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 新经验 新成果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in2yh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五”,中国扶贫攻坚进入冲刺收尾阶段。到2020年,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所有贫困县“摘帽”。
  山东,作为东部沿海地区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提出于2018年提前完成全面脱贫任务。
  2016,“十三五”开局;2016,精准扶贫最后阶段起跑。
  为确保脱贫任务顺利完成,山东省委调整充实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委书记姜异康,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任领导小组组长,省委副书记龚正,副省长赵润田任领导小组副组长,48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
  2016年“两会”,姜异康书记三谈脱贫,指出:脱贫工作要细化到人,细化到户;脱贫工作要改变以往整体推进、大规模改造的方式,必须在精准上下功夫;要尽量通过增加贫困百姓的生产性收入、资源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等,做好脱贫工作。
  郭树清省长赴多地调研,现场指导精准扶贫工作,并提出:山东精准扶贫要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要积极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精准扶贫新路径、新模式;要注重开发式扶贫,强化“造血”功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016,省、市、县、乡镇、村集体发力,从精准识别到数据入库,从政策制定到人员调配,从项目落实到模式创新,从经验探索到复制推广,山东精准扶贫工作全面推进。
  在全面提高扶贫精度与力度的同时,山东扶贫工作创新不断:
  鄄城扶贫车间、费县易地搬迁项目成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第一书记”扶贫将专业优势转化为产业成果,郯城地热扶贫项目、山亭旅游扶贫项目成效显著;
  新兴技术与扶贫无缝对接,省级扶贫大数据库投入应用,电商扶贫项目多地开花;
  金融扶贫、光伏扶贫成为亮点工程;
  ……
  2016年11月,《山东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在《规划》的指导下,未来两年,山东精准扶贫将更科学、更有序、更精准。
  2016,精准扶贫攻坚路,创新筑基丰收年。
  精准扶贫路 创新筑基年
  2016,“十三五”山东扶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确保在2018年提前完成全面脱贫任务成为山东各地、各部门、各领域共同奋斗的目标。
  精准扶贫难,难在哪里?山东,拥有全国前三的经济总量,但却是东部沿海省份中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在新一轮的“回头看”精准识别之后,我省贫困人口总量确定为242.4万,相对于山东近亿的人口总量,贫困人口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但是,这200多万贫困人口却覆盖了全省75%的行政村,成为山东精准扶贫的最大难题。与此同时,我省农村贫困人口中,因病因残致贫的占66%,60岁以上老年人占50.3%,自我脱贫能力弱,是扶贫工作重点。2016年,我省制定的目标是完成120万人的脱贫任务。一年的时间里,全省上下从扶贫政策制定到落实,从扶贫项目开发到实施,从扶贫对策创新到推广,均取得了让人信服的成果。更有“扶贫车间”等独创性经验被作为典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学习。
  落实新政策 精准到人
  2015年末,我省进一步完善推进机制,强化组织领导。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调整并进一步加强,48个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同时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对各市的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进一步确认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與紧迫性。
  2016年山东“两会”上,姜异康书记表示,脱贫工作不是简单地提高低保标准,而是要尽量通过增加群众的生产性收入、资源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在集体中的收入分成,让他们过上相对不那么贫困的生活。“这需要我们带着感情和责任来做这项工作。数据是次要的,我们要重视内容。”
  2015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下发,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认真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大力度,强化措施,确保完成脱贫任务。要求各市逐级分解年度脱贫任务,工作细化到县到村到户到人,做到精细管理、精准脱贫。要求加大督查考核力度,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质量和成效。各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与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签署《2016年减贫责任书》。
  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政策措施与督查、考核机制的建立,确保了2016年度扶贫工作任务的下达与完成。
  探索新模式 精准发力
  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我省进一步核实扶贫数据,按照3402元省定扶贫标准,首次逐户逐人摸清扶贫底数,进一步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将贫困人口基础信息全部录入数据库。省级专项扶贫资金也得到大幅提升,由2011年的8000万增加到2016年的17亿元。
  结合山东实际,在深入研究中央扶贫开发工作部署政策文件的基础上,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牵头编制了25个专项实施方案和23个专项实施意见,形成“1+25+23”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涵盖了产业、旅游、电商、光伏、金融、住房、易地搬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就业等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我省进一步深化“第一书记”抓党建促扶贫工作,省市县选派10182名“第一书记”,深入贫困工作重点村,成为带动农村脱贫的先锋力量。数据显示,省派“第一书记”驻点村庄,90%以上的扶贫对象人均纯收入翻了一番。
  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小额贷款扶贫担保基金、公益事业扶贫基金,成为撬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得以启动,成为建立农村长效致富机制的“金融钥匙”。
  在政府进一步加强扶贫投入的前提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成立省扶贫开发基金会,广泛募集社会资金。我省省属国有企业从利润分红中拿出5000万元、省慈善总会筹集“慈心一日捐”4000万元、泛海公益基金会连续五年每年捐赠5000万元,构成了社会多方合力脱贫攻坚的核心力量。同时,全省8000多家企业还开展结对帮扶工作,帮扶资金达到1.8亿元。   总结新经验 复制推广
  今年11月,山东首创的“就业扶贫车间”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模式,与“粤湘劳务协作试点”区域内劳务协作模式,被人社部确定下一步在全国推广。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全省建成“就业扶贫车间”2790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8.9万人,成为精准脱贫的一道“利器”。
  2016年,随着精准扶贫工作地持续推进,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执政智慧,探索出诸多可行、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除“扶贫车间”特色项目之外,临沂费县易地搬迁扶贫项目、菏泽电商扶贫、枣庄山亭旅游扶贫等成为扶贫工作的亮点工程和特色经验,成为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精准扶贫工作的样板工程。
  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成为山东精准扶贫的亮点。2016年中的统计数据显示,我省实施旅游扶贫项目365个,覆盖667个村,带动贫困户24.83万户;实施电商扶贫项目177个,覆盖407个村,带动贫困户6755户;实施光伏扶贫项目3904个,覆盖8396个村,带动贫困户17.86万户。
  以大数据为基础的扶贫开发综合平台也已经完善,从信息汇集到政策发布、供需对接,再到调度监督与成效评估,我省扶贫大数据平台完成了对整个扶贫工作的全方位支持。
  11月2日上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山东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规划》对我省精准脱贫面临的形势、总体要求、产业脱贫、转移就业、改造搬迁、教育支持、健康医疗、生态保护、社保兜底、社会帮扶、能力建设和组织保障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划。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这一核心目标和内容,在做好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全面布局设计的基础上,重点对“五个一批”作了深入研究、详细阐述。同时,围绕中央提出的六项扶贫行动和十项精准扶贫工程,结合我省实际,作了有针对性的计划安排,并以专栏的形式加以呈现。当下我省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未来两年,在《山东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指引下,山东省精准扶贫工作将走上更科学、更有序、更精准的发展之路,确保2018年全面脱贫任务目标提前圆满完成。
  全面脱贫 始于精准
  精准扶贫,重在精准。
  2016年初,《人民日报》曾发表文章《精准扶贫如何“精准”》,探讨如何推进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谁家穷?为何穷?怎样才能富?只有搞清楚这些问题,新一轮的精准扶贫工作才能真正做到精准发力,才能真正达到扶贫目的,完成扶贫目标。
  2015年末的数字显示,山东农村的贫困人口超过200万,占全省农村人口总量的0.4%,数量看似不大,但正是因为数量不大,才加大了精准扶贫工作的难度。这200多万贫困人口,分布在17地市、1500多个乡镇、6.4万个村……如何精准识别,而后精准帮扶,成为山东新一轮扶贫工作的难题。更为重要的是,精准识别,是所有扶贫工作的第一步,是基础。没有精准识别,之后的所有工作都可能陷入误区。为此,山东十七地市根据自身特点,结合扶贫政策,探索出各自不同却颇有成效的“精准识别”之路,为我省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准识别
  2016年2月底,在山东最年轻的地级市莱芜,精准识别“回头看”专题部署会召开。之后,莱城区、钢城区、高新区、雪野旅游区、经济开发区等纷纷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贫困人口的精准识别工作中,这次工作覆蓋范围之广、动员部门之多,让人惊叹,用莱芜话说,可谓“一满家子齐上阵”。不仅仅是莱芜,整个山东,精准识别“回头看”的工作全面铺开。
  为什么是“回头看”?
