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深入了解我省传统地域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当前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实际需求,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希望对有关部门和人员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传统地域建筑文化;京津冀一体化;传承发展
一、河北省域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分析
河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身处太行山、燕山山脉一侧,面临渤海湾,地形复杂多变。北部高原、山地和丘陵,中部平原、湿地以及东部沿海周边,都拥有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历史文化遗产。
研究表明,作为南部中原文化、北部草原文化的交汇融合,自古冀州始、燕赵中山诸国之地,自金迄清的畿辅重地形成了我省的古城遗址、建筑基址星罗棋布,弥足珍贵。现存的古建筑品种齐全,包罗万象。既有宫殿、皇家园林、陵寝、衙署、宅邸和祠堂,也有长城、烽火台、关隘、卫城、寺庙、牌楼,还有桥梁、驿城、粮仓等。保定的直隶总督署、涉县凤凰山的娲皇宫、正定广慧寺华塔、赵州隋代安济桥、定州料敌塔、明长城老龙头、山海关、金山岭长城等均是国内仅有,承德避暑山庄、遵化清东陵、正定隆兴寺等更是全國少有。
我省民居建筑风格丰富多彩,按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为冀东民居、冀北民居、冀中民居、冀南民居和窑洞民居。其中,冀东民居受吉林民居影响,在东北地区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冀北民居与山西民居同属一个体系,有着北方四合院的显著特点;冀中民居属于北京院落式民居,体现了合院式民居的特点;冀南民居中“两甩袖”、“布袋院”特点鲜明;窑洞民居则多分布在冀北和冀南山区,风格迥异,独树一帜。
目前,我省现存较好的著名古建筑大多已成为旅游景点,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维护。而一些文化价值较高但经济效益较差的古建筑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维护,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风化和损毁,甚至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对于乡村民居,这种破坏情况更加严重。城市近郊的传统村镇,由于早期城市扩张、各种工业园区建设缺乏规划性和前瞻性,随着大量人口流动,这些村镇或慢慢消失融入城市生活中,或纳入工业园区、失去了原有的乡村美丽。那些保存较好的、具有典型地域特点的村落、乡镇大多位于偏远、落后地区。由于经济欠发展、交通不便利,这些传统建筑慢慢遗忘在人们的记忆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位于偏远落后山区的传统村落由于青壮人口的流失成为了空心村,古建筑缺少维护、修葺,慢慢荒芜、废弃。同时,在新城镇建设、老城区改造的进程中由于缺乏远景规划、对文化和传统的漠视,城镇盲目拆建、扩建、新建现象严重。充满民族韵味、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历史老街纷纷拆除消失,人们熟悉和珍爱的环境、场所越来越少,蕴含丰富传统建筑文化的城镇慢慢丧失了原有的魅力,代表西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先后拔地、取而代之,城市的“味道”越来越淡、美丽乡愁不再。千城一面、千园一面。
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生存现状引发了有关学者的担忧和思考,关于地域建筑文化生存、发展的调研和讨论成为了业界的焦点之一。吴良镛先生指出,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是具有时代紧迫性的重要内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传统地域建筑文化面临着被同质化、他者化的危险,现代建筑地区化、地域建筑现代化是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中国地域建筑与文化研究院在四川成立,探索高校、设计单位为主体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的模式。一些学者在对古城镇调研的基础上,讨论了关于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城镇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讨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开展了有关古建筑保护、历史老街区保护、传统城市格局与风貌保护、新建筑地域文化精神体现等问题的论证和研究,确立了地域建筑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和谐发展、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的努力目标。河北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发展脉络,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人文特色的城镇和乡村”的原则,标志着我省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进入大家的视界,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京津冀一体化分析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标志着京津冀一体化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京津冀地区城市群的搭建和完善,包括北京、天津直辖市和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承德和沧州等地级市,推动京津冀地区联动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重点在于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活交通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京津冀两市一省,区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调整、人口转移集聚,社会结构和环境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河北省作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各级城市,定位不同、功能不同,努力发展为人口集聚点、产业集聚点和文化集聚点;各级村镇,将成为产业分工更细化、特色发展更鲜明的城市发展推动点和新鲜血液的提供者;城市间、村镇间形成良好互动和有益互補。