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是在新时期教学工作中提出新的要求,是对广大的小学生的终身培养负责,它包含从数学意识到数学行为的很多内容,是一种合理、有序的数学思维,它产生于数据基础知识,但又高于具体的数据基础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会学习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思考 思维能力 数学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147-01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用数学素养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促使他们素养的全面发展,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老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就是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灵活地进行数学学习,不断增长聪明才智,提高学习能力。记忆知识是暂时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会学习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学生以前所学的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都是直线图形,而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怎样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我提出问题:能否把圆转化为已学的图形求圆的面积呢?这样自然地渗透了转化思想。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探究。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剪开后,这些小纸片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用这些小等腰三角形拼一拼。学生通过动手剪切,拼贴,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出的图形就会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计算出圆的面积。这样的推导过程,学生体会到“化圆为方”“变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想。学生在观察圆形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出“无限细分”。根据图形分割拼合的变化过程,想象出图形的最终的状态。这样的探索过程,既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又自然地在“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时,我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学生纷纷回答,10棵,20棵,25棵。我问:为什么同样长的100米的小路,有的说种10棵,有的说种20棵,有的说种25棵?请大家想办法,把你的想法画出来,看看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学生动手画图,展示想法。通过画图,学生清楚看出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端:“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我再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举起左手看指头有5个,间隔就是4个,明白植树问题与此相似。学生在经历画线段图得到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学会了思考,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加强操作交流,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发展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观察,鼓励他们去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数学探究能力,发展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圆的周长”时,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进行探究。每组学生都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圆,通过滚动,绕线等方法得出圆的周长,然后测量出圆的直径,再进行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很好地理解“圆周率”这个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经历了猜想检验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既加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进行充分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又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剪掉三个角,把三个角再拼在一起,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等系列活动,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同样,在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通过剪、拼、量、算等活动,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结论。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让学生获得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在剪拼的操作中,渗透了转化的思想。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数学离不开生活,只有来自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自然。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例如,学习了“植树问题”以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同生活现象对接,促进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眼中并不相关的“站队问题”,“爬楼问题”,“锯木问题”等都有相同的数学结构,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进行思考,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根本地了解和透彻地分析,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以后,我给学生出示一道题:“小红家的节能冰箱一天的耗电量是0.35千瓦时,小强家的普通冰箱一天的耗电量是0.9千瓦时,电费每千瓦时0.7元,节能电冰箱一天的电费是多少元?普通冰箱一天的电费多少元?一个月节能冰箱比普通冰箱节约多少元?”通过计算比较,学生明白了使用哪种冰箱更节能环保,使用哪种冰箱更能节省家庭的开支。通过计算,让学生明白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如学习了五年級上册“小数除法”以后,我又出示一道题让学生练习:“十一”国庆节,A超市和B超市进行促销活动。一种牛奶,A超市每盒2.5元,一箱24盒用58元;B超市每盒2.6元,买一箱24盒送两盒用62元,张叔叔一共要买30盒牛奶,请你算算,在A超市买用多少钱?在B超市买又用多少钱?在哪家超市买更便宜?便宜了多少元?”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发现我们的周围都存在数学问题,使学生学会了思考,使学习的知识“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形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都在用数学”的数学意识。
总之,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究,总结经验,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水平,使他们终生受用。
参考文献:
[1]孟庆阳《让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发生》小学数学教育2017.4.
[2]陈祥彬《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及其应用》小学数学2011.1.
[3]张海英《数学模型方法及其教学》小学数学教育2017.5.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思考 思维能力 数学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6-0147-01
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学科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用数学素养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促使他们素养的全面发展,是小学数学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深挖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用于教学
老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就是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灵活地进行数学学习,不断增长聪明才智,提高学习能力。记忆知识是暂时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是长远的。知识使学生受益一时,思想和方法使学生受益一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培养学生会学习的数学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学生以前所学的的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都是直线图形,而圆这样的曲线图形的面积计算,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怎样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我提出问题:能否把圆转化为已学的图形求圆的面积呢?这样自然地渗透了转化思想。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合作,动手探究。在硬纸上画一个圆,把圆平均分成若干份。剪开后,这些小纸片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用这些小等腰三角形拼一拼。学生通过动手剪切,拼贴,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出的图形就会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发现: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从而计算出圆的面积。这样的推导过程,学生体会到“化圆为方”“变曲为直”的极限分割思想。学生在观察圆形分割的基础上,想象出“无限细分”。根据图形分割拼合的变化过程,想象出图形的最终的状态。这样的探索过程,既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圆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了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又自然地在“曲”与“直”的矛盾转化中萌发了无限逼近的极限思想,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的“植树问题”时,我出示例题:“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4米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学生纷纷回答,10棵,20棵,25棵。我问:为什么同样长的100米的小路,有的说种10棵,有的说种20棵,有的说种25棵?请大家想办法,把你的想法画出来,看看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学生动手画图,展示想法。通过画图,学生清楚看出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只栽一端:“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我再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举起左手看指头有5个,间隔就是4个,明白植树问题与此相似。学生在经历画线段图得到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和策略,学会了思考,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二、加强操作交流,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发展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观察,鼓励他们去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数学探究能力,发展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的“圆的周长”时,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是教学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进行探究。每组学生都准备几个大小不同的圆,通过滚动,绕线等方法得出圆的周长,然后测量出圆的直径,再进行计算。学生通过计算发现:每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很好地理解“圆周率”这个数。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经历了猜想检验等过程,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就是知识形成的过程,既加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进行充分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又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任意三角形,然后剪掉三个角,把三个角再拼在一起,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算一算等系列活动,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同样,在探究四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通过剪、拼、量、算等活动,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的结论。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主动探究,让学生获得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在剪拼的操作中,渗透了转化的思想。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数学在我们的周围无处不在,数学离不开生活,只有来自于生活的数学问题,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自然。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他们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养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例如,学习了“植树问题”以后,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同生活现象对接,促进学生清楚地意识到他们眼中并不相关的“站队问题”,“爬楼问题”,“锯木问题”等都有相同的数学结构,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用数学方法进行思考,不仅可以了解事物的表面,而且可以通过对问题进行根本地了解和透彻地分析,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的数学才有无限的生命力,并逐渐形成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如,学习五年级上册的“小数乘法”以后,我给学生出示一道题:“小红家的节能冰箱一天的耗电量是0.35千瓦时,小强家的普通冰箱一天的耗电量是0.9千瓦时,电费每千瓦时0.7元,节能电冰箱一天的电费是多少元?普通冰箱一天的电费多少元?一个月节能冰箱比普通冰箱节约多少元?”通过计算比较,学生明白了使用哪种冰箱更节能环保,使用哪种冰箱更能节省家庭的开支。通过计算,让学生明白数学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又如学习了五年級上册“小数除法”以后,我又出示一道题让学生练习:“十一”国庆节,A超市和B超市进行促销活动。一种牛奶,A超市每盒2.5元,一箱24盒用58元;B超市每盒2.6元,买一箱24盒送两盒用62元,张叔叔一共要买30盒牛奶,请你算算,在A超市买用多少钱?在B超市买又用多少钱?在哪家超市买更便宜?便宜了多少元?”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仅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觉得这些问题实在,有趣,发现我们的周围都存在数学问题,使学生学会了思考,使学习的知识“活”起来。从而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形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都在用数学”的数学意识。
总之,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探究,总结经验,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水平,使他们终生受用。
参考文献:
[1]孟庆阳《让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真正发生》小学数学教育2017.4.
[2]陈祥彬《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教育价值及其应用》小学数学2011.1.
[3]张海英《数学模型方法及其教学》小学数学教育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