  早在2014年,我省就开始对全省7万多个行政村的7000多万农业人口进行贫困人口的识别工作。根据初步调查,共识别出省定贫困村7005个,省定扶贫标准以下贫困人口519.5万人。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当时的识别存在着贫困对象不够精准的问题。2015年9月开始,我省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按照“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要求,对没有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农户再识别。
  在沂南,大庄镇河阳管理区书记闵祥燕带着工作队挨家挨户核查,每一户都要填完密密麻麻的表格,表格很细,每个贫困户基本的数据、下一步从哪方面帮扶等,都能反映出来。为确保精准,他们严把程序关,采用“户户见面、签字确认、群众评议、村级公示、镇办审核、县级核定”程序,建立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完善返贫“挂号”、脱贫“销号”动态管理机制,确保精准度。
  在济宁金乡,核对基本信息、核对识别程序、核对识别结论、核对政策依据、核对脱贫措施、核对扶贫责任和精准扶贫档案统一规范的“六核对一规范”要求被严格落实。由民政、残联、统计等部门及包村联户干部、大学生村官共同组成的精准识别工作队,走街串巷,对贫困户信息逐一统计核实。
  在东营垦利,多部门联合,合力精准识别。扶贫办联合民政、残联、妇联、人社、计生、教育等多个部门,准确填写对低保金、五保金、养老金、优抚金、孤儿及困境儿童救助金以及各项教育救助金的调研结果。做到能掌握的准确填写,避免了贫困户隐瞒收入,为精准识别打下坚实基础。
  整个“回头看”过程中,我省核实、调整、纠正信息112.8万条,清退23.7万人,贫困对象实现了由“基本准确”到“比较准确”。
  建档立卡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在“回头看”的同时,山东将贫困人口的家底、致贫原因、如何帮扶、谁来帮扶等20余项信息详细录入档案,全部汇集到省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内。
  菏泽鄄城董口镇,张秀莲在镇扶贫加工点找到了一份工作,他的丈夫郝从元则得到了一份保安工作,镇政府为其提供这些工作机会的依据,是不久前发放到郝从元夫妇手中的精准帮扶手册,在手册中,他们家的致贫原因、脱贫措施与目标以及帮扶责任人、联系方式等都被明确列出。不仅仅是郝从元夫妇,也不仅在菏泽,在精准识别“回头看”对我省贫困人口再确认之后,我省标注完成了贫困人口分布、扶贫措施到人、驻村干部或“第一书记”派驻、脱贫人口动态管理四张“精准地图”,成为下一步精准扶贫工作的“指南针”。   精准对策
  精准识别的基础上,是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情况下所产生的贫困户进行精准脱贫。针对不同原因和类型的贫困人口,我省逐一拉单子、明任务、定责任,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贫困人口走。全省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通过发展生产脱贫150万人,转移就业脱贫60万人,易地搬迁脱贫6万人,生态补偿脱贫4万人,其他农村贫困人口通过社会保障兜底脱贫。
  威海乳山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发展以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产业项目,采取产业基地带动型、实体企业领办型、股份合作共办型、能人大户主导型、招商引资兴办型、旅游合作带动型等多种类型发展项目,增强农村“造血”功能。目前,乳山45个贫困村全部有了“量身定制”的产业扶贫项目,涵盖了工业、种养殖、乡村旅游等多个方面,将带动剩余的3000余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我们因村因户施策,逐一制定精准化、个性化帮扶方案。”烟台筛选认定73个市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安排专门资金,实施产业项目扶持、完善基础设施、强化社会保障、实施结对帮扶,确保2017年省、市两级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摘帽。“实践表明,贫困地区往往缺乏相应的产业,尤其是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此,烟臺市制定了相关产业扶贫政策,大力推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烟台市扶贫办社会扶贫组负责人任少鹏说。在招远,借助鲁花集团的资源优势,花生种植合作社成为帮助贫困户脱贫的重要途径。日渐兴起的电商产业,也成为贫困人口摆脱困境的手段。借助优质海域山川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扶贫也如火如荼地展开。
  在日照莒县,特色化产业发展路子正越走越宽,莒县着力构建“一镇一品、一镇一特、一镇一法”,打造扶贫载体建设。库山乡龙泉峪村引进两家工商资本大户成立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亩,发展果品种植,并带动周边五个村庄效仿,林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在农村,留守老人是贫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60岁以上老人占我省贫困人口的四成。为解决老年人脱贫问题,曲阜市对无劳动能力贫困老人集中安置供养,为有劳动能力的提供公益岗位,先后投资1100余万元,建设86个村级互助养老院,提供企业就业和公益岗位近2300个。
  在临沂沂南,家庭养老孝心基金成为具有地方独创性的扶贫模式。他们以村为基础单位,充分发挥村孝老敬老理事会作用,动员组织70周岁以上老人子女每月拿出不低于100元的赡养资金,同时募集爱心企业和人士的社会捐助,并从村集体经济收入中拿出一部分给予每位老人每月10元不等的配比奖励,使每位老人每月领到高于100元的孝心基金,使老年人的生活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随着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地不断推进,正有越来越多具有特色、与地方实际相结合的精准扶贫措施被创造、被实施,地方施政者的智慧在时间与探索中不断积累,成为山东提前完成脱贫任务的宝贵财富。
  山亭:绿水青山生态扶贫路
  2016年10月16日,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枣庄市山亭区扶贫办主任蒋邦海被评选为全国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受到汪洋副总理亲切接见,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扶贫系统先进个人。这不仅仅是对蒋邦海个人的表彰,更是对整个枣庄市山亭区扶贫工作的肯定。
  这个看上去略显瘦弱山东汉子,在山亭区扶贫岗位上奋斗了整整十年。十年的时间里,他踏遍了贫困山区的村村落落,全身心扑到扶贫事业上,埋头耕耘,忙碌奔波,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呕心沥血。十年间,他更见证了山亭扶贫工作的每一次突破,他与扶贫“战友”们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扶贫政策与资源,结合山亭当地实际情况,在传统产业扶贫的基础上,让山亭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扶贫路。
  脱贫劣势与优势的转化
  山亭是山东较为年轻的区划之一,1983年正式建制,最初这里是远近“知名”的贫困区域,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被当地人称为“穷哥们大联合”。1985年被列为全国和全省重点扶贫区。用蒋邦海的话说,山亭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扶贫史。
