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5月19~22日,我参加了吉林省小学语文观摩活动,带着喜悦、带着收获聆听了26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他们来自吉林省不同的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但每位教师的表现不得不令人敬佩。敬佩之余更引起了我的思考:精彩实效的课堂主要来自哪里?如何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怎样才能有优质的课堂?”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潜心博览群书,增强个人知识底蘊
教育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创造性的劳动。虽然归根到底是学生的主动认知,但是学生的课堂学习毕竟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师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程度,同时肩负着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方面的指导。这种指导就决定了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让课堂游刃有余、声情并茂、扎实有效。在这方面东北师大附小的黄春雷老师、赵拴柱老师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引导学生从读到悟、从课内到课外,本来枯燥无味的古文在他们广博知识的引领下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他们的表现再现了一个学者型教师形象。因此,身为师长,我们必须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这是提升自己内涵的有效途径。
二、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节好课的标准虽然有很多,但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决定着教学设计,也能充分证明个人的能力。这次听了五节《桥》这一课,让我们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对教学的设计、对教材的挖掘也就不一样,当然课堂教学效果也就会有所不同。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不准确,思维粗浅,就会导致目标、侧重点不详。如: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就要以识字为主,特别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就要放在识字教学上。
因此,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识词。其中吕娜老师的《蚂蚁和蜻蜓》一课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她的课朴素中带着华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真正做到了水乳交融。作为教师,我们要将每一学段、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目标都把握到位,要把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潜心设计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教学围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中又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地推进教学逐步深入。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应具有质疑性、隐蔽性、精当性、层次性、活动性等。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甚至会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措,因而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谭秀秀老师紧紧围绕“‘乡下人家’有哪些不同的风景?”这一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潜心研究教学语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师生交往、交流、互动的主要纽带和凭借。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智力劳动的效率。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课堂语言不仅是师生交流的外在工具,而且是师生情感、思维、精神、心灵等的内在折射、自然流露、多元互动和不断生成。只有当课堂语言不仅富有工具性而且饱含生命性,课堂才能鲜活、灵动、富有生机与魅力。
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努力做到:描述性语言要准确生动、情真意切;指示性语言要精确清晰、蕴含“温度”;启发性语言要激疑引思、导向“深度”;评价性语言要诊断激励、张弛有度。
一、潜心博览群书,增强个人知识底蘊
教育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创造性的劳动。虽然归根到底是学生的主动认知,但是学生的课堂学习毕竟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实践活动。教师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程度,同时肩负着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方面的指导。这种指导就决定了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让课堂游刃有余、声情并茂、扎实有效。在这方面东北师大附小的黄春雷老师、赵拴柱老师就是我们的榜样。他们引导学生从读到悟、从课内到课外,本来枯燥无味的古文在他们广博知识的引领下学生学得津津有味,课堂上生成的问题也处理得恰到好处,他们的表现再现了一个学者型教师形象。因此,身为师长,我们必须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习惯,这是提升自己内涵的有效途径。
二、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一节好课的标准虽然有很多,但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决定着教学设计,也能充分证明个人的能力。这次听了五节《桥》这一课,让我们看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课异构”。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对教学的设计、对教材的挖掘也就不一样,当然课堂教学效果也就会有所不同。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得不准确,思维粗浅,就会导致目标、侧重点不详。如: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就要以识字为主,特别是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就要放在识字教学上。
因此,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识字、识词。其中吕娜老师的《蚂蚁和蜻蜓》一课就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她的课朴素中带着华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工具性的统一,真正做到了水乳交融。作为教师,我们要将每一学段、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课时的目标都把握到位,要把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教学过程中,这一过程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
三、潜心设计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问题的设计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教学围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中又会不断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地推进教学逐步深入。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应具有质疑性、隐蔽性、精当性、层次性、活动性等。一个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甚至会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措,因而也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如:谭秀秀老师紧紧围绕“‘乡下人家’有哪些不同的风景?”这一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很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潜心研究教学语言,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语言是师生交往、交流、互动的主要纽带和凭借。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智力劳动的效率。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课堂语言不仅是师生交流的外在工具,而且是师生情感、思维、精神、心灵等的内在折射、自然流露、多元互动和不断生成。只有当课堂语言不仅富有工具性而且饱含生命性,课堂才能鲜活、灵动、富有生机与魅力。
因此,我们的教师应努力做到:描述性语言要准确生动、情真意切;指示性语言要精确清晰、蕴含“温度”;启发性语言要激疑引思、导向“深度”;评价性语言要诊断激励、张弛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