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化学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编排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大的变化,设置了不同功能的教材栏目,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资料卡】、【回顾与总结】、【练习与实践】等,增加了许多贴近生活实际、反映最新科技成果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优化教法,挖掘潜能,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一、巧用【交流与讨论】激发学生求知欲
结合新教材增设的“讨论题”,我积极探索并尝试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创造教育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在复习了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后,提出问题:“用四种基本类型的分类方法分析Fe2O3 + 3CO = 2Fe + 3CO2属于哪种类型的反应?”让学生意识到初中的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用物质是否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方法分析,氢气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是否仅仅属于还原反应?”以批判性思维角度设计,让学生从新的高度,新的起点看初中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定义后,再提出问题:“以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为例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回忆,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有密切关系,让学生推论并提出:“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的转移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更本质的定义。通过对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的分析、讨论、归纳,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实现知识迁移。
问题教学模式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例如,我在教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时,提前几天布置学生回家协助制作馒头。上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制作过程的现象及发现的问题:“小面团为什么变成大馒头?“为什么要加碱?”“为什么不发酵而直接加小苏打也可做成馒头?” ”“在做馒头的时侯,碱或小苏打发生怎样的变化,体现了它们的哪些性质?”等问题,以此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
二、利用课本的【拓展视野】、【资料卡】拓宽学生视野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必须从过去重认知轻情感、重结论轻过程、重教书轻育人转化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全面发展。课程的功能变了,课堂不再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上,更应创设氛围情景,注重学习的方法传授,思维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奠定基础。
【拓展视野】、【资料卡】是教材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与必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融为一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整体知识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正确发挥其德育功能和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独特作用。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承担者,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观念的形成、教学目的的确立。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拓展视野】、【资料卡】,充分认识阅读教材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拓展视野】、【资料卡】是围绕教材内容的教育主旨,突出教学要点而切入到教材中的。其中,有的是对教材重点内容的具体化,有的是对难点的注解,有的是化学史材料,有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等。教材中【拓展视野】、【资料卡】都是紧紧扣住有关知识设计的,实质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阅读教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把自己置身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把所有的知识讲到、讲透,也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围绕阅读材料,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其涵盖的内容和教育教学功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的目的。
三、利用【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调查研究】的设置,为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活动阵地。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课程,它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学科,亲身体会发现,体现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热情,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和分享。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研究性课题的指导,实现化学教学的创新。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与探索。根据我校的实际,我们的研究课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常用洗涤剂的调查分析,汽车对会城镇大气环境影响调查,印染废水处理的研究,废电池的回收和利用,纯净水是否“纯净”,农村水污染与防治,定影液的回收利用,在新时代看传统的酱油业等。
四、构建化学实践大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虽然课堂教学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主渠道,但不能忽视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以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在课外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不像在课堂上那样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具有深刻意义。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课本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每一个小实验都要求学生课外自觉完成,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展示实验成果。例如,在教学《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时让学生展示自制分子模型。利用学习园地刊登课外探索活动的成果、优秀实验方案、小论文等进行交流。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巧用【交流与讨论】激发学生求知欲
结合新教材增设的“讨论题”,我积极探索并尝试使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创造教育教学模式——“问题教学模式”开展教学。该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问题。
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一节的教学,在复习了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后,提出问题:“用四种基本类型的分类方法分析Fe2O3 + 3CO = 2Fe + 3CO2属于哪种类型的反应?”让学生意识到初中的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用物质是否得氧和失氧的分类方法分析,氢气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的反应,是否仅仅属于还原反应?”以批判性思维角度设计,让学生从新的高度,新的起点看初中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得氧、失氧的角度给氧化还原反应定义后,再提出问题:“以氢气和氧化铜的反应为例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引导学生回忆,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得失或偏移有密切关系,让学生推论并提出:“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子的转移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更本质的定义。通过对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的分析、讨论、归纳,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实现知识迁移。
问题教学模式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和科学方法的运用。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例如,我在教学《碳酸钠与碳酸氢钠的性质》时,提前几天布置学生回家协助制作馒头。上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制作过程的现象及发现的问题:“小面团为什么变成大馒头?“为什么要加碱?”“为什么不发酵而直接加小苏打也可做成馒头?” ”“在做馒头的时侯,碱或小苏打发生怎样的变化,体现了它们的哪些性质?”等问题,以此充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实验探究。
二、利用课本的【拓展视野】、【资料卡】拓宽学生视野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必须从过去重认知轻情感、重结论轻过程、重教书轻育人转化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全面发展。课程的功能变了,课堂不再只停留在知识技能的训练上,更应创设氛围情景,注重学习的方法传授,思维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奠定基础。
【拓展视野】、【资料卡】是教材知识结构的组成部分,与必学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融为一体。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整体知识所蕴含的教育因素,正确发挥其德育功能和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独特作用。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承担者,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和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观念的形成、教学目的的确立。因此,教师要认真研究【拓展视野】、【资料卡】,充分认识阅读教材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拓展视野】、【资料卡】是围绕教材内容的教育主旨,突出教学要点而切入到教材中的。其中,有的是对教材重点内容的具体化,有的是对难点的注解,有的是化学史材料,有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知识等。教材中【拓展视野】、【资料卡】都是紧紧扣住有关知识设计的,实质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在教材内容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和作用。针对阅读教材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把自己置身于教学的中心位置,把所有的知识讲到、讲透,也不能放任自流,让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应围绕阅读材料,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其涵盖的内容和教育教学功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智力素质和能力素质的目的。
三、利用【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调查研究】的设置,为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活动阵地。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课程,它使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学科,亲身体会发现,体现创造,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热情,增强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和分享。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研究性课题的指导,实现化学教学的创新。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与探索。根据我校的实际,我们的研究课题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常用洗涤剂的调查分析,汽车对会城镇大气环境影响调查,印染废水处理的研究,废电池的回收和利用,纯净水是否“纯净”,农村水污染与防治,定影液的回收利用,在新时代看传统的酱油业等。
四、构建化学实践大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虽然课堂教学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学习,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主渠道,但不能忽视在课外活动中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活动,以使学生获得发展的机会。在课外的探索活动中,学生的思维不像在课堂上那样受到一定的限制,学生可以充分、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活动,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更具有深刻意义。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结合课本的【活动与探究】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处理的:每一个小实验都要求学生课外自觉完成,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展示实验成果。例如,在教学《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时让学生展示自制分子模型。利用学习园地刊登课外探索活动的成果、优秀实验方案、小论文等进行交流。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