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与现行的分散家庭承包土地制度之间的矛盾日显。加速农地流转可以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加速农地流转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农地流转 区域农业 产业化经营
我国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之后,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地基本经营制度,曾促使我国农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与现行的分散家庭承包土地制度之间的矛盾日显。在赋予农民更有保障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进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地流转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影响
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农业生产只有采取农地集中开发,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获得规模效益,极大地发挥土地效能,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因此,加快农地合理流转,对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能够提高农地经营效益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证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吸纳社会资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等方面来说是一种极好的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地有规模化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农地多是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规模小、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严重阻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如果通过农地流转,将分散的农地集中使用,就可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引导区域经济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
争中,单个农民依靠有限的农地很难致富,只有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
有效地吸纳和整合农地资源,促使农地合理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搞活
农村经济,使农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2 农地流转可优化组合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农地流转对于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优化组合作用,主要表现在扩大了农业产业链的厚度,增强了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组合农业产业链的目标是要做大做强产业链核心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和辐射效应。通过农地流转可以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使得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单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一般是低端的产品,在产品流通过程中,其价格低廉,创造利润空间有限,很难通过销售其农产品达到致富的目的。如果通过龙头企业对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使之成为高一级的流通商品,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与普通商品的平均利润。总之,通过农地流转,可以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实行农产品规模经营和深加工,达到增加农民的收入的目的。
3 农地流转可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实现农地的发展功能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等手段,有效地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经营业主着力打造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集聚土地、资金、市场等资源,给农业注入新的社会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有专家认为,农地使用应包含三个功能,一是生存功能、二是保障功能,三是发展功能[1]。当经济欠发达时,农地作为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农地使用首先考虑生存功能和保障功能。当经济充分发展以后,农民有了充分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农地使用主要考虑实现发展功能。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的特点
农地流转情况与区域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大体上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和特点:
1 农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农地流转数量呈逐年增长,流转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目前,优质稻、甘蔗、桑蚕、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在
广西区域内获得迅猛发展。其中涌现超亿元甚至十亿的涉农龙头企业就有数十家。一方面,由于各类市场投资主体积极投资效益农业的趋向,强化对农地集中使用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农地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弱化,农地流转成为这些农户的必然选择。据广西农业部门资料显示,2003年全区农地流转面积8.51万公顷,2008年流转面积达16.2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6.8%,是2003年的1.9倍,占全区农户承包地总面积的7.378%,涉及农户83.99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9.2%。
2 农地流转形式多样化
各地政府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采取了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户把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来,让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和个人投资效益农业,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各异,农地流转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主要有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流转形式。据梧州市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末,全市转包面积1.12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17.56%;出租面积4.87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76.13%;转让面积1.11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1.72%;入股面积0.21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3.22%;其它方式0.06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0.97%。出租、转包方式所占比例最大,属入股流转所占比例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市场配置农地资源,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需求的农地流转的发展趋势。
3 农地流转价格逐年递增
地流转价格在尚未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地区,由于劳力外出务工,农户为不使农地撂荒,保留承包权,流转费用非常低廉甚至免费让人代耕。随着惠农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开发,农户对农地价值意识逐步提升,农地流转费用已成为农户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农,地流转价格开始逐年增加。据梧州市农业部门统计,2001年、2004年、2005年梧州市农地流转租金见表1-1。
