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一个时代的觉醒者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crasher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瀚·沃尔夫冈·歌德,德国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及思想家,他以自己长达60余年的辛勤笔耕,给德国乃至人类留下了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曾拜读过歌德的多部作品,这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影响深远的伟大史诗《浮士德》,或者《威廉·麦斯特》、《赫尔曼与窦绿台》、《亲和力》等等,而是他年轻时创作的那本薄薄的《少年维特的烦恼》。
  这部作品是与歌德本人关系最密切的。他曾说过:“《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我用自己的心血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出自我心胸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然而,并不能因此认为,这部作品只是一部个人的爱情悲剧。事实上,它的价值在于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换句话说,它有着异常强烈的时代精神,它所提出的问题带有那个时代的普遍意义。作者将它具体的体现在维特这个人物形象的批评性和思想性上。维特是个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的少年,他渴望自由,力图有所作为,但沉闷和鄙陋的环境、贵族的傲慢和官场的腐败、市民的平庸,加之等级的偏见,都使他不能容忍。他不甘心对人俯首贴耳,低人一等,也不愿与社会的庸俗气息同流合污,因而生活、爱情处处受到打击。他找不到任何出路,最终在无法解脱的痛苦中开枪自杀。维特自杀是他和社会发生冲突又找不到出路的结果,更是一个时代的觉醒者对那个社会的一种反抗。
  此书出版于1774年,当时欧洲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转折时期,而《少年维特的烦恼》正是当时方兴未艾的“狂飙突进”运动最丰硕的果实,“自然”简直成了年轻的主人公维特检验一切的准绳。维特投身自然,赞颂自然之美,视自然之美为神性所在。他亲近自然的人们——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村民,鄙视迂腐的贵族、虚伪的市民以及所谓的“被教养坏了的人”;他主张艺术皈依自然,让天才自由发挥,反对一切的规则和束缚;他推崇民间诗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中描写的先民们的朴素生活,与矫揉造作的贵族社会和碌碌为利的市民生活格格不入;他重视自然真诚的情感,珍视他的“心”胜于一切,同情因失恋而自杀的少女和犯罪的青年长工,藐视宗教信条和法律道德,对阿尔伯特似的理智冷静的人非常不满……就说他对绿蒂的一往情深吧,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她如此天真无邪,在举止中保持了一个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维特对于“自然”的呼唤,实际上就是反对“不自然”的封建社会的呐喊。
  因此,我认为《少年维特的烦恼》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维特道出了时代的心声。然而,德国的落后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决定了“狂飙突进”运动不可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仅仅只在文学和思想领域内起作用。维特的消极情绪以及悲惨结局,也反映出了此运动的局限。但是,作为这次运动中进步青年的一个代表人物,维特的悲剧表现了资产阶级的个性解放,爱情自由的要求与封建等级制度、传统道德之间的尖锐冲突,从而对当时德国的现实进行了揭露和批判。正如恩格斯所说:“这部小说建立了一个伟大的批判功绩。”而维特这个时代的觉醒者也将把他的精神赋予每一个时代的青年们。
其他文献
第七届中国国际工程机械、建材机械、工程车辆及设备博览会(bauma China 2014),于2014年11月25~2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圆满举行。为期4天的展会盛况空前,在观众数量、展商
“大理有名三塔寺,巍山有名巍宝山”。有朋自远方来,慕名前来巍山者,去巍宝山逛逛是少不了的。穿过山门,沿着青石铺就的山道拾级而上。友人不停地问我巍宝山最具魅力的是什么
我是1932年到1936年在北平燕京大学上学时认识司徒雷登的。他于1876年出生于一个在中国传教的美国人家庭,1905年又被美国教会派到中国传教。1919年到北京创办燕京大学,长期
镶嵌在云龙县城西20多公里的五宝山群峰之中的天池,是滇西最秀美的高原湖泊之一。据地质专家的勘察,天池是在火山地层断裂和水流冲蚀三种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断层湖。该处地
后人总结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写下的经典词句时的第一句就是:“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这句颇具魔幻色彩和虚无主义的话,我的心有着深切的感受。回
期刊
一    对大松坪的向往,是从走进洱源牛街那天开始的。在一个倚着坝子东山脚的学校里,我是怎么也想不到,后面这座高耸入云的大山之巅,还会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天地——大松坪。那可是每天日出的山头啊,我想它该是这么一块天地里最接近太阳的地方了,那会是怎样的美丽与神奇?  钟情于攀山涉水的我,终于有一天走进大松坪这块太阳下的热土时,我完全被眼前的美丽陶醉了。往后看,一眼望断九重天;往前走,大松坪就是一轴美丽的
我窗前那棵不大的梅树,暮冬时节,枝头就已经绽放出了星星点点的花蕾。每当我看书写作眼睛疲劳时,我总会抬头有意无意地注视它。它每年从抽芽、打苞、开花、成果,直至落叶,无一不在我眼里流过。  一天,树上飞来了一只麻雀。  麻雀啾啾叫着,在树枝间跳跃着,像不懂事的孩子,顽皮吵闹。我发觉这是一只雏雀,它缺乏生活经验,对于自然界的一切似乎还很陌生,也觉得欣喜。它那天真的、机灵的劲儿让我联想到我那单调的却又难忘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踏着的不是泥土,而是地毯。地毯让我的脚下没了任何依靠一样的空虚。  想到泥土,是因为前几天看到绿化工人费力地挖坑栽树。轰鸣的机器带着尖利的钻头,使劲地往地面下钻,我很奇怪,为什么钻机面对柔软的土地,怎么会碰到那么强大的阻力?后来才发现是树坑里有一层厚厚的混凝土,不知何时那些坚硬的东西会被掩藏得那么深,总感觉一个城市仿佛已经被一种坚硬包围了,这种坚硬带着硬伤。泥土在这个城
那年,我在洱海边的一所学校教书。有一天,上语文课,讲到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时,便大谈“黄”和“翠”,“白”和“青”词语的搭配是何等奇绝、美妙,简直是活脱脱画出了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风景画,让人仿佛听到了黄鹂的叫声,看到了翱翔的白鹭。正摇头晃脑讲得高兴,冷不防一个学生问道:“老师,什么是白鹭啊?”我一下子愣住了,但随即搪塞道:“白鹭就是鹭鸶,是一种大鸟,脚又细又长,颈也是长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