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疑问 活跃课堂

来源 :金色年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123q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因“疑”而生“问”,因“问”而生“趣”。在语文教学中,巧设疑问,不仅活跃了课堂,而且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笔者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怎样巧设疑问,来活跃课堂,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课堂提问 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新课改极大地颠覆了一线教师固有的一些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而言,“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法宝引起了大家的格外注意。我们都看到了语文课堂中,一个个提问,会不断的给学生以灵感,以启发,能达到学生主动去学习,去思考的良好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课堂情境,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积极作用。
   一、层次设计,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纪念白求恩》一文,就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先提出问题,白求恩同志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解放事业,这是什么精神?学生们较容易地就能回答出来“国际主义精神”。在此基础上继续问,那么他在医疗技术方面,认真钻研,滋滋以求,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这又是一种什么精神?学生们可以轻易而举地答出这是一种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然后再接着提问:白求恩同志在战火纷飞的前沿阵地为了抢救伤员,一站就是几天几夜,眼睛熬红了,身体累垮了,最后牺牲在手术台上,这又是什么精神?因为有了前面的分析学生们会毫不犹豫答出,这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最后,教师要顺势利导,提出比较有深度的问题,那么这些精神集中表现白求恩同志的身上,我们要是准确地说:这应该统称是一种什么精神?到此为止,学生们在逐层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能不约而同地答出,这三种精神其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的全部内涵。到这里,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就在老师设计的这样一组由易到难、环环相扣的发问下,轻轻松松地逐个解决了。
   二、设疑新颖,激发情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课堂提问,问题涉及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激发情趣,切忌问题提出平平淡淡,老调重弹。例如:在讲《苏州园林》时,教师导入新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同学们,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美在山水,苏州美在园林,苏州园林有什么特点呢?它美在何处呢?下面同学们阅读《苏州园林》之后,回答老师的问题。这样设疑导人,既创设了问题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问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三、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他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总之,语文教学是复杂可变的,极具探讨性。但课堂提问无疑是提高课堂效率,锻炼学生语文思维的重要教学技能。每一位合格的语文教师都应该通过精彩的课堂提问,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诱导学生思考能力,启发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过变幻多端的提问,不仅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活跃了课堂氛围,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中国美学研究作为一门世纪科学,由于无论其基本范畴还是其文化语境,均来自于西方哲学与美学,所以长期以来,中国美学研究自身一直处于一种“本体不明”的尴尬境地,它不仅一直
伴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美术课程改革也在与时俱进。教育部门虽然非常重视美术教育,但是发展的极不均衡。
施工企业由于工程项目数量相对较多,地理位置分散,如何利用有限的审计资源作好工程项目部的审计工作,笔者结合数十年工作实践,论述工程项目审计中劳务分包、材料管理、机械费
为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作为一种有效、全面的管理模式,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预算管理的介绍分析、开展年度预算编制以及费用使用的控制活动,加强对日常经
法公正的实现,以诉讼主体能够充分而有意义地参与到诉讼中为基本前提。因此,各国无不致力于发展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望借此能有效地实现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之间的平等,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刑事法律援助制度,指在刑事诉讼中,国家以法律化、制度化的形式,为某些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给予减、免收费,提供法律帮助的一项法律制度。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起步较晚,因而到目前为止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这里,我主要
《物权法》第42条规定“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单位、个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动产”,此条文是对农村宅基地被征收合法性的明确授权。并且由《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二条可知,宅基地上的权利有宅基地所有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其上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权。那么宅基地征收时所涉及的征收对象是哪些呢?  宅基地使用权征收补偿现状  我国目前关于宅基地使用权补偿规定尚不统一,《物权法
摘 要: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但是在农村,由于家庭误导和学校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的原因,使学生对美术课失去了兴趣,局限了思维发展 。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
四合院是北京的标志性民居。正规的四合院是南北长、东西窄、坐北朝南的长方形院子,一般都是建在胡同的路北,大门建在东南角。按照八卦的方位来说,东南是“巽”位,“坎宅巽门”是吉宅。巽在八卦中代表风。这种建制用现代科学也是讲得通的,北京的冬季多西北风,四合院的北面是高墙,可以挡风保暖。而夏天天热,刮的是东南风,院门开在东南角,正好享受凉爽的穿堂风。  四合院反映了北京人的小到生活习惯、大到伦理纲常的规矩。
期刊
前不久,省委统战部召开各民主党派省委会2011年重点调研成果专题协商会。会上,各民主党派省委会根据全年系列调研形成的成果,围绕“社会管理创新与完善”主题,畅所欲言,建言
长期以来,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能源供应不足已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