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床集团通过国际化并购和强强联手,抢占智能制造话语权。
齿轮行业是机械行业的基础,齿轮工业属于技术最密集、资金最密集、规模相对大的行业。
以磨齿机为例。虽然重庆机床集团生产的滚齿机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要涉足磨齿机这个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全新领域,突破口在哪里?
重庆机床集团瞄准了海外并购。
2010年,重庆机床集团成功收购英国PTG集团旗下的六家子公司。以此为契机,重庆机床集团正式步入磨齿机研发制造领域。
2016年2月底成立的重庆世玛德智能制造公司,被业内人士认为“开创了业内合作新模式”。
浙江双环传动,为全国最强齿轮件生产商之一,是真正的用户,可以为智能制造提供需求。KAPP虽是智能装备领域的世界顶尖企业,但全球机床产品主要市场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而它对中国市场又缺乏足够的了解。重庆机床集团是我国齿轮加工机床行业排头兵,熟悉中国市场,拥有市场优势,但在智能制造领域,需借助世界一流技术缩短产品国际化进程,实现“弯道超车”。
“三方合作是强强合作,可谓天作之合。”业界人士如此评价。
重庆世玛德智能制造公司一举将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制造资源收入囊中,联合用户方,博取所长,打破各自壁垒,做出适用于用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解决方案。2016年春节,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明过得不舒坦。
春节前,公司账上仅有1000多万元,节后马上要支付2000多萬元员工工资,偿还2000多万元银行贷款。
春节期间,全国上下都在放假,钱从哪儿来?在春节七天假期里,吴明没少着急。
幸好,国际复合材料在欧美布点的销售公司及时回款4000万元,才解了燃眉之急。
吴明感叹,要不是早年间国际复合材料“闻风而动”,采取“借船出海”的策略,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这次就真的危险了。
“一哄而上”造成产能过剩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现在回过头看,2005—2009年的四年间,中国玻纤行业的境遇,很像狄更斯《双城记》里的这句话。
在这四年里,全球玻纤市场一片欣欣向荣,需求量大幅增长。于是,中国的玻纤企业一哄而上,扩张产能,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生产线点火投产。作为国内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国际复合材料公司也不甘落后,这轮扩张后,其产能排名提升至全球第三、中国第二。
“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下,犹如一声惊雷。从2009年起,一哄而上的苦果,开始呈现。”吴明说,全球每年玻纤产能约600万吨,中国占了450万吨,但实际上,中国国内平均每人每年仅消耗1.5公斤玻纤,不及美国人均消耗量的三分之一。严重的产能过剩,让玻纤的市场均价迅速由每吨7000多元下滑至6000多元。
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给整个玻纤市场带来较大影响,加上发达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导致出口出现大幅下滑。不仅如此,企业还遭遇了成本上升的考验,产品毛利率由顶点时期的30%—35%降到15%左右。
为了降低亏损,国际复合材料公司国内的11条生产线中,维持正常生产的只有9条。
“借船出海”让企业转危为安
“在出口增长陷入停滞、国内市场仍处于调整期的情况下,玻纤行业整体产能相对过剩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效改善。”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要渡过难关,企业必须有“非常办法”。
于是,“借船出海”策略便应运而生。
2009年,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收购了巴西一家玻纤公司,在当地建起生产线,经过六年苦心经营,巴西公司终于在2015年扭亏为盈。
2013年,国际复合材料公司又通过控股的形式,在中东的巴林接手一家企业,并对生产线进行了改造。该生产线产能为2.5万吨,改造后预计可达11万吨,贡献约800万美元的利润。
“在国内产能已经饱和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将产能转移出去,布置到距离国际市场更近的地方,企业才有活路。”吴明说,巴西的资源丰富,毗邻美国这个大市场;而巴林的生产要素成本低,进入欧洲市场的关税低,这些优势,可以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量。
其实,当时采取“借船出海”策略的玻纤企业,并不止国际复合材料公司一家,国内另一家玻纤行业巨头——巨石集团也在埃及和美国加紧建设自己的海外玻纤生产基地。行业逐步用海外投资来代替贸易出口,实现对全球市场的占领。
事实证明,这两家“闻风而动”、先“走出去”的企业,比那些动作迟缓、没有有效行动的企业,日子好过得多。
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发展
尝到了“借船出海”的甜头,国际复合材料公司准备把这一策略贯彻到底。
吴明说,最近他们又瞄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准备把目前停产的两条生产线,分别运到俄罗斯和巴基斯坦去,以设备和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当地玻纤公司合作开展生产。
对于布局这两个国家,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的发展战略又有所区别:俄罗斯市场较大,产能可以在本国消化;巴基斯坦市场有限,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打算利用该国出口伊朗、土耳其的产品关税低和没有贸易壁垒的优势,进一步做大西亚市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借船出海”的同时,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没有放慢创新步伐。即便公司处于销库存状态,研发部门也“不缺钱”。
“我们每年用于技术创新的奖励超过100万元,单项科研的最高奖励也高达50万元。”吴明说。
在很多开支削减的情况下,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却只增不减。同时,公司还高薪聘请来自美、日、俄等国的专家,加入到公司的研发队伍。公司每年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占公司销售额的3%以上。在吴明看来,“只有搞研发,企业才有出路”。
正因如此,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成为被美国GE、德国巴斯夫等世界500强企业认可的优质供货商。
齿轮行业是机械行业的基础,齿轮工业属于技术最密集、资金最密集、规模相对大的行业。
以磨齿机为例。虽然重庆机床集团生产的滚齿机一直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但要涉足磨齿机这个被国外企业垄断的全新领域,突破口在哪里?
