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已是必然。但已有的分层作业大多类似于A、B、C层这样的显性分层形式。这既有碍于学生的自尊性,更因A、B、C层作业之间缺乏必然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不利于学生通过低层作业的解答向高层发展。
【关键词】初中科学 ; 作业设计 ; 自然分层 ; 题组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54-02
一、问题的提出
1.作业分层的必要性
课后作业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跨越的一环。在学案导学背景下,除了已有的作业,教师要通过导学案或多或少要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而在面向全体的理念下,要求作业要有分层,以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
2.已有形式的缺陷性
已有的分层作业大多类似于A、B、C层这样的显性分层形式。这样的分层作业因A、B、C层作业之间缺乏必然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不利于学生通过低层作业的解答向高层发展,缺乏发展性。既不利于学困生通过基础题的解答来尝试解答提高题,也不利于学优生对科学知识本质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3.自然分层的优越性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以“题组式的分层作业”代替原有的A、B、C式分层作业。分层但没有分层的形式,而是体现在一个富有逻辑关系的题组中;各层之间是有逻辑梯度的,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知识的结构特点,知识构成的内在逻辑,从无到有,从易到难的,在一个系列的题组中自然分层;强调作业设计的结构性,学生可以通过这一题组不同梯度作业的解答,可以不断的向前发展,得到不同层度的提升,而非固步自封,突出自然性、发展性。
二、“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的设计
学生之间有差异,因此作业的设计要分层。为了不让形式化的分层作业伤害学生的自尊,更是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为使学生通过作业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不仅要设计分层作业,还要题组的形式设计有梯度的分层作业。
1.概念巩固型“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的设计
科学概念的巩固,包括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的内容,概念的意义,概念的成立条件,概念的内涵、外延,概念的本质特征等内容。这些内容既相互影响,又自然形成不同的难度。因此,在概念的巩固作业设计中,可以根据一个概念的具体情况,围绕概念这些内容,由浅入深的设计一个题组,既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通过题组促进概念的理解。
2.原理应用型“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的设计
科学的很多概念、原理、定律形成后,除了巩固联系,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应用,实质是科学模型的演绎过程。原理应用的难度是由科学事实和模型间本质属性的距离所决定的,当然也受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以及题目的开放程度决定的。据此,题组的设计可以根据原理和科学现象的距离,由近及远的进行设计。原理应用型的题组设计要本着由远及近的原则,慢慢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的。并注意将开放的程度和形式,可以填空、选择再问题,可以是先是熟悉的质量变化到不熟悉的温度变化,再到综合运用。
3.计算型 “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的设计
计算从本身而言,起点就比较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基础不过关,加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分析能力薄弱,就通过题组把分析过程显性化,以逐步递进的方式来设计题组。通过题组的解答,既促进学生相关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在分析方法的引导下,学会分析。就像闯关游戏,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的题组,从基础开始,一关一关的向前闯,多闯一关是一关,直至通关。
4.综合应用型“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的设计
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而这一切体现在作业中,学生的差异更加明显,更需要教师设置“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巩固和发展需求。科学合理的分层作业,才能推动学生思维有规律的有动力的成长,养成学生的长效学习思维习惯。
三、问题与思考
“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的设计,其核心无非就是把原来最能体现核心知识的稍难题或难题为母题,根据知识的发生过程分解成若干小题,或者说就是把解决难题的基础储备,解题思路,相关知识整合到一个题目中。
1.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分层作业设计的梯度大小,以及每一个梯度的作业题量是要有针对性的。首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对给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仅限教师层面)。将学生按1:2:1的比例分为A B C三个层次,再按照这个比例和这个比例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目标知识的结构特征,来设计风层作业的梯度和每个梯度作业的量。让每个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使他们在目标导向下主动学习,达到成功,得到激励,就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较快地发展。
2.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能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分层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形式上,要以生动、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多运用生活化的背景作为题组的材料;内容上,要拿捏好梯度的设置,设计成若干关卡让学生去闯。让作业既能做,又不能做完全。既有成功的愉悅,又有挑战的欲望。这样通过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少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对作业的排斥心理,尽力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作业,进而将科学学习当作是一场快乐的旅行,最终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
3.开放性
在开放性原则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在梯度作业高梯度和层级的作业设计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可设计一些活动性、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因此,梯度作业的设计不仅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科特点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新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作业从对象上讲,不应只针对教学内容,更应针对学生。从题量上讲,不应只是多,更应是精。从功能上讲,不应就是为了检查,更应突出生成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李红侠.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探索.西部科教论坛.2010年第5期