4 农地流转逐渐规范化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开始时的农地流转多是在业主与农户间自发进行,口头协议为主,政府不介入其中,流转行为不规范。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发展,政府主动介入,自发流转被引导流转所取代,流转费用从低价流转向合理流转转变,流转协议从口头协议到书面协议流转转变。据调查统计,目前在广西签订书面流转协议的流转面积占80%以上。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的模式
当前,在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地探索出各种成功的农地流转模式,主要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流转型、种养大户带动流转型、农业园区带动流转型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流转型等多种模式。
1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流转型
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带动农户、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广西在发展优质稻、蔗糖业、桑蚕业、渔牧业、林业等产业化建设中,大力扶持培育了一批颇具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涉农大公司和重点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直接带动了农地流转,并成为农地流转的参与主体。如广西金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最大的香蕉种植企业,坚持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发展方针,承租农户的山坡荒地,整合零散土地,实施产业化开发,公司农作物种面积达2.18万亩,年用工人数高达2.8万人,发放农民工工资达1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7.5万户,种植面积15万亩,产值达2.5亿元。这种模式使龙头企业获得流转的土地发展产业化基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2 种养大户带动流转型
种养大户具有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的优势和扩大生产的潜力成为吸纳和带动农地流转的动力。广西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把扶持特色村种养大户,发展“一村一品”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大力推进种养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外出务工经商、无力耕种的农户承包地,在承包期内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给种植大户,业主以租金或股份分红形式把土地的收益回馈给农户。此种模式能满足种养大户扩大生产的用地需求,优化了耕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土地收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3 农业园区带动流转型
广西在2000年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后建立了广西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和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周边农户成片流转农地,引导业主将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现代农业和特色效益农业。农业园区按照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返租转包、入股等形式,使农地集中给企业、专业大户进行规模种植和专业生产。如苍梧县大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002年通过政府规划,集中承租741户2000多亩承包农地进行园田化基础建设,引入外资公司和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规模经营,到2008年已带动周边10万亩农地流转,规模种植砂糖桔8万亩,每亩收入达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达385元。
4 专业合作社带动流转型
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通过自愿、互利、方便的原则把农户组织起来,带动农户生产和专业化经营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有效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农户农地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变股权,农户以农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行“统一经营、按股分红”,或“保底收入、盈余分红”这是一种加速农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如广西横县农业生态旅游园区规划用地600亩,由当地76户农户将578.7亩农地承包权折股加入合行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从经营利润中给予农户股东分红,效果良好。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农地流转缺乏正确认识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对维护农农民的农地权益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态度比较激进,他们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对流转下指标定任务,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企望农地承包经营权出现大流转,大集中,大规模经营,使农地经营产生更大效益。以致有的地方将流转耕地非农化,用于违章建房,挖鱼塘等项目。由于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国家惠农政策得不到落实,农民从流转中得到的收益并不高,成为影响农民对农地流转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2 农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由于农地流转还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一些地方农地流转尚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进行农地流转中,有些地方乡村集体组织忽视农户农地流转收益主体地位,截留、挪用农地流转收益,与民争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有些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行为缺乏规范性,随意变更甚至擅自撤销农地流转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农户不重视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合同条款不明确,自由性和随意性较大。合同双方的权、责、利不明确,没有违约责任追究和损失补偿办法,有些条款甚至与现行法规冲突。由于农地流转行为不规范而引起经济纠纷,造成农户利益受损,严重影响了农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3 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当前,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反映在,一是农地流转缺乏政策措施。由于农地流转尚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具体的操作办法以及可操作的流转价格标准,容易出现竞相压低租金,损害农户利益以及个别农户漫天要价,阻碍农地流转的行为;二是农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农地流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连接流转双方的中介机构,致使农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延缓了农地流转进程。同时,出现流转纠纷时,也缺乏有效的仲裁机构进行调节、仲裁。
4农村社会保障不配套
