得到改变。然而,这种做法只能增加学生的反感,认为教育者不理解自己,导致他们只能刻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保持沉默或者说一些教育者希望他们说的话,大大削弱教育的效果。此时,如果教育者可以做到“无条件尊重”,试着暂时接受他们的观点,才能让他们真正地将自己内心的想法向教育者倾诉。教育者只有对学生的内心思想有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了解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思想作引导。
2.使用“专注与聆听”的晤谈技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对话平等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单向制约关系,而应是双向交流关系。那种教育者居高临下、不关注受教育者的信息反馈、单向灌输的强制性教育格局,必然以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而告终。而双向交流型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前述的信息授受双方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者相对受教育者,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由教导者转为“对话者”;他们的信息流动也是双向的,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尊严在其中受到尊重。心理咨询特别强调利用“专注与聆听”实现晤谈中的双向交互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晤谈主要以对话形式出现。咨询师不仅要同理、专注与聆听,要听得到来访者所传达的有声与无声的信息,更要聆听到来访者心灵深处。同时,在对话中,说者和听者还在不断转换,对话不依赖任何一方,不受任何一方控制,对话存在于咨访双方之间。咨询师不仅要保持客观中立,不致被卷入来访者的情感旋涡,又要能有效控制交流的节奏与深度,能听到来访者的真实内心,这是一种十分微妙的技术,也是一种极强的交流能力。
(2)交互性体现在交往的内容上。咨询中全面而深刻的对话使得交往双方在相互影响、相互理解的关系中不断重构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认识。在心理咨询中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3)交互性还体现在咨询师关注来访者的整个“生活世界”及其成长。这就是师生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这种“对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而且是教育本身。教育就是对话,是上一代与下一代的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人类的历史经验与学生个体的对话”。它需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我”与“你”相遇,它只可能发生在“我—你”世界之间,心理咨询的晤谈过程中,每一方都把对方看作是与自己交流的“你”,双方都真诚地投入到“我”与“你”的对话中,双方都在理解中获得沟通与共享。心理咨询“专注与聆听”技巧的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双方面对面的平等对话得以可能。
参考文献:
[1]小威廉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