重庆机床集团瞄准了海外并购。
2010年,重庆机床集团成功收购英国PTG集团旗下的六家子公司。以此为契机,重庆机床集团正式步入磨齿机研发制造领域。
2016年2月底成立的重庆世玛德智能制造公司,被业内人士认为“开创了业内合作新模式”。
浙江双环传动,为全国最强齿轮件生产商之一,是真正的用户,可以为智能制造提供需求。KAPP虽是智能装备领域的世界顶尖企业,但全球机床产品主要市场在亚洲,特别是在中国,而它对中国市场又缺乏足够的了解。重庆机床集团是我国齿轮加工机床行业排头兵,熟悉中国市场,拥有市场优势,但在智能制造领域,需借助世界一流技术缩短产品国际化进程,实现“弯道超车”。
“三方合作是强强合作,可谓天作之合。”业界人士如此评价。
重庆世玛德智能制造公司一举将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制造资源收入囊中,联合用户方,博取所长,打破各自壁垒,做出适用于用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解决方案。2016年春节,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明过得不舒坦。
春节前,公司账上仅有1000多万元,节后马上要支付2000多萬元员工工资,偿还2000多万元银行贷款。
春节期间,全国上下都在放假,钱从哪儿来?在春节七天假期里,吴明没少着急。
幸好,国际复合材料在欧美布点的销售公司及时回款4000万元,才解了燃眉之急。
吴明感叹,要不是早年间国际复合材料“闻风而动”,采取“借船出海”的策略,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这次就真的危险了。
“一哄而上”造成产能过剩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现在回过头看,2005—2009年的四年间,中国玻纤行业的境遇,很像狄更斯《双城记》里的这句话。
在这四年里,全球玻纤市场一片欣欣向荣,需求量大幅增长。于是,中国的玻纤企业一哄而上,扩张产能,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生产线点火投产。作为国内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国际复合材料公司也不甘落后,这轮扩张后,其产能排名提升至全球第三、中国第二。
“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下,犹如一声惊雷。从2009年起,一哄而上的苦果,开始呈现。”吴明说,全球每年玻纤产能约600万吨,中国占了450万吨,但实际上,中国国内平均每人每年仅消耗1.5公斤玻纤,不及美国人均消耗量的三分之一。严重的产能过剩,让玻纤的市场均价迅速由每吨7000多元下滑至6000多元。
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给整个玻纤市场带来较大影响,加上发达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导致出口出现大幅下滑。不仅如此,企业还遭遇了成本上升的考验,产品毛利率由顶点时期的30%—35%降到15%左右。
为了降低亏损,国际复合材料公司国内的11条生产线中,维持正常生产的只有9条。
“借船出海”让企业转危为安
“在出口增长陷入停滞、国内市场仍处于调整期的情况下,玻纤行业整体产能相对过剩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有效改善。”中国玻璃纤维工业协会有关人士表示,要渡过难关,企业必须有“非常办法”。
于是,“借船出海”策略便应运而生。
2009年,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收购了巴西一家玻纤公司,在当地建起生产线,经过六年苦心经营,巴西公司终于在2015年扭亏为盈。
2013年,国际复合材料公司又通过控股的形式,在中东的巴林接手一家企业,并对生产线进行了改造。该生产线产能为2.5万吨,改造后预计可达11万吨,贡献约800万美元的利润。
“在国内产能已经饱和的情况下,我们只有将产能转移出去,布置到距离国际市场更近的地方,企业才有活路。”吴明说,巴西的资源丰富,毗邻美国这个大市场;而巴林的生产要素成本低,进入欧洲市场的关税低,这些优势,可以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量。
其实,当时采取“借船出海”策略的玻纤企业,并不止国际复合材料公司一家,国内另一家玻纤行业巨头——巨石集团也在埃及和美国加紧建设自己的海外玻纤生产基地。行业逐步用海外投资来代替贸易出口,实现对全球市场的占领。
事实证明,这两家“闻风而动”、先“走出去”的企业,比那些动作迟缓、没有有效行动的企业,日子好过得多。
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发展
尝到了“借船出海”的甜头,国际复合材料公司准备把这一策略贯彻到底。
吴明说,最近他们又瞄准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准备把目前停产的两条生产线,分别运到俄罗斯和巴基斯坦去,以设备和技术入股的方式,与当地玻纤公司合作开展生产。
对于布局这两个国家,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的发展战略又有所区别:俄罗斯市场较大,产能可以在本国消化;巴基斯坦市场有限,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打算利用该国出口伊朗、土耳其的产品关税低和没有贸易壁垒的优势,进一步做大西亚市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借船出海”的同时,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没有放慢创新步伐。即便公司处于销库存状态,研发部门也“不缺钱”。
“我们每年用于技术创新的奖励超过100万元,单项科研的最高奖励也高达50万元。”吴明说。
在很多开支削减的情况下,国际复合材料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却只增不减。同时,公司还高薪聘请来自美、日、俄等国的专家,加入到公司的研发队伍。公司每年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投入,占公司销售额的3%以上。在吴明看来,“只有搞研发,企业才有出路”。
正因如此,国际复合材料公司成为被美国GE、德国巴斯夫等世界500强企业认可的优质供货商。