当前农村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土地作为广大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现状制约着农地流转。虽然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地完善、健全,但农民主要依赖土地吃饭、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将越来越小,农民进城务工遭遇的困难与问题也越来越多,农民生活仍然承担着较大风险,农民对农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因而阻碍了农地流转。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加快农地流转的对策
针对上面的问题为加速农地流转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改变农民传统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地流转。
1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对农地流转的认识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历史阶段,农村经济落后,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农民只有依赖土地生存,使得他们不愿意放弃农地的经营权。因此要针对农民的思想状况积极引导,让群众充分了解农地流转必要性,消除疑虑。首先要提高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以及农地边际产出率的提高,需要通过农地流转,农地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其次要在完善和落实土地政策上,保持农民农地承包权长期稳定不变,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2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地规模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有效整合农村闲置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持续发展能力。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则是参与和加速农地流转的主体。应促使农地向各类龙头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流转,以加快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先进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扩大对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流转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服务,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
3 强化管理和服务,规范农地流转行为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把发展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地流转统一纳入区域经济规划当中。建立健全农地流转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和规程,确保农地流转程序规范有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鼓励农民从经济规律出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地流转合同要规范格式,做到条款清晰、内容齐全、权责明确,对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式也有明确规定,以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的基本权益。充分,有效发挥政府和村经济合作社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积极为流转双方提供流转农地供求信息、政策咨询、指导合同签订和流转协调等服务。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时,要发展和完善农村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广大农民仍然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进程也将严重受阻[2]。因而,各地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加强以农村最低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逐步弱化农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农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张坤吉.武隆县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维普资讯,http://www.cpvip.com
[2] 薜华,周中强,徐家慧.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建议,科技与三农,2009(3)
作者简介:魏德功(1950-), 男, 广西藤县人, 广西大学研究员;安永景(1984-),女,河北邢台市人, 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向滋宜(1983-),四川遂宁市人
【关键词】农地流转 区域农业 产业化经营
我国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之后,农业产业化经营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地基本经营制度,曾促使我国农业保持长期稳定发展。然而,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规模经济的要求与现行的分散家庭承包土地制度之间的矛盾日显。在赋予农民更有保障的农地承包经营权基础上,进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已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地流转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影响
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要求,农业生产只有采取农地集中开发,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才能获得规模效益,极大地发挥土地效能,达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目的。因此,加快农地合理流转,对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农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相互促进,能够提高农地经营效益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证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吸纳社会资金,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土地资源利用率、提升土地的经济价值等方面来说是一种极好的生产方式。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地有规模化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农地多是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规模小、效益低,抗风险能力弱,严重阻碍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如果通过农地流转,将分散的农地集中使用,就可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从而引导区域经济向规模经营方向发展,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的目标。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
争中,单个农民依靠有限的农地很难致富,只有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
有效地吸纳和整合农地资源,促使农地合理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搞活
农村经济,使农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2 农地流转可优化组合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
农地流转对于促进农业产业链的优化组合作用,主要表现在扩大了农业产业链的厚度,增强了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优化组合农业产业链的目标是要做大做强产业链核心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和辐射效应。通过农地流转可以扩大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使得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单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一般是低端的产品,在产品流通过程中,其价格低廉,创造利润空间有限,很难通过销售其农产品达到致富的目的。如果通过龙头企业对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使之成为高一级的流通商品,就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与普通商品的平均利润。总之,通过农地流转,可以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实行农产品规模经营和深加工,达到增加农民的收入的目的。