  多山地少良田,曾经是阻碍山亭发展的最大障碍。而相对贫困的状态,使山亭在过去的二十年时间里,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工业污染绝缘。贫困与生态保持的“悖论”为山亭保留了宝贵的生态资源。
  生态是山亭最大的名片,全区共有5000多座山,大中小水库62座,沟谷交错,山水相依,鸟语花香,有林地面积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7.7%,小邾国、建新大汶口文化遗址等地域文化底蕴深厚,非常适合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原生态保持较好,使今天山亭旅游资源相对丰富。”蒋邦海说。曾经让老百姓无田可种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如今成了当地人自豪的资本。在绿水青山上做脱贫文章,成为山亭精准扶贫的特色路径之一。
  伴随着省派“第一书记”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山亭区的旅游扶贫走上了科学规划与发展的快车道。山亭区迎来的是山东省旅游局(现山东省旅游与发展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旅发委”)派驻的“第一书记”团队,他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分析山亭旅游资源现状,结合山亭村庄特色,在规划设计和政策项目等方面给予帮扶,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家乐等旅游富民项目上规模、上档次。很快,山亭贫困区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落后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山村。2016年初,山亭区10个镇街中就已经有9个省级旅游强镇,23个村被评为省级旅游特色村。
  “尤其是春秋天的周末,很多乡村成了不是景点的景点,不是景区的景区。带动了乡村的发展,带动了贫困户的脱贫。”蒋邦海说。
  旅游致富路越走越宽
  山城街道兴隆庄村,原名“穷命庄”,村民以山岭薄地种植和打工为生,是有名的贫困村。但是村庄石板房民居保存完好,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知名度和吸引力逐步增强。2012年,山亭区引入青岛一家企业在原村址建设石头部落景区,原有的一百多户户村民整体搬迁到政府新建的安置房,住进了二层独院新居,40户贫困户也因此生活质量有所提高。贫困户和部分村民参与到景区经营管理,或做餐饮服务,或售卖当地特产,或做保洁员、保安员等,有了固定收入。   山亭区徐庄镇徐庄村,60多岁的高玉梅在自己家门口开了一家小卖部,卖些当地特色农产品。自家的五间正房也在装修,特色民俗在山亭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房子装修好租出去已经成了山里村民们的共识。另外,葫芦套村还引进上海一家旅游开发企业,成立了“14户示范户+33户贫困户”的旅游扶贫专业合作社。除了房屋租金,贫困户每年还能领到3000元的保底分红。
  2016年,山亭区已发展“山亭人家”农家乐500户、省级“好客人家”70家,农家乐户年均增收3万余元;乡村旅游从业人员3万人,占全区人口的6%。5万多人实现旅游脱贫致富。
  以旅游开发为带动,各种不同的旅游致富模式在山亭遍地开花。“将贫困户的房子租赁下来,重新进行装饰,作为民俗,投入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同时,贫困户作为景区工作人员,从事简单的打扫卫生、做饭等基础性劳作,取得另一部分劳动收入。双方面的收入基本能够解决贫困户的基本脱贫问题。”蒋邦海说,“旅游景区建设、民俗开发等投资项目,是开发者无法带走的,这就让农村的投资避免了风险。”
  “旅游扶贫的特点是见效比较慢,投入比较大。我们的旅游扶贫基金相对而言十分有限。我们更多地利用旅游开发项目,引進外来力量进行旅游开发。而政府将山林、道路、河流作为村集体资产入股,将资源转化为资产,进行产业分红。”蒋邦海介绍说。即便如此,新兴旅游开发项目也很难在前三年取得收入,但“无论有没有经营收入,我们将预收益提取出来,在旅游开发尚未盈利的情况下,旅游开发公司拿出部分资金用于老百姓的贫困分红,让贫困户提前享受旅游开发的成果”。
  旅游全产业链齐带动
  在胡沟村,一个新的农业庄园正在规划建设中。山东省旅发委市场开发处副处长孙茂田如今是胡沟村的省派“第一书记”,“山亭区旅游开发起点虽然较低,但整体的发展速度相当迅速。与发展传统工业相比,山区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比较明显。近些年乡村旅游的热潮也给山亭发展旅游扶贫提供了契机。”孙茂田表示,“山东省旅发委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也帮助山亭的旅游扶贫发展更有规划性和可操作性。”如今,孙茂田正准备将胡沟村单纯的农村种植大棚打造成为具有体验性、互动性的观光农业庄园,将旅游产业与传统农业进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旅游扶贫的操作空间。
  如今,山亭在全面摸清资源禀赋好、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愿望强烈的贫困村、贫困户情况的基础上,以崖头—葫芦套—湖沟“三点一线”扶贫项目、洪门—沧浪渊扶贫片区和城河湿地旅游扶贫片区为重点,依托旅游项目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发展住宿、餐饮和商品销售等配套型农家乐。山亭区还组织实施旅游1000人培训计划,通过参加省旅发委组织的乡村旅游带头人赴台湾、西班牙等现场学习观摩,以乡村旅游带头人、贫困村村干部、镇街干部、贫困户等为重点,开展精准培训教育,提高乡村旅游的管理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提高旅游致富能力。
  “旅游开发,尤其是乡村旅游,必须与当地的经济水平相一致。自驾游需要当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特别是随着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家庭用车的普及,周末带上孩子与亲戚朋友相约出游的需求正越来越丰富。”蒋邦海对山亭旅游扶贫的未来前景信心十足,“随着山亭进入济南高铁一小时经济区,从滕州东高铁站到山亭只需要十五分钟时间。从泰安新泰到台儿庄的高速路已经规划,下一步,从济南省会都市群到山亭的公路时间也大大缩短。”
  如今,山亭全区已发展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3个、乡村民宿51家,带动1200户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2016年底将实现452个贫困户脱贫。
  郯城:地矿勘测撬动资源扶贫杠杆
  冬月,素有“银杏之乡”的郯城已经过了最美的时节,金黄色的银杏叶已经飘落殆尽,沂河两岸银杏林里密密麻麻光秃秃的枝干颇有些萧瑟之感。近些年,由于银杏树及相关产业利润的下降,当地的银杏产业正面临严峻考验,当地政府的扶贫任务也由此增加了几分难度。不过,在银杏产业开发区的一处建筑工地上,工人们的热情却十分高涨。这里是山东省派“第一书记”的扶贫重点工程——鲁地天沐(郯城)温泉扶贫开发项目的建设施工现场。
  作为山东省地矿局对口扶贫区域,省地矿局下派的“第一书记”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在郯城勘探出水质极其优良的地热温泉资源,并引进成熟的开发商融资开发。如今,这个总投资将达到5亿元的精准扶贫项目,正成为新兴产业开发扶贫的典范,不仅会在未来为郯城的精准扶贫贡献力量,还将成为郯城旅游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动整个旅游产业链的提升与发展。
  专业帮扶 精准定位
