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王勇森
提起青岛的教堂,人们常常会想到神圣的圣弥厄尔天主教堂和江苏路基督教堂,而位于观象山东北山麓下的圣保罗基督教堂总能给人一种安宁祥和的感觉。处于观象二路、江苏路和胶州路交叉口的圣保罗基督教堂,离现代的喧嚣只有咫尺之隔,却始终保持着宁静安详的神态迎接着日月的更替,守望着眼前的喧嚣闹市。
立于闹市的宁静教堂
与圣弥厄尔天主教堂的高大雄伟、江苏路基督教堂的精致细腻不同,红砖砌成的圣保罗基督教堂更像是一位慈爱的长者,有着平易近人的气质。依据可以采信的说法,选址考究的圣保罗基督教堂原址是德国基督教捐助会所建的德国俱乐部。南依观象山,位于南高北低的坡地上的圣保罗基督教堂,主入口设在东侧,平面呈不规则自由式布局,建筑由教堂、塔楼和教会楼三部分组成。300平方米的教堂大厅高10余米,而高耸的塔楼足有24米。
四层的四方型塔楼是设计重点,其顶部二层观赏式露台高约5米,分层设檐口,四面小陶立克石柱围成景窗,窗口砖砌拱券。设计师这种做法使观者的视线自然被吸引集中在塔端。除塔楼外,教堂和教会楼亦是红砖外墙,顶部覆红瓦坡屋面,基座配花岗岩石。教堂建筑墙体采用红砖堆砌的清水墙面形式,用白色水泥勾勒线角,给人以质朴的亲切感觉。这种直接袒露承重建筑砖墙的做法,因青岛空气湿度大且具腐蚀性的原因,除早期在前海出现过几处外,上世纪20年代后已不多见,而通体使用热烈的红砖,不加任何掩饰的自然做法,尚为首例,这使得圣保罗基督教堂像一座红色的古堡,浸染在肃穆的宗教氛围中,神秘而又庄严。从整体风格上观察,设计受西欧乡间建筑的影响痕迹明显。由于建筑近道路交叉口且处高位,因而成为几条道路的对景点。教堂的设计师弗拉吉米尔·尤力甫(Y0urieff.wladimir.R,A)——这位给青岛留下诸多精美建筑的俄罗斯建筑师,他设计的百余座大小别墅、商工业建筑遍布青岛各个区域,其中不乏一些像八大关公主楼一样优秀的作品。
失而复返的百年古钟
在塔楼的顶层,有一口身世曲折的铜铸大钟,它不仅比建筑的历史还要悠久,更曾流落聊城43年,之后又完好归来一这是一段失而复返的离奇故事:
圣保罗基督教堂建于1938年,而原产于德国的圣保罗基督教堂古钟,建造于1888年,比教堂建立还要早50年,它曾挂在美国的教堂,上世纪20年代,一名美籍华人在美国买下并送来青岛,捐给青岛圣保罗基督教堂,古钟最宽处直径1米,顶部直径0.5米,高1.2米左右,重约300公斤,钟上雕刻着三行德文,至今清晰可辨。上世纪60年代,这口老钟曾被当作废品卖到青岛市废旧物资公司。后来被原青岛车辆厂聊城分厂(后来的聊城双力集团)的采购员相中,因该厂区很大,需要一口钟提醒职工上下班,所以采购员在台西西广场看好这口钟后,花20元钱买下这口钟,并将它挂在厂门口。
巧合的是,从青岛调到聊城工厂每天负责敲钟的门卫老李,小时候经常跟人去教堂,曾经听到过圣保罗基督教堂悠扬婉转的钟声,因此判断挂在工厂门口的大钟极有可能来自青岛的某个教堂。但为了保护这口古钟度过那段历史时期,他与厂长、采购员三人约定,对古钟的身世守口如瓶。由于古钟被高高地挂起,来往的工人们只能看到钟的底部,没人知道钟的身上竟然有外文,所以他们把这个秘密严严实实地保守了40多年,一直期待着青岛来人接回古钟。直到2007年,有关人士在寻找古钟下落时得到了这一线索。
得知古钟的下落后,圣保罗基督教堂的孙牧师立即与相关人员赶往聊城,经过现场测量和比对教堂钟楼里保存完好的钟架后,他们惊喜地发现这正是教堂失落多年的那口古钟随后,孙牧师多次去聊城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希望古钟能尽回归青岛。然而,古钟的回归之路却曲折不断,由于企业的破产,古钟又成了聊城双力集团的清算资产,必须进入公开拍卖程序。被专家评估市场价在10万元左右的古钟,首次在聊城进行公开拍卖时,起拍价10万元,却最终流拍。之后,孙牧师和青岛市宗教局有关负责人再次来到聊城,参与古钟拍卖,最终由孙牧师个人出资4.4万元,将古钟拍下。拍卖会后,他们一刻也没敢耽搁,立即雇了辆面包车马不停蹄地将古钟运回青岛。当晚,古钟在与青岛阔别了43年后,终于回到了圣保罗基督教堂。
如今,敲击着悬挂在圣保罗基督教堂钟楼里的古钟,钟锤撞击厚重古钟所发出的悠长婉转的声响,缓缓飘荡在城市的上空。