3 农地流转可促进生产要素流动,实现农地的发展功能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等手段,有效地促进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实现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经营业主着力打造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集聚土地、资金、市场等资源,给农业注入新的社会资源、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有专家认为,农地使用应包含三个功能,一是生存功能、二是保障功能,三是发展功能[1]。当经济欠发达时,农地作为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农地使用首先考虑生存功能和保障功能。当经济充分发展以后,农民有了充分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农地使用主要考虑实现发展功能。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的特点
农地流转情况与区域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大体上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和特点:
1 农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
随着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农地流转数量呈逐年增长,流转规模呈逐年扩大趋势。目前,优质稻、甘蔗、桑蚕、水果、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在
广西区域内获得迅猛发展。其中涌现超亿元甚至十亿的涉农龙头企业就有数十家。一方面,由于各类市场投资主体积极投资效益农业的趋向,强化对农地集中使用的客观需求;另一方面,因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能够获得比较稳定的收入,农地的保障功能进一步弱化,农地流转成为这些农户的必然选择。据广西农业部门资料显示,2003年全区农地流转面积8.51万公顷,2008年流转面积达16.2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6.8%,是2003年的1.9倍,占全区农户承包地总面积的7.378%,涉及农户83.99万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9.2%。
2 农地流转形式多样化
各地政府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采取了鼓励和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引导农户把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出来,让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和个人投资效益农业,实行集中开发,连片种植。由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各异,农地流转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主要有转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流转形式。据梧州市农业部门统计,2008年末,全市转包面积1.12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17.56%;出租面积4.87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76.13%;转让面积1.11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1.72%;入股面积0.21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3.22%;其它方式0.06万公顷,占流转总面积的0.97%。出租、转包方式所占比例最大,属入股流转所占比例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市场配置农地资源,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需求的农地流转的发展趋势。
3 农地流转价格逐年递增
地流转价格在尚未实现产业化经营的地区,由于劳力外出务工,农户为不使农地撂荒,保留承包权,流转费用非常低廉甚至免费让人代耕。随着惠农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开发,农户对农地价值意识逐步提升,农地流转费用已成为农户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农,地流转价格开始逐年增加。据梧州市农业部门统计,2001年、2004年、2005年梧州市农地流转租金见表1-1。
4 农地流转逐渐规范化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开始时的农地流转多是在业主与农户间自发进行,口头协议为主,政府不介入其中,流转行为不规范。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发展,政府主动介入,自发流转被引导流转所取代,流转费用从低价流转向合理流转转变,流转协议从口头协议到书面协议流转转变。据调查统计,目前在广西签订书面流转协议的流转面积占80%以上。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的模式
当前,在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地探索出各种成功的农地流转模式,主要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流转型、种养大户带动流转型、农业园区带动流转型和专业合作社带动流转型等多种模式。
1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流转型
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龙头企业担负着带动农户、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广西在发展优质稻、蔗糖业、桑蚕业、渔牧业、林业等产业化建设中,大力扶持培育了一批颇具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涉农大公司和重点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直接带动了农地流转,并成为农地流转的参与主体。如广西金穗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是一家国内最大的香蕉种植企业,坚持土地流转与社会保障相结合的发展方针,承租农户的山坡荒地,整合零散土地,实施产业化开发,公司农作物种面积达2.18万亩,年用工人数高达2.8万人,发放农民工工资达1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7.5万户,种植面积15万亩,产值达2.5亿元。这种模式使龙头企业获得流转的土地发展产业化基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2 种养大户带动流转型
种养大户具有资金、技术、销售渠道的优势和扩大生产的潜力成为吸纳和带动农地流转的动力。广西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把扶持特色村种养大户,发展“一村一品”与土地流转相结合,大力推进种养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外出务工经商、无力耕种的农户承包地,在承包期内将自己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包给种植大户,业主以租金或股份分红形式把土地的收益回馈给农户。此种模式能满足种养大户扩大生产的用地需求,优化了耕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土地收益和增加农民收入。
3 农业园区带动流转型
广西在2000年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后建立了广西十大现代农业园区和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流转土地面积30万亩。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带动周边农户成片流转农地,引导业主将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现代农业和特色效益农业。农业园区按照自愿有偿原则,采取返租转包、入股等形式,使农地集中给企业、专业大户进行规模种植和专业生产。如苍梧县大坡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2002年通过政府规划,集中承租741户2000多亩承包农地进行园田化基础建设,引入外资公司和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规模经营,到2008年已带动周边10万亩农地流转,规模种植砂糖桔8万亩,每亩收入达万元,农民人均增收达385元。
4 专业合作社带动流转型