  这是精准扶贫过程中,专业技术优势转化为地方扶贫产业的典范之作。李志民,第二轮省派“第一书记”,在他之前,山东省地矿局已经有他的三批同事在郯城这片土地上奋战过。而第二资源开发项目,在他到来之前就已经开启。
  “开发区以前称为新村乡,2011年改为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许利娟介绍说,“乡镇以种植银杏为特点,森林覆盖率达到85%,农田相对较少,仅五六百亩,其余几乎全部为银杏种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银杏树的买卖及银杏果等相关产业让一部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但是,“2013年银杏树的市场前景开始下滑,下滑幅度达到七八成,银杏果的价格甚至从当初的每斤二三十元下滑到当下的两三元,农民的收入急剧下降。”“幸亏‘第一书记’来帮我们扶贫。”许利娟感慨说。
  “从第一批省派‘第一书记’到郯城,我们就希望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在郯城寻找精准扶贫的突破口。”李志民回忆,最初山东省地矿局在郯城全县进行地质矿产资源探测,但是很可惜,并没有发现可供利用开发的矿产,随后,他们将目标转向地热资源的探查。2012年底开始的探查工作,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整个探测范围甚至扩展到临近的江苏境内。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千余米以下,丰富的地热资源被发现。“不仅储量相当丰富,而且水质也非常好。”李志民介绍说,该地热井深1897米,抽水试验日出水量超过1200立方米,出口水温55度。硅酸、锶和氟的含量丰富,达到了医疗热矿水的命名浓度。丰富的矿物质含量让这里的地热水呈现一种独特的淡金色,被后来前来考察合作的天沐温泉工作人员兴奋地称作“金汤温泉”。   资源探明之后,如何将其有效利用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据李志明回忆,前来寻求合作的商家很多,但一两千万的投资并不能满足郯城地热开发的需求。在多方面考察之后,省地矿局南赴广东,最终于与天沐温泉集团达成合作协议。
  2016年3月,在郯城县省派挂职副书记和省地矿局“第一书记”的积极引进、大力协调下,由省地矿局、天沐温泉集团和郯城县人民政府三方合作,鲁地天沐(郯城)温泉扶贫开发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股权赠送 精准扶贫
  半年多的时间过去,整个开发项目雏形已现。
  根据郯城县扶贫办提供的资料,整个项目总投资将达到5亿元,占地500亩,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银杏温泉度假村项目投资1亿元,规划占地128亩,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二期工程银杏温泉城(养老地产)项目投资约4亿元,占地400亩,预计2019年完成建设。
  地热开发的初衷是精准扶贫,最终目的自然也是帮助当地完成脱贫任务。项目一期工程建成后,用工将优先从“第一书记”任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挑选,届时可直接吸纳任职村400余名群众就业,带动周边上千名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5月,郯城县把县财政投入到温泉项目的1000万元股份配发给从全县56个省定贫困村中倒排出来的500户建档立卡特困户,预计未来每户每年可分红2000元左右。同时,省地矿局承诺每年拿出温泉公司的30万元收益,作为5个“第一书记”帮包村和温泉所在地新一村的集体收入,并且优先从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挑选用工,为他们稳定脱贫提供有力保障。这都大大加快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今年12月,虽然项目依然在建设中,但郯城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从项目的预收益中提前拿出6万元,用于今年贫困户的分红。
  二期工程建成后,整个项目预计可吸纳和带动3000多名群众创业、就业,创造年产值5亿多元。届时该项目将成为全国第五代温泉的开山之作和经典力作,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将成为鲁南苏北大地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万亩银杏、千年古树、金汤甘露、银杏汤街、地矿品质、天沐品牌等元素聚合在一起,将为鲁南大地平添一道令人心驰神往、流连忘返的风景线,对助推郯城县域经济科学跨越发展、提升郯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整合資源 共同致富
  旅游经济一直是郯城一张亮丽的名片,他们着力打造的“孔子师郯地、银杏国树乡”“生态旅游名片”,将潜在的实力变成蓬勃的发展合力和滚滚财源从而帮助贫困农民打开致富大门。如今,地热温泉扶贫项目的开发,将是对郯城旅游资源的一次大提升,整个郯城的旅游格局尤其是旅游扶贫格局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近些年,郯城旅游为扶贫贡献明显,可谓“开发一个景区带‘火’一片贫困村,建成一个项目形成一条消费链,探索一条路径致富一方群众”。
  投资1.2亿元打造中华银杏生态旅游区,于2014年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旅游区内的新村银杏产业开发区丁沟社区的5个村全部是省定贫困村。鲁地天沐温泉项目作为郯城县推进全域旅游的示范引领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可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消费总额15亿元、税收4000万元,并吸纳包括丁沟社区贫困户在内的2000多人就业。投资30亿元的郯国古城正力争打造成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使其成为郯城城市会客厅。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可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实现旅游产值27亿元、利税2亿多元,带动1万多人就业。郯城·艾肯美栗世界和中华徐氏文化园两大旅游项目奠基,也为郯城旅游产业发展再添新动力。随着这些项目陆续建设,郯城将形成“东线马陵山景区、西线沂河景观带、中部古郯文化区”的“一心两线”旅游发展格局。2015年,全县共接待“乡村游”游客10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25亿元。日益壮大的旅游业为郯城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
  郯城县还重点扶持郯城街道三井、陵坡2个国家首批旅游扶贫试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就业创业、脱贫致富。鼓励引导旅游扶贫村农民以土地、生产工具、管理技术和房屋入股,组建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兴办“马陵人家”农家乐,开办“山水人家”特色旅游商品超市,使旅游扶贫村群众不出村即可实现脱贫。
  鄄城:『扶贫车间』开拓居家脱贫路
  在甄城县董口镇申位庄村,众维电子设立了一个车间。车间里,32岁的宋丽英正在忙着给耳机线检测,检测合格的话就打上标签。“以前我在外地打工,自从村里设立了工厂以后,我就回来工作了。一来挣得钱并不比外面少,最主要的还是能够方便照顾孩子。”
  这家劳动密集型车间是鄄城县进行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鄄城县依托自身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优势,在村里设置“扶贫车间”,把产业扶贫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送就业岗位到群众家门口,创造了“精准扶贫”的鄄城模式。