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我省传统地域建筑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三、传统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文化的沉淀与继承赋予建筑以生命。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和亲历者,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也深深影响着人类文明的传承。河北省域即燕赵之地,在“勇武任侠、苦寒慷慨”文化背景下,传统建筑多表现为激越雄浑、质朴醇厚、简洁大气;身处京畿之地,长期以来,“皇家文化”对建筑活动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各地传统建筑中“中国建筑经典美”也多有体现。过去一段时期,自身定位模糊以及对“皇城根文化”的向往和盲从,相比其他省市,我省对自身地域建筑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发展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
研究表明,我省古建筑文物历史跨度悠远、遗存类型丰富,大体可分为皇家园林陵寝、故城遗址、宗教寺塔石窟以及各类生产生活相关建筑,近代则有革命历史、工业生产和生活等建筑。这些充满地域特征的历史建筑与当地文化一脉相承,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地方的灵魂和精神象征。
目前关于传统地域建筑文化传承、发展的探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重视形式、外形的重复,忽视了文化内涵发掘和继承的重要性;2.强调建筑单体,忽视了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互动关系;3.重视改造,忽视原有建筑元素的有效利用和展示;4.重视商业利用的需求,忽视人文生活和精神的延续。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强调了城镇合理定位发展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特点,展现独特魅力是分工不同、目标不同的各级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持。
各地城镇个性化发展应结合当地建筑文化特色,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目标。对于传统建筑、老街区,在景点和展厅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展示宣传与合理有效使用的结合,使其历史文化内涵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时,对于传统建筑的改造和利用,重视传承和发展的设计理念,科学合理使用现代理念、材料和工艺,使传统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对于中小城镇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当地民居的文化背景和建筑特征,考虑精神寄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城镇特色和凝聚力。
四、结论与建议
1.京津冀一体化、新型城镇化也是城镇个性化的过程,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城镇个性化的灵魂和精神。
2.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重点在于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融合,在于展示、改造和有效使用的合理规划,在于文化内涵的延续、表现和传递。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关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传统地域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HB16SH016
【关键词】: 传统地域建筑文化;京津冀一体化;传承发展
一、河北省域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分析
河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身处太行山、燕山山脉一侧,面临渤海湾,地形复杂多变。北部高原、山地和丘陵,中部平原、湿地以及东部沿海周边,都拥有内容丰富、形态各异的历史文化遗产。
研究表明,作为南部中原文化、北部草原文化的交汇融合,自古冀州始、燕赵中山诸国之地,自金迄清的畿辅重地形成了我省的古城遗址、建筑基址星罗棋布,弥足珍贵。现存的古建筑品种齐全,包罗万象。既有宫殿、皇家园林、陵寝、衙署、宅邸和祠堂,也有长城、烽火台、关隘、卫城、寺庙、牌楼,还有桥梁、驿城、粮仓等。保定的直隶总督署、涉县凤凰山的娲皇宫、正定广慧寺华塔、赵州隋代安济桥、定州料敌塔、明长城老龙头、山海关、金山岭长城等均是国内仅有,承德避暑山庄、遵化清东陵、正定隆兴寺等更是全國少有。
我省民居建筑风格丰富多彩,按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为冀东民居、冀北民居、冀中民居、冀南民居和窑洞民居。其中,冀东民居受吉林民居影响,在东北地区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冀北民居与山西民居同属一个体系,有着北方四合院的显著特点;冀中民居属于北京院落式民居,体现了合院式民居的特点;冀南民居中“两甩袖”、“布袋院”特点鲜明;窑洞民居则多分布在冀北和冀南山区,风格迥异,独树一帜。
目前,我省现存较好的著名古建筑大多已成为旅游景点,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和维护。而一些文化价值较高但经济效益较差的古建筑往往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维护,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风化和损毁,甚至遭到了人为的破坏。对于乡村民居,这种破坏情况更加严重。城市近郊的传统村镇,由于早期城市扩张、各种工业园区建设缺乏规划性和前瞻性,随着大量人口流动,这些村镇或慢慢消失融入城市生活中,或纳入工业园区、失去了原有的乡村美丽。那些保存较好的、具有典型地域特点的村落、乡镇大多位于偏远、落后地区。由于经济欠发展、交通不便利,这些传统建筑慢慢遗忘在人们的记忆里。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位于偏远落后山区的传统村落由于青壮人口的流失成为了空心村,古建筑缺少维护、修葺,慢慢荒芜、废弃。同时,在新城镇建设、老城区改造的进程中由于缺乏远景规划、对文化和传统的漠视,城镇盲目拆建、扩建、新建现象严重。充满民族韵味、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历史老街纷纷拆除消失,人们熟悉和珍爱的环境、场所越来越少,蕴含丰富传统建筑文化的城镇慢慢丧失了原有的魅力,代表西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先后拔地、取而代之,城市的“味道”越来越淡、美丽乡愁不再。千城一面、千园一面。
