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的推进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新的课标、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变得更为精彩。但透过“热闹”的背后,冷静下来,反思那些已经被广大教师认同并积极采用的新的教学方法,如情境设置、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等,感到我们在理解新课程、新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有些教师过于追求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式,而忽略了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丢掉了一些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这是无法凸显学生主体的。笔者认为,凸显学生主体要讲究方法。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发学生学习原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去学习、理解知识和探究未知,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绝对不能让学生在未理解的基础上生吞知识。比如,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他们发现的有趣的科学现象,现例选其中的几个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事例:①我们在打扫卫生清理一堆玻璃时,发现阳光照在上面后,其边缘部分有时会看到彩色的光——光的色散;②我在火车站刚坐上火车时,感觉自己坐的火车在走,我很高兴,可过后发现别的火车开走了而自己坐的车没动——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③我发现开门的钥匙,用手抓的部分比插入锁中的部分宽大——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这些问题都突出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可贵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有助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所以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收获与进步。
二、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有创见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的。它的构建离不开在实践中验证,要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必须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大胆地创新与实践。有时除了自己创新外,还要与同学共同探索和合作交流。如学习大气压时,我先设计一系列源于学生生活的、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为了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潜能,课堂采用表演赛,请两位同学:①用吸管喝瓶中的饮料,看谁喝得快(饮料瓶分带盖与不带盖两种);②用果冻空壳吸玻璃片和棉布,看谁能成功;③把两块玻璃分开,看谁更容易(两块中间干,两块中间湿)。通过学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上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共同之处。这样会使学生不仅理解大气压真实存在的知识,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从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规律,就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三、因人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培养
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能靠某一种模式。因人从上学开始,其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生活环境就存在差异,在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时也就存在差异。只有将每一个人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要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另外,要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记忆特点、知识背景的丰富程度、接受能力的差异,选择确定各自的学习层次。老师在开始时就提出明确要求,并及时检测,使学生自觉运用学习技巧加快学习速度,提高有效学习能力。这样做可以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促使学生激励自身,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对已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留出时间,让他们找一些适合自己程度的课外书来学习,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如在CO还原CuO的教学中,对于知识背景的丰富程度不高的同学,仅让他们掌握CO还原CuO就可以了,但是对于知识背景的丰富程度较高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去阅读课外书,找出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还原CuO,它们还可以充当哪些物质的还原剂,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四、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的快乐感受
知识学习有其广阔的天地,教师要重视拓展,如把新型材料、火箭燃料、宇宙飞船、火星探测、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环境污染、杂交优势、克隆技术、试管婴儿、植物的无性生殖、大头病娃、流行性感冒、苏丹红一号、北京奥运、日全食等方面的内容都融入科学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必然高涨。笔者以为,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品味生活中的细节,许多科学知识都可以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现象或生活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注入时代活水,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与知识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开阔学生的眼界,亲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学生是灵性的,当主体地位凸显时,也是教学成功时。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外国语学校)
一、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发学生学习原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去学习、理解知识和探究未知,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的知识。绝对不能让学生在未理解的基础上生吞知识。比如,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他们发现的有趣的科学现象,现例选其中的几个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事例:①我们在打扫卫生清理一堆玻璃时,发现阳光照在上面后,其边缘部分有时会看到彩色的光——光的色散;②我在火车站刚坐上火车时,感觉自己坐的火车在走,我很高兴,可过后发现别的火车开走了而自己坐的车没动——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③我发现开门的钥匙,用手抓的部分比插入锁中的部分宽大——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这些问题都突出了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可贵的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有助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精彩的表现。所以说,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收获与进步。
二、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有创见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是学生自己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的。它的构建离不开在实践中验证,要验证知识的正确性,必须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大胆地创新与实践。有时除了自己创新外,还要与同学共同探索和合作交流。如学习大气压时,我先设计一系列源于学生生活的、与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为了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学习潜能,课堂采用表演赛,请两位同学:①用吸管喝瓶中的饮料,看谁喝得快(饮料瓶分带盖与不带盖两种);②用果冻空壳吸玻璃片和棉布,看谁能成功;③把两块玻璃分开,看谁更容易(两块中间干,两块中间湿)。通过学生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上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共同之处。这样会使学生不仅理解大气压真实存在的知识,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从体验中获得知识与规律,就更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三、因人施教,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培养
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能靠某一种模式。因人从上学开始,其知识基础、知识结构、生活环境就存在差异,在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时也就存在差异。只有将每一个人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教师在教学时,要围绕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气质差异因人施教。另外,要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的记忆特点、知识背景的丰富程度、接受能力的差异,选择确定各自的学习层次。老师在开始时就提出明确要求,并及时检测,使学生自觉运用学习技巧加快学习速度,提高有效学习能力。这样做可以使学习的过程不再枯燥,促使学生激励自身,不断追求更高目标。对已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留出时间,让他们找一些适合自己程度的课外书来学习,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如在CO还原CuO的教学中,对于知识背景的丰富程度不高的同学,仅让他们掌握CO还原CuO就可以了,但是对于知识背景的丰富程度较高的同学,可以让他们去阅读课外书,找出还有哪些物质可以还原CuO,它们还可以充当哪些物质的还原剂,进一步拓宽知识面。
四、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学习的快乐感受
知识学习有其广阔的天地,教师要重视拓展,如把新型材料、火箭燃料、宇宙飞船、火星探测、绿色食品、转基因食品、环境污染、杂交优势、克隆技术、试管婴儿、植物的无性生殖、大头病娃、流行性感冒、苏丹红一号、北京奥运、日全食等方面的内容都融入科学学习中,学生的兴趣必然高涨。笔者以为,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品味生活中的细节,许多科学知识都可以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现象或生活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必须注入时代活水,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与知识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开阔学生的眼界,亲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体现自我价值和成就感。学生是灵性的,当主体地位凸显时,也是教学成功时。我们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作者单位:浙江省上虞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