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工作是素质教育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本文从实际出发,对志愿服务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对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志愿服务机制建设进行探讨和思考。
【关键词】志愿服务 人文素质教育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38-01
2007年9月我校成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义工联以来,伴随着学校的飞速发展,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建设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呢?笔者结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这几年的志愿服务工作的探讨谈几点看法。
一、志愿服务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
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志愿者在刚开始参加活动的时候,只是想打发时间或帮助他人或结识新朋友,但是在服务过程中却收获了快乐,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善良,提升了自己的交际能力,拓宽了自己的专业素质,加深了回报社会的意识,强化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志愿服务能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与不同的人接触,见识不同的事务,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
二、我院大学生志愿者(义工)活动存在的问题
截止2017年12月,数字媒体学院注册义工有1893人,达到了全院学生的98%,志愿服务领域涉及环保宣传、体育义工、助残扶弱、心理辅导、文艺慰问、社区服务等项目,多项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得到了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的详细报道。虽然我院志愿服务工作在扎实有效地推进,但同时也看到了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
1.志愿参与的覆盖面不够广泛
志愿参与服务的义工覆盖面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新生刚开始参加志愿服务人数多,参与积极性高,各项志愿服务活动都能够顺利有序地完成。半年或一年后,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主要集中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干部。于是,我们的志愿服务活动成员得留待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补充,这样就使工作出现断层,导致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缺乏连续性,无法深层次的开展下去,更不要说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了。
2.志愿服务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现有的义工章程、招募制度、注册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尚不完善,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很多工作流于形式,而非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与学生的毕业学分等相脱节,志愿者也不明确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该承担的相应义务,难以形成以志愿服务为荣的一种良好氛围。虽然我院在推优入党、评优评先中对志愿服务时数有所要求,但毕竟覆盖面不大。有些义工一旦积累了一定的服务时数就不想也不愿再次参与。长期以往,在这样的工作心态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服务质量也就明显下滑。
3.志愿服务工作欠缺专业的指导,专职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的志愿者招募程序简单,招募对象的条件要求不高。在培训方面只是进行简单的常规培训,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培训系统,志愿者的服务水平、服务意识参差不齐。在日常工作中,往往是决定了开展的服务项目后,才进行相关的培训。培训的滞后性导致一些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感觉仅仅是付出,而没有学习、充实、提升,久而久之,服务热情就逐渐降低了。各学院的志愿服务指导老师均担任辅导员工作,日常工作繁忙琐碎,经常会感到时间、精力有限之外,还有自身的水平也很有限。
三、我校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思考
随着学院跨越式的发展和建设“志愿者之校”工作的整体推进,上述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到我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我校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社会化机制的建设。
1.加强志愿服务培训的课程化建设,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及指导老师的培训
“志愿活动活跃的美国,一些大学还开设了志愿服务的相关课程,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学分。而在墨西哥,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6个月的社会服务活动,使之作为获得毕业文凭的先决条件之一。”目前我院开设了《志愿服务培训》这门选修课程,能否借鉴国外的做法,将志愿服务培训课程作为大学生的一門必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列入教学计划当中呢?这些课程能够直接的让大学生志愿者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学习到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达到教学的育人目的。
加强专项服务培训是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质量的另一重要途径。聘请志愿服务培训师开展专题讲座、理论培训、模拟训练、素质拓展、经验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必要时单独强化礼仪培训、服务技能培训、英语口语培训等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领导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义工服务能力,进而实现志愿者在服务质量上的提升。
同时也要加大对志愿服务指导老师的培训,走出去,引进来。各学院志愿服务指导老师都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琐事繁事缠身,对志愿服务的指导工作业务水平没有专门的培训,自身能力有待提升。面对新形势的工作要求,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加大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完善和落实
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调动志愿者参与活动积极性的有利措施。为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流于形式”的现象,我们要建立和完善长期的、合理的、多形式的激励机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可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纳入其综合测评范围内,规定每学年志愿服务时数,甚至可以设置单项志愿服务奖学金,使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机制规范化,进而把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成为大学生提高服务社会意识的基地和培养团学干部的摇篮。
3.加大志愿服务工作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对口性,让志愿服务持久
志愿者在奉献爱心,帮助他人的同时,自身的成长也非常重要。如果志愿服务活动能和志愿者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将知识转化为一种生产力,志愿者就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为志愿服务提供不竭动力。也可以尝试从志愿服务与职业生涯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教育,帮助志愿者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社会变化过程中把握机会、拓展空间,获得人生成功。志愿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顺利,他也就能拿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持久地去帮助别人,有利于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健,张道生,余靖静.怎能让商业化玷污了志愿活动[J].半月谈杂志社,2010,(08).
[2]文学禹.论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素质拓展[J].社科纵横,2009,(02).