[2]童梅珍.关注学生差异的分层次任务型作业策略研究.教学研究.2012
[3]苏月辉.立足学生差异,分层作业设计.科技信息.2010年 第2期
【关键词】初中科学 ; 作业设计 ; 自然分层 ; 题组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54-02
一、问题的提出
1.作业分层的必要性
课后作业是为巩固学习效果而安排的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跨越的一环。在学案导学背景下,除了已有的作业,教师要通过导学案或多或少要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而在面向全体的理念下,要求作业要有分层,以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
2.已有形式的缺陷性
已有的分层作业大多类似于A、B、C层这样的显性分层形式。这样的分层作业因A、B、C层作业之间缺乏必然的内在逻辑关系,而不利于学生通过低层作业的解答向高层发展,缺乏发展性。既不利于学困生通过基础题的解答来尝试解答提高题,也不利于学优生对科学知识本质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3.自然分层的优越性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以“题组式的分层作业”代替原有的A、B、C式分层作业。分层但没有分层的形式,而是体现在一个富有逻辑关系的题组中;各层之间是有逻辑梯度的,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知识的结构特点,知识构成的内在逻辑,从无到有,从易到难的,在一个系列的题组中自然分层;强调作业设计的结构性,学生可以通过这一题组不同梯度作业的解答,可以不断的向前发展,得到不同层度的提升,而非固步自封,突出自然性、发展性。
二、“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的设计
学生之间有差异,因此作业的设计要分层。为了不让形式化的分层作业伤害学生的自尊,更是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为使学生通过作业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不仅要设计分层作业,还要题组的形式设计有梯度的分层作业。
1.概念巩固型“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的设计
科学概念的巩固,包括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的内容,概念的意义,概念的成立条件,概念的内涵、外延,概念的本质特征等内容。这些内容既相互影响,又自然形成不同的难度。因此,在概念的巩固作业设计中,可以根据一个概念的具体情况,围绕概念这些内容,由浅入深的设计一个题组,既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也可以通过题组促进概念的理解。
2.原理应用型“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的设计
科学的很多概念、原理、定律形成后,除了巩固联系,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应用,实质是科学模型的演绎过程。原理应用的难度是由科学事实和模型间本质属性的距离所决定的,当然也受研究对象的复杂程度,以及题目的开放程度决定的。据此,题组的设计可以根据原理和科学现象的距离,由近及远的进行设计。原理应用型的题组设计要本着由远及近的原则,慢慢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的。并注意将开放的程度和形式,可以填空、选择再问题,可以是先是熟悉的质量变化到不熟悉的温度变化,再到综合运用。
3.计算型 “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的设计
计算从本身而言,起点就比较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基础不过关,加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分析能力薄弱,就通过题组把分析过程显性化,以逐步递进的方式来设计题组。通过题组的解答,既促进学生相关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在分析方法的引导下,学会分析。就像闯关游戏,学生可以根据相关的题组,从基础开始,一关一关的向前闯,多闯一关是一关,直至通关。
4.综合应用型“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的设计
注重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和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发展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的认识和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用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态度解决个人与社会问题的意识。而这一切体现在作业中,学生的差异更加明显,更需要教师设置“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巩固和发展需求。科学合理的分层作业,才能推动学生思维有规律的有动力的成长,养成学生的长效学习思维习惯。
三、问题与思考
“题组”式自然分层作业的设计,其核心无非就是把原来最能体现核心知识的稍难题或难题为母题,根据知识的发生过程分解成若干小题,或者说就是把解决难题的基础储备,解题思路,相关知识整合到一个题目中。
1.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分层作业设计的梯度大小,以及每一个梯度的作业题量是要有针对性的。首先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基础、自主学习能力、智力情况等因素,对给学生的作业进行分层(仅限教师层面)。将学生按1:2:1的比例分为A B C三个层次,再按照这个比例和这个比例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目标知识的结构特征,来设计风层作业的梯度和每个梯度作业的量。让每个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使他们在目标导向下主动学习,达到成功,得到激励,就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较快地发展。
2.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能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分层作业的设计也应讲究趣味性。形式上,要以生动、多样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寓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训练于趣味性的练习之中,多运用生活化的背景作为题组的材料;内容上,要拿捏好梯度的设置,设计成若干关卡让学生去闯。让作业既能做,又不能做完全。既有成功的愉悅,又有挑战的欲望。这样通过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少要最大限度的降低学生对作业的排斥心理,尽力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作业,进而将科学学习当作是一场快乐的旅行,最终让学生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
3.开放性
在开放性原则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因此,在梯度作业高梯度和层级的作业设计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并留有思考的余地,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可设计一些活动性、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计划、探究、体验。因此,梯度作业的设计不仅要顾及作业的一般作用与功能,更要注重学科特点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新作业的形式与内容,从而使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作业从对象上讲,不应只针对教学内容,更应针对学生。从题量上讲,不应只是多,更应是精。从功能上讲,不应就是为了检查,更应突出生成性和发展性。
参考文献
[1]李红侠.初中生物比较法教学探索.西部科教论坛.2010年第5期
[2]童梅珍.关注学生差异的分层次任务型作业策略研究.教学研究.2012
[3]苏月辉.立足学生差异,分层作业设计.科技信息.2010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