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颁布至今,国家对于职业教育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教育体系也不断完善。但是限于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定位与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在教育体系的构建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职业院校的发展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将就校企合作与职业教育深造这两个问题通过现状描述和国外对比借鉴的方法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措施及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
学校,是教化育人,传授学识和经验的组织,学校的发展最直接的关系到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与能力。与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这类普通教育体系不同,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其特殊性和復杂性,职业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学生质量普遍偏低。其教学开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开展必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较普通教育开放性更强。2010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要求“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以为了构建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在进行改革时,应内外兼顾,做到内部完善和外部衔接。笔者将对内部的学历学位互通与外部的校企合作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构建健全教育体系,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校内部学历互通模式改革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有着“制造大国”的称誉,也在努力的朝着“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方向前进,所以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可以保证他们掌握更深更广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能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使他们更能适应高速发展的节奏。在纲要中我们也能看到有关终身教育理念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相关文字,更加凸显了我国对于继续学习与晋升体系的重视。但是在我国现有的体系中,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次等教育,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多是班级内被边缘化的末等生,这种对职业教育的误解根本原因便是其狭隘的晋升与发展空间,高职毕业的学生仅仅相当于普通教育的大专水平,而国家的发展必须依托于高水准的职业教育,亟需职业教育与普通价与对接,发展更高层次的学习平台。
1.我国现状及存在问题。职业教育主要由中职和高职组成,中职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接受3年职业教育并在毕业后获得中专文凭,通过国家考试取得中级技工资格;高职教育为高中毕业后接受3年的职业教育并在毕业后获得大专文凭,也可初中毕业后接受5年职业教育,毕业后通过国家考试可取得高级技工资格。进入高职院校虽需要一定的文化分数要求,但门槛很低,因此在这个以成绩论英雄的价值观影响下,职业教育被冠上了“断头教育”的头衔,是学生和家长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选择,这种对于职业教育的误解主要是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专科层次,即使可以通过“专转本”继续深造,却也只能进入民办本科,并没有相应的本科高校或研究院真正隶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从而出现断层现象,较之普通教育有极大的不对称性。所以许多学生即便具备职业技能天赋,也会由于其社会地位和发展局限而选择普通教育。这种由于教育断层而导致的人才的大量流失,形成了我国劳动力杂而不精的现象,极大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职业教育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新加坡“立交桥”模式的借鉴。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引入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借鉴,并结合现状提出符合国情的解决措施。新加坡的“立交桥”式体系是解决教育层级问题的成功案例,其采用的是横向与纵向互通的模式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在纵向上,学生可以在中学后通过2年的工艺教育学院学习完成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教育,再通过2年的理工和技术学院的学习完成相当于专科水平的教育,最后还可以继续完成3年的本科教育;在横向上,“立交桥”体系可以允许学生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间相互跨越,螺旋式上升。为了保证这一教育体系的运作,新加坡政府还建立了多元文凭互认体系,他们将技工证书分为三级,使技术证书和学历相互对应,相互贯通。技术型学生可以通过获得证书取得同等学力并选择更高一层次的职业或普通教育。这一体系在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选择范围,有利于培养兼具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多元型人才,带动了职业教育开发的积极性。
3.改革方法。“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学历认证尚不明确的问题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也证明了技能可以等同学历这一观点的可行性,因此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可将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分别和初中、高中和大专学历相对应,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轨,提高对技术人员能力的认可度。可以借鉴新加坡的互通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培养、课程渗透等方面的优化。其中资源共享可以是师资、网络平台和实训场地的共享,联合培养则是建立职业教育实践基地,课程渗透是指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对于职业教育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断层问题,笔者认为需要拓展职业教育体系,可以通过新建职业类本科院校或将以本地发展服务为目的的地方性综合高校纳入职业教育系统两种办法实现。但是第一种方法耗时较长,成本较大,因此实施相对困难,将地方性院校纳入便成为最为可行的方案。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本就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种属性,且地方院校多是专科院校通过合并、重组和转制的方式升级而来,其办学目的较其他高校与职业教育更为相近,在办学水平上与普通高校存在差距,导致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空间小,方向不明确,若转换办学思路将其定位为职业方向,与普通教育错位发展,既可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摆脱升学无路的境地,满足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需求,也可以解决本地高校在高等院校中的尴尬处境,找到立足之地,从普通教育的低端转入职业教育的顶端。