[3]谭建光.做好的志愿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谢红梅(198507—),女,广东韶关,本科,现担任辅导员工作。
【关键词】志愿服务 人文素质教育 实践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6-0038-01
2007年9月我校成立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义工联以来,伴随着学校的飞速发展,志愿服务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有效地加强了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如何更好地建设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呢?笔者结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学院这几年的志愿服务工作的探讨谈几点看法。
一、志愿服务对于素质教育的意义
调查发现,不少大学生志愿者在刚开始参加活动的时候,只是想打发时间或帮助他人或结识新朋友,但是在服务过程中却收获了快乐,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善良,提升了自己的交际能力,拓宽了自己的专业素质,加深了回报社会的意识,强化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志愿服务能让他们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发挥自己的特长爱好,与不同的人接触,见识不同的事务,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其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
二、我院大学生志愿者(义工)活动存在的问题
截止2017年12月,数字媒体学院注册义工有1893人,达到了全院学生的98%,志愿服务领域涉及环保宣传、体育义工、助残扶弱、心理辅导、文艺慰问、社区服务等项目,多项志愿服务主题活动得到了深圳特区报等媒体的详细报道。虽然我院志愿服务工作在扎实有效地推进,但同时也看到了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
1.志愿参与的覆盖面不够广泛
志愿参与服务的义工覆盖面远远没有达到我们的期望。新生刚开始参加志愿服务人数多,参与积极性高,各项志愿服务活动都能够顺利有序地完成。半年或一年后,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主要集中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学生干部。于是,我们的志愿服务活动成员得留待刚入校的大一新生补充,这样就使工作出现断层,导致志愿服务活动项目缺乏连续性,无法深层次的开展下去,更不要说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建设了。
2.志愿服务缺乏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
现有的义工章程、招募制度、注册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尚不完善,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很多工作流于形式,而非发自内心的实实在在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与学生的毕业学分等相脱节,志愿者也不明确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享有的权利和该承担的相应义务,难以形成以志愿服务为荣的一种良好氛围。虽然我院在推优入党、评优评先中对志愿服务时数有所要求,但毕竟覆盖面不大。有些义工一旦积累了一定的服务时数就不想也不愿再次参与。长期以往,在这样的工作心态下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服务质量也就明显下滑。
3.志愿服务工作欠缺专业的指导,专职人员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们的志愿者招募程序简单,招募对象的条件要求不高。在培训方面只是进行简单的常规培训,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培训系统,志愿者的服务水平、服务意识参差不齐。在日常工作中,往往是决定了开展的服务项目后,才进行相关的培训。培训的滞后性导致一些志愿者在服务活动中感觉仅仅是付出,而没有学习、充实、提升,久而久之,服务热情就逐渐降低了。各学院的志愿服务指导老师均担任辅导员工作,日常工作繁忙琐碎,经常会感到时间、精力有限之外,还有自身的水平也很有限。
三、我校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志愿服务机制建设的思考
随着学院跨越式的发展和建设“志愿者之校”工作的整体推进,上述问题如果得不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将会影响到我校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我校志愿服务的常态化、专业化、社会化机制的建设。
1.加强志愿服务培训的课程化建设,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及指导老师的培训
“志愿活动活跃的美国,一些大学还开设了志愿服务的相关课程,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学分。而在墨西哥,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至少从事6个月的社会服务活动,使之作为获得毕业文凭的先决条件之一。”目前我院开设了《志愿服务培训》这门选修课程,能否借鉴国外的做法,将志愿服务培训课程作为大学生的一門必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列入教学计划当中呢?这些课程能够直接的让大学生志愿者认识到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学习到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达到教学的育人目的。
加强专项服务培训是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质量的另一重要途径。聘请志愿服务培训师开展专题讲座、理论培训、模拟训练、素质拓展、经验交流等形式多样的培训,必要时单独强化礼仪培训、服务技能培训、英语口语培训等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技能培训,提高大学生志愿者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领导能力、应急处理能力、义工服务能力,进而实现志愿者在服务质量上的提升。
同时也要加大对志愿服务指导老师的培训,走出去,引进来。各学院志愿服务指导老师都是辅导员,日常工作琐事繁事缠身,对志愿服务的指导工作业务水平没有专门的培训,自身能力有待提升。面对新形势的工作要求,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加大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完善和落实
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调动志愿者参与活动积极性的有利措施。为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工作流于形式”的现象,我们要建立和完善长期的、合理的、多形式的激励机制。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可将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情况纳入其综合测评范围内,规定每学年志愿服务时数,甚至可以设置单项志愿服务奖学金,使志愿服务活动激励机制规范化,进而把志愿服务组织建设成为大学生提高服务社会意识的基地和培养团学干部的摇篮。
3.加大志愿服务工作与学生所学专业的对口性,让志愿服务持久
志愿者在奉献爱心,帮助他人的同时,自身的成长也非常重要。如果志愿服务活动能和志愿者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将知识转化为一种生产力,志愿者就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为志愿服务提供不竭动力。也可以尝试从志愿服务与职业生涯的角度进行研究和教育,帮助志愿者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社会变化过程中把握机会、拓展空间,获得人生成功。志愿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顺利,他也就能拿出更多的时间、精力持久地去帮助别人,有利于推动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和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健,张道生,余靖静.怎能让商业化玷污了志愿活动[J].半月谈杂志社,2010,(08).
[2]文学禹.论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大学生素质拓展[J].社科纵横,2009,(02).
[3]谭建光.做好的志愿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丁元竹,江汛清.志愿活动研究:类型、评价与管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谢红梅(198507—),女,广东韶关,本科,现担任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