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大力发展包括信息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在全球信息化条件下,不断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中,信息技术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国内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信息化尤为如此。
教育信息化能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化,消除数字鸿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着力点是公平正义。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平。这首先是机会的公平,如接受教育的机会、参与竞争的机会等。而在所有的由资源充分性和规则合理性共同保障的机会公平中,良好教育机会的公平是最重要的机会公平。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人发展机会的公平。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正因为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差别、改变社会分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因此,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现阶段,教育的不协调主要体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教育资源配置、受教育者入学机会以及教育者所得待遇的不平等差异上。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信息化建设,而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是因为,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远程网络,人们可以有选择地、全方位地接受远程教育,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其价值实现最大化。远程教育可以聚集起不同地区(包括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的人群接受同等的教育,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正义,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
我国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程度也不高。教育信息化的不平衡表现为经济落后地区和先进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不高表现为网络教育资源的不充分以及相关模式的不健全。
构建和谐社会应从消除教育某些明显不公做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事实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实现点对点沟通与交流的最佳方式,因此也是缓解当前教育不公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与手段。为此,大力发展多媒体远程信息化教育这样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既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全民共享的要求,也是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能够使发达地区或著名学校所拥有的优秀教育资源跨越地区、穿越贫富界限。通过教育信息交流与共享,能为所有用户提供最新、最好的资源,还可通过合作模式整合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共同服务于社会需求。同时,为了使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能真正获得这些资源,应制定“普及化”的市场及价格策略,以保障这些地区的学生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教育,实现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网络教育,解决教育不公的难题,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信息技术教育的推进,促进了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了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使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有了实现的空间与条件。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得到了加强。当今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很普遍。表面上看,这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的重大变革;实质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自觉、自主、自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了全面发展个性化学习的最佳条件。
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人的和谐发展,而教育信息化所追求的远程多媒体网络教育本质就是一种重素质培养、素质提高的教育形式,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一种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在促进“人的和谐和全面发展”上找到应有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在遵循“激发思维、开发潜能、规范实践”的素质教育目标前提下,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可以在教育资源内容中加大素质教育的比重、在学习界面的设计上更加注重人性化与个性化、更加重视学生与教师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协作,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在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自学的兴趣和能力,而且所有的素质教育内容都应是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新经验,保持与国内先进学校教育的同步性。这些举措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
通过教育信息化,能够实现多媒体交互性教学、开放性教学及个性化教学。这样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中所需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年的信息教育实践,笔者深切感受到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教育技术在探究性学习中的独特作用,它具有一般教学手段所缺乏的独特功能,有着传统教育难以相比的优势:利用网络作为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可让学生在浏览信息及热点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观点、形成假设;在寻求专题资源过程中,再次交流与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在查找实证材料过程中,利用其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验证假设。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进行公开讨论,寻求校内校外教师、专家的帮助。还可及时上传课题研究方案、交流研究进程及成果、进行公开性的自评与互评。发挥计算机本身的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等功能,编辑宣传材料,对调查、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撰写小论文,制作用于交流的演示文稿或网页等。总之,利用信息网络教育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及问题意识、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 思茅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王世赋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等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教育改革中,信息技术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国内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信息化尤为如此。
教育信息化能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化,消除数字鸿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着力点是公平正义。促进教育公平,保障社会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社会公平。这首先是机会的公平,如接受教育的机会、参与竞争的机会等。而在所有的由资源充分性和规则合理性共同保障的机会公平中,良好教育机会的公平是最重要的机会公平。教育公平是人发展起点的公平,是人发展机会的公平。教育改变人的命运,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教育公平是最大的公平。正因为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缩小社会差别、改变社会分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因此,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公益性原则,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现阶段,教育的不协调主要体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以及教育资源配置、受教育者入学机会以及教育者所得待遇的不平等差异上。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信息化建设,而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这是因为,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因此,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远程网络,人们可以有选择地、全方位地接受远程教育,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其价值实现最大化。远程教育可以聚集起不同地区(包括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收入的人群接受同等的教育,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正义,进一步缩小数字鸿沟。
我国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极不平衡,程度也不高。教育信息化的不平衡表现为经济落后地区和先进地区的网络设施建设存在较大差距,教育信息化的程度不高表现为网络教育资源的不充分以及相关模式的不健全。
构建和谐社会应从消除教育某些明显不公做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事实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是实现点对点沟通与交流的最佳方式,因此也是缓解当前教育不公问题不可或缺的力量与手段。为此,大力发展多媒体远程信息化教育这样一种新型教育方式,既是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全民共享的要求,也是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能够使发达地区或著名学校所拥有的优秀教育资源跨越地区、穿越贫富界限。通过教育信息交流与共享,能为所有用户提供最新、最好的资源,还可通过合作模式整合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经验,共同服务于社会需求。同时,为了使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能真正获得这些资源,应制定“普及化”的市场及价格策略,以保障这些地区的学生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好的教育,实现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网络教育,解决教育不公的难题,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育信息化通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信息技术教育的推进,促进了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了学习方式与教育方式的变革,使学习变得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有了实现的空间与条件。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得到了加强。当今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经很普遍。表面上看,这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的重大变革;实质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自觉、自主、自能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了全面发展个性化学习的最佳条件。
社会的和谐关键在于人的和谐发展,而教育信息化所追求的远程多媒体网络教育本质就是一种重素质培养、素质提高的教育形式,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的一种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可以在促进“人的和谐和全面发展”上找到应有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应在遵循“激发思维、开发潜能、规范实践”的素质教育目标前提下,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比如,可以在教育资源内容中加大素质教育的比重、在学习界面的设计上更加注重人性化与个性化、更加重视学生与教师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协作,以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增进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帮助学生在有效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自学的兴趣和能力,而且所有的素质教育内容都应是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最新经验,保持与国内先进学校教育的同步性。这些举措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
通过教育信息化,能够实现多媒体交互性教学、开放性教学及个性化教学。这样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和谐社会建设中所需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多年的信息教育实践,笔者深切感受到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教育技术在探究性学习中的独特作用,它具有一般教学手段所缺乏的独特功能,有着传统教育难以相比的优势:利用网络作为强大的信息资源库,可让学生在浏览信息及热点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观点、形成假设;在寻求专题资源过程中,再次交流与讨论,确定研究课题;在查找实证材料过程中,利用其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验证假设。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实时性、开放性,进行公开讨论,寻求校内校外教师、专家的帮助。还可及时上传课题研究方案、交流研究进程及成果、进行公开性的自评与互评。发挥计算机本身的图文编辑、数据处理等功能,编辑宣传材料,对调查、实验的数据进行统计,撰写小论文,制作用于交流的演示文稿或网页等。总之,利用信息网络教育技术进行探究性学习,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信息素养及问题意识、创新能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 思茅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王世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