  让“扶贫车间”在村村开花
  鄄城县地处黄河滩区,曾经是国家级贫困县,现在是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众多,截至2015年底,有贫困户40566户,贫困人口89618人。面对艰巨的扶贫任务,鄄城县在深入分析当地贫困原因之后,制定了“扶贫车间”这一精准扶贫方向。
  鄄城县的假发制品、户外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有着一定竞争优势。根据调查发现,这些产业有巨大的用工需求。据此,鄄城县结合扶贫需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利用村小学旧址、村集体活动场所旧址和闲置的民宅,在村里设置扶贫就业车间,让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目前,鄄城县新建、改建扶贫就业车间536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67603人就业,其中贫困人口27039人。下一步,鄄城县将继续加大扶贫就业车间建设力度,力争建设650个以上,逐步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一人一岗”,确保贫困群众就业岗位全覆盖。
  在山东金润建设有限公司援建的假发制作车间里,今年66岁的夏笑云正在忙着编织假发,经过她的灵活编织,一会儿一条秀丽的假发辫子就制作完成了。“我就住在旁边的村里,现在村里设立了工厂,我每个月来这里打工能赚上好几百元钱,很开心。而且这个工作也不累,适合我。”据车间的经理介绍,这个车间因为工作量不繁重,因此特别适应村中的老人来工作。“都是按照计件量来核算工资,工时灵活。”   让扶贫政策送到人人心中
  “我们镇上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职责就是及时了解扶贫车间的情况,当企业遇到任何困难,我们都要随时帮助他们解决。”董口镇镇长陈安强表示。“例如企业遇到贷款难题、产品订单问题时,我们都要及时提供服务。”
  众维电子的厂长李致超是位80后,年轻富有创造力。“以前我是在长三角一带打工,学到了很多技术,也积攒了很多人脉。2015年得知家乡开始创立扶贫车间时,我就回家乡创业了。镇上也给了我很多优惠政策,让我的创业梦得以实现。”目前,众维电子的产品主要销往青岛、广州等城市。
  针对就业扶贫车间,鄄城县全部签订了规范的租赁合同,对吸纳安置贫困人口较多的企业,给予免费培训和租金优惠等,并且在扶贫就业车间建设了车棚、洗手间等,最大限度为群众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目前,鄄城县组织全县105个县直单位、68家非公有制企业和17个乡镇(街道)联村,8537名在职党员干部、企业中层党员干部和579名“两代表一委员”联户,全部签订精准扶贫帮扶到村、到户《双向承诺书》,明确了帮扶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联村单位、联户干部通过帮助建设扶贫就业车间、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入驻、动员贫困群众到扶贫就业车间务工等方式,确保贫困群众就近就业、稳定脱贫。《双向承诺书》既让群众感受到一定压力,也调动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
  让美好生活人人可得
  在鄄城县的扶贫车间上,大多可以看到“双联双创 精准扶贫就业车间”的字样。这些车间来自于鄄城县开展的“双百共建”活动——鼓励引导50家县直单位和50家企业,率先帮扶全县103个省级贫困村,采取政府每平方米补助100元、其余资金由联村单位负责的方式,为村里建设1个300平方米左右的就业扶贫点。
  这些扶贫就业车间,送项目到村、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真正将扶贫工作落实到群众心坎上。目前,鄄城县已经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先后举办户外家具、假发制品加工、服装加工、电子配件等免费培训班287期,培训人员22957人。
  在菏泽安泰时装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里,37歲的陈会琼正在灵活地加工衣服。“我以前在外地打工,2个小孩只能让婆婆帮忙照顾。现在村里面设立了工厂,我就回来干活了。方便照顾孩子,而且一家人团聚和睦是最幸福的。”这家企业的产品目前主要出口到美国、英国。
  像这样的扶贫就业车间在鄄城县还有很多很多,它们的设立真正为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家门口上班、家门口赚钱生活。美好生活不只是空想,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富裕享受。反映了老百姓的声音,最实在也最动人。
  东阿:『小毛驴』擎起扶贫大旗
  在东阿县向阳红黑毛驴养殖有限公司的养驴场里,几百头驴正在冬日的阳光里舒适地晒着太阳,厂长赵学刚一边喂着驴,一边跟我们介绍。
  “这个养驴场是在东阿县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建立的。政府给了我们资金支持让我们建立养驴场,并且联系东阿阿胶集团有限公司帮我们签订了合同,养殖合格的驴就由东阿阿胶集团收购。通过建立养驴场,我们走上了致富路,现在每天的日子都特别有盼头。”
  在精准扶贫的大潮下,东阿县建立起一套靠“小毛驴”产业脱贫的长效扶贫机制。
  “一头驴相当一个小银行”
  在聊城市东阿县大桥镇于窝村、靠近黄河大堤的一片田地里,坐落着一处黑毛驴养殖场——东阿县祥龙畜牧养殖专业合作社,600多头黑毛驴正在这里安静地成长。仅10个月的时间,它们便从一头头小毛驴长成了健硕的黑毛驴。
  该合作社的负责人李玉峰表示,“黑毛驴的养殖周期是8~10个月,平均一头驴能挣五千元。自从今年三四月份参与到扶贫项目中来,我们先后招聘了5名贫困村民到场里担任饲养员,每人每月1500元的工资。另外,周边村里的贫困户夏天割的青草、秋天收的秸秆等都可以卖到养殖场作饲料。这样,我们这一个养殖场就能带来上百人增收。”
  东阿以生产阿胶而闻名于世。阿胶具有三千年的历史,是极富盛名的中药品种。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曰:“阿胶,出东阿,故曰阿胶。”上好的阿胶由黑毛驴的驴皮熬制而成。据东阿阿胶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东阿阿胶集团将主要精力放在黑毛驴繁育和开发上,在养殖上则响应聊城市政府的号召,与更多的贫困户联系,建立扶贫养驴场——由东阿阿胶集团统一选购驴苗,养驴场可使用扶贫贷款资金购买,待养驴场将黑毛驴养大,东阿阿胶集团再统一回收。
  聊城市河滩、林地较多,秸秆资源丰富,为畜牧养殖提供了充足的饲料来源。毛驴抗病能力强,养殖简单、省工省力。聊城市把养驴产业和精准扶贫相结合,创新扶贫新模式,在全省开创了一条“养驴扶贫”的特色之路。
  2015年,聊城市先后出台了《聊城市养驴扶贫五年行动计划》《关于聊城市养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根据“五年行动计划”,聊城市提出“要把养驴扶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扎实推进养驴扶贫工作,力争通过五年时间,使15万贫困人口走上脱贫致富的路子”。政策带头,黑毛驴产业在东阿县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2015年,东阿县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已达40余个,带动众多群众脱贫致富。目前,东阿县黑毛驴存栏量已达5万头。当地养殖户对政府倡导的养驴脱贫致富的前景普遍看好,大家认为驴的全身都是宝,“一头驴相当一个小银行”。
  “人人”都是脱贫生力军
  “黑毛驴浑身是个宝,而且生病少,适合规模养殖。一斤驴奶24元,一斤驴肉16元,每卖出一头驴就能赚上千元。”赵学刚谈到自己的养驴场就乐得开了花。
  “以前我们总是愁脱贫找不到出路,现在自从有了政府的补贴基金和东阿阿胶集团的支持,致富不再是梦想啦!”