城镇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生存现状引发了有关学者的担忧和思考,关于地域建筑文化生存、发展的调研和讨论成为了业界的焦点之一。吴良镛先生指出,地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实践是具有时代紧迫性的重要内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的传统地域建筑文化面临着被同质化、他者化的危险,现代建筑地区化、地域建筑现代化是未来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中国地域建筑与文化研究院在四川成立,探索高校、设计单位为主体研究地域建筑文化的模式。一些学者在对古城镇调研的基础上,讨论了关于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关城镇的发展方向和策略。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讨地域建筑文化的发展成为了大家关注的重点,开展了有关古建筑保护、历史老街区保护、传统城市格局与风貌保护、新建筑地域文化精神体现等问题的论证和研究,确立了地域建筑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和谐发展、保护和弘扬本土文化的努力目标。河北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历史文化,延续发展脉络,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人文特色的城镇和乡村”的原则,标志着我省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已进入大家的视界,迎来了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
二、京津冀一体化分析
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审议通过,标志着京津冀一体化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京津冀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通过京津冀地区城市群的搭建和完善,包括北京、天津直辖市和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石家庄、张家口、承德和沧州等地级市,推动京津冀地区联动发展。京津冀一体化的重点在于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活交通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京津冀两市一省,区域面积21.6万平方公里,人口1.1亿。京津冀地区产业布局调整、人口转移集聚,社会结构和环境必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河北省作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各级城市,定位不同、功能不同,努力发展为人口集聚点、产业集聚点和文化集聚点;各级村镇,将成为产业分工更细化、特色发展更鲜明的城市发展推动点和新鲜血液的提供者;城市间、村镇间形成良好互动和有益互補。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客观上推动了我省传统地域建筑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
三、传统地域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产物,文化的沉淀与继承赋予建筑以生命。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和亲历者,建筑的发展和演变也深深影响着人类文明的传承。河北省域即燕赵之地,在“勇武任侠、苦寒慷慨”文化背景下,传统建筑多表现为激越雄浑、质朴醇厚、简洁大气;身处京畿之地,长期以来,“皇家文化”对建筑活动也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各地传统建筑中“中国建筑经典美”也多有体现。过去一段时期,自身定位模糊以及对“皇城根文化”的向往和盲从,相比其他省市,我省对自身地域建筑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发展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状态。
研究表明,我省古建筑文物历史跨度悠远、遗存类型丰富,大体可分为皇家园林陵寝、故城遗址、宗教寺塔石窟以及各类生产生活相关建筑,近代则有革命历史、工业生产和生活等建筑。这些充满地域特征的历史建筑与当地文化一脉相承,既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当地人引以为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地方的灵魂和精神象征。
目前关于传统地域建筑文化传承、发展的探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重视形式、外形的重复,忽视了文化内涵发掘和继承的重要性;2.强调建筑单体,忽视了个体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互动关系;3.重视改造,忽视原有建筑元素的有效利用和展示;4.重视商业利用的需求,忽视人文生活和精神的延续。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强调了城镇合理定位发展的重要性。结合自身特点,展现独特魅力是分工不同、目标不同的各级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支持。
各地城镇个性化发展应结合当地建筑文化特色,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目标。对于传统建筑、老街区,在景点和展厅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展示宣传与合理有效使用的结合,使其历史文化内涵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时,对于传统建筑的改造和利用,重视传承和发展的设计理念,科学合理使用现代理念、材料和工艺,使传统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对于中小城镇的发展,应充分考虑当地民居的文化背景和建筑特征,考虑精神寄托,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城镇特色和凝聚力。
四、结论与建议
1.京津冀一体化、新型城镇化也是城镇个性化的过程,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城镇个性化的灵魂和精神。
2.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重点在于传统和现代的有机融合,在于展示、改造和有效使用的合理规划,在于文化内涵的延续、表现和传递。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关于京津冀一体化建设中传统地域建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HB16SH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