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近年来,我们深入学习现代教学论思想,钻研各种教学方法,结合我们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试验。在此过程中,我们力求博采众长,广泛汲取营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边试验,边改进,边筛选,总结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表述教学法。
一、表述教学法的结构
运用表述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经过精心加工编排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感知。然后把这些感性知识,运用语言、操作、画图等方式,进行比较集中的有序的表述。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新教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练习。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概括地说,表述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感知阶段—表述阶段—自学阶段—练习阶段—讲解阶段。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对表述教学法五个教学阶段,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第一,感知阶段
首先给出数学材料,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依靠表象,对数学材料中的数量关系以及计算方法有了正确的理解,这就是感知阶段。
第二,表述阶段
这是整个表述教学法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把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比较集中而又有系统的表述,以此为手段,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第三、自学阶段
进入自学阶段,一般的做法是,利用小黑板或投影等手段,先由教师出示例题,尽量避免让学生直接阅读书上的例题,其用意在于将例题与题后的算理分析、算式解答等教材的内容分开,以便收集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反馈信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讲解,因为这是对新知识能否理解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过程。在讲解之后,大家都想列出算式进行具体的计算解答,都急于想获得自学的“劳动果实”,所以,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解答题目。把题目算完以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教材,进行自我对照和校正。要使学生明确,他们在自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看一看自己理解的思路,与书上所解释的是不是一致。自己表述的语句,有书上分析的那么准确简炼吗?再看一看列式计算有什么差错没有。如果有错误,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自己去分析比较,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
第四,练习阶段
教师选择书上的练习题(第44页练习十六第1题),组织学生进行书面练习。与此同时,也可以挑选上、中、差三类学生上讲台去板演,教师加强巡回观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练习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和订正,主要讲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要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或品评优劣,或分辨正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总的来说,整个练习阶段,是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新知识,独立地解答应用题的过程,通过练习以及练习后的讨论,教师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到哪些学生已经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识,哪些学生还有“夹生饭”,这就给教师在下一步教学中,怎样调查与补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五,教师讲解
这是表述教学法的结尾阶段。首先,要对学生们在练习中获得的学习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要对新授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与整理。第三,对学生在练习阶段出现的错误,给予辅导和纠正,对易错、易混、易忘的问题,给以指点或强调,使已出现的错误,消灭于萌芽之中,而对尚未出现又极易发生的差错,引起警觉,防患于未然。总之,教师的讲解,既应对本堂课的新知识进行小结,又应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铺平道路。
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构成了表述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教学有法而又无定法,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条件,是可以灵活调整或适当增删的。
二、表述教学法的特点
1.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对小学生来说,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最好的媒介是什么呢?那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最主要的过渡渠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我们以小学生特有的这种认识规律和表述教学法的结构设计原理相对照比较,就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表述教学法是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5页第4题)教学中,先向学生出示模仿题的图片:一块草地上,有8只黑兔子在吃草。提问:草地上有几只兔子?教师在图片上又贴出3只白兔。提问:又跑来了几只兔子?哪个小朋友能把看到的情况说一说?谁能按这幅图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从学生多种回答中,选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继续进行讨论:“谁能把图上的内容和这个问题,连在一起说一说?”教师向学生强调指出:同学说的“草地上有8只黑兔,又跑来了3只白兔,一共有几只兔子?”这几句话,写下来就是一道应用题。提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兔子,应该把哪两个数合起来呢?(做“合”的手势)用什么方法计算是“合”呢?(重复“合”的手势)怎样列式呢?接着引导学生由模仿题向书上的例题过渡:如果图上画的都是羊,你会列式计算吗?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再进行讨论。
从上面简单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表述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程序,体现了一条这样的线索:感知→表象→抽象。对于传统的教学程序,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突破。正是由于它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所以我们运用表述教学法,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2.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问,运用表述教学法,往往能比较好地满足小学生这种心理趋向和要求,因此也就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解长方体棱的概念,教师做切萝卜的演示,学生们看得分外专注。先横切一刀,问:被切开的地方出现了什么?(一个平面)再纵切一刀,问:又出现了什么?(又出现了一个平面)追问:仔细看一看,还出现了什么?(还出现了一条边)这条边是哪个面上的边?(属于两个面共有的)它在什么地方?(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在长方体上,像这样的边,它有个漂亮的名字--棱。问:你们能把棱的含义说出来吗?这时,学生对棱的概念将会有确切的理解。
在感知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图片、线段图、实物、学具、音像材料等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启发引导,这些方式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的喜爱。由此可见,表述教學法的成效,与儿童学习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3.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用现代教学论思想来分析,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运用表述教学法,从开始的感知阶段,学生就会被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表述阶段,他们需要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组织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表述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为自学课本奠定了基础。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心中觉得更有“底数”了。所以会引起他们独自解答问题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并充满了信心。练习之后,他们又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总之,运用表述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绐终处于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这正是让学生参加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总之,运用表述教学法,要从整体上全面地把握它的五个教学阶段。概括地说就是:以感知阶段为基础,以表述阶段为关键,以自学阶段为核心,以练习阶段为重点,以讲解阶段求提高。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莫旗博荣中心校)
一、表述教学法的结构
运用表述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经过精心加工编排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充分的感知。然后把这些感性知识,运用语言、操作、画图等方式,进行比较集中的有序的表述。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新教材。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练习。最后由教师进行讲解。概括地说,表述教学法的基本结构,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感知阶段—表述阶段—自学阶段—练习阶段—讲解阶段。
下面,我们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对表述教学法五个教学阶段,做一些简要的介绍。
第一,感知阶段
首先给出数学材料,启发学生观察思考,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依靠表象,对数学材料中的数量关系以及计算方法有了正确的理解,这就是感知阶段。
第二,表述阶段
这是整个表述教学法的关键阶段,要求学生把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比较集中而又有系统的表述,以此为手段,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
第三、自学阶段
进入自学阶段,一般的做法是,利用小黑板或投影等手段,先由教师出示例题,尽量避免让学生直接阅读书上的例题,其用意在于将例题与题后的算理分析、算式解答等教材的内容分开,以便收集和了解学生真实的反馈信息。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讲解,因为这是对新知识能否理解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过程。在讲解之后,大家都想列出算式进行具体的计算解答,都急于想获得自学的“劳动果实”,所以,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解答题目。把题目算完以后,再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教材,进行自我对照和校正。要使学生明确,他们在自学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看一看自己理解的思路,与书上所解释的是不是一致。自己表述的语句,有书上分析的那么准确简炼吗?再看一看列式计算有什么差错没有。如果有错误,要求学生尽量做到自己去分析比较,找出原因并加以改正。
第四,练习阶段
教师选择书上的练习题(第44页练习十六第1题),组织学生进行书面练习。与此同时,也可以挑选上、中、差三类学生上讲台去板演,教师加强巡回观察,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情况。练习之后要组织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和订正,主要讲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对不同的解题方法,要启发学生展开讨论,或品评优劣,或分辨正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总的来说,整个练习阶段,是让学生运用刚学到的新知识,独立地解答应用题的过程,通过练习以及练习后的讨论,教师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到哪些学生已经真正理解并掌握了新知识,哪些学生还有“夹生饭”,这就给教师在下一步教学中,怎样调查与补救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第五,教师讲解
这是表述教学法的结尾阶段。首先,要对学生们在练习中获得的学习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要对新授知识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与整理。第三,对学生在练习阶段出现的错误,给予辅导和纠正,对易错、易混、易忘的问题,给以指点或强调,使已出现的错误,消灭于萌芽之中,而对尚未出现又极易发生的差错,引起警觉,防患于未然。总之,教师的讲解,既应对本堂课的新知识进行小结,又应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铺平道路。
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构成了表述教学法的基本框架。教学有法而又无定法,表述教学法的五个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条件,是可以灵活调整或适当增删的。
二、表述教学法的特点
1.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对小学生来说,在这个过渡阶段中,最好的媒介是什么呢?那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形象;最主要的过渡渠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我们以小学生特有的这种认识规律和表述教学法的结构设计原理相对照比较,就会很容易地了解到,表述教学法是符合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的。例如,教学这样的应用题:草地上有8只羊,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羊?(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5页第4题)教学中,先向学生出示模仿题的图片:一块草地上,有8只黑兔子在吃草。提问:草地上有几只兔子?教师在图片上又贴出3只白兔。提问:又跑来了几只兔子?哪个小朋友能把看到的情况说一说?谁能按这幅图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来?我们从学生多种回答中,选出“一共有多少只兔子?”继续进行讨论:“谁能把图上的内容和这个问题,连在一起说一说?”教师向学生强调指出:同学说的“草地上有8只黑兔,又跑来了3只白兔,一共有几只兔子?”这几句话,写下来就是一道应用题。提问:要算出一共有几只兔子,应该把哪两个数合起来呢?(做“合”的手势)用什么方法计算是“合”呢?(重复“合”的手势)怎样列式呢?接着引导学生由模仿题向书上的例题过渡:如果图上画的都是羊,你会列式计算吗?然后让学生看书上的例题,再进行讨论。
从上面简单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表述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程序,体现了一条这样的线索:感知→表象→抽象。对于传统的教学程序,可以说这是一种新的突破。正是由于它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所以我们运用表述教学法,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2.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
小学生学习心理的特征是好奇、好胜、好动、好问,运用表述教学法,往往能比较好地满足小学生这种心理趋向和要求,因此也就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解长方体棱的概念,教师做切萝卜的演示,学生们看得分外专注。先横切一刀,问:被切开的地方出现了什么?(一个平面)再纵切一刀,问:又出现了什么?(又出现了一个平面)追问:仔细看一看,还出现了什么?(还出现了一条边)这条边是哪个面上的边?(属于两个面共有的)它在什么地方?(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教师告诉学生:在长方体上,像这样的边,它有个漂亮的名字--棱。问:你们能把棱的含义说出来吗?这时,学生对棱的概念将会有确切的理解。
在感知阶段,我们可以利用图片、线段图、实物、学具、音像材料等多种直观手段进行启发引导,这些方式富有儿童情趣,深受学生的喜爱。由此可见,表述教學法的成效,与儿童学习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3.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用现代教学论思想来分析,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生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变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为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运用表述教学法,从开始的感知阶段,学生就会被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所吸引,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表述阶段,他们需要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进而组织数学语言进行表述。表述促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发生了“质”的变化,为自学课本奠定了基础。通过自学课本,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心中觉得更有“底数”了。所以会引起他们独自解答问题的兴趣,他们跃跃欲试,并充满了信心。练习之后,他们又迫切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鼓励。总之,运用表述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绐终处于主动获取知识的状态,这正是让学生参加到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总之,运用表述教学法,要从整体上全面地把握它的五个教学阶段。概括地说就是:以感知阶段为基础,以表述阶段为关键,以自学阶段为核心,以练习阶段为重点,以讲解阶段求提高。
(作者单位:162850内蒙古莫旗博荣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