这种定位转换,不仅开辟了职业教育的新层次,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改善和增加了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好数量,也解决了普通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结构性过剩的问题,优化了高等教育质量,形成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双赢局面。在实施过程中,应在师资力量和办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因校因地制宜,根据地方政府的发展需求合理定位,科学发展,力求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同时适应行业和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学校外部校企合作完善
在纲要中对于职业院校的外部合作交流特别是校企合作给予充分重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政府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希望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实现多元化办学体制,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既可以实现人才交流,保证办学质量,也可以共享设备资源,节省校企投入,达到渔利双收的效果。
1.我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我国,职业教育学校大多数归教育部门管理,也有少数企业办学。伴随着“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的飞速进步,职业教育的理念被不断更新,虽然各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在不断增进,合作方式也不断丰富,但职业教育仍缺乏开放性,在中职院校中校企合作较为密切,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学校以包就业包分配为噱头吸引学生就读,保证生源,除少数定向培养项目外,与企业的联系基本只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场所,所谓的校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做到实质性的互助与共赢。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集中为以下几点:(1)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管理政策加强校企合作模式;(2)学校的校舍环境与仪器设备条件不完备,无法满足企业标准;(3)学校教师多是来自本科院校,只是从一个学校跨入另一个学校,缺乏企业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影响学生对职业的认知;(4)企业与学校交流较少,以自身利益為重,在合作上多有应付,一些好的合作手段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付诸实践。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兼顾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使教育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院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德国“双元制”格局的引入。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研究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他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造就了德国制造业的领先水平。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完善,德国已经建立起了以“双元制”为核心的宏观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上取得了丰富成果。在德国,职业教育从高中开始,通常是学生自己找企业就业,在由企业将他们送入职业院校学习,一边在企业做“学徒”,一边在学校深造。在这样“半工半读”的模式下,企业和学校同时成为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明确了学生的职业定位,也满足了双方的发展需求。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下,学校、教师、学生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紧密的关系纽带。
3.改革方案。我国虽然也提出了“双元制”与“双师制”但形成与德国一样企业与学校同为教育主体的模式仍较困难,根据我国国情,可以从学校、师资与学生三个方面分别入手,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新模式。(见图一)。
4.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联合办学,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开发新课程,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实现设备设施共享,将教育教学落实到生产中去,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的质量是职业技术体系能否顺利构建的关键,应广纳人才,加强技术领域教学经验,提高职业教育教师整体质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定期对教师进行顶岗实践和学习进修,积累实践性经验。
6.教学模式创新,由于“学徒制”在我国缺乏可行性,在教学模式上并不能照搬德国的“双元制”,但是可以借鉴其“半工半读”的教育方式,除毕业实习外,每年定期分配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深入他们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与了解。
三、结语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就业和推动社会进步作为最终的目的,应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待职业教育,李克强也曾提出“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要求。面对第三产业的不断升温,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急需提高职业工人的整体素质。自纲要提出至今实行期已经过半,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改善职业教育体系的不足之处,必然会对职业人才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建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制度配置与政策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7:68-72.
[2]聂伟.关于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兼论职业教育的边界[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93-98.
[3]李永刚.中德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03:178-180.
[4]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19-22.