  为带动全县贫困户养驴热情,东阿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从毛驴的买与卖、资金贷款、规模养殖补贴、技术支持四个方面给广大养殖户详细讲解县委、县政府提供的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给这些养殖户们吃了颗“定心丸”。   在政策引导引领下,贫困户既可以自养,也可以联合成立合作社共同饲养参与分红。东阿县提供给每个贫困户2头母驴的指标和4000元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补贴。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就用扶贫资金购进驴苗养,通过卖驴皮获取收入,生了小驴还能获得1200元的奖励;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把驴和扶贫资金放入合作社入股领取分红;此外,贫困户还可以到养殖场打工,一天至少能挣50元。对于养殖场而言,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金融贷款、贴息等方面。目前,东阿县和齐鲁银行合作,合作社扶贫一户,就可以享受市里的10万元贷款额度和县里的5万元贷款额度。
  东阿县的“养驴扶贫”之所以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就在于扶贫的各方都在政策的领导下,各司其职。将企业、政府、贫困户三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既促进了东阿阿胶产业的发展,又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
  “小钉子”钉稳脱贫大平台
  如果说“养驴扶贫”项目擎起了东阿县乃至聊城市的扶贫大旗,那么更多的扶贫项目,则让百姓体会到了聊城市、县以及乡镇街道社区,在扶贫长效机制上倾注的更多民生情怀。在聊城采访,记者通过聊城市委副秘书长、市委农工办主任、市扶贫办主任许兰岭,以及时任东阿县委副书记、东阿黑毛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申强等人的介绍,从不同侧面感受到由“小毛驴”牵引的扶贫攻坚路,正辐射拉长着聊城当地亮点多多的扶贫举措,比如一枚“小钉子”正钉稳着脱贫大平台。
  在东阿县大桥镇富强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硕大的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紧张地加工帽钉。据公司负责人赵书强表示,“制钉产业是东阿县委确定的产业扶贫重点项目,该项目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含量低,加工简单。公司给贫困户提供钉子和塑料帽,贫困户不受年龄、身体状况限制,只要用手按上就行,因此残疾人也适合做这项工作。”
  为了更好地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尤其是考虑到许多残疾人不方便来工厂上班,该公司创新模式,采用两种工作模式:在家或工厂工作。公司自备两部脱贫攻坚服务车,把需要加工的原料 送到各村,由村党支部安排人送到贫困户手中。
  工厂职工于秀莉表示,“自從来到工厂上班,我现在每个月有500~800元不等的收入。而且公司给我们的加工费比普通的加工费高,更提高了我的工作积极性。每个月通过公司办理的银行卡收到钱,是我最开心的时刻。”目前,该公司已与大桥镇、牛角店镇、姚寨镇三个乡镇的17个村168户贫困户签订了加工协议,涉及贫困人口233人。公司生产的帽钉产品全部出口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80%以上的房屋都是木质结构,市场潜力非常大。“在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我们公司有义务为提高贫困户的收入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赵书强表示。
  在东阿县,类似于富强公司的企业还有很多。这些企业通过创新优势,积极与扶贫相结合,绘出了“精准扶贫”的长效与久远。
  东平:告别湖区避险更致富
  作为全省20个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东平县还是全国移民避险解困、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程试点县。东平县统筹实施易地搬迁与产业扶贫,同步解决老百姓的“安居”和“乐业”,让户户村民有好房子住、有稳定的工作干,真正实现精准脱贫。
  2016年11月1日,山东省副省长赵润田在东平县调研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在实地调研之后,赵省长表示:“东平县在全省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最多,面对艰巨的任务,他们功夫下的很大,值得其他县市学习。”
  搬迁扶贫让村民“住有安居”
  在州城街道湖韵苑社区,今年66岁的王洪秋老人一家搬入到了一百多平的新居内。“俺这将近七十多岁的人了,一分钱没花就住上了楼房,真是做梦都想不到!”他高兴地领着记者仔细看了看他刚搬入的新居。“还是政府的政策好,我们家里享受了移民补贴,老房子拆迁再补偿一部分,购买新房一分钱没花,还有结余!真是幸福的生活。”
  王洪秋乔迁新居,得益于东平县移民避险解困工程的实施。因历史原因,东平县有24.5万移民,其中4.6万人失去土地,是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的库区移民县,移民大多临湖而居,住房狭窄,是数量庞大的特殊贫困群体。
  “要想让他们脱离贫困,首先需要让他们安居。”移民避险解困工程总投资35亿元,分三期实施,共规划18个安置点,涉及63个村、5973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600人。目前,一期工程7个社区已经完工;二期4个社区正在紧张建设中;三期7个社区正在筹备开工。王洪秋原来的孟庄村共81户村民已经完成整体搬迁,迁入了州城街道湖韵苑社区。
  坐落在黄河滩区的银山镇耿山口村,2331人,村民最愁苦的事情就是盖房。“滩区盖房,成本比滩外高,而且遇到洪水,房屋尽毁,一辈子往往盖好几次房,怎能不贫困。”村支部书记耿进平说。搬离滩区,是耿山口村脱贫的最大希望。目前,东平县成为全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得到每户9.5万元的省级以上扶贫资金,让“落河村”“近堤村”群众远离黄河洪水的威胁,促进滩区群众脱贫致富。现在,东平县已经将耿山口村作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的一期项目,目前28栋楼已经全部封顶,年底前即可搬入新居。
  与耿山口村不同,接山镇朝阳庄村则是坐落在大山深处,出行困难,致富条件薄弱。该村借助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借助土地增减挂钩和农村改革政策,让村庄整体搬出大山。目前,朝阳庄村已经完成全部拆迁任务,10月底27栋楼房全部封顶,村民们终于看到了致富的曙光。
  东平县通过移民避险解困、易地扶贫搬迁、黄河滩区迁建“三大工程”,将让6.9万群众告别“穷窝”,真正体会到安居乐业的幸福味道。
  产业扶贫让村民“幸福乐业”
  在滨湖新区扶贫产业园区,山东海工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的国际绳网产业生态园一期工程已投入试运营。该公司优先解决260名贫困群众和特困移民就业,全部投产后,年可生产各类绳网制品10万吨,安置就业600人。   在产業扶贫上,东平县重点发力园区建设。县里统一规划建设1个扶贫产业园、4个移民产业园,乡镇(街道)在每个易地搬迁社区附近建设1个特色产业园,集合扶贫政策,集约管理经营,集中安置就业,形成规模效应,带动增收脱贫。以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区为例,该园区以泰禾食用菌、科海菌业为依托,优先满足精准扶贫户和土地流转户,辐射发展11个规模种植基地,集中解决贫困人口就业300多人,将打造全省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呈现特色产业培育壮大、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双赢”格局。
  除了园区建设,东平县还将“项目化带动”作为脱贫致富的重点。目前,东平县以112个省市级贫困村为主体,每个乡镇培植1~2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扶贫就业点、确定1个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确保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收入。目前已有16个项目投产见效,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73个,带动1.56万人就近就业。
  技术扶贫让村民“富裕生活”
  在东平县针对贫困户的“流动讲堂”上,一堂关于如何进行电子商务的培训正在授课,而这堂课的内容是村民们自己选择的。“流动讲堂实施菜单式培训,整合人社、商务、教育、农业、科技等资源,针对各项目就业点用工需求,当面讲解,现场培训,传授技能。”东平县扶贫办主任吴同春表示。今年以来,东平县共开展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种养加农业技术等培训120多次,培训3000多人。
  为了让村民多一条致富途径,东平县还创新思维,结合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制改革,开展股份化合作试点,让贫困群众共享农村改革发展红利。接山镇夏谢五村引进泰安客商建设艾沃生态养鸡场,把30万元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折股量化给219户贫困农户,以股金的形式投入养鸡场,贫困群众在养鸡场就业的同时,享受资金入股分红,今年人均分红540多元。彭集体街道后围村,将300多亩荒地折股分配给贫困户,资产变股权,贫困户当股东,每年每股可分红15元,按平均每户30股计算,户均分红450元。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东平县积极开展精准化技能培训、建立股份分红和基金托底模式,让有劳动能力贫困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造血”能力,让贫困群众收益有保障、脱贫有希望。
  费县:农民出山,产业进山
  2016年末,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山东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山东省脱贫现场会,均把会议现场选在了费县朱田镇滨河社区,这个依河而建,看似普通的城镇社区为何成为山东乃至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的示范项目?