提起青岛的教堂,人们常常会想到神圣的圣弥厄尔天主教堂和江苏路基督教堂,而位于观象山东北山麓下的圣保罗基督教堂总能给人一种安宁祥和的感觉。处于观象二路、江苏路和胶州路交叉口的圣保罗基督教堂,离现代的喧嚣只有咫尺之隔,却始终保持着宁静安详的神态迎接着日月的更替,守望着眼前的喧嚣闹市。
立于闹市的宁静教堂
与圣弥厄尔天主教堂的高大雄伟、江苏路基督教堂的精致细腻不同,红砖砌成的圣保罗基督教堂更像是一位慈爱的长者,有着平易近人的气质。依据可以采信的说法,选址考究的圣保罗基督教堂原址是德国基督教捐助会所建的德国俱乐部。南依观象山,位于南高北低的坡地上的圣保罗基督教堂,主入口设在东侧,平面呈不规则自由式布局,建筑由教堂、塔楼和教会楼三部分组成。300平方米的教堂大厅高10余米,而高耸的塔楼足有24米。
四层的四方型塔楼是设计重点,其顶部二层观赏式露台高约5米,分层设檐口,四面小陶立克石柱围成景窗,窗口砖砌拱券。设计师这种做法使观者的视线自然被吸引集中在塔端。除塔楼外,教堂和教会楼亦是红砖外墙,顶部覆红瓦坡屋面,基座配花岗岩石。教堂建筑墙体采用红砖堆砌的清水墙面形式,用白色水泥勾勒线角,给人以质朴的亲切感觉。这种直接袒露承重建筑砖墙的做法,因青岛空气湿度大且具腐蚀性的原因,除早期在前海出现过几处外,上世纪20年代后已不多见,而通体使用热烈的红砖,不加任何掩饰的自然做法,尚为首例,这使得圣保罗基督教堂像一座红色的古堡,浸染在肃穆的宗教氛围中,神秘而又庄严。从整体风格上观察,设计受西欧乡间建筑的影响痕迹明显。由于建筑近道路交叉口且处高位,因而成为几条道路的对景点。教堂的设计师弗拉吉米尔·尤力甫(Y0urieff.wladimir.R,A)——这位给青岛留下诸多精美建筑的俄罗斯建筑师,他设计的百余座大小别墅、商工业建筑遍布青岛各个区域,其中不乏一些像八大关公主楼一样优秀的作品。
失而复返的百年古钟
在塔楼的顶层,有一口身世曲折的铜铸大钟,它不仅比建筑的历史还要悠久,更曾流落聊城43年,之后又完好归来一这是一段失而复返的离奇故事:
圣保罗基督教堂建于1938年,而原产于德国的圣保罗基督教堂古钟,建造于1888年,比教堂建立还要早50年,它曾挂在美国的教堂,上世纪20年代,一名美籍华人在美国买下并送来青岛,捐给青岛圣保罗基督教堂,古钟最宽处直径1米,顶部直径0.5米,高1.2米左右,重约300公斤,钟上雕刻着三行德文,至今清晰可辨。上世纪60年代,这口老钟曾被当作废品卖到青岛市废旧物资公司。后来被原青岛车辆厂聊城分厂(后来的聊城双力集团)的采购员相中,因该厂区很大,需要一口钟提醒职工上下班,所以采购员在台西西广场看好这口钟后,花20元钱买下这口钟,并将它挂在厂门口。
巧合的是,从青岛调到聊城工厂每天负责敲钟的门卫老李,小时候经常跟人去教堂,曾经听到过圣保罗基督教堂悠扬婉转的钟声,因此判断挂在工厂门口的大钟极有可能来自青岛的某个教堂。但为了保护这口古钟度过那段历史时期,他与厂长、采购员三人约定,对古钟的身世守口如瓶。由于古钟被高高地挂起,来往的工人们只能看到钟的底部,没人知道钟的身上竟然有外文,所以他们把这个秘密严严实实地保守了40多年,一直期待着青岛来人接回古钟。直到2007年,有关人士在寻找古钟下落时得到了这一线索。
得知古钟的下落后,圣保罗基督教堂的孙牧师立即与相关人员赶往聊城,经过现场测量和比对教堂钟楼里保存完好的钟架后,他们惊喜地发现这正是教堂失落多年的那口古钟随后,孙牧师多次去聊城与当地相关部门联系,希望古钟能尽回归青岛。然而,古钟的回归之路却曲折不断,由于企业的破产,古钟又成了聊城双力集团的清算资产,必须进入公开拍卖程序。被专家评估市场价在10万元左右的古钟,首次在聊城进行公开拍卖时,起拍价10万元,却最终流拍。之后,孙牧师和青岛市宗教局有关负责人再次来到聊城,参与古钟拍卖,最终由孙牧师个人出资4.4万元,将古钟拍下。拍卖会后,他们一刻也没敢耽搁,立即雇了辆面包车马不停蹄地将古钟运回青岛。当晚,古钟在与青岛阔别了43年后,终于回到了圣保罗基督教堂。
如今,敲击着悬挂在圣保罗基督教堂钟楼里的古钟,钟锤撞击厚重古钟所发出的悠长婉转的声响,缓缓飘荡在城市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