关键词:职业教育 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
学校,是教化育人,传授学识和经验的组织,学校的发展最直接的关系到学生的受教育程度与能力。与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这类普通教育体系不同,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有其特殊性和復杂性,职业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初、高中毕业生和中专毕业生,学生质量普遍偏低。其教学开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开展必须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较普通教育开放性更强。2010年中国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要求“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到2020年,要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所以为了构建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在进行改革时,应内外兼顾,做到内部完善和外部衔接。笔者将对内部的学历学位互通与外部的校企合作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构建健全教育体系,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一、学校内部学历互通模式改革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有着“制造大国”的称誉,也在努力的朝着“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方向前进,所以需要职业院校培养出更多的高级技术型人才,可以保证他们掌握更深更广的专业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能进一步提升学历层次、使他们更能适应高速发展的节奏。在纲要中我们也能看到有关终身教育理念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相关文字,更加凸显了我国对于继续学习与晋升体系的重视。但是在我国现有的体系中,职业教育一直被视为次等教育,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也多是班级内被边缘化的末等生,这种对职业教育的误解根本原因便是其狭隘的晋升与发展空间,高职毕业的学生仅仅相当于普通教育的大专水平,而国家的发展必须依托于高水准的职业教育,亟需职业教育与普通价与对接,发展更高层次的学习平台。
1.我国现状及存在问题。职业教育主要由中职和高职组成,中职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接受3年职业教育并在毕业后获得中专文凭,通过国家考试取得中级技工资格;高职教育为高中毕业后接受3年的职业教育并在毕业后获得大专文凭,也可初中毕业后接受5年职业教育,毕业后通过国家考试可取得高级技工资格。进入高职院校虽需要一定的文化分数要求,但门槛很低,因此在这个以成绩论英雄的价值观影响下,职业教育被冠上了“断头教育”的头衔,是学生和家长不得已而为之的最后选择,这种对于职业教育的误解主要是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仅局限于专科层次,即使可以通过“专转本”继续深造,却也只能进入民办本科,并没有相应的本科高校或研究院真正隶属于职业教育体系,从而出现断层现象,较之普通教育有极大的不对称性。所以许多学生即便具备职业技能天赋,也会由于其社会地位和发展局限而选择普通教育。这种由于教育断层而导致的人才的大量流失,形成了我国劳动力杂而不精的现象,极大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为职业教育体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2.新加坡“立交桥”模式的借鉴。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引入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借鉴,并结合现状提出符合国情的解决措施。新加坡的“立交桥”式体系是解决教育层级问题的成功案例,其采用的是横向与纵向互通的模式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在纵向上,学生可以在中学后通过2年的工艺教育学院学习完成相当于高中水平的教育,再通过2年的理工和技术学院的学习完成相当于专科水平的教育,最后还可以继续完成3年的本科教育;在横向上,“立交桥”体系可以允许学生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间相互跨越,螺旋式上升。为了保证这一教育体系的运作,新加坡政府还建立了多元文凭互认体系,他们将技工证书分为三级,使技术证书和学历相互对应,相互贯通。技术型学生可以通过获得证书取得同等学力并选择更高一层次的职业或普通教育。这一体系在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选择范围,有利于培养兼具实践与理论知识的多元型人才,带动了职业教育开发的积极性。
3.改革方法。“立交桥”式的职业教育体系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学历认证尚不明确的问题上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也证明了技能可以等同学历这一观点的可行性,因此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可将初级、中级和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分别和初中、高中和大专学历相对应,实现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并轨,提高对技术人员能力的认可度。可以借鉴新加坡的互通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联合培养、课程渗透等方面的优化。其中资源共享可以是师资、网络平台和实训场地的共享,联合培养则是建立职业教育实践基地,课程渗透是指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相互渗透。对于职业教育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断层问题,笔者认为需要拓展职业教育体系,可以通过新建职业类本科院校或将以本地发展服务为目的的地方性综合高校纳入职业教育系统两种办法实现。但是第一种方法耗时较长,成本较大,因此实施相对困难,将地方性院校纳入便成为最为可行的方案。因为高等职业教育本就兼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两种属性,且地方院校多是专科院校通过合并、重组和转制的方式升级而来,其办学目的较其他高校与职业教育更为相近,在办学水平上与普通高校存在差距,导致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空间小,方向不明确,若转换办学思路将其定位为职业方向,与普通教育错位发展,既可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摆脱升学无路的境地,满足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需求,也可以解决本地高校在高等院校中的尴尬处境,找到立足之地,从普通教育的低端转入职业教育的顶端。这种定位转换,不仅开辟了职业教育的新层次,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改善和增加了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好数量,也解决了普通教育在高等教育方面结构性过剩的问题,优化了高等教育质量,形成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双赢局面。在实施过程中,应在师资力量和办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因校因地制宜,根据地方政府的发展需求合理定位,科学发展,力求培养一批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同时适应行业和职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人才。 二、学校外部校企合作完善
在纲要中对于职业院校的外部合作交流特别是校企合作给予充分重视:“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政府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希望通过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实现多元化办学体制,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既可以实现人才交流,保证办学质量,也可以共享设备资源,节省校企投入,达到渔利双收的效果。
1.我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我国,职业教育学校大多数归教育部门管理,也有少数企业办学。伴随着“十二五”期间职业教育的飞速进步,职业教育的理念被不断更新,虽然各职业院校和企业的联系在不断增进,合作方式也不断丰富,但职业教育仍缺乏开放性,在中职院校中校企合作较为密切,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学校以包就业包分配为噱头吸引学生就读,保证生源,除少数定向培养项目外,与企业的联系基本只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的场所,所谓的校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做到实质性的互助与共赢。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集中为以下几点:(1)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管理政策加强校企合作模式;(2)学校的校舍环境与仪器设备条件不完备,无法满足企业标准;(3)学校教师多是来自本科院校,只是从一个学校跨入另一个学校,缺乏企业经验和专业实践能力,影响学生对职业的认知;(4)企业与学校交流较少,以自身利益為重,在合作上多有应付,一些好的合作手段也只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付诸实践。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将兼顾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使教育与实际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成为职业院校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2.德国“双元制”格局的引入。德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研究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他们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造就了德国制造业的领先水平。经过多年的开发与完善,德国已经建立起了以“双元制”为核心的宏观职业教育体系,在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上取得了丰富成果。在德国,职业教育从高中开始,通常是学生自己找企业就业,在由企业将他们送入职业院校学习,一边在企业做“学徒”,一边在学校深造。在这样“半工半读”的模式下,企业和学校同时成为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明确了学生的职业定位,也满足了双方的发展需求。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体系下,学校、教师、学生与企业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紧密的关系纽带。
3.改革方案。我国虽然也提出了“双元制”与“双师制”但形成与德国一样企业与学校同为教育主体的模式仍较困难,根据我国国情,可以从学校、师资与学生三个方面分别入手,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形成“专业共建,人才共育”的新模式。(见图一)。
4.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联合办学,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开发新课程,在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实现设备设施共享,将教育教学落实到生产中去,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的质量是职业技术体系能否顺利构建的关键,应广纳人才,加强技术领域教学经验,提高职业教育教师整体质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定期对教师进行顶岗实践和学习进修,积累实践性经验。
6.教学模式创新,由于“学徒制”在我国缺乏可行性,在教学模式上并不能照搬德国的“双元制”,但是可以借鉴其“半工半读”的教育方式,除毕业实习外,每年定期分配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训,深入他们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与了解。
三、结语
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就业和推动社会进步作为最终的目的,应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看待职业教育,李克强也曾提出“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要求。面对第三产业的不断升温,产业结构升级和高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急需提高职业工人的整体素质。自纲要提出至今实行期已经过半,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改善职业教育体系的不足之处,必然会对职业人才质量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建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制度配置与政策创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07:68-72.
[2]聂伟.关于将新建本科院校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探讨——兼论职业教育的边界[J].中国高教研究,2012,11:93-98.
[3]李永刚.中德职业教育的比较与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1,03:178-180.
[4]唐高华.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22: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