  从深山中一度让人一筹莫展的贫困村,到如今富足和谐的城镇社区,费县朱田镇崔家沟究竟如何实现这一让人震惊的跨越?
  从崔家沟旧址到滨河社区,15公里的路程,我们寻踪觅迹,试图还原这一步变化的始末,寻找易地搬迁扶贫的典范价值所在。
  “三区同建”山村欲脱贫
  费县,地处沂蒙山腹地,是山东省30个经济欠发达县和3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区之一,贫困人口达到3.3万户6.3万人。与省内其他扶贫重点区域相比,费县有一个显著特点:由于地处沂蒙山腹地,很多自然村土地贫瘠、水源匮乏,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甚至娶媳妇难,“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当地政府多年的扶贫工作经验证明,在这样的地方实施扶贫,不仅扶贫成本高,而且被帮扶村庄很容易返贫,难以取得持续性效果,易地搬迁,成为最务实也最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地贫困难题的最佳选择,而崔家沟,成为这一扶贫对策的试验田。
  自费县一路向西,在近20分钟的车程之后,抵达崔家沟所在的朱田镇。转而向南,直奔山中,在蜿蜒崎岖的山间公路上徐徐前行,很快便进入群山环抱之中。崔家沟旧址,就在群山最深处。“崔家沟地处深山,村内居民居住分散,多数以家族等为单位循水而居。村里孩子要翻山越岭到邻村的宁家沟小学读书,升入初中更要走十几里山路。村里没有支柱型产业,贫困户多,光棍多。2004年村村通工程实施,才让崔家沟有了第一条出山的公路。”费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栋宝表示,但由于修建标准相对较低,依然无法达到连接内外的目的。“因为山路崎岖,依然十分危险。到那时,村里依然有很多人从没有走出过大山。”
  崔家沟被定位为费县脱贫攻坚的示范点、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的试验田。2015年,费县扶贫办开展的入户调查显示,虽然很多群众都有离开穷山沟的迫切愿望,但是仍有四成的群众对搬迁存有疑虑。村民的担心很实际:家里积蓄不够负担不起住楼房的费用怎么办?不能充分就业生活无着落怎么办?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无保障怎么办?这三个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易地搬迁扶贫的成败。“经过逐一分析研究,最终确立了‘三区同建’的思路,同步规划建设新型居住社区、就业安置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区。”李栋宝表示,确保村民能够“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新型社区让村民“搬得出”
  2016年这个冬天,82岁的裴明银跟村里几个老伙计一起在干净的小区老人房前唠嗑晒太阳,而年轻的陈建丽则在家照顾年幼的儿子。年初,裴明银、陈建丽跟村里的530户1670口人一起,一次性整体搬迁进入了位于朱田镇的滨河社区,这个距离崔家沟接近十公里的现代化的小区,就是费县投资近一亿元建设的崔家沟滨河社区易地搬迁安置项目。
  因为孩子们都在外打工,独自生活的裴明银与老伴一起选择了70多平米的小居室,房子有集体供暖,以往天气一冷就疼的膝盖如今舒服了许多。陈建丽的老公裴峰在外打工,年轻的他们选择了120多平的三居室,房内的装饰让你分不清这是农村还是都市。
  易地搬迁“三区同建”思路的第一步就是建立新型居住社区,针对崔家沟的实际情况,费县在充分听取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选择在朱田镇驻地规划建设滨河社区作为项目安置社区。整个社区共建设住宅楼16栋,配备了功能完整的服务中心,进行了高标准的绿化、亮化和美化,水电暖气齐全,使搬迁居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居住条件。
  为了确保整个搬迁工作的顺利进行,费县县财政先期拨付启动资金,并整合土地增减挂钩、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等专项资金,并制定专门的奖补政策。对于资金不足的农户,县财政统一协调银行提供贴息贷款支持,并为贫困户补助扶贫搬迁补助资金平均每户近7万元。加上村土地增加挂钩补助政策,最终实现了260户贫困户个人零负担搬迁,270户随迁户实现了最大优惠入住,最大户型负担不超过3万元。   针對老人腿脚不灵便或者不爱上楼的特殊情况,社区特别建设了50套老年房。76岁的裴怀营一直以为老年房是自己的子女花2万元给自己买来的,经工作人员详细介绍才明白,老年房归属村集体所有,老人子女缴纳的2万元费用在老人过世或搬出后,费用将全部退回。
  社区的相关配套设施也相当完善,幼儿园、卫生室、购物中心、金融服务站甚至健身娱乐室、图书阅览室等彻底解决了村民上学、就医等生活难题。
  特色产业让村民“稳得住”
  除了便于居民生活的配套设施,滨河社区还有一个独特的存在——社区灵活就业培训中心。“灵活就业中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针对年轻人,对其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甚至提供每天20至30元的补助,同时提供灵活就业机会。”朱田镇镇长彭建表示,“另一部分针对村内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把过去老百姓的针线活变成现在的手工品产业,形成了村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为这部分老人带来收入。”
  李艳芳就是灵活就业政策的受益者,在灵活就业服务中心学习了近一个月的她,已经能够熟练进行基础服装加工操作,老公在外打工的她需要每天接送年幼的孩子上学,“有事就早走,中午还可以回家做家务。”李艳芳说。
  与李艳芳不同,50岁的朱文花在社区服装工业园的服装加工厂已经工作了一年多。“以前在山里,没出来过一次。现在出来之后才开始打工。以前喂牛、羊、猪,种植花生、地瓜,靠天吃饭,每年的收入好的时候也能在2万左右。现在打工,每个月工资2000到3000元。”这家服装加工厂的老板曹守信、曹春林姐弟,是镇上最早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之一,善于闯荡的他们多年前在浙江拥有了自己的小型服装加工厂。由于人力成本等问题带来的压力,加上家乡扶贫开发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他们有了回乡办厂的想法。“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均由镇上提供,企业还能享受我们提供的低息扶贫贷款等资金支持。”彭建表示。“我们的服装产业园已经入驻12家服装加工企业,能够解决1500多人的就业问题。不仅仅能解决崔家沟闲置人口的就业,还能辐射周边。”
  灵活就业服务中心、服装产业园均是费县为解决滨河社区易地搬迁居民就业问题,而提出的“两园一中心”规划的一部分。其中总投资2亿元的服装产业园已落地企业12家,总投资1亿元的木业产业园落地企业7家。解决贫困群众就业岗位近300个,人均收入近3000元。由人社部门牵头的灵活就业中心,兼具实训与就业两大功能,实现增技与增收双赢,就业与居家兼顾。中心累计培训群众达360人,其中贫困人口34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年收入1.2万元以上;推荐67名贫困人口到服装产业园就业,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综合开发让旧村“能致富”