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通过自愿、互利、方便的原则把农户组织起来,带动农户生产和专业化经营发展,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有效形式。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农户农地流转,农地承包经营权变股权,农户以农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实行“统一经营、按股分红”,或“保底收入、盈余分红”这是一种加速农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模式。如广西横县农业生态旅游园区规划用地600亩,由当地76户农户将578.7亩农地承包权折股加入合行社,由合作社统一经营,从经营利润中给予农户股东分红,效果良好。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农地流转缺乏正确认识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对维护农农民的农地权益和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态度比较激进,他们不顾客观实际,盲目对流转下指标定任务,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企望农地承包经营权出现大流转,大集中,大规模经营,使农地经营产生更大效益。以致有的地方将流转耕地非农化,用于违章建房,挖鱼塘等项目。由于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地流转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国家惠农政策得不到落实,农民从流转中得到的收益并不高,成为影响农民对农地流转积极性的因素之一。
2 农地流转行为不规范
目前,由于农地流转还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一些地方农地流转尚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进行农地流转中,有些地方乡村集体组织忽视农户农地流转收益主体地位,截留、挪用农地流转收益,与民争利,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有些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行为缺乏规范性,随意变更甚至擅自撤销农地流转合同的现象时有发生。有些农户不重视签订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合同条款不明确,自由性和随意性较大。合同双方的权、责、利不明确,没有违约责任追究和损失补偿办法,有些条款甚至与现行法规冲突。由于农地流转行为不规范而引起经济纠纷,造成农户利益受损,严重影响了农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3 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
当前,农地流转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反映在,一是农地流转缺乏政策措施。由于农地流转尚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缺乏配套的政策措施和具体的操作办法以及可操作的流转价格标准,容易出现竞相压低租金,损害农户利益以及个别农户漫天要价,阻碍农地流转的行为;二是农地流转服务体系不健全。由于农地流转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缺乏连接流转双方的中介机构,致使农地供求双方的信息受阻,延缓了农地流转进程。同时,出现流转纠纷时,也缺乏有效的仲裁机构进行调节、仲裁。
4农村社会保障不配套
当前农村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土地作为广大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的现状制约着农地流转。虽然农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地完善、健全,但农民主要依赖土地吃饭、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更重要的是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将越来越小,农民进城务工遭遇的困难与问题也越来越多,农民生活仍然承担着较大风险,农民对农地流转存在后顾之忧,因而阻碍了农地流转。
五、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加快农地流转的对策
针对上面的问题为加速农地流转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应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以改变农民传统观念,提高农民素质,全面推进农地流转。
1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对农地流转的认识
由于我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的历史阶段,农村经济落后,农村社会保障缺乏,农民只有依赖土地生存,使得他们不愿意放弃农地的经营权。因此要针对农民的思想状况积极引导,让群众充分了解农地流转必要性,消除疑虑。首先要提高农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认识,让他们了解农业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以及农地边际产出率的提高,需要通过农地流转,农地规模化经营才能实现。其次要在完善和落实土地政策上,保持农民农地承包权长期稳定不变,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2 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农地规模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有效整合农村闲置的生产要素,提高农业现代化和持续发展能力。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则是参与和加速农地流转的主体。应促使农地向各类龙头企业、科技人员、专业大户流转,以加快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先进技术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竞争力。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重点培育、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扩大对土地流转的有效需求。金融机构应加强对流转农地规模经营主体的支持和服务,为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提供积极的信贷支持。
3 强化管理和服务,规范农地流转行为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把发展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地流转统一纳入区域经济规划当中。建立健全农地流转管理制度、工作机制和规程,确保农地流转程序规范有序。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鼓励农民从经济规律出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农地流转合同要规范格式,做到条款清晰、内容齐全、权责明确,对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的方式也有明确规定,以保护农民土地承包的基本权益。充分,有效发挥政府和村经济合作社管理和服务的职能。积极为流转双方提供流转农地供求信息、政策咨询、指导合同签订和流转协调等服务。
4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除农民后顾之忧
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时,要发展和完善农村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广大农民仍然把土地作为安身立命的基本生活保障,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离开土地的安全感和适应市场风险的能力,农村土地市场发育的进程也将严重受阻[2]。因而,各地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加强以农村最低活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教育、农民工保护等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长效机制,逐步弱化农地的福利和社会保险功能,为农地转出者解决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张坤吉.武隆县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维普资讯,http://www.cpvip.com
[2] 薜华,周中强,徐家慧.关于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建议,科技与三农,2009(3)
作者简介:魏德功(1950-), 男, 广西藤县人, 广西大学研究员;安永景(1984-),女,河北邢台市人, 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向滋宜(1983-),四川遂宁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