  滨河社区的生活安乐祥和,而在崔家沟旧址,综合治理与产业开发工程也进行得如火如荼,村庄搬迁后的万余亩土地正在成为崔家沟未来幸福生活的“聚宝盆”。
  “过去这里土地贫瘠,每亩土地的流转收入最多只能达到200元。如今,通过土地的整体开发整理,村内土地流转收入达到每亩600元,直接增加村民收入。同时,村庄搬迁新增加的四千亩土地将归村集体所有。”朱田镇党委书记任广飞介绍说,“整个区域的开发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新建道路形成了与周边乡镇的无缝链接,小型水库开始蓄水。”如今,通往崔家沟原址的道路已经拓宽成7米的双车道柏油路,包括65公里道路修建、1.3万亩土地整理、940亩土地复垦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超过1.9亿元。
  基础设施完善的同时,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贫困户”的特色产业开发模式已经形成。“该村的七百多名贫困户每人拿出2亩土地进行流转,仅此一项每人每年就增加收入1200元。”任广飞表示,“村庄产业的开发优先保障原村群众开办家庭农场,优先让贫困户加入家庭农场和企业。这样一来,贫困户不仅可以获得土地流转收入,还能通过就业获得工资性收入。”
  如今,项目区已经成立5家合作社、53个家庭农场。而为了保障家庭农场的顺利发展,“村内与承包户签订产业协议,责任到人,三年时间内25000元的土地租赁费用,村内将完全返还给承包户,帮助家庭农场的前期发展。”崔家沟村支书曹厚海表示,希望用三年的时间将农场产业扶植成熟。在崔家沟易地扶贫搬迁开发项目总体规划图上,林木绿色循环经济区、有机富硒梨种植基地、优质苹果种植基地、科技农业孵化中心、沂蒙雪尖茶旅庄等规划项目,向我们展示着崔家沟让人兴奋的未来图景。用曹厚海的话说,三年后,崔家沟将会变成“银花盖堰、果蔬缠腰”的致富家园。
  (本专题部分图片由各地扶贫办提供)
其他文献
“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晚上7时许,董集镇罗家村文体广场上准时响起了动感的音乐,该村文化管理员罗记带领村里的文艺爱好者尽情地舞动着。广场的另一角,威风锣鼓队的队员们也在热火朝天地排练。500多平方米的小广场上聚集了6支群众活动队伍。  在之前,不到农忙时节,罗家村的不少农民或凑在一起或拉家常或打牌;而如今,村民们却一改往日的习惯,随处可见排练歌舞的情景。村民这些习惯的变化源于
期刊
《獅子崖》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作为作家的创作史、成长史的开始。一部适合成人与孩子共读的作品,重拾对一个特殊年代童真、人性的记忆。  《狮子崖》所书写的童年与可见的、不可见的风浪搏斗,乐观向上;《狮子崖》所塑造的少年坚韧、善良,与命运抗争。  故乡的海、故乡的山、故乡的人,《狮子崖》让今天的孩子们感受炽热、真诚,引导孩子们生发对乡土家园的眷恋,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对诗意人生的追寻。  【图书简介】 
期刊
2016年12月12日至14日,武警济南市支队为期3天的冬季野营拉练在南部山区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该支队首次集机关、机动大队、特勤排和新训大队的“四合一”野营拉练,为冬季训练备战吹响了出征号角。尤其对今年刚刚入伍还不到三个月的300余名新兵而言,这次长途行军拉练既是对意志力的一次考验,也是一次他们超越自我,成为一名合格武警戰士的大考。  3天行程190余公里,徒步行军的路段多为山林地,面对严寒天气
期刊
2016年11月19日、20日,山东大学·百年学堂11月课程在济南华禾·普蕾司顿酒店盛大开幕。会场座无虚席,百余位优秀企业家及各界精英在名家大师的指导下,共同领略周易文化的精髓,品悟智慧人生与管理之道。  本月共安排了刘大钧、孟令军、颜炳罡、崔连斌四位老师的精彩课程。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教授带来精彩绝伦的《周易泛说》主题课程,从周易的含义、千年变迁讲起,为我们呈现了易经文
期刊
2016年12月13日,“2017年亚冠联赛小组赛分组”抽签在亚足联总部马来西亚举行。当天,中国啤酒第一品牌青岛啤酒正式宣布与亚足联的合作关系延长至2020年。  作为广受全球消费者赞誉以及首家联姻“亚冠”的中国品牌,青岛啤酒将继续以“亚足联俱乐部赛事官方赞助商”身份,通过“亚冠奖杯”亚洲文化巡展、青岛啤酒啦啦队亚洲招募计划、青岛啤酒亚冠罐征集活动等三大主题活动,为消费者创造更多快乐。  与亚冠联
期刊
2016年10月22日,中国亿万家长们自己的节日——首届中国家长节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隆重开幕。本届活动的主题词是“家校社共育,家国梦共圆”。大会主题为“信息化时代:家校社共育与家风建设”。大会期间,《中国家庭教育现状暨滨州家校社共育示范区建设白皮书》发布。据悉,中国家长节将长期落户滨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CISV亚太年会将于2017年8月在滨州举办。  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CISV国际总部以及美国
期刊
分享,以前是熟人间的人情行为,现在,分享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分享经济是什么呢?  分享经济(Sharing Economy)是指将社会海量、分散、闲置资源,平台化、协同化地集聚、复用与供需匹配,从而实现经济与社会价值创新的新形态。分享经济强调的两个核心理念是“使用而不占有”(Access over Ownership)和“不使用即浪费”(Value Unused is Waste)。  放眼看去,我
期刊
今年夏天,中东地区局势犹如这炎热的季节,反复出现热点,局势扑朔迷离。在冷战时期,苏联曾经在中东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中东地区也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重点地区。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在中东的地位和影响力迅速下降。然而,随着叙利亚危机和中东地区形势地不断演变,普京总统领导的俄罗斯似乎突然开始了高调重返中东的势头。  在刚刚过去的夏天,中东地区出现多次令人眼花缭乱的突发动荡事件。  首
期刊
山东能源结构大调整 煤炭消费比重大幅下降  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发布会上了解到,2016年11月22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印发了《山东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魏建强介绍,未来我省将坚持节约优先,逐步构建起节约高效、清洁低碳的用能模式。规划到2020年、2030年,煤炭消费占比由目前的80%下降到70%和55%左右。(李潇雨)  山东省政府采购额创新高  近日,山东省财政厅副巡
期刊
9月1日,由国务院台办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22届鲁台经贸洽谈会,在山东省潍坊市举行。来自海峡两岸的客商超过3000人,参展企业710余家。  此次鲁台会,以“凝聚合作共识、促进产业融合”为主题,重点突出科技创新和两岸产业融合发展,分主题活动、展示预览、专项合作洽谈、定向考察4个板块,举办“两岸合作创新论坛”等20余项活动。来自台湾的52家台湾工商团体,1135人报名参会参展,